用戶65825501629
恰恰就是因為打到卻沒有能打下莫斯科,讓一向自詡鬼精的日本人有些猶豫了,儘管希特勒不停告訴他們拿下莫斯科指日可待。因為日軍大本營設定對蘇開戰的三個先決條件是:1,德軍攻克莫斯科;2,遠東軍區的蘇軍大批西調;3,日美談判取得關鍵性進展。而逐漸發展的歷史證明,沒有一個條件最後得到滿足。
(德國人在莫斯科凍的夠嗆)
為什麼設定這三個條件呢?不僅是因為昭和軍閥(陸軍)內部觀點和意見不統一、戰略眼光參差不齊,也同時涉及日本陸海軍的矛盾。畢竟如果“北上”的話,日本海軍將基本無用武之地,並且在中國戰場,幾乎全軍覆沒的中國海軍已經讓日本海軍淪為事實上的陸軍“運輸隊”,海軍造了那麼多航母和鉅艦,軍費、兵員和物資也分走不少,眼瞅著陸軍馬鹿攻城掠地,總得找個機會證明一下自己的“武功”吧?
終二戰期間,日軍大本營始終沒有一個能徹底領導陸海軍的政治強人,這與其奇葩的軍令體制有關,也沒準是裕仁天皇故意的分而治之,所以一旦在重大戰略問題上出現爭議時,最後就是請求“聖裁”。而在北上還是南進的問題上,裕仁其實也拿不定主意,他更不是什麼優秀戰略家,所以大本營經過討論,拿出了三個用來先“觀望”的條件,也是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日本裕仁天皇)
既然吃不準該怎麼幹,就先看看情況再說,這也平息了軍部的吵成一團和陸海軍之間的橫眉冷對。
第一個條件的原因,是日本人對納粹德軍戰力的些許不放心,即日本陸軍不想幹累活,雪中送炭大大地不行,錦上添花可以地幹活。只有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日本軍隊才會去幫忙擴大戰果。其實這也是日本陸軍的自私和不太自信,直接關聯著第二個條件。而莫斯科是蘇聯東西部的鐵路交通樞紐,日本人認為,德軍拿下莫斯科就是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標誌。
(關東軍繳獲蘇軍機槍)
第二個條件的原因,是1938年張鼓峰事件和1939年諾門坎戰役,日本人傷亡慘重,深知蘇聯紅軍的戰力不可低估,尤其在裝甲部隊、重炮和空軍三個領域,日本都處於劣勢。而在日本最終確定“南進”的方案之前,儘管歐洲部分的蘇軍損失慘重,斯大林卻沒有從遠東調走一兵一卒,相反“遠東特別集團軍”的總兵力不降反增,從1941年6月的703714人增加到12月的1343307人,到1942年7月這一數字達到1446012人(林三郎《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
也就是說,斯大林也擔心日本趁火打劫,始終在遠東保持著強大兵力用以震懾日本人不敢輕舉妄動,直到1942年下半年日本南進已成定局,才放心抽兵西援,當年11月兵力降到了1296822人。
(朱可夫在諾門坎前線)
第三個條件的原因,是四年的全面侵華戰爭讓日本的國力損耗巨大,尤其是鋼鐵和石油儲備非常匱乏,這兩種戰略資源在1940年以前主要依靠從美國進口,但在日軍染指印度支那半島後,美英開始警惕日本的擴張,美國先後宣佈了鋼鐵禁運和石油禁運,沒有這兩樣東西,日本自己又不出產,怎麼跟機械化程度很高的蘇軍大規模作戰?恐怕連中國戰場都難以為繼。
在蔣政權的外交努力下(宋子文和駐美大使胡適先生功在民族吶),美國人堅持恢復貿易的前提是日本從中國撤軍,日本人肯定又不能答應,於是雙方開始曠日持久的談判。
(蔣介石私人代表宋子文和胡適先生)
關東軍舉行對蘇戰備的“關特演”時總兵力大約85萬人,面對遠東蘇軍並不具備優勢。並且糧食只夠二個月,汽油五個月,彈藥不足一個會戰份,如果不恢復跟美國的貿易,這個仗沒法打,日軍甚至連軍用牛肉罐頭都是進口美國的。
所以我一直不同意什麼美國怎麼幫助中國抗戰是特夠意思的言論,那就是一幫商人,惟利益最大化。1940年之前打向中國人的炮彈,材料裡有很多來自美國,而美國在談判中欺負日本,更多是因為日本侵犯了英美在東南亞的權益,因為日本人所叫喊的是“大東亞共榮圈”,把英美的勢力範圍也划進去了。
(胡適與羅斯福在一起)
當然,日本最終選擇不幫助盟友德國夾擊蘇聯,裕仁天皇的態度還是很關鍵的,既然陸軍和海軍有分歧,陸軍內部也有分歧,唯一能平息爭論的只有天皇。而日美談判過程中美國人的傲漫,深深地刺傷了裕仁幼小的心靈,並且表現的非常明顯,連一向支持對蘇作戰的東條英機都看不下去了,“上等兵”東條的能力本來一般,完全是憑藉著狂熱和忠誠被裕仁提拔起來的,身兼內閣總理大臣和陸軍大臣兩個要職,當他也為主子所遭受的“屈辱”鳴不平的時候,日本南進的國策已不可扭轉了。
希特勒居然對這個自私的盟友表達了一定理解,他認為缺油少糧的日本人確實困難,等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攫取到足夠的戰略資源後,一定會掉頭幫忙夾擊蘇聯,所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挺夠意思地很快對美宣戰。納粹高官們後來承認:希特勒過高估計了日本的力量。
(東條英機一家子)
到1943年以後,隨著太平洋戰場的慘敗,關東軍大批精銳師團被抽調南下,補充的全是末流部隊,戰力已不及1941年的30%,對蘇作戰已經是一句空話,蘇聯人不打過來就好燒高香了,修建那麼多要塞,明顯是用來捱打的。
希特勒團建出來的“豬一樣的隊友”。
度度狼gg
日本、德國、意大利的三國軸心,堪稱上個世紀最沒有默契的結盟,豬隊友互坑的典範。早在侵華戰爭爆發前,日本就跟德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依照這個協定,雙方有夾攻蘇聯的義務。結果等到日本陸軍大臣板垣徵四郎把德意日三國結盟的議案提交內閣後,海軍的某些將領又不幹了。陸軍和海軍的代表在內閣會議上大吵一架,當時甚至傳出了海軍大臣被陸軍刺殺的消息。
這場爭吵最後以陸軍勝利告終,因為內閣首相平沼騏一郎支持陸軍的決定,也支持日本與德國結盟的議案。作為結盟的誠意,日軍在已經有張鼓峰失敗教訓的前提下,又發動了諾門坎戰役。然而正當日軍和蘇軍還在諾門坎廝殺的時候,希特勒搖身一變,居然與斯大林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頓時間,日本感覺被德國人給出賣了!軍政兩屆一片譁然,平沼內閣在大丟面子的情況下宣佈辭職。日本與德國夾攻蘇聯的計劃也隨之擱置。
時間轉到了諾門坎事件後的第二年,隨著德國在西歐的大殺四方,下一個目標顯然就是蘇聯了。於是三國軸心,共同對付蘇聯的提案又被拿上了檯面。這一次三國終於是結盟了,但是日本因為之前吃過德國的啞巴虧,所以這一次即使跟德國結盟了,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的完整方案。而且由於日本和德國結盟,以及日本國內的南進政策,惹惱了美國人。美國警告日本:再敢窺視東南亞,就完全斷絕日本的石油和鋼鐵出口供應。
但是此時日本國內主張南下東南亞,對英美開戰的一派佔了主流,日本於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年年初就確定了南下的國策。也就是說,不管德國跟蘇聯是打還是和,日本都已經決定對美國開戰了。
尤其是當時日本海軍的槓把子永野修身,他是留過美,知道美國有多強大的人。但是他就堅定的主張對美開戰。並且還一口咬定了如果日本跟美國談判破裂,日本的石油最多隻能堅持一年,對中國的戰爭最多隻能支持兩年,日本必亡的論調,所以日本一定要跟美國開戰,奪取東南亞的石油資源。至於別人問他:如果美國報復,你要怎麼應對的時候,他就故意避而不答。
由此可見,當時的日本高層,普遍沒有一個長期的戰略規劃。說白了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先把美軍打出東南亞再說,奪取了石油以後再看下一步該怎麼走。並沒有滅掉美國的野心,也沒有跟蘇聯開戰,聯合德國滅掉蘇聯的信心。妥妥的豬隊友啊!
而希特勒一方,也是豬隊友。德國對蘇聯開戰的計劃,希特勒壓根就沒有通知日本!一直到開戰前的兩個月,日本駐德大使才收到希特勒的通知,德國決定對蘇聯開戰了。但是!德國並沒有直接告知日本大使具體的行動時間。日本方面對此也是很無奈,大哥,您到底什麼時候動手,給個準信行不?
備註:其實也不能全怪德國,希特勒也是被墨索里尼這個豬隊友給坑了。當時意呆利要吞併希臘,戰爭打了半年,意呆利不僅沒有滅掉希臘,反倒被希臘打的半死。希特勒為了救這個豬隊友,只得把進攻蘇聯的時間一推再推。
等到德國準備完畢後,日本駐德大使才根據與希特勒以及裡賓特洛甫會談結果,猜測德國進攻蘇聯的確切時間,此時距離蘇德開戰已經只剩下半個月左右的時間。
日本這邊本來都已經確定了南下對美宣戰的計劃,但突然有一天傳來了消息,蘇德戰爭正式開始了!這一下支持北上進攻蘇聯的人又佔了上風。在這些人的影響下,
日本製定了一個非常不合理的新國策。這個新國策的具體方案如下:日本陸軍以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的名義向滿洲地區、朝鮮地區調動二十五個師團的兵力和物資。其中關東軍和朝鮮駐屯軍佔大頭,一共要出動十四個師團;此外再從日本國內和中國關內調入十一個師團。另外再從中國關內再抽調六個師團作為總預備隊。如果按照這個調配方案,中國關內要抽出十個師團,而且還都是精銳部隊,國民政府的正面壓力會大大減輕。但結果一算賬,發現這個新國策計劃根本執行不了。因為當時關東軍所儲備的彈藥、糧食、汽油,分別只能滿足北上參戰師團,三個月、一個月、兩個半月的作戰消耗。
按照這種戰爭儲備,蘇軍根本就不用跟日軍正面交火,只需要把鐵路線扒了,公路炸掉。等半個月以後,日軍就要往回撤!(走過去要花半個月,往回走還需要半個月)
就在日本發佈新國策計劃後,美國也迅速做出反應。羅斯福總統宣佈美國將會凍結日本的海外資產,並且宣佈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這等於直接把繩索套到日本人的脖子上了。羅斯福的這次講話後,日本參謀本部立即下令取消北進計劃,除了留下十六個師團防備蘇軍外,其餘兵力和物資一律調往中國關內戰場,為南下作戰作準備。(所以日軍在當年在中國關內發動了五次大會戰)
至此,日本對美宣戰,對蘇防禦的政策算是基本確立了。但是,這個時候日本高層的吹牛皮老毛病又犯了。
日本偷襲珍珠港前夕,裕仁天皇召見了日軍總參謀長杉山元,當時裕仁問了他一個問題。裕仁問道:如果日美要開戰的話,你認為要多久才能打贏?杉山元回答說:只需要三個月!天皇老鬼子當時就怒了!質問杉山元:當年跟中國開戰時你特麼也是這麼說的!我問你要打多久,你說三個月,可是現在跟中國打了四年了還沒完!怎麼解釋?杉山元急忙辯解道:中國腹地深遠,拖這麼久真沒想到。裕仁大聲喝問他:是中國大還是太平洋更大?你憑什麼這麼肯定說三個月能打完?!杉山元頓時語塞,無言以對,隨即退出了皇宮。
又過了幾天,也就是日本和美國談判的最後截止時間(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就不再供應日本所需的石油和鋼鐵),天皇又再次召見衫山元。這一次他拉上了內閣首相近衛文麿和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一起進宮,向天皇稟報大本營聯絡會議的結果。杉山元說:帝國軍人有把握在五個月的時間佔領東南亞,並奪取印度尼西亞的石油。這一次天皇也不好再說什麼了,於是同意了衫山元和近衛文磨的作戰方案。日本隨後偷襲了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對蘇聯的開戰的計劃也就完全放棄了。
希特勒聽說日本要對美宣戰後,感到十分的氣憤,他讓東條英機等一等,並且還說如果日本對美開戰,德國將推遲對美開戰的時間,不配合日本的作戰。結果東條英機根本不鳥他,你不配合就不配合吧,日本單幹!接著希特勒又希望日本能夠截斷美國至蘇聯海參崴的援助運輸航線,日本也以避免引發對蘇戰爭為由而拒絕了。簡單來說,日本就是鐵了心的不打算摻合蘇德戰爭的事了!(典型的豬隊友互相坑)
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後,日美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日本要單獨面對美國,也就不可能再對蘇聯開戰了。
當然了,日本國內也是有明白人的。比如陸軍的石原莞爾,海軍的米內光政和百武源吾等人就是反對跟美國開戰的代表。
其中米內光政還是北上政策的支持者,他認為日本應該對蘇聯開戰,甚至有一次還在內閣會議上說:蘇聯是人類的公敵,北進蘇聯是日本的主要國策之一。因此我極力主張在張鼓峰和諾門坎兩地對蘇聯發起攻擊,試探一下蘇聯佈防在兩處的軍事虛實,為以後的全面進攻蘇聯作準備。
只不過像石原莞爾和米內光政這樣的人,在東條英機時期都靠邊站了。後來戰敗審判時,這幾個人也是屁事沒有。尤其是石原莞爾,侵華的元兇。他自己主動去投案,結果美軍根本不抓他。美軍覺得他又沒有打過美國,算什麼戰犯?(媽賣批的!)
總的來說,日本不配合希特勒,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日本和德國並沒有默契。基本上是各自為戰,所謂的共同防共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從來就沒有一個具體的合作計劃。
第二、日本和德國從沒有真正信任對方 。日本對蘇開戰時,德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跟蘇聯媾和了。等德國開戰後,日本也一樣。
第三、日本的後勤補給能力太差。陸軍基本上是打到哪,搶到哪。日軍在西伯利亞,除了看到大雪和北極熊,什麼也沒有。以日軍的機動能力估計都走不到莫斯科就全部餓死了。(參考英帕爾戰役的結局)
所以,真心不是日本不想配合德國,而是日本做不到啊~~~!!!
Mer86
這事追根溯源,得從九一八事變說起。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挑起九一八事變,繼而逐步開啟全面入侵中國的行動,軍事力量迅速向中國東北集中,同時威脅到了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的安全。作為自建國伊始就時刻擔心帝國主義勢力吞併自己的蘇聯自然是高度敏感,其國家戰略一直是圍繞應對帝國主義勢力而制定。更何況此時已是深陷敵對勢力包圍圈,自然不敢馬虎大意,當然也在醞釀應對之策。
日本佔領中國東三省,增加了日蘇開戰的風險。同時也給蘇聯帶來了一定的機遇,且看斯大林這個高明的戰略家是如何應對的。
首先是軍事力量開道,從九一八事變起到1935年,蘇聯不停地增兵遠東。到1935年底,蘇軍在遠東的兵力達到14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總兵力達24萬人,裝備坦克850輛,飛機500架,潛艇20艘,較1931年時兵力兵器擴大了3—5倍,還有擴大的可能。而同時期的日本由於中國國內抗日力量日漸增強,牽制了日軍兵力,因而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還不到8萬人,武器裝備更是遠遜於蘇聯。即便是對蘇開戰進行總動員也不會超過50萬,而且還要應付在東北活躍在白山黑水間數以十萬計的中國抗日義勇軍。日本軍部因此產生了北進與南進分歧,日軍在華北頻頻得手,兵鋒直逼北平。日本軍方多數人主張南進,迅速解決中國問題。正是在這樣一個形勢下,日本向南發動了全面入侵中國的七七事變。蘇聯也沒有閒著,大力改善同中國的關係,在經濟、軍事上大力援助中國,又積極促進第二次國共合作,極大的增強了中國的抗日力量,讓日本在中國戰場越陷越深。
東方漸漸穩定後,蘇聯開始經略西方。先是與英法謀求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不成,反而招致英法禍水東引政策出籠。於是謀求與德國媾和,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正當蘇聯準備在東南歐大幹之時,缺乏戰略頭腦的日本關東軍突然在中蒙邊界挑起諾門坎衝突。蘇聯人毫不示弱,調集重兵反擊,全殲關東軍一個精銳師團。
諾門坎戰役後期,即1939年9月1日,德軍全面入侵波蘭。根據蘇德協定,蘇軍應占領波蘭東部。於是在諾門坎戰役結束第二天即9月17日,部署在蘇波邊境的60萬蘇軍隨即開進波蘭與德國一道瓜分了波蘭。隨後德軍向西橫掃西歐,蘇聯則兼併波羅的海三國與東南歐多國的部分領土。西部趨於穩定,蘇聯又開始準備解決東部問題。
日本自武漢會戰後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而蘇聯卻主動與日本媾和,且條件十分優厚。蘇聯承認偽滿洲國、中止對中國的軍援、有償轉讓中東鐵路。同時日本承認外蒙古獨立國家的地位,雙方於1941年4月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於是蘇聯利用軍援中國拖住日本,有效確保了遠東安全,之後又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力推日本南下與美英衝突。
到蘇德戰爭爆發,莫斯科戰役激戰正酣時,日本在中國長沙與中國軍隊大戰,同時注意力又放在了東面的珍珠港和南面的南太平洋,根本無力也無心再顧及北進與德國夾擊蘇聯的事了。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日本倒是想幫啊,或者說,日本倒是很想借著小鬍子打到莫斯科的機會在背後偷一波塔,北上蘇聯撿洋落去,奈何……
鬼子在搗鼓出“九一八”事變之後,隨著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劇與地緣政治迴旋餘地越來越少,對外實施戰爭擴張的訴求不斷上升。就下一階段的擴張方向而言,形成了不同的派別:一是“苦練內功派”,以戰略家石原莞爾為代表,力主日本依託現有的“偽滿洲國”基地,
將東北、朝鮮、日本本土聯成一片,充分發揮資源地帶的優勢,打造出一個產業集群,待發展較為充分後同英、美等國爭奪太平洋制海權,促成日本成為一個海陸二元型帝國;二是“懲膺暴支派”,可以說是“苦練內功派”的升級版,以昭和參謀和“擴大派”為代表,他們的訴求是現在日本國內矛盾深重,必須立刻打出去,以最快的速度滅亡中國,再轉入“苦練內功、意圖決戰”;三是“北上徵蘇派”,又稱為“北上派”,以搗鼓出“關特演”的東條與板垣徵四郎為代表,意圖爭奪蘇聯的濱海邊疆區乃至後貝加爾地區,至於戰略目的十分不明,可能是出於徹底消除蘇聯對“偽滿洲國”軍事威脅的考慮;四是“南下討英美派”,以搗鼓出“北法屬印度支那進駐事件”的富永恭次、佐藤賢了等人,還有後來的開戰派為代表,要求一波流攻佔南洋資源地帶,寄希望於第一波打趴下英美鬼畜之後米國能和鬼子締結“光榮合約”。幾個派別既互相掣肘,又互相關聯,勾心鬥角的撕逼和合作就這樣貫穿了整個30年代的日本大本營。
但是隨著1937年的“七七事變”導致“懲膺暴支派”取得了勝利,鬼子的擴張方向一下子就被吸引到了中國大陸一帶,其結果可想而知:中國大陸巨大的戰略縱深與無休止的消耗戰像海綿一樣吸收著鬼子的軍力和財力,高昂的佔領費用與從中國的土地上攫取的東西根本不成比例不說,指望著“迅速打垮中國”再“掉頭回去跟英美鬼畜決戰”的打算落了空——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中國戰場這個無底洞裡去了,還怎麼北上去搶蘇聯的洋落去?
其結果就是,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鬼子的“白兵主義”和孱弱的火力在蘇軍坦克與重炮的威力下被毫無懸念地教做人,北上跟蘇聯剛正面的打算被兜頭一盆涼水;而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面,1941年6月衛國戰爭爆發後鬼子一瞧機會來了,以東條陸相為代表的勢力又忙不迭地想北上徵蘇,結果就是1941年7月的“關特演”計劃,該計劃的要義是待蘇軍遠東方面軍向西線戰場調動集結後,集結25個師團大約70萬兵力橫掃蘇聯遠東地區,一是作為小鬍子的策應,二是趕快搶一波濱海地區作為新的戰略後方。但是俗話說理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鬼子為“關特演”準備的大約70萬兵力不假,但是隻給50萬人提供了堪用的武器與冬季裝備,為進攻蘇聯所準備的彈藥、油料、備品也是嚴重不足。計劃之草率與異想天開弄的昭和天皇都極為鬱悶,接連質問東條陸相“此為何意”,而東條陸相的回應更加爆炸:“進攻蘇聯的目的我們還沒開始考慮。”
既然進攻蘇聯的計劃一開始就是一場鬧劇,那最後肯定就演不下去了。再加上遠東地區的蘇軍始終沒有向西線開始軍事運輸,初始作戰條件始終無法達成,“關特演”自然就只能無果而終了。隨後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領導的美國準備親自下場,對日本的包圍圈“ABCD”開始不斷收緊,鬼子不得不再度調轉槍口南下跟英美搶奪南洋資源地帶,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攻擊蘇聯的問題就更加沒人再提了——小鬍子的軍隊在莫斯科城下困苦不堪之時,小鬼子的南進兵團正在印度支那地區自我感覺良好呢。
以上,歡迎評論區大神指正!
軍武次位面
之所以出現軸心國各自為政,同盟國同氣連枝的戰場局面,這與德日兩個國家的不同利益訴求是一致的。
德國與日本達成了了軍事同盟,但實際上在作戰時並沒有互相呼應,甚至日本平白無故地給德國招來了美國這個大敵。
德國的戰略目標是統一歐洲,打服蘇聯,對抗英美海洋霸權。但在德國的戰略收益中,日本沒有分到很多利益。一旦德國與日本共同打擊蘇聯,蘇聯抵抗不了,宣佈投降或者亡國,那麼德國得到的將是蘇聯富庶的歐洲地區,日本得到的是遠東。德國得到了糧食,石油,礦產資源,能夠支撐德國打一場消耗戰。日本得到的只有西伯利亞的冰雪,除了黑龍江流域的外東北一年能有六個月無霜期,其他地方可被利用的程度很低。當時西伯利亞的油氣田還沒有被勘探出來,日本在東北找了十幾年都沒發現大油田,這對日本這個資源嚴重匱乏的島國來說,簡直是不能接受的狀況。日本要戰爭,要資源,佔領這些地區,毫無益處。
日本也做過一些努力,畢竟在遠東地區,能夠動搖日本霸權的勢力,只有蘇聯一家。日本如要獨霸遠東,蘇聯繞不過去。於是日本在1935年和1939年分別兩次對蘇聯發動了大規模試探進攻。進攻的規模如果放在中國,也算得一場大會戰,但是在蘇聯的強勢回擊下,日本付出了大代價,卻沒能取得預定的戰役目標,這讓日本對北進策略的決心發生了動搖。此外,日本軍部一直有海軍和陸軍的爭執,彼此互不服氣,互相拆臺。日本的海軍,在列強裡是能排的上號的,日本也確實花了大代價在海軍身上。日本的海軍也一直有善戰的傳統。如果打蘇聯,海軍怎麼打?艦炮根本打不了太遠。海軍不會這麼輕易就讓陸軍唱主角拿走大量軍費。如果打南洋就不同了,那必須得靠海軍。海軍就能分走大量的國家撥款。
結合以上幾點,日軍大本營權衡利弊,決定不幫德國人火中取栗。因為德國人取得的戰果太輝煌了,日本沒必要錦上添花,相反,日本覺得很眼紅。
在經過一番仔細的盤算後,精明的日本軍隊,對珍珠港下手了。
希特勒收到情報後,說:愚蠢的日本人。
而知而行
可以注意一下時間節點。
最近的一次,德軍攻到了距離莫斯科僅24公里的伊斯特臘鎮,當時是1941年11月28日,直到到12月5日,德軍被酷寒的天氣打敗,損失比目前為止在戰場上造成還要嚴重。
丨那時候,日本正深陷中國戰場,還早有預謀地偷襲了珍珠港,無暇分身。1937年,日本發起盧溝橋事變,全面入侵中國大陸,從此,日本全副身心撲在中國身上,中國用游擊戰配合廣袤的土地,將日本牽制了8年,而1941年正是抗日戰爭中期,國民黨也正式對日宣戰,日本侵華戰爭壓力陡增,根本無暇顧及莫斯科。而且,12月7日的時候,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這是一次有計劃有預謀的行動,日本籌謀許久,不能也不會為其他任何事情分心。
丨那時候,天氣真的太冷了。 1941年冬天的莫斯科有多冷?零下40多度,德國人的近百萬大軍和上千輛坦克全被凍住,德軍一夜就被凍死凍傷九千人。在這種嚴寒之地打仗,冬裝、食物、防凍液和特殊器材都是必備品,消耗極大,日本部隊要千里開拔更是難上加難,到了莫斯科,除了和德軍一起凍在那裡,還能起什麼作用呢?丨那時候,日本已經和德國同床異夢,跟蘇聯勾搭上了。首先,在希特勒那套荒唐的種族理論中,日本排在了五等人中的第四等,希特勒是打心底裡瞧不起日本的,而兩國的戰略同盟,只是建立在之前雙方有共同的敵人——蘇聯而已,僅這一點,後來還被蘇聯的策反行動打破了。
前面提過,當時日本將自己的戰略重心全都放在了中國,為了拉攏日本,蘇聯承認了偽滿洲國,還停止對華軍售,1941年4月,蘇日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更是奠定了日本不會出兵莫斯科的結局。
武器跟蹤狂人
說到二戰日本和蘇聯那些事,有一場戰役不得不提-諾門坎戰役。這場戰役改變了日本對蘇聯的看法,直接影響了整個二戰期間的日蘇關係。
圖為日俄戰爭時期的漫畫,當時沒人看好日本
其實日本對蘇聯態度極為複雜,明治維新後日本日益強大,眼光已經不再侷限於亞洲,不再侷限於曾經視若神明的中華帝國,他們的目標是世界強國,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獲取世界列強的認可,那麼找一個真正的強者打一仗就必不可少了,而這個強者就是當時的沙皇俄國。日本俄國爆發的日俄戰爭,經過浴血廝殺,日本舉國之力最終在陸戰和海戰上全面戰勝老牌強國俄國,自此以俄國為踏板成為世界列強之一。
圖為蘇聯坦克部隊
自那之後,日本終於成了世界強國,而沙皇俄國緊接著爆發了十月革命,日本竟然趁著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立足未穩時扶持反對勢力也就是白軍。所以說日本與蘇聯在歷史上早就成了老冤家。日本覺得我打敗過俄國,現在就能再次打敗蘇聯,這就是諾門坎戰役爆發前的日蘇兩國態勢。
日本狂熱軍國主義分子辻政信,諾門坎挑釁蘇聯的主要策劃者
在二戰時期,日本還有個特點:軍國主義到了瘋狂的地步,軍隊中的狂熱分子經常違抗大本營的命令進行各式各樣的軍事冒險。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這樣直接導致了日軍上下均高估了自己實力。在佔領北平、南京後,日本覺得中國戰事已經大局已定,所以接下來就該選選下一個目標了。當時二戰還未全面爆發,日美關係還算正常,於是離得近、又自認為實力遜於日本的蘇聯成了新的目標。
圖為諾門坎的蘇軍部隊
諾門坎位於中蒙交界,戰役自1939年5月11日打響,至9月份停火,由於名義上衝突雙方主角是蒙古國和偽滿洲國,所以日蘇雙方並沒有宣戰,這次戰鬥也更具有挑釁和試探的味道。諾門坎戰役中,蘇軍損失2.5萬,日軍損失1.7萬,蘇軍損失的坦克裝甲車輛等裝備也遠遠大於日軍。蘇軍最高指揮長官是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將軍,可以說單看數據日軍並沒有吃虧,而且還佔了上風,尤其對方還是朱可夫,怎麼看都是贏了,但結果卻是日本徹底打消了在與蘇聯動手的念頭。
圖為諾門坎向日軍衝鋒的蘇軍坦克群
在諾門坎,朱可夫才用的戰術比較簡單:你打掉我10輛坦克,我再增派20輛,你打100發炮彈,我就打1000發,總之一句話就是源源不斷、鋪天蓋地。打著打著,日本人終於發現了,自己不可能打的贏,因為他們面對的是蘇聯強大的國力,他們擁有漫山遍野的坦克、遮天蔽日的飛機和勇敢強悍的戰士。有人覺得此戰是朱可夫的汙點,其實不然,他就是要用這種不計代價的戰術讓日本清醒:蘇聯不是沙皇俄國,現在的蘇聯不是你能惹得起的。
蘇軍繳獲的日軍94型坦克,當時日本裝甲力量無法與蘇聯相提並論
事實也正是如此,見識了蘇軍強大的實力和強大的國力後,就連最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也清醒了,不可能打得過蘇聯。所以無論後來日蘇打的如何火熱,日本都沒敢輕舉妄動。
軍事新觀察
日本問題還是由日本問題專家橋本來回答。
本次問題是二戰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不是日本不幫希特勒而是日本之前被德國耍了一次以後,日本國內的戰略發生變化,如果再要把國家的方向再改回來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就在日俄戰爭以後,日本的進攻方向一直就是緊盯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部分。在俄國10月革命以後,日本就曾經出兵西伯利亞,本來準備長期佔領,但戰局的進展並沒有如日本預計,蘇俄政權迅速與德國媾和,調轉槍口解決西伯利亞的保皇武裝問題,高爾察克武裝一敗塗地,最後日本軍也不得不撤出西伯利亞。
在柳條湖事變(中國稱九一八事變)日本獲得中國東北(滿洲)以後,蘇聯一直在這個地區牽制日軍,如積極支持抗聯武裝反抗日軍。在日中戰爭爆發之後,蘇聯又第一個成為i支持中國的國家,向中國提供大量的軍火,就是目的要拖延住日軍向蘇聯可能的進攻。在佔領滿洲之後,日本不斷向這裡增兵,使得這個地區日軍兵力最高時達100萬,而且全部裝備精良的武器,是日本軍中精銳中的精銳。日本曾經多次向蘇聯試探性進攻,其中有張古峰戰役與諾門坎戰役,這些戰役都因為蘇聯有準備,日本遭遇了空前的失敗,當時最強大的關東軍也對蘇聯的軍事實力有忌憚。
同時,德國在勸誘日本加入日德意三國共同防禦條約。日本陸軍不同意加入,因為當時日本陸軍正在與中國作戰,加入就是成為英美蘇的敵人,這樣日本腹背受敵。但日本海軍卻希望加入,這樣日本海軍就有用武之地,可以向東南亞進攻。最終日本內部以外務省以及海軍省的意見佔上風,日本最終加入了軸心國。但簽署這個條約,日本海軍還沒有一定要進攻東南亞,但這時德國與蘇聯簽訂了友好條約,日本認為當前日本進攻方向應該是東南亞,而不是蘇聯,並且日本加入德意日三國條約後,美國向日本提出最後通牒,要求日本撤出中國,撤出滿洲,否則美國將停止供應日本石油,燃油。
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日本選擇與蘇聯媾和,條件蘇聯停止支援中國,蘇聯承認滿洲國,蘇聯把中東路鐵路賣給日本等。於是日本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沒有想到2個月後,德國突然撕毀與蘇聯的友好條約進攻蘇蘇聯,日本在外交與軍事上已經做出了選擇,這時再要重新準備已經不可能,而且在與蘇聯接壤邊境的戰鬥中,日軍失敗,最終日本認為,蘇軍實力非常強大,當面還是由德國來消耗蘇聯國力,而日本趁法國,英國在亞洲勢力衰弱之機攻佔東南亞,這就是日本放棄北進(進攻蘇聯),選擇了南進(進攻東娜亞)。日本本來有自己的小九九,沒想到失去了最佳的時機,並且招惹美國,使自己失敗的命運早早決定。
橋本看日本
兩個國家各自在自己的主戰場上玩嗨皮了,尤其是在1941年底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上,1941年12月初,德國軍隊在蘇德戰場推進到莫斯科附近,前蘇聯存在遷都的風險;而同時,日本人則在12月份的第一個星期日本搶先發動了震驚世界珍珠港事變。(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當時大家在各自的戰場上風光無限,本就沒有互相幫忙的必要,更何況,德、意、日三國雖然組成了軍事同盟,但在戰略目標上卻並沒有相應的協同,而是各自為戰,甚至彼此之間還互相防著點,誰也怕對方侵害或侵佔了自己的既得利益。
在最風光的時候,日本曾經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德國則佔領了除英國等少數國家以外的整個西歐領土,這已經算是比肩古代帝王的功績了,更讓他們興奮的是,侵略戰爭的前景,似乎也還過得去。
1941年12月1日,德國軍隊出現在莫斯科的北部和南部,12月3日,南部德國軍隊的一個偵察營率先攻入莫斯科,佔領了一座工廠,。
但是在翌日就被莫斯科工人和民兵組織的武裝趕出了莫斯科,12月5日,莫斯科氣溫驟降5℃,讓本已捉襟見肘的德國軍隊🇩🇪徹底裹足不前,不但如此,由於大軍深入前蘇聯國境,糧食棉被棉衣補給困難,德國軍隊忽然發現自己已經四面楚歌了。
在此情況下,日本軍隊在東亞又做了些什麼呢?一是停止中國境內的大規模集團化的軍事進攻,而是擴大侵略範圍,往南亞發展。
但是往南發展有一個肘腋之患,那就是美國人還佔據著菲律賓,再往東,美國的海軍基地遍佈西太平洋,這些都是隨時可以協防菲律賓甚至協防東南亞,抄日本後路的存在。
因此,欲進攻東南亞,必先滅美國的太平洋艦隊,1941年12月7日,也就是德國在莫斯科附近遇挫的兩天之後,日本人就給獅子撓癢癢,偷襲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駐地珍珠港成功,基本上打垮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
因此,不是日本人不幫德國人,關鍵是日本人也有自己的侵略佈局,向北進攻蘇聯的計劃在日本看來可望而不可及,早已放棄,自然不可能與拜把子兄弟德國,來個東西夾擊了!
歷史三日談
二戰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其實這個問題首先是日本為什麼要在1941年秋天去幫助德國北上進攻蘇聯?有什麼好處?
德國的對蘇作戰同與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時一樣,事先未給三國同盟的日本任何通告。希特勒對大島大使說:“對蘇戰爭是德國自己下決心進行的戰爭,不期待日本的任何援助。”日本和德國之間對戰爭的指導沒有直接協作。
俄軍對蘇戰爭遭到挫折以後,德國的裡賓特洛甫外長才力勸大島大使,希望日本也對蘇聯採取軍事行動,並且說這是在東亞除去蘇聯的好機會。
但是在1941年初,美國正式照會日本,提出了幾個必須完成的要求,否則就會在當年8月,全部凍結日本海外資產,對日本進行最嚴格的石油禁運,並且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
這些條件最主要的就是日本必須立刻從中國撤軍,並且不能索要賠償和割讓領土。否則,美國就立刻對日本進行全面制裁。
而日本拒不撤軍。幾個月的談判毫無進展。七月二十六日,羅斯福總統終於採取了決定性行動,下達總統行政命令,對日實施貿易禁運,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兩天後,又凍結了日本全部在美資產。
在石油和戰爭物資儲備告罄之前,日本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投降,要麼對美開戰。這個時候,日本已經沒有能力北上蘇聯,因為在40年代,西伯利亞油田還沒有發現,西伯利亞大油田是60年代才發現,70年代正式開採的。
那麼,日本要想獲得石油和資源,就只有一條路,南下與美國開戰。在 1941年,日軍北上完全沒有任何意義,除非能在2年之內打到高加索去搶石油。而且,還能順利的把石油運回日本,畢竟在美國對日本石油禁運的1941年8月,日本只有最多維持2年的石油儲備了,一旦耗盡,沒有補充,就只能舉國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