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熱下寒體質如何調理最好?

王長義聊素描


上熱下寒,泛指的是上部熱、下部寒,熱、寒證一同存在的證候,也就是寒熱錯雜出現症狀之一。

上火下寒比較難治可嘗試以下方法進行緩解和醫治:

通過人參、黃芪這類中藥進行中藥醫治,因人參具有治寒的作用,黃芪則可治火,但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方可使用,不可私自使用。在使用的同時,還要注意必須忌口,尤其是不能食用海鮮。

枸杞茶

多喝茶,對我們的身體也大有裨益。而枸杞茶,也是我們平時能夠涉及到的。用枸杞泡水代茶喝,對此證具有不錯的功效。因枸杞具有滋陰補肝腎,且還不上火功效,一年皆可用來飲用。

調整飲食

在飲食方面,也要進行調整。不宜食用生冷,油膩食物,規律作息。少食用水生動植物,豆類食品等,可食用些牛羊肉。水果也不宜過多食用,宜適量飲用些牛奶。

服藥物

在醫生指導下可服交泰丸,對此症狀具有一定作用。

艾葉泡腳

平時用艾葉水泡腳,勤泡腳能緩解寒證,需堅持。

適當運動

進行適當運動,一些有氧運動包括騎單車、慢步跑、快走,通過運動可改善體質。

穴位艾灸

要多食用溫熱食物,還有,要進行艾灸關元、足三里、三陰交、太溪、湧泉等穴位。


光線醫生


大家好,我是中醫推拿保健師巧玲,很高興繼續今天的分享,主題:上熱下寒體質如何調理最好?從三個方面和大家分享:

首先,上熱下寒,使人體的一種疾病產生的徵兆,它主要是由於人體內寒熱戳中複雜的表現之一。與此同時,它也會有一些其他的症狀,比如說腹瀉經驗搜索以及科學等。產生。那麼對於上熱下寒的體質,我們該進行怎樣的調理呢?



其次,上熱下寒的症狀是由於人體的上半身魚肚或者下半身淤堵引起的氣血不通所造成的,一般上半身魚肚的現象由臉色紅潤,但是面部有浮腫的現象產生,還有黑色的眼袋經常出現咽喉不適,以及口裡酸酸的,曾壯如果人體的下半身與肚子會有人體的腰部以下會感覺到冰涼,伴隨有腰痛,腰痠,膝蓋疼痛以及四肢沉重等症狀,上著引起的。仔蝦寒引起下班生病了,這都是由於全身的氣血不通,嚴重的淤堵所導致的。



最後,那我們針對這樣的情況就應該如何去調理呢?

第一,我們可以每天堅持用艾葉泡腳,把人體的虛火鄉下牌用新鮮的艾葉或者感染葉熬水,然後放一點鹽用來泡腳,直到腳發汗為止。每週堅持三次,堅持兩個月再之後用溫水泡腳,出汗可以很好的解決人體上半身租一組的情況。與此同時,可以緩解人體關節的疼痛症狀。

第二,每天堅持鍛鍊身體30分鐘以上,可以有效的疏通人體的經脈。



第三,可以再用拔罐,刮痧來調理人體的淤堵情況。

第四,食療,但是不能吃過於寒性的,不要進食過於補氣的產品。

第五,可以多吃點兒,的蔬菜,比如白菜,包菜,青菜,胡蘿蔔,平時可以多飲水。

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如果你想在生活中對自己有一個更好的瞭解和認識,你可以評論區回覆你遇到的問題,感謝信任,再見。


中醫推拿保健師巧玲


“上熱下寒”是一種寒熱錯雜的表現,顧名思義,上面熱,比如有嗓子疼,有黃痰,胸中煩熱等等,下面寒,可以表現為拉肚子,腿涼等。治療起來需要兼顧“上面的熱”以及“下面的寒”,方子裡面也就要“寒藥”和“熱藥”並用。這種證型在《傷寒論》中有較細緻的討論,其中提到了幾個代表方:梔子乾薑湯、黃連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麻黃升麻湯、烏梅丸。每個方子都有其適應症,限定了其應用範圍。

梔子乾薑湯多用於因為誤治而形成的鬱熱證,表現為胃脘灼熱,心煩,但是腹部寒涼等症狀。上熱較輕,用梔子清上焦之熱, 除輕微之煩。

黃連湯可以調和上下寒熱,其上熱主要表現為胃陰不足,胸中煩熱而嘔吐,下寒表現為脾陰不足,腹痛腸鳴而洩瀉。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用於寒熱格拒證,表現為食入口即吐,胃熱氣逆,又有脾胃虛寒所致腹瀉,本證以胃中熱勢上逆為要緊, 所以用黃芩與黃連的苦寒之性來清上焦的邪熱。

麻黃升麻湯的熱證是肺臟鬱熱,進而可見喉咽不利, 甚至唾膿血。因其陽氣被鬱結,不能到達四肢末端所以可有手腳涼,其脾陽受損所以又見下利不止。

烏梅丸證用於治療寒熱夾雜的蛔厥證。上熱為肝熱,有渴而多飲、心煩的症狀。病人膈上有熱, 腸中虛寒,勉強進食但是難以消化, 胃氣反而上逆引起嘔吐。

各個證型引起的原因不同,熱與寒的表現以及程度不同,邪熱性質與侵擾的臟腑不同,所以在用藥上也猶如調兵遣將,選藥和藥量上也有所差異。


藥事健康


有些人,很容易上火,但下肢又怕冷。

中醫上有上中下三焦的說法,現在很多人因為生活習慣導致出現上熱下寒的症狀,它所對應的三焦說,其實就是上焦內火旺,下焦內寒大。

可以觀察自己的舌像,舌尖發紅,舌根發白,這就說明是上熱下寒,我們的健康全賴於陰陽平衡,體內寒熱處於動態平衡。上熱下寒的人往往是經不起補,一補就容易上火,同時下肢怕冷。中醫認為,上熱下寒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心腎不交,腎陽不足導致腎水不能中和心火,同時腎也得不到心火的溫暖。二個是中焦經絡淤堵導致氣機升降失常,上下熱寒無法交融。針對上熱下寒,調整的原則就是清上溫下,疏導中焦經絡。具體的做法:

1,敲帶脈,帶脈,人體奇經八脈之一,位於腰腹之間、是橫向運行的脈絡,平時可以手握空拳敲帶脈,每次15分鐘。

2,搓八髎,同時它也是檢測督脈和膀胱經是否通暢的地方,方法就是用手掌快速在八髎區摩擦,大多數人也就股熱,好一點的膝蓋能發熱熱,上下通暢的是腳心會覺得熱。

3,睡前艾灸太溪、湧泉。

用上述方法,調整一段時間,上熱下寒的症狀都會有所改變的。


學艾灸課堂


黃帝問曰:何為上熱下寒?

莫老爺話養生答曰:



上熱下寒證,泛指上部有熱、下部有寒,熱證、寒證同時出現的一類的證候。亦即寒熱錯雜表現之一。出《靈樞·刺節真邪》。多為陽盛於上,陰盛於下。症見胸中煩熱,頻欲嘔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虛寒,陽氣上越之症,症見足脛寒冷,而面微紅似酣,兼見形寒,脈沉細,或伴大便洩瀉,又稱戴陽,為虛脫症候之一。

為什麼如今上熱下寒體質的人越來越多呢?

NO1、首先現代人喜歡生冷水果、冰凍飲料、涼茶、空調、美麗凍人等等不良生活習慣,當大量寒溼正悄然進入你體內,自然腎火就越來越不足,真正的腎火就守不住,往頭面部跑,寒溼越重,虛火就越來越大。

另外,現代人經常採用瀉火、清火、降火的寒涼藥物進行治療虛火,進一不損傷陽氣,這就使得寒上加寒、虛上加虛,越治火越大。

NO2、現代社會食物豐富,餐桌豐富了,人們的飲食不節,飽則傷脾,脾虛不能運化,所以中焦是臃滯不通。食滯中焦,久滯不化,鬱而化熱。所以胃火旺,一旦遇見熱性食物,胃火上逆。

NO3、現代人過度閒逸,喜歡宅家,嚴重缺乏運動,久坐傷脾,而導致脾胃虛弱。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先天得不到後天的補充。

NO4、現代人喜歡熬夜,縱慾過度,損傷腎氣。

黃帝又問曰:上熱下寒體質如何養生調理?

養生調理就是儘可能做到以下👇

生活方式的改變

第一、注意飲食,飲食有節,飯吃八分飽。少吃生冷水果、特別是冰凍飲料啤酒🍺,少吃肥甘滋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少用空調,至少夏天開空調不能低於27度,冬天不要過於受寒特別是MM們需要注意。

第二、就是適當的運動,找自己喜歡的有氧運動:騎自行車、慢跑、快步走。

第三、愛愛要有度,保障充足的睡眠。

養生調養



第一、熱水泡腳,這也可以幫助解決上火嚴重的問題,並配合十指梳頭,讓氣血形成大循環。

第二、要多吃溫的東西,另外,需要艾灸。關元、帶脈、足三里、三陰交、復溜、太溪、懸鐘、湧泉。



第三、手掌搓腳心,左手搓右腳,右手搓左腳。腳心的湧泉穴,便是足少陰腎經的首穴。常搓腳心有降虛火,填補腎精,聰耳明目的效果

中醫藥調理

脾胃虛寒運化不力,一吃點辛辣的食品脾胃便無法承受,就會上火,這種情況如果清熱解毒必然傷其脾胃,造成脾胃虛寒更加嚴重,首先清胃火,可以用半夏瀉心湯,再可調理脾胃,可用附子理中丸,真武湯。

腎陽不足的用金匱腎氣丸藥補陽,也有助於上熱下寒症的治療。配合柴胡等疏肝理氣效果更好。(中藥的調理一定找中醫大夫進行辨證開方進行調理。)


經方學堂


臨床上我見過很多上熱下寒的病例,以面部唑瘡,口鼻上火,下部痛經,小腹怕冷多見。這類女孩子往往往返於皮膚科和婦科。青春逗治好了,痛經加重,痛經治好了,痘痘又復發,此起彼伏。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治療面部唑瘡,用的多為苦寒性藥物,用多了雖然面部痘痘會有所好轉,但也必然會引起痛經;而治療痛經的藥物,多為溫性活血藥物,又會加重痘痘的復發。



面對這種常見問題,針灸科的醫生解決辦法如下:面部、背部相關穴位針灸,局部相關穴位點刺放血,使上焦之熱隨血而出。腹部運用溫針灸(將艾條放在針灸上),溫熨下焦,緩解宮寒。一般經過2-3個療程基本會緩解上熱下寒的症狀。


痤瘡與月經不調、痛經並見,多與內分泌失調有關,治療首先從內分泌調節入手。針灸治療較為直接和重要,中藥治療也一定兼顧上熱下寒這種特殊體質,以免顧此失彼。針灸治療這種病症,還比較有優勢,可同時兼顧上熱夏下寒。


米兒媽


上熱下寒乃中醫病名,本證臨床表現寒熱錯雜,熱為真熱、寒亦真寒,臨床上辨證論治均比較棘手。一般來說,上焦鬱熱極易導致下寒;人體的陰陽處於一個相對平衡的壯態時,才能陰陽平秘,人才是健康狀態,如果在上的陽氣被鬱而不能下達,則必然導致下焦的陽氣不足而生內寒。人體陰陽二氣,憑賴臟腑氣機運動的升降而出入,內徹臟腑,外達皮毛,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陰陽相濟以維持一個動態的平衡。火在上而下行以溫腎水,腎水在下賴陽以溫蒸而上升以濟上火,這一升一降,全靠元陽、元陰發動。陽衛外而守陰,陰守內而應陽,才能陰陽平秘,人體才能處於健康狀態。上熱下寒,水火不濟之證,本病的焦點在於上焦陽盛,盛則亢,亢則不下行,不下行而使腎水無火以溫,不能蘊蒸腎水以上濟心火,而處於陰陽的交感相錯、相反相成、消長轉化、陰陽離合、陰陽反照的關係失常之中,因而減弱了“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的陰陽合作、相互為用的調節作用,而處於陰陽離決偏之極的動態循環中。下面用一則典型的上熱下寒驗案來討論。

李某,男43歲。體胖浮腫,患腰以上汗出口幹而心煩,臍以下無汗而發涼。伴遺精,陰部發冷冰涼,陰莖回縮,大便稀溏,每日一次,夜尿頻多。舌質黯紅,脈沉滑。辨證為:陰陽不和水火不濟。治宜:清上溫下,交通心火為法。藥用八味地黃湯加減。大劑與服。

熟地18克,山藥、山茱萸各1O克,茯苓、丹皮、澤瀉各6克,炮附子、熗姜各15(二味先煎1小時,不麻嘴時,餘藥後下)肉桂3克,麥冬、五味子各9克。水煎服。服藥五劑後,大便成形,稍稀,下肢已由涼轉溫,汗出口幹心煩止,夢遺陰縮消,陰部仍然有涼冷感覺仍有。舌邊尖紅,脈沉,滑象已消。這是火熱邪氣已清,但陽氣未下濟遍達周身之象,守方再進十劑而愈。

體會:此病寒熱並存,而加減的八味地黃湯大開大合,三陰三陽並治,陰陽並調,寒熱共冶。故能取效也。陳士鐸雲“蓋此病乃下焦腎中水火俱耗盡真陰,即元陽無可居之地,於是上騰而作亂,倘以寒藥救之則愈熾,以補氣藥救之則反危。”加減後的八味地黃湯,佐入麥冬、五味,少救其肺金之氣。六味地黃統治三陰,炮附、姜、桂統治三陽,附、姜炮用久煎,以溫下焦之虛寒。諸藥合用則寒熱異其氣,生熟異其性,藥雖同行,而各湊其功,服之熱得六味而降,寒得姜、桂、附溫熱三友而暖。諸藥和合,與病藥證對應,寒熱並治,陰陽調和,水火即濟。雙管其下,故能收到良效。

中醫講究一人一方,本案方藥僅供中醫愛好

者討論之用。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若非“明” 醫親診指導,萬勿輕用!


手機用戶落霞孤鶩


寒與熱是表示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寒證是機體陽氣不足或感受寒邪,機體功能衰減,所表現的症狀;熱證是機體陽氣偏盛或感受熱邪,機體功能亢盛,所表現的症狀。溫法,是用針灸溫通經絡,溫養陽氣,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一種治法,用於寒證的治療。清法,是用針灸疏風散熱,清熱解毒,瀉熱開竅的一種治法,用於熱證的治療。

清熱法:“熱則疾之”,出自《靈樞·經脈》篇。“熱”是指邪熱亢盛或為感受風熱引起的表熱證,或為五臟六腑有熱的裡熱證,或為氣血壅盛於經絡局部的熱證。“疾”是快速的意思,這時是指治療方法,即疾刺快出針。《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說:“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與此同義,如點刺出血,以洩其邪熱。如表熱證用毫針淺刺、三稜針點刺或皮膚針叩刺局部出血,以疏散邪熱。“疾”也有快速運針的意思。即快速提插,快速捻轉,相當於瀉法,多用於實熱證。“溫者清之”,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溫”是熱的意思,即病性屬熱證,“清”是治療大法,即熱證應用清熱的方法。臨床常用的清法有:

清解熱邪法:用於熱證。取穴如大椎、曲池、合谷,針刺瀉法。

清熱解毒法:用於溼毒熱證,取穴如委中、曲澤、十宣、阿是穴,點刺出血。

清熱開竅法:用於熱閉神昏證,取穴如水溝、十二井穴、勞宮,針刺瀉法或點刺出血。

清瀉臟腑法:適用於臟腑熱證,取所屬臟腑的滎穴和相應的經穴,如心熱證,取少府、勞宮,肝熱證取行間、陽輔等,針刺瀉法。

熱證和寒證在臨床上的表現往往錯綜複雜,變化多端,有表熱還有裡熱,有裡寒還有表寒,有上熱下寒,還有真寒假熱和假寒真熱,所以清熱溫寒的運用也應靈活機變。假如熱邪入裡可採用深刺久留針的方法,直到熱退為止。假如邪在表,亦可用淺刺不留針的方法或用點刺法治療。如咽乾而痛,心煩,兼見便溏肢冷,脈沉弱者,是下焦虛寒,陽不入宅,戴陽於上,治宜溫補下元引火入宅。真寒假熱者,可在溫寒的基礎上佐以清熱,真熱假寒者,可在清熱的基礎上,佐以溫寒。


康復匯


寒性體質就是陽虛體質,需要注意保暖,不能吃寒涼食物,可以吃溫補腎陽的食物食補,狗羊肉,也可以吃補腎陽的中藥就如君山的五子衍宗丸,次點的金匱腎氣丸,同時需要你注意鍛鍊身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