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1+1+6”打造医疗命运共同体

金晶

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1+1+6”打造医疗命运共同体

以医联体之“通”,破解群众看病之“痛”。短短几年间,在杭州市卫计委强有力的顶层设计下,以浙大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以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为枢纽,以余杭西部六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末梢,将不同层级的医疗资源再整合,形成了风景独到的医疗命运共同体。

2013年,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与余杭西部六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区域医联体,加大向基层倾斜力度。2014年,浙大市一医院与余杭区政府开展全新医疗合作模式,全面托管了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成立浙大市一医院集团瓶窑院区。优质的城市医疗资源下沉,这无疑给瓶窑院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通过层层辐射打造崭新的三级医疗供给模式。今年是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与浙大市一医院集团合作的第五年,是与余杭西部六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医疗联合体的第六年。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以浙大市一医院集团瓶窑院区为纽带的医联体网络在余杭西部逐步建成,浙大市一医院、余杭三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为一体,形成“1+1+6”的医疗新格局,推倒了“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之间”的“隔墙”,织出了一张紧密且高效的生命网,打通了优质医疗资源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百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陈医生第一次在诊室见到刘阿姨时,看到刘阿姨身材苗条,与她右手臂上发达的“肱二头肌”显得尤为不相配。

刘阿姨今年67岁。她跟陈医生说,大概在两三年前发现自己的右手臂上长了个包,不痛不痒的,所以就没太在意。但这几年,她看着右手臂的“肱二头肌”越长越大,才开始有些担心。现在连刘阿姨的孙子都说奶奶的手臂就像动画片里的大力水手吃了菠菜似的,手臂肌肉越来越发达。所以即便是在大夏天,刘阿姨还是天天穿长袖,不敢露出手臂。

为了明确诊断,陈医生拍了刘阿姨手臂的照片发到“余杭三院疝与血管外科”微信群里,向浙大市一医院集团瓶窑院区外二科副主任林勇强咨询。林主任随即回复,让刘阿姨到余杭三院找他,还留下了自己的联系电话。

第二天,刘阿姨找到了林主任。林主任判断她右手臂长的不是“肌肉”,而是脂肪瘤,并立即为她安排手术。术中取出了一个5*6*6cm大小的球状脂肪瘤,过程顺利,术后第二天便出院回家。现在刘阿姨的手臂已经恢复了纤细。

林主任介绍,2017年初,外二科成立了“余杭三院疝与血管外科”微信群。在1年多的时间里,专科团队不定期在微信群里分享疝与血管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和知识,解答咨询和疑问,成功解决静脉曲张、疝气以及其他外科疑难杂症等问题百余例。据了解,为方便与医联体内社区医生的交流和联系,医院建立了许多专科交流群,实实在在让百姓体验到了快速诊疗的畅快感。

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1+1+6”打造医疗命运共同体

每周超20人次坐诊 省市专家就在身边

到杭州做手术,最烦什么?陪护人员的住宿和交通恐怕是其中一个大问题。但如果说在当地能做手术,而且手术专家还是省市级医院请来的,你会如何选择?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就近手术,既能找到专家,又解决了交通和住宿的问题。

良渚的郑阿姨今年77岁。最近,郑阿姨的儿子特意带她到浙大市一医院集团瓶窑院区进行体检。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郑阿姨的肚子里竟长了一个6*6*6.5cm的大肿块。外科医生立刻将她带到在浙大市一医院集团瓶窑院区坐诊的浙大市一医院外科专家周立新主任医师处就诊,当天收住入院。

完善术前检查后,浙大市一医院外科专家林乃弓主任医师主刀进行手术,顺利取出肿块。术后,郑阿姨恢复良好,出院时不禁感叹:“从体检发现肿块到做好手术,前后不过三天时间。而且我在这里住院,杭州专家做手术,离家又近,真的方便很多”。

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1+1+6”打造医疗命运共同体

外科专家林乃弓在瓶窑院区坐诊

据统计,目前浙大市一医院每周派驻瓶窑院区的专家达26人次,其中专家门诊出诊人次为每周23人次。今年以来,浙大市一医院派驻专家共计接诊患者近万人次,完成手术330余台,其中三四类手术(大型手术、疑难重症大手术)达到80%以上。当地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诸如张筱凤、王宁夫、朱瑾、陆凯等知名专家高效、安全、便捷的优质医疗服务,不但全面提升了区域内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而且显著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同质化,实现了“共建、共享、共赢,共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