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場戰爭,明朝、朝鮮、日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

明朝萬曆皇帝,一個連續22年不上朝的皇帝。有人說他是禍國昏君,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但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萬曆皇帝主導了明朝最後的輝煌。

同一場戰爭,明朝、朝鮮、日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

萬曆皇帝為了鞏固中華疆土的完整,維護明朝宗主國的地位,發動了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掃除西北邊患;播州之役鎮壓不臣;朝鮮之役清除隱患。

萬曆三大徵中,最值得說道的是朝鮮之役,而且此次戰爭在世界上有三個不同的名字:萬曆朝鮮之役、壬辰倭亂、文祿慶長之役。明朝、朝鮮、日本,三國根據各自的利益,對相同的戰爭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

同一場戰爭,明朝、朝鮮、日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

朝鮮是本次戰爭的勝利者,他們稱此次戰爭為“壬辰倭亂”。戰爭初期日本勢如破竹,一個月之內就攻陷朝鮮京城,朝鮮國王李昖棄城而逃。關鍵時刻是明朝派遣4萬人入朝抗日,並在平壤城下大敗日本。

戰爭徹底結束後,朝鮮大肆宣傳在露梁海戰中犧牲的李舜臣,奉他為救國英雄,並建廟祭祀。如今,韓國的李舜臣紀念館裡,隻字未提與他一同犧牲的明朝將領鄧子龍,以及明朝派兵馳援朝鮮的歷史實情。

同一場戰爭,明朝、朝鮮、日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

作為此次戰爭的發起方日本,他們稱此次戰爭為“文祿慶長之役”。日本最初的打算應該是借道朝鮮進攻明朝,但是朝鮮久事明朝,拒絕了這個提議。豐田秀吉給朝鮮的國書中言:“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

朝鮮敬酒不吃,那就給罰酒吃。1592,日本發兵30萬,渡海至朝鮮作戰。因朝鮮承平近200年,早已武備鬆弛,自然不是日本的對手。緊急時刻,朝鮮國王李昖請求宗主國明朝派兵支援。

朝鮮的敗退速度之快,讓明朝上下難以置信,還一度懷疑朝鮮和日本勾結,要引明軍入朝鮮好圍而殲之。最後,還是李昖轉交日本給朝鮮的國書,並再三表示自己絕無二心,明朝才決定發兵援朝。

日本先後兩次入侵朝鮮,兩次都以失敗告終,被明軍吊打。事後,日本國總結了各種經驗,覺的自己雖敗猶榮,而且大肆鼓吹他們領軍將領,還喊出了什麼“東海第一弓、西國無雙”的名號。

同一場戰爭,明朝、朝鮮、日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

作為此次戰爭中出力最大的明朝,似乎對戰爭的勝利並不怎麼上心,史書上用寥寥數語記載“萬曆朝鮮之役”。反而還有人認為,正式因為這場戰爭,明朝遼東各軍鎮損失過重,才讓後金有機會崛起。總之就是明朝花了七年時間,動用了無數的人力物力,結果到頭來什麼都好處都沒撈著。

其實,如果我們換個思維,假如明朝沒有出兵支援朝鮮,任由日本佔領朝鮮全境,會怎麼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