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小镇”比“特色”更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乡村振兴要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打造和建设特色小镇,成为了各级政府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重要政策抓手,也是贯彻践行精准扶贫方略的具体路径。据统计,全国特色小镇试点有403个,加上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总数超过2000个。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特色小镇,不得不让人反思,特色小镇发展模式路在何方?

时下,某些特色小镇“穿新鞋走老路”,打着建设特色小镇的旗号,继续走跑马圈地、搞房地产开发、搞产业园区建设,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动能转换,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相悖,反而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和要素配置扭曲。有的特色小镇,忽视市场力量,“看得见的手”猛推,花大成本投入,无视产业基础、地方特色和发展路径,强行跟风上项目,只图一时政绩。这样的发展根本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初期靠砸钱火了起来,一旦过了这一阵便后继乏力,严重者甚至可能让地方背上沉重的包袱,加大债务风险。

特色小镇,重要的不是“特色”,而是“小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在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将“无源之水”变成“源头活水”。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重塑农民的精神世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7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比上年增加481万人,增长1.7%,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虽然农民工人数的增长部分因为进城农民工随迁儿童教育得到较好保障,但更加根本的原因是对于自己家乡发展情况的“失望”。能不能改变农民这种预期,激发他们内心对于家乡的自豪感,是特色小镇能否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人是核心,人是关键。只有重塑精神世界、重拾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才能让“留守儿童”越来越少,欢聚的家庭越来越多;逐渐“枯萎”的贫困村越来越少,充满生机活力了的新农村越来越多。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核心在于启迪农民的智慧之光。根据调查显示,58.6%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为初中学历,仅有10.3%的农民工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接受过农业或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9%,其中接受农业节能培训的农民工占9.5%,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6%。普遍较低的文化水平以及缺乏普及的职业技能培训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出务工农民工的个人发展和求职竞争力,进而直接影响到个人收入。再加上部分偏远村镇教育资源匮乏、信息化程度低,更是令小镇的产业发展难度雪上加霜。能否激发科技的力量,以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花大力气破解人才瓶颈制约,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同时,形成人才的自我造血和供血机制,是小镇建设的核心要务。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基础在于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全面改善小镇居民的生活条件、居住条件,让他们有更强的获得感,同时结合精神重塑以及智慧普及,让他们对于家乡的建设有更强的信心和内生的责任感,是促进小镇稳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路径。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重点在于建立新型的体制机制。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发挥好“看不见的手”的决定性作用和“看得见的手”的引导性作用,实现市场与政府作用互促互进、有机结合。

为了充分激发市场的力量,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发挥引导作用,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在大别山腹地的著名红色乡镇金寨,就有一个这样的案例。金寨吴家店镇自然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但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发展方向不明确,技术水平落后。当地村民以外出务工居多,收入水平低,生活较为贫困。南北向贯穿小镇的竹根河两岸交通联系不便,自然堤岸损毁严重,区内各级路面硬化率低。大部分近年所建民居普遍质量不佳。偶见古风古韵、渗透着山居文明的大别山民居,却年久失修、残垣断壁。同时,当地缺乏各类公共设施,污水污物无组织排放,垃圾就地焚烧,生态环境亟需整治。

2014年华润集团在金寨吴家店镇建立了希望小镇,经过2年的建设,人居环境大大改善,结合当地的人文与自然环境特征,已初步呈现出了“一河两岸,面水依山;三纵五横,阡陌相连;六村八景,渐次呈现;九塘十团,雅居山间”,突出并强化空间格局、交通网络、文化景观、生态聚落等四个方面的特点和特色,美丽宜居的新时代新农村景象。

学龄儿童上学条件升级,有50多名小镇居民就近在新开发的千亩猕猴桃基地务工,个别外出务工的建筑工、司机返乡做起了农家乐生意,加入合作社的213名社员除了土地流转金,每年还有合作社分红,合作社的一部分利润将留作小镇集体开支。而且,经济发展带头人在小镇党、政、企三位一体交叉任职,成为村“两委”的领导人,真正实现强化和提升村民“自治”能力。

小镇的产业帮扶,带动小镇村民建立了三个猕猴桃种植家庭农场。小镇猕猴桃种植基地也在金寨县及周边产生了良好的引领作用,还带动了湖北省罗田县等地开始发展猕猴桃种植。在产业帮扶的带动下,小镇村民2014年人均收入7326元,2017年人均收入达9568元,产业帮扶开展以来增收31%;项目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共173人,2015年至2017年已脱贫103人,预计到2019年将实现全部脱贫。

据悉,金寨希望小镇在接下来将大力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探索发展“种—养—沼”生态循环农业,计划在1-3年内建成一期存栏5000头金寨黑猪种猪场,存栏5000头育肥牛饲养场,年屠宰30万头生猪屠宰厂3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当地3000户贫困户脱贫,努力打造成为六安区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种养循环农业龙头企业。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