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滴滴的顺风车事件,在沸沸扬扬之后,尽管公安机关已经将涉事司机逮捕归案,并交由检察机关和法院审判处理。然而,群众似乎对滴滴的声讨并未消减。在三个月之内,滴滴顺风车连续出现两次极其恶劣的抢劫杀人事件,不由得群众情绪如此激烈。
最近几年,在资本的追逐下,涌现了一批共享经济的弄潮儿,一批批扛着共享经济大旗的互联网公司纷纷成立。于是,各种项目五花八门,各种竞争也渐趋白热化。从共享汽车到共享单车,从共享充电宝到共享雨伞,总之,在资本的推动下,一场战争开始的轰轰烈烈,结束的也惨烈无比。只要当潮水退却的时候,那些裸泳的人才逐渐浮现。
随着竞争和时间的推移,共享经济也逐渐变了味道。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利用社会上原有的闲置资源,经过数据配比和方式重组,从而提高旧有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便节省社会能源、方便大众生活。
共享汽车,本质上利用每个人的私家车,在上下班或者其他空余时间,与有需求的人结合,从而形成资源共享。然而,在整个滴滴的商业版图中,无论是快车、专车还是网约车,都逐渐演变成了专门为了满足乘客出行需求而特意添置的车辆和司机。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滴滴已经是一个披着互联网外衣、打着大数据旗号的新型出租车公司了。
而滴滴顺风车作为滴滴商业帝国内唯一一个具备共享经济元素的业务,尽管问题频出,但是却始终占据着滴滴业务板块的重要地位,就很显然了。滴滴最近一直在传有上市的计划,滴滴也明白,资本市场是不会看好一个出租车公司上市的,所以滴滴顺风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滴滴标榜自己为共享经济公司的一块遮羞布。
这里多说一句,曾经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单车的百花齐放,其实也不是共享单车,反而是各个公司自己出资购置的各种单车放在市场上。所以,在共享出行领域,无论是共享汽车还是共享单车,其本质都不是对存量世界的重组,而是另一种增量的过度开发。
此次乐清滴滴顺风车事件的出现,再加上五月份的郑州空姐遇害事件,使得矛头再次对准了滴滴顺风车。人民大众的情绪之所以如此激烈,除了此类事件的后果之恶劣外,其实是大众有种被辜负的失望感,“能力越强,责任越大”。但是大家似乎看到成长如此迅速的滴滴,并未履行到与其相匹配的社会责任。
当然,被大众指责更多的,还有滴滴客服的处理能力与服务机制,以及迟迟两天才发出来的以程维和柳青为署名的公开道歉信。尽管道歉信内容恳切,也让我们看到了滴滴管理层的反省。然而,人们依旧对滴滴的危机公关能力和客服服务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同样,滴滴在设计顺风车业务的时候,其实已经考虑到了顺风车本身的共享经济属性。从最初司机可以对乘客的滴滴身份资料查阅(特别是头像),以及双方互评等功能的设置和开发,就可以理解滴滴对顺风车的定位。所以,在某个阶段,如果乘坐顺风车,你或许会有机会看到一副奇异的画面:司机在自己的群里开始分享自己拉到的各种顺风车客户,并给他们贴上了各种标签和称呼,诸如二愣子、傻缺、小蜂腰、大美妞等,甚至还有更通俗化的别称。
由此,似乎滴滴顺风车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交功能。当然,也正是这种社交属性,才使得一部分司机愿意以极低的价格拉乘客从事顺风车业务。看来,社交的确是人的天性。
央视关于乐清滴滴顺风车事件的报道中,在涉及到此次事件的法律层面问题时,曾经在检察院获悉一些统计:从发案率上看,滴滴各业务板块发生的犯罪事件与其他营运性车辆相比,并无明显的偏高或者偏低。但是在滴滴的业务板块中,顺风车的发案率远远高于其他的快车和专车,而且顺风车还有一个衍生性犯罪。所谓衍生性犯罪,就是顺风车司机与乘客在第一次接触中并未发生犯罪事件,而是在认识后的第二次业务往来中发生的诸如抢劫、强奸等犯罪事件。
或许,滴滴内部对顺风车的业务定性分析,会有很大比重是将其看作带有交友性质的社交属性。然而,基于此的所谓社交,广大乘客并无明确的区别与认知,因为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顺风车就是与专车、快车一样的滴滴出行业务中的一种而已。
如果这个时候有人非要抬杠:那既然顺风车有社交属性,与陌陌之类的交友软件相比,为什么大家不提陌陌软件背后的灰色交易。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大家使用陌陌之类软件服务的时候,是已经具备了明确的心理预知与行为防范意识的。可是在使用顺风车的时候,很多人只是为了单纯的出行需求,并未有任何的防范性意识。也或者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顺风车所谓的社交属性,是滴滴为了满足自己的共享出行而单纯为司机给予的功能,乘客端并未有效获悉这个功能属性,以至于出现了这些发生在夏季和女性身上的一系列伤害性事件。
其实,此次滴滴顺风车事件,所暴露的问题,是所有平台型公司共有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管机制。当然,Uber同样出现过此类的问题,但是Uber及时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作出了有效的调整。就拿此次乐清滴滴顺风车事件中出现的警察在时隔111分钟之后才获取到滴滴客服发送的司机信息一事,Uber的处理机制是在打车软件上有一个紧急呼叫911的按键,一旦触发可立即将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以及行驶信息送达911联络处。
我们无意揣测滴滴在营造共享出行方面的诚意,但是滴滴在资本追逐的趋势下,似乎一直以一种蒙眼狂奔的姿势,以至于在管理或者产品设计的某些层面上,出现了疏漏甚至是制度性的缺失。
作为滴滴业务板块共享经济的代表,顺风车的无限期下架,或许会为滴滴的上市带来一丝隐忧。但是对比起大众的信任恐慌,如何再次赢得民众对滴滴的高口碑信任,或许才是当下滴滴最应该做的。
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必将回以凝视。当年的那个屠龙少年,是否已经变成了一个恶龙呢?
閱讀更多 手機用戶78890657694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