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利东
横店特产三件宝:盖世武功、无敌手雷、低能鬼子。《亮剑》的这个甩手榴弹情节很不幸中了枪。如果山包上的鬼子那么容易就能通过挖坑道甩手雷的方式打败,抗日战争就无需打十四年了。
这里面有几个很明显的非现实错误,我就细细道来吧。
1.山崎大队的人居高临下,占据了相当的有利地形和火力优势,为什么非要固守等待八路军挖堑壕抵近?以日军在长沙保卫战的那种表现为例,他们能杀透薛岳布置的层层防线,在后路被切断的情况下还能层层杀出,八路军这点火力和临时防线委实不够鬼子冲击的。
退一步来说,即便山崎大队不突围,真正的战场也绝非什么你打我守的“抢滩登陆战”模式,火力和优势强的一方完全可以发动战术反冲击,将对方击溃或者打退到进攻准备区域。李云龙的人马分兵挖战壕,组织压制进攻的火力就会短缺,日军只要步兵战术反冲击夺取战壕,再利用战壕突击八路军阵地,你说后果可不可怕?
再不济的日军也知道夺取对方堑壕阵地,提高自身防御纵深,这是那个年代的基本战术,偏偏编剧让日军蠢成不会动的木桩。
2.以山崎大队的坡高,挖堑壕抵近是一件很费时费力的事情,需要极大的人工和代价。李云龙的独立团全上,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挖出抵近到手榴弹投掷范围的交通壕。
但凡挖过土的人都知道这究竟有多艰难,需要称手的工具,需要有力气,还需要会干这活的人,不是抡起锄头随便找块地就能挖的。普通人哪怕是个农村干了半辈子活的壮汉,你让他挖个坟坑,做的慢的一上午都完成不了,人还累得要死。更何况李云龙的部队哪有那么富裕?八路军装备好到作战时人手一把工兵铲的地步了?
山崎大队的火力对山坡下的活动是一清二楚的,这种高地火力点在战场上威胁非常大,并不代表你在壕沟里对方就真的拿你没办法,一战时为了这种小山包打堑壕打得损兵折将死伤枕籍的比比皆是。下方人员挖掘挖掘速度慢,挖掘的方向也必须是Z字形折返,否则很容易被破坏。
3.人力投掷手榴弹有很大的局限性,投掷距离太近,战士的投掷能力也有限。军媒报道过的解放军记录是102米,由某部一个叫宋福旦的士官通过立姿创造,如果卧姿,即便采用《亮剑》中的反身投掷,实际也丢不了多远,还会因为不规范投弹造成误伤。
现代部队投掷手榴弹的标准是站姿30米及格,35米良好,40米优秀。无怪乎《亮剑》剧中出现了李云龙曰:“只有30米,娘们都能扔过去”的台词。早年的人用的弹种不一样,手榴弹的战术地位也比较高,所以投掷标准比现在的人多20米很正常,但显然编剧忘了那是站姿唷~!跪姿25米及格,卧姿才20米就及格。
很显然,李云龙的部队背蹲在壕沟里,反身投弹30米在平时也许能做到,但别忘了战场是个高地,己方还遭遇了严重的火力压制,在距离鬼子堪堪30米的距离上,将3500发手雷扔到一个大队的阵地上,需要考虑的实际情况太多了。
4.3500发手榴弹真的能对日军造成重大杀伤?老王对此深表怀疑。八路军的手雷成分非常繁杂,有缴获的日军97式手榴弹,有自己的“边区造”,还有国军的一系列产品。
以李云龙部队的情况,他们手中应该有不少是阎锡山太原兵工厂生产的仿德式M24手榴弹,4毛钱一颗,是抗战中国最好的手榴弹,也只有这种M24木柄,才最适合远距离投掷。
日军的97式杀伤力很好,但扔不远,容易从山坡上滚下来;“边区造”填充的黑火药,杀伤力和可靠性都足以令人掉泪;晋造M24符合这方面的需求,但拿出3500颗,貌似李云龙一个团没这么大能耐。
况且日军究竟怕不怕这3500颗手榴弹的轰炸呢?这必须设定一个前提——山崎大队残军没有任何防御纵深,死死的拥挤成一团,而且防御工事极不科学和脆弱。但这就更不符合逻辑了,八路军在山下都挖出了直抵30米的堑壕并容纳掷弹兵投弹,日军楞是没有加固整理一下下自己的防御?
经过一战的血洗,二战时的步兵防炮概念其实已经非常完备,况且日军在土木构筑方面一点也不差,远比电视中表现的贼的多。
以《亮剑》山崎大队的原型,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血战为例,日军冈崎大队500人进犯黄崖洞兵工厂后,遭遇来援的八路军多路合围,冈崎大队干脆连夜占领了关家垴地区,在要害地带布置阵地,利用山顶平地、山间沟壑以及对面互为犄角的柳树垴构筑了全方位的阵地,并迅速拆掉了当地老百姓的门窗房梁还有砖石土木,不停的加固阵地,还挖掘了不少掩护自身的坑道。
关家垴的血战,八路军八个团共一万余人猛攻两昼夜,付出2000人的伤亡,硬是没有完成对500人冈崎大队的围歼。冈崎大队的士兵后来的回忆录中提到了八路军疯狂的投弹,还有双方不断来往的刺刀肉搏,炸死冈崎中佐、藤泽少尉等人的是一发迫击炮弹。
后来八路军对日军阵地进行调查,发现日军将窑洞全部打通,统统布置了交叉的机枪阵地。外部工事纵横交错,互相循环,并且都有防弹壕,手榴弹扔进去也没用。我们后来使用的“猫耳洞”就来自于日军在关家垴上布置的简易阵地,当时就被八路军一众高级将领赋予了很高的评价。
所以《亮剑》里的情节实际只能当一出“戏”来看,它是弱化的、简化的、戏剧化的关家垴之战,那些阵前投弹也只能当做剧情看看罢了。
换句话说,李云龙拿那种不靠谱的3500手雷轰炸,能对付的只有同为影视剧中的日军,遇到现实中的鬼子只怕要跪。
现实中的战斗远比影视剧中的复杂,消耗的智慧与精神更甚。关家垴的鬼子知道拆民房做工事、知道四处勾住交叉火力、知道层层布放设置纵深,更知道挖掘“防弹壕”和“猫耳洞”,甚至凶残到用白刃和刺刀与八路军互抢阵地,哪里是《亮剑》中的山崎大队那群白痴能比的?
诸位以为如何呢?
王司徒老百科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静夜史的观点是:3600颗手榴弹虽然看起来夸张,但是在实战中可行性是相当高的!
2005年上映的电视剧《亮剑》可谓是家喻户晓,不到10年时间重播次数超过3000次,创造了我国影视剧收视的新纪录。剧中一改我军指战员一丝不苟一身正气的形象,而是以李云龙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气魄更有不足的饱满形象,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亮剑》的成功掀起了抗战剧创作的热潮,不过后面的雷剧越来越多,所以很多人戏称《亮剑》是抗日雷剧的鼻祖。
虽然经过了黄志忠等人的翻拍,但是老版李幼斌主演的《亮剑》仍然是不可超越的神话。
《亮剑》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除了演员走心,剧情饱满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里面的战例在历史上基本都能找到原型。
而《亮剑》中围攻山崎大队的李家坡之战,就是抗战史上我军著名战斗——关家脑战役。
很多人说,李云龙采用土工作业的方式靠近李家坡阵地,然后用3600颗手榴弹投入环形工事消灭山崎大队这种设定很不科学。理由包括:
土工作业很费劲,鬼子不会坐以待毙;
独立团人数不足,不可能对鬼子形成碾压优势;
在坑道投弹不现实,容易成为鬼子的活靶子;
边区造手榴弹威力差,不能消灭山崎大队等。
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不过作为一个优秀的军旅作家,都梁不像抗日雷剧的作者一样凭空臆想。作为一名出色的导演,陈健和张前不会像抗日雷剧的导演一样胡编乱造。李家坡之战有关家垴之战的影子,但绝对不是关家垴之战的历史再现。
关家垴之战爆发于1940年10月30日,是抗战中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一次最大的进攻战役,由于战场距离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很近,因此八路军志在必得。此战八路军集合3个旅2个团的兵力,在副总司令彭总的督战下,对盘踞关家脑的日军冈崎支队500多人进行围歼。
但是由于武器装备的落后,八路军血战2昼夜,仍不能全歼日军。后因日军援军到达八路军被迫撤围,如果全歼冈崎大队势必能极大提振抗战时期,鼓舞我军民信心,所以此战成为彭总心中的莫大遗憾。
《亮剑》中的李家坡之战结果是取得了全歼的胜利,这多少有一些自我安慰的味道。
不过我们要明白,小说《亮剑》中的李家坡,和高山仰止的关家脑,绝对不是一回事!
简单说来,因为都梁对战场的一些设定,使得李家坡之战和关家脑之战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而这样的不同就让八路军更容易取得胜利:
1、李家坡是个平台状高地
在小说《亮剑》中,作者都梁已经交代过了,李家坡是一个平台状高地,上面是一个小平台,四周是斜坡,山崎大队在平台上,八路军各部队在斜坡下。
由于老版亮剑的拍摄条件所限,并没有完全还原小说中的战场环境,以至于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了李家坡的高地状况。
晋西北属于黄土高原,黄土塬广泛分布,就是这样:
这和一般的山状高地不同,一般的高地呈锥形,斜坡直接从山底延伸到山顶,据守高地的鬼子可以看到八路军,而八路军可以看到鬼子,鬼子可以利用火力优势居高临下对八路军进行压制。想挖坑道?不可能的!
但是都梁将这个地形改成黄土塬一样的平台高地后,一切就比较合理了。
首先山崎本人比较自信,他没有将鬼子的环形工事火力布置在李家坡平台和斜坡的交界处(在新版《亮剑》中李云龙和赵刚讨论过,这个叫“棱线部”)。而是将火力点后退一些,使之距离棱线部有一定距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虽然牺牲了一定的射界,但是山下的八路军同样看不到自己,而鬼子则可以专门盯着棱线部,八路军一露头,立刻就可以进行火力消灭。
在小说中,这是导致八路军围攻多时却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因为缺乏重武器,八路军只能一波波往上冲,但是始终无法越过棱线部。
而李云龙则另辟蹊径,在斜坡上挖坑道,延伸到棱线部下面,然后将3600颗手榴弹扔进环形工事。
因为山崎大队的环形火力点在棱线部以内,因此对坑道不能进行有效的火力压制。
很多人说鬼子的迫击炮可以对坑道内的八路军进行较大杀伤,这没有问题,毕竟迫击炮的射角高,对坑道目标有很好的打击效果。但是因为在射界之外,打击效果肯定很差。
很多人说鬼子不会坐以待毙,等着八路军吃掉自己,肯定会反击。在剧中也交代了,旅长陈赓对独立团进行了活力上的支援,甚至拿出了可怜的全部家当,而在小说中则是陈赓将所有炮火交给李云龙使用,因此压制日军的反冲击问题不大。
所以,不要说坑道不好挖,鬼子没耐心之类的。因为在炮火覆盖范围外作业,八路军有机会将坑道挖到距离山崎大队30米的地方,然后让山崎好好喝一壶!
2、山崎大队已经伤亡过半
二战时期的鬼子陆军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这一点李宗仁将军在《八年抗战敌我优劣之检讨》中曾有过评价:
“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日本将官一般都是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其作事皆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令人生敬生畏。
所以,在侦知八路军在挖坑道时,山崎大队是肯定不会坐以待毙的,所以发起反冲锋是必然事件。
不过问题是,经过程瞎子长达8个小时的不间断攻击,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山崎大队也已经伤亡过半了。这是什么概念呢?
日军一个大队的编制是1100人,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一个55人的炮小队等。无论人数还是火力装备都是非常强的!
但是,因为李家坡之战取材于关家垴之战,因此不能将山崎大队视为一个完整编制的日军大队。关家垴之战中,八路军对阵的冈崎大队,人数共有500余人,因此山崎大队的人数也应该在500多人。
而根据程瞎子向陈赓的汇报,山崎大队伤亡过半,人数起码伤亡200多人,满打满算,能够拿起枪战斗的不会达到全员500人的规模。而独立团当时满编是3个营,一个营360人,全团加起来超过1000人。李云龙的战术是摒弃添油战术,全团一起上,从四周分散鬼子的注意力,争取在最短时间突破阵地,不给鬼子反应的时间。
加上3600颗手榴弹的轰炸,鬼子的火力点必然受到一定的打击。在伤亡过半、火力点残缺,又全团冲击的打击下,山崎大队扛不住的可能性会大大提升。
3、山崎大队绝对不是3600颗手榴弹消灭的
山崎大队是被李云龙的独立团消灭的,但,绝对不是用3600颗手榴弹消灭的。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影视剧中,都对这一点进行了解释。在战前动员会上,李云龙说3600颗手榴弹只是让山崎这个老小子“喝一壶”,并没有说用3600颗手榴弹就将几百个鬼子全部报销。
之所以不敢说这样的大话,一方面是因为李家坡平面大,鬼子散兵线长,不可能用手榴弹就全面覆盖。另一方面,就说到抗战时期我军的痛处了,那就是我军的边区造手榴弹因为是手工打造,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手榴弹扔出去只能炸成两半,根本不能起到杀伤敌人的效果。
然而,就是这样的质量也不可能对八路军各部队敞开了供应,在小说《亮剑》中开篇就是李云龙找后勤部长张万和讨要手榴弹的情节。李云龙的意思,是要50箱,他地意思很清楚,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有总比没有强!
但是张万和表示只能给20箱,就是李云龙拿老婆来换都不肯多给。而就这20箱还是李云龙答应给他弄一把日军指挥刀才达成的!
所以说,3600颗手榴弹只是开胃小菜,否则也不会有后面的精彩了。
根据李云龙的部署,在两分钟内扔完3600颗手榴弹后,独立团配置了突击队,小说中说是二营长带队,而不是影视剧中一营的张大彪。
独立团突击队共20挺机枪,在手榴弹投掷完成后迅速进入战斗。小说中说因为鬼子在遭受轰炸后仍然能够组织火力阻击,由此可见鬼子的战斗力之强悍。而小说中说因为鬼子火力凶猛,担任突击队的20名战士在两分钟内全部牺牲。
而与此同时,李云龙带来独立团全体官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李家坡进行猛烈冲击。因为八路军不仅缺乏重武器,而且还缺少弹药,所以不得不选择在火力准备后进行白刃战。这是抗战时期我军将士们不得不进行的选择!也是李云龙李家坡攻坚战的重头戏!
在影视剧《亮剑》中,对李家坡最后的战斗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山崎本人被手榴弹炸死,没有让李云龙实现与之决斗的愿望,但是李云龙得到了军刀,还了张万和的人情。在日军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虽然日军训练有素,但是毕竟已经大势已去,因此经过独立团的浴血奋战,山崎大队被最终消灭。
所以说,在小说的设置下,实战是可行的!
由此战我们也能肯出我国军队和日军悬殊的差距,向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们致敬!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首先需要澄清一下,消灭山崎大队的不是3600颗手榴弹,而是李云龙全团利用手榴弹产生的轰击效果冲进敌阵以及随后展开的白刃战。其次需要明确一点,电视剧中的情节虽然部分取材于实战,却永远不可能完全反映实战,如果一味地对照八路军战史上的真实战例,只会得出剧中情节实战可行性为零的结论。
在电视剧《亮剑》第4集中,李云龙采取土工近迫作业的办法隐蔽接敌,集中3600枚手榴弹对敌实施火力急袭,趁敌惊慌失措之际发起冲击,以短兵相接、白刃格斗歼灭守敌山崎大队。从理论上讲,李云龙的这套战法完全可行,可以说是在当时战场条件下的最优方案。
因为八路军的武器装备极端落后,具体到李云龙这个团,所有武器都要靠抢、靠借、靠骗,才能变成自己的“家底儿”。对于眼前在李家坡转入防御的山崎大队,如果没有火炮这样的重装备,李云龙真拿它没有任何办法。然而现实情况就是这样!李云龙尽管神通广大,在当时那样的特定时期,他无论如何也搞不到足够数量的火炮。在事先不组织炮火准备的情况下,直接用士兵打冲锋,必然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亏本儿的买卖不能干!李云龙决定用集体投手榴弹的办法去实现炮火准备的轰击效果,这是李云龙在当时条件下所能想到的唯一办法。
尽管手榴弹的爆炸威力远不及火炮,如果李云龙使用的是边区兵工厂出品的土造手榴弹,威力就更谈不上了。但是不要忘了,山崎大队是误打误撞闯入边区的,被八路军包围后,就彻底变成了孤立无援的好打之敌,无论官兵士气,还是战斗力都大打折扣。李云龙的一顿手榴弹虽不一定能直接炸死多少日军,但一定会把这股敌人炸得犹如惊弓之鸟,从而实现了炮火准备的实际效果。
有人说,手榴弹投不了那么远,这么打仗不现实!其实,现实不现实?导演说了算。《亮剑》第3集对此专门作了铺垫,李云龙组织全团士兵练习投弹。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李云龙的训练,全团士兵个个都是神投手,最终在李家坡用3600枚手榴弹,给日军山崎大队实施了一次炮火覆盖。
慕什塔戈
这是电视剧《亮剑》第四集的剧情,李云龙刚好从后勤部搞到了20箱手榴弹。按照一箱50颗手榴弹来计算,那么20箱手榴弹加起来就是1000颗。独立团自身还有一些存货,因此李云龙能够集中起3600颗手榴弹还是能够做到的,毕竟这可是全团的手榴弹了。
当时山崎大队误打误撞才进入了八路军根据地,被八路军优势兵力围困在李家坡,独立团并未第一个上战场。陈赓将军派的是386旅旗下的772团打主攻,这可是红军老底子了,派他们上也是极其正确的选择。同时也正是程瞎子的772团前期攻击消耗掉山崎大队大部分有生力量,这样才使得李云龙的独立团一战定乾坤。
李云龙采取的是坑道挖掘前进的作战方式,进而投掷手榴弹,击垮日军第一道防线,从而全团发起波次攻击。日军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悍,拼刺刀中孔捷都受伤了。李云龙的宝贝疙瘩骑兵连,也伤亡了13人,更不用说其它部队了。李家坡之战的原型是“关家垴”战役,这场战役结果就是日军跑掉一部分,我军伤亡不小。如今的抗日神剧不少,真实的抗日战争打的很艰难,中国军民是在拿鲜血抗击小鬼子的入侵。
兵说
三千六百颗手榴弹,短时间内投放到一个相对不大的地方,威力巨大。只是,手榴弹毕竟是手榴弹,要靠人力投掷,打击距离不会很远。
就算挖掘壕沟到距离敌人环形工事三十米的距离,你扔出六十米,仍然仅能打击到工事内三十米左右的地方,考虑到手榴弹杀伤半径,也仅能打击环形工事内三四十米内的敌人。
而山崎大队当时有好几百人,不可能集中于过于狭小的区域内,所以不可能都处于手榴弹的杀伤范围内。所以正如电视剧中所出现的那样,鬼子阵地前沿机枪被炸翻,人被炸飞之外,八路冲上去之后,仍然有相当数量毫发无损的鬼子拼死抵抗。
那三千六百颗手榴弹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首先,炸翻一部分鬼子,削弱其战力;其次,借助爆炸产生的烟雾挡住剩余的鬼子视线的档口,八路突击队快速突进敌人阵地,全团二十挺轻机枪当冲锋枪,扫掉剧烈爆炸后最先反应过来鬼子,八路大部分冲上来,以多对少,靠近战白刃战解决战斗。
手榴弹突袭、突击队扫射、大部队跟进,这几个环节配合紧凑,不留间隙,才能最终有效消灭敌人。经过充分训练的部队,在能力超强的指挥官指挥下,实战中是可行的。
边缘慢漫游
我来分析认为李云龙打法成立
首先第一波跟山崎小日本正面刚的是程瞎子,程瞎子可是386旅吃皇粮的部队,程瞎子打了那么久山崎小日本估计也好不到哪去。
第二,山崎小日本也是人,他也清楚他是进了八路老窝你以为它不怕?打了那么久它不累?不要吃饭?不要清点人数弹药?它也不知道这里有多少部队?也不知道增援多久会来,士气已经跌落,所以后面才有等增援来个中心开花。
李云龙就看准了这点,料定山崎小日本等增援不会轻易开枪和冲锋,只会发动试探性攻击,如果李云龙还像程瞎子一样冲锋山崎小日本必定死战血拼,但是你磨洋工就不同了,时间越长山崎小日本就越慌怎么增援还不来?越慌越影响你的思考后来都不明白李云龙为什么要挖坑道?他也不敢发动冲锋抢夺坑道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坚守集中优势兵力不分散不愿放弃制高点
等到坑道近前山崎小日本能做的还是等,他需要听到增援部队的枪声。
这就是心理战了,已经摸透了,就进了笼子,那怕是后来手榴弹攻击之后李云龙部仍有伤亡就不难看出之前如果强攻牺牲会很大
日后江山远
事实上整个抗战乃至整个二战都没有此种战例可考,所以不存在可行性,按理推敲也知道问题多多,敌守我攻,地势上又是敌高我低,土工作业也会先进入敌人的投弹杀伤范围,你一埋头作业的总没有那么灵活都能躲开上面丢下来的手榴弹,日军军需又比我军充足,恐怕不等土工作业大体完成,前沿作业战士就死伤殆净了,当时没多想,现在看还真是没有生活纯属编剧一拍脑袋的“发明创造”之“战术”。
天天快乐熊
基本为0.首先是掘地,你看那场战争是双方对阵的时候还让你挖战壕的?还让你挖到眼皮子底下??难道说商量好了!你等我砸好了沟再打??搞笑呢?大家都知道挖坑是从潜挖到深的!这段情节本来就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