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重慶成都幾乎很少有人說普通話,幾乎都是當地方言?

吉雞1


重慶話和成都話都叫叫西南官話,同屬北方方言,除了沒有邊音與鼻音之分、平舌與翹舌之分、前鼻音與後鼻音之分,還有一些音調上的不同,其實與普通話是比較接近的。相對廣東話、閩南話、上海話等等,重慶話的易聽易懂程度,也要高得多。

有一句俗語:“天不怕,地不怕 ,就怕四川人說普通話”。成渝兩地的人說普通話,外地來的人可能反而不覺得什麼,但本地人聽來,則十分別扭,有時甚至難受。前兩年重慶曾要求所有的服務行業,尤其是商場服務員,必須與顧客說普通話,還將這個納入考核標準。但由於這些服務員們從小並沒有生長在普通話的語言環境中,現在的培訓又不夠,即便我這個在北方生活了很多年的重慶人,聽他們說普通話,也常常跟他們開玩笑:“求求你了,跟我說重慶話吧”。

不但如此,重慶人說普通話,還容易鬧出笑話。比如有顧客讓服務員拿雙鞋子給他看,在四川話中,鞋和孩是不分的,所以服務員會用普通話問:“你的孩子多大碼”?在成都和重慶,鬆緊帶又叫“雞腸帶”,所以有重慶人在北方要求服務員給他拿“雞腸帶”,說了半天服務員也不知道那是什麼。

重慶人思維快,說話速度快而且急促,跟放機關槍似的,要讓他說話慢下來,急脾氣的重慶人會很不耐煩,反而影響他的思維。語言是用來交流的,如果交流不暢,甚至出現隔閡,自然交流的雙方都不喜歡用了,尤其是在本土。所以,如果不是從小在普通話環境中,或者長大後的工作語言是普通話,一般情況下,重慶人的確不愛說普通話。


世界真的很大


我是在成都生活的重慶人,回答題主這個提問,估計最有發言權。

俗話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說普通話。雖有點誇張,但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四川人說普通話普遍很難,二是說出來的“普通話”聽起來嚇死人!

一、為什麼四川人說普通話很難?

1、兩個腮幫子會很痛!

四川人講話木有捲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後鼻音……之類約束,舌頭永遠筆直的,任何字詞都不會在口腔裡圓一下潤一下再吐出,直直接接,無拘無束。但是,你讓他說普通話,腮幫子各種肌肉一下就會緊急集合,表說講多久,就幾分鐘,腮幫子就很痛,這個痛,是四川人說的經痛!

2、任何習慣會成自然,不習慣就絕對不自然——講普通話不是四川人的習慣(一生中99%的時間沒有講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叫他講普通話,馬上各種與發音有關的器官包括表情全部緊張起來,然後什麼都不自然了,然後脖子開始紅,青筋開始冒,然後因為緊張,說話就顯得結巴,一結巴,就更緊張,緊張到高潮時,說了上句,下句就忘了,因為腦袋出現短暫性空白……

3、四川人(包括重慶人)說普通話普遍有挫敗感

上述兩條原因是關鍵。而這兩條原因一般都反覆循環,循環的結果就是語言表達的自信心消失,一講四川話信心爆棚而且滔滔不絕妙語連珠,但一說普通話,立馬就有挫敗感。於是,為了表達上有自信,心理上就牴觸普通話,所以就不願意講普通話。

二、為什麼四川人說出的“普通話”聽起來嚇死人?

1、四川話與北方官話相似度不到一半

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話(包括重慶話),雖然是西南官話,大家印象中四川也屬於北方語系,應與普通話很接近,其實,這是普遍認識區裡的一個盲區。接近,只是四川話與普通話的字、詞、句等方面絕大部分一樣,但在漢語表達的詞綴、句法、音韻的聲調、發音的聲母和韻母以及音節數量等方面,四川話與普通話的基礎—北方官話相似度只有47.8%。

2、四川話中的大量詞彙在普通話裡沒有相同詞素

最重要的是,四川話中的形容詞和構詞方式,遠比普通話多得多,而且表意更加豐富,感情色彩濃烈,使用頻率更是很高。因為一講四川話就很溜,一講普通話,就語塞。

正是因為這些語言表達上的差異,加上之前所講的四川人說普通話的緊張和挫敗感,說出來的“普通話”往往詞不達意,因為語言表達上一時半會兒可能找不到普通話對應的詞彙(有些普通話里根本就咩有),於是就可能把最熟悉的四川話的字詞用普通話的音標發出來,結果聽的人一臉懵圈,自己也覺得表達得很“陰陽怪氣”,表情上就很難為情。

比如,普通話:我跌了一跤,踝關節扭了。

對“踝關節”表達,四川人一輩子只說“螺絲拐”,一說普通話,因為緊張就腦殼裡出現空白,根本記不起“踝關節”這書面和口頭一致的表達,於是說出來就是:我跩了一匍爬,螺絲拐崴到了——而且這些個字,個個都是普通話音標!

再看兩個個例子:

普通話:等一會兒。

四川人表達粗來的普通話:“等一哈哈兒”(最要命的是這5個字都是普通話音標!)

普通話:傻帽、傻逼、二貨……

四川人表達粗來的普通話:瓜不兮兮,瓜得傷心……

還沒崩潰?(四川話說出來是“奔潰”),那再來看看一個北方人與四川人問答:

北方人:請問:春熙路怎麼走?

成都人:(形態方位+語言)端端走,抵攏倒拐(伴隨手勢)。

北方人一臉懵逼。

北方人:請問:地鐵2號線春熙路站怎麼走?

成都人:(形態方位+語言)往喉頭走,抵攏倒拐(伴隨手勢)。

北方人一臉懵逼。

為什麼會這樣紙?

四川地處盆地,對方位,市民腦殼頭只有身體面向的方位+左右手,沒有東南西北的概念。成都人以身體面部的朝向+左右手指引,自認為已經非常熱情非常認真指路了,但問路人依然懵逼。為啥成都人不用普通話?因為成都人自己都不知道當時處於什麼方位東南西北在哪兒,叫成都人用普通話說:向東100米,遇見紅綠燈折向南100米然後向東50米……這比讓成都人直接喝藥還難受。因為,成都人,天生就不是GPS的料。

三、四川年青一代講椒鹽普通話已經毫無壓力

其實,以上說得都是老四川(成都、重慶)人。70後及其以後的人群,普通話雖然不標準,但基本從小就已經開始接受普通話教學,雖然老師們的普通話是椒鹽普通話——上個世紀80年代全川開始強制推廣普通話,雖然進程較慢,但從90年代起,從幼兒園到大學,普通話教學不僅是強制的,而且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雖然發音也不標準),這個群體在任何場合講普通話,雖然椒鹽味,但都毫無心理壓力。

但是,在四川年青一代普通話水平比他們父母祖父母兩輩人高很多的同時,他們也逐漸遺忘了很多傳統的四川方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他們一代很可能出現斷層,這是非常令人堪憂的。

四川、重慶的朋友們,你們認為呢?


勒克兒


前段時間剛從成都回來,對這種現象感受頗深。其實吧,我覺得不是他們不說普通話,他們說的是成都普通話啊,他們在對待外來遊客時,很熱情,為了讓外地人聽懂,已經盡力說普通話了,但是由於地域問題,不管怎麼說都帶有成都口音,你聽聽他們本地人之間交流你就明白他們真的是儘量給你好好說普通話了,當然成都有很多普通話特別好的人,這些主要是景區的導遊之類,一般商店,飯館的人都說不好。


給大家講個有意思的親身經歷的故事。

在去成都的車上遇見一個四川大叔,聊得挺嗨,他說的普通話就帶有四川口音,聊到家鄉的時候,他說他是來自四川徐林市,我一聽就懵了,從來沒聽過四川還有這地方,於是我想,或許不是地級市而是縣級市吧,出於好奇問了一下。

大叔您說的徐林的徐是哪個徐?

就是那個火車走過的徐道的徐。

火車走過的徐道?是隧道對吧?您說的是遂寧?

對對對,就是那,我家就在那。


於是我和周圍的人都打消了疑惑,至今為止,這也是見到的四川口音最重的人了,可能是大叔年齡大了,口音一直重吧。見到的其他四川人說的都能聽懂。

儘管見到的四川人普通話大多都不好,但是人是真的好,特別熱情,尤其是服務行業,真的感覺用心服務,不坑你,你有需求都會盡力滿足,成都旅遊一趟,沒遇到一個坑,感覺這個城市滿滿的都是誠意,都是真誠,希望有機會再去一次。


雲影徘徊旅行


川渝地區的方言屬於西南官話,這是中國使用最多的方言,其中川東和重慶全境幾乎都講四川話,雖然調調有些許差異,但大體相同!

為何成都、重慶兩個地方很少有人說普通話?

和中國的很多城市有不太一樣,成都、重慶並不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在這兩座城市工作、生活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四川、重慶本地人,四川、重慶各地的方言差異不大,因此用方言交流完全沒有障礙,人們使用四川話反而顯得親切,也更加通暢。

其實中國人多有鄉土情結,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鄭州等城市的本地人也愛講方言,但是這些城市移民比較多,而且本省的方言都各不相同,交流起來比較費勁,因此城市方言的使用很侷限。

四川話好懂、好聽、好學!

在當年將那種語言定為普通話時,川話就是最強勁的競爭對手之一。四川話好聽是得到公認的,幾乎能聽懂普通話的人都能聽懂四川話,特有的川味也並不討厭,反而十分耐聽。

很有意思的是,很多在成都、重慶生活比較久的外省人也慢慢習慣了講川話,而且講的有聲有色,讓人很難分辨出他的省份,這是四川話所特有的魅力。

四川、重慶的人不僅喜歡在本地講方言,到外省也改不了自己的習慣,酷愛講四川話,除非情不得已,是不願改變的。


一起時尚去旅行


重慶話四川話本來就是相當於普通話。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四川人可不是說的現在的四川話。現在的四川話是在湖廣填四川之後慢慢形成的。要知道,當時移民來四川的有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方的人,他們相互交流,長期生活,慢慢就形成了一種大家都可以聽懂的方言:現在的四川話。現在的西南地區基本都是以四川話為官方語言,四川話不僅僅限於四川重慶,還有云南貴州也是和四川話差不多的發音(少數民族語言除外)。

所以在西南地區,說四川話不僅僅不是沒有文化,不是經濟發展水平問題,反而是當年經濟發展和民族大融合的結果。說四川話,就是西南官話。話說當年國民政府投票國語的時候四川話差一票當選為國語的(估計是誤傳,反正老一輩都在這樣說)。

其實,你到廣東,人家說粵語、客家話、潮州話;你到福建,人家說閩南語;你到上海,人家說上海話;這些和經濟發達關係不大。地方語也需要傳承和保護。

相反,如果一個地方以普通話為主,可能是地方話的魅力不夠吧。哈哈哈。


書生144740136


作為一個重慶人,回答這道題真的太有發言權了,本人是地道的重慶人,其實很早的時候我就已經發現了這樣的一個現象,只要身邊出現了說普通話的基本上都是外地的,那為什麼重慶人不願意說普通話呢?我想原因大概有幾個。

大家從小都是說著方言長大的,而且生活工作也是在這個圈子,說方言更有親切感!如果突然換成說普通話,會感到不方便,很彆扭,再加上語言的發音問題,所以對說普通話有一定的排斥。重慶以前也是屬於四川的,所以四川話在整個西南地區基本上都是屬於“官方語言”了。包括貴州以及雲南部分地區,基本上也屬於四川方言的範圍,只是個別的發音會有一些不同。

還有一個就是普通話的推廣,試想一下,如果大家都說普通話,那相互交流的人也會跟著說普通話,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說話的模式。但現在問題就在於重慶成都這些地方大家都不太願意說普通話,即使跟外地人交流,也是用方言。我老公就常常感嘆說,生活在說方言的環境裡,自己就快被同化了,慢慢的也開始說四川話。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身邊的人,已經有好幾個認識的朋友,雖說是外地的,但現在也開始說四川話了,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了方言的影響力。

尤其是老一輩人基本上很少會說普通話,那是因為他們受教育的限制所造成的,隨著現在教育的大力發展,其實普通話相比以前已經很大眾化了。我覺得普通話和方言都要掌握好,相輔相成,因為方言也是我們成長的一個記憶。


玩轉西藏


成都、重慶並不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外來人口並不算多,在這兩座城市工作、生活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四川、重慶本地人,四川、重慶各地的方言差異不大,因此用方言交流完全沒有障礙,也更加通暢,使用普通話交流不是必需的。

西南官話已經根深蒂固,傳承了幾代人,且使用人群十分廣泛。除成都重慶以外,包括陝西、雲南、貴州、湖南、湖北一些局部地方語言與之相近,很多詞語表達的意思相同。在局部大區域上,西南官話流通性強。

兩個城市經濟發展雖然迅速,但普通話的普及並不算強,川渝人並沒有人人接受普通話的學習。故而存在普通話不標準,普通話不普及的情況。在普通話不夠標準的時候,本地人會選擇更少的說普通話,造成了不斷的循環。

同時,西南南官話中的重慶方言,與普通話較為接近,重慶人認為大家都能聽懂重慶方言,因此更少講普通話。

以上僅是橙籽個人的遊玩體會,歡迎在下方冒泡開坑,聊一聊你的認為重慶那些話!


沐橙籽


南方很多城市的本地人多數說方言,偶爾夾著普通話,一直說普通話的主要是外地人。特別是長江以南的城市,包括重慶成都廣州福建等。

這個和城市發達沒關係。習慣而已。

而是,人家重慶原來就是一個具有自己語言特徵的大國家-巴國。成都-蜀國。雖然後來歸了秦國。當地人覺得方言說起來更豐富,反而說普通話顯得彆扭,這和日常生活中用外語一樣,不是最母語言就不方便。


終南高揚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上升到為什麼長江以南地區很少有人說普通話。南方人日常不用普通話交流主要受地域影響。眾所周知,普通話是以北方官方為基礎方言,以典範得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距離北京越遠的地區普通話說的越不標準。尤其像重慶成都、上海、廣州、福建等地區,如果當地人說起方言啦,北方人就是有通天的本領也聽不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地區已經形成自己的語言體系,對於他們來說,當地方言就是通用語言,對普通話的認同感相對差一點。



就拿北方的唐山天津等地來說,受當地語言體系影響,日常交流基本使用方言,即便說普通話也會帶著濃重的方言味,就像我們常說的東北話大碴子味兒。
其次就是重慶成都人的發聲習慣問題啦,說話時舌頭有種直來直去的感覺,所以在講普通話時感覺有種癟著嘴的感覺,聽起來也怪怪的。


落榜進士V


一個在成都的重慶人,也來回答。

首先,這個問題有以偏概全之嫌。並非凡是重慶成都人,都不說普通話,至少本人就可以說一口普通話,但視對是說本地方言呢,還是普通話。說方言,咱就對方言,說普通話,咱就回普通話。而且這種人,也並不少。本人沒在北方呆過,純四川人(重慶以前屬四川,現雖行政分離,但精神屬性仍屬一家),普通話,就通過看電視電影也就會了,以至去北方旅遊時,當對方得知我是南方人或四川人時,一般都會說:聽你說話,不像四川人呀,也不像南方人。但我其實也知道,雖然捲舌音對我來說,可以自如對付,然而,舌邊音,前後鼻音,還是有困難的。這也是困擾南方人的共性問題吧。不過,還不至於影響到交流。

在重慶,四川,不說普通話的,是年齡比較大的人群,年輕人,中年人普遍是能說普通話的,少年兒童,更不在話下,幼兒園,中小學學生,全部說普通話了。這種現像全國皆有,上海,廣州的小學生們,現在能說普通話而不能說者,已是不少了。如此,現在需要擔心的反而是,方言被普通話排擠或替代之後,諸如川方言,渝方言,滬方言,粵方言等等方言,會否消失?這些方言都的鮮活程度,並不是普通話可以完全替代的。再說,這些方言不就是歷史兼自然遺產嗎!

其實,重慶四川方言,也屬北方語系之一種。用慢一點的語速,通俗一點的用詞,並不難理解。最著名的例子可以舉出鄧小平鄧公。鄧公一生說一口帶廣安口音的四川話,鄧公的話,都能聽得懂吧。

語言這種東西,是得有點語言天賦的。就以自己舉例,本人打死數學考不及格;而我弟弟,對數理化看一眼就會,五年的小學,三年就畢業了,跳了二級,後來以高出錄取分數線幾十分的成績,考如西南財大。上大學時,平時喝茶打麻將,考試時,稍為突擊一下,就是年級的一二名。但是,你讓他說普通話,也同樣是打死也不會的。這才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說普通話的活標本。奈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