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更願意做一個痛苦的哲學家還是一頭快樂的豬?

你更願意做一個痛苦的哲學家還是一頭快樂的豬?

▌人真正開始活著,不是從出生開始,而是從靈魂的覺醒開始。

你有沒有過在人群中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時刻?有沒有達到目標後的失落和空虛感?

幾年前的週末,我帶家人到景點遊玩,熙熙攘攘的人群在灼熱的驕陽下湧動,空氣中充斥著汗臭和劣質食品的氣味,在這樣的環境中,我突然迷失了,感受不到自己。我一直認為自己的特殊的、高傲的,但此刻卻和萬千大眾做著如此庸俗、毫無意義的事情。

對於我來講,這不僅是個打擊,而且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如何珍惜我生活的每一分鐘。

我首先排斥去人群中,因為那將讓我感受不到我的存在,之後我觀察身邊一些人和事的眼光也變得不同了。

下班回家時看到地鐵中擺弄著手機的青年男女,小區樓下騎著電動車送餐的外賣員,我甚至能感受到他們的生命正在被啃噬。

在這樣的思考中,我感受到靈魂的覺醒,我終於想活的和別人有點不一樣,於是我開始追尋自己的內心,渴望找到我真正渴望的東西。

人真正開始活著,不是從出生開始,而是從靈魂的覺醒開始。

▌活在別人的目標和價值觀裡

在生活中,我們感覺痛苦的時刻並不算少,但原來長輩和老師會鼓勵說:考上大學就快樂了,找到工作就快樂了,結了婚就快樂了,生了孩子就快樂了,孩子上了學就快樂了。於是,為了獲得快樂,我們馬不停蹄地追求一個個目標,這個過程中還會不停地向前向後張望,和一同起跑的人不斷比較,完全忽略了起點的不同。

而且往往一路奔跑,一路豐富著自己的內心戲:回頭看到比我們跑得慢的人時,我們會產生優越和自豪感;向前張望別人的背影,又讓我們怯懦、自卑。

在這樣的比較中,所有的人都在一條鄙視鏈上不停移動,就像佛祖手中不停滾動的那串佛珠,沒有絕對的優越或卑微,只有不停刷新的虛無的地位。

▌升級價值觀才能獲得靈魂的救贖

愛因斯坦說過:“持續不斷地用同樣的方法做同樣的事情,卻期望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叫荒謬!”是啊,雖然不停地追尋,但依然感到虛無。哪怕每一次,真的如親人期望做到了人類約定俗成的一些事,但收穫的快樂卻非常短暫,隨後便又陷入孤獨、無力與空虛之中。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人生只有兩種悲劇:一種是得不到我想要的;另一種呢,是得到了我想要的。”

悲劇本身並不可悲,怕的是這個悲劇被覺醒的靈魂發現了。人生沒有意義並不可悲,可悲的是它被發現了。

如果我們終將死亡,那麼,今天的一切努力究竟有什麼意義?難道我們的目標就是生存和繁衍嗎?那和動物有什麼分別?

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動物飢餓的時候會覓食,在寒冷的時候會避寒,會攻擊也會躲藏,會保護自己的孩子和同類。

▌生物學對生命意義的顛覆性認知

生物學告訴我們,大自然沒有情感,也沒有什麼道德的概念,它只遵循著自己的法則和規律。

我們歌頌母愛,讚美它的偉大和神聖,但其實它只不過是大自然進化出來的某種生存機制而已。哺乳動物的新生幼崽一般都極其脆弱,若沒有母親的照顧與呵護,幾乎沒有存活的可能,所以這就使得母親對孩子好、願意為孩子犧牲的基因得以複製和延續,於是便有了所謂的母愛。

我們看到哺乳動物奮不顧身保護自己孩子的場面時,都會情不自禁被感動,認為它們太偉大了,但事實上,動物並沒有理性意識,它們去救自己的孩子或其他同伴的時候,並不是自己主觀上的主動選擇,而是出於一種本能,這是早已被設定到基因中的自動選擇。

也就是說,從我們所知的純粹科學角度來講,人類的生命完全沒有意義。人類只是在沒有特定目標的演化過程中,盲目產生的結果。我們既不能掌控自己的出生,也不能掌控自己的死亡。

那些我們曾經聽到和讀到的關於生命的意義,全部都是他人主觀所賦予的,即便是文化、宗教和哲學的答案,也都是一種主觀信念與選擇。生命的意義,除了生存、繁衍以外,全都是虛構的,它僅僅只存在於我們的想象中。

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更為驚世駭俗的觀念:人類只不過是基因自我複製的工具,正如塞繆爾·巴特勒那句形象的描述“母雞僅僅是一個雞蛋製造另一個雞蛋的方式”那樣,我們存在的意義僅僅是幫助基因完成複製。

但對於已經覺醒的人類靈魂來說,這雖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但卻依然讓人難以接受。

▌人與動物的區別或許只在於:人類的生命需要有意義作為支撐

尼采說:“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人類什麼都可以忍受。生命有意義,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命無意義,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

或許,這就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人的生命是需要有意義來支撐的。

於是,當思維覺醒的一刻,不管是科學家還是普通人,都會開始給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

亞里士多德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

巴金說,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是在於接受,也不是在於爭取。

左拉說,生命的全部的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

史鐵生說,生命的意義在於雁過留聲,肉體可以逝去,但精神會保留下來,永遠活著。就像電影《尋夢環遊記》演繹的那樣,如果你足夠成功,可以永遠活在人們的記憶裡。

▌你更願意做一個痛苦的哲學家還是一頭快樂的豬?

既然是主觀的,那麼答案就無所謂對錯,更沒有什麼理所應當。我們給自己的人生定義可以是高級的也可以是低級的,全憑自己,而且,我們也不必評價他人的人生。

在面對生命意義缺失的時候,有些人拒絕思考,用一個接一個更高的目標麻痺自己,還有更多的人選擇停下來尋找。而停下來思考的人,在大徹大悟之前,往往要經歷更多內心的壓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