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台湾人喜欢把“和”字的发音读“汉han”而不是“he”呢?

遥望星海苍穹


这个发音来自于北京土话

今天的台湾应该是中国南方地区普通话普及最好的省份。虽然“台式国语”在一些发音和语调上与大陆的普通话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交流起来是完全的零障碍。

特别是跟香港对比,你就会发现台湾人的国语讲的有多好了,香港人的国语讲的真心听不懂。

台湾人国语之所以说的不错,还是要拜国民党的统治所赐。在1945年台湾光复之后国民政府就成了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负责在台湾地区普及国语教育,加强国族认同感。

而当时的国语与现在的普通话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以北京话为基础。而负责国语发音教学的“总教头”就是北京人齐铁根先生。

由于在北京是土生土长,齐先生的发音就掺杂有许多北京土话,当然这些土话从他嘴里说出来那就成了标准的国语了。

在当时,“和”这个字在北京的土话中就是念“han”,比如:

我han你一起吃饭。

永han九年,岁在癸丑。

永han豆浆。

齐老先生在教学中也是把“和”念作“han”,由此以后这个发音就在台湾地区普及了。

除此以外,还有悬崖的“崖”字,台湾国语念作“ai”,也是与大陆不同。

还有角色的“角”字,大陆在这个词儿中念“jue”,而台湾人依旧是念“jiao”。

不过即便如此,台湾国语与大陆普通话的之间的差距依旧不算大,大家更关注的还是台式国语那种独特的“温柔腔调”。


千佛山车神


常常看台湾影视剧的观众一定发现,台湾和大陆有很多“字同音不同”的发音,例如“我和你”的“和”字在大陆读成hé,台湾则读hàn;“液体”,大陆读yètǐ,台湾读yìtǐ;“包括”, 大陆读bāokuò,台湾读bāoɡuā;“携带”,大陆读xiédài,台湾读xídài等等。

一些人以为台湾这些“另类”的读音跟闽南方言有关,但其实仔细查阅台湾出版的国语字典即可发现,读音就是那样标注的。甚至一些台湾人说,在学校读国文时,老师强调这些都是正确的读音,从前在大陆的那些读法则是错的,外省学生回到家还会纠正他们父母的发音。

回顾1945年10月台湾光复,1946年4月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正式成立,后来编订了《国音标准汇编》,作为推行标准国语的根据。 1946年5月起,由“老北京”齐铁根先生每日在清晨7时,在电台担任“国语读音示范”,播讲民众国语会话、国语读本、国民学校国语、各种课本,匡正语音。当时的学校教师现听现学现教,这位齐铁根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师级人物。

把“和”念成“hàn”的原因,就跟齐铁根先生有关。当时齐铁根先生按照北京土话把“和”念成“hàn”。从此,那么多的台湾人,都把“和”念成“hàn”。据悉民国时期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专门在书中讲过〝和〞字的读音,那时候在北京话里,〝和〞并不是发〝hé〞的音,而是读成〝hàn〞或〝hài〞。此外,在1999年出版的弥松颐着《京味儿夜话》、1996年徐世荣先生的《北京土语辞典》等也收录了〝和〞字的〝hàn〞这一读音。


*欢迎关注头条号、悟空问答号:台湾自由行。如果有任何关于去台湾旅游、自由行的问题,请在 悟空问答 提问,并指名邀请 台湾自由行 来回答!我们一定尽力给您最周全的答案!


台湾自由行


有关台湾国语和大陆普通话的发音差别的讨论早已是司空见惯了见怪不怪了。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都想争出个正统出来,但实际上双方是各有千秋。说实话就是两方在一些读音其实都有不严谨的地方。为什么呢?

有三个原因,一在民国时期在制定国语方案时的不严谨所造成的字音不统一。

二,明清时期存在着大量的“文白混读”现象,由于明代迁都,南京官话开始和旧北平话融合成如今的北京官话。因而造成明清时代的官话呈现出一种南北交融的现象。既有南京话(文读音)又有北平话(白读音)

三,制定标准语方案过分的迁就民众习以为常白读音甚至会把民众的“不规范的字音”给迁就进去。毕竟明清时期的北京民系是由南北二京的民系组成的,口音杂北杂南。所以百姓这样的“白读音”进去了,那自然是不规范了。

例如“白”的读音,南京话读“bo” 北京话读“bai” 所有带白旁的字理应要么都读“bo”要么都读“bai”可国语里却又有白又有伯 。

下面我来分析两岸的争议较多的 主角 的发音,究竟是jue?还是jiao对?

角在说文解字中所给出标准是古岳切 取古的声母 岳的韵母,按照现在的读音就是 gue 这么看来 jue 胜利!

那么jiao的发音是哪里来的?下面列举其他方言岳的发音,粤 ngok 闽ngak 吴 ngoh

韵母分别是 o和 a 这么看来 jiao胜利

ps. 现在在一些西南东北湖北等方言当中还能听到一些人把 觉 角这两个字发成 jio的。

综上所述:jiao 和 jue 其实都是对的!举例一些同音的字我们也能发现,比如 觉、爵、角、等。它们都有jiao 和 jue两个音,注,嚼 形声 发爵音。为什么会产生分歧?这是由于融合了不同方言的人群所产生的不南不北的杂合体。诸如此类的还有 绿 禄 本读录 却有不同音。

台湾国语和普通话虽说有不同但都是一个模式,只不过在后期的审核中一个接纳原来杂合子中的南派(jue)一个接纳了北派中的(jiao)


非常感谢您能看完这全段。如觉靠谱请点👍


青峦绘雨


现在台湾省的国语好多都是老北平音。譬如法(四声)国,亚(二声)洲等等。因为1945年台湾省回归中国之后,省内可以听到北平的广播电台,很多人就跟着学了由清朝官话延续下来的北平音了。


劉覧喆學


小时候最烦电视台播放台湾电视剧啦,无论男女,说话都很发嗲,作为北方人,听台湾腔,真是怪怪的,当然,有的男生是喜欢像台湾女生说话的那种声音的,很甜美,也很诱人。



其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台湾人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把“和”字,发音为“汉”(四声),比如甲和乙出去玩,一定会说成甲“汉”乙出去玩,就连台湾的新闻节目,还有那个大师李敖,说话都是这个腔调的,都是把“和”字发音为“汉”。



这真是很令人不解,那时候年龄小,同学也有不少看了电视剧竞相模范台湾腔的。

慢慢长大之后,接触知识多了,才知道为什么台湾的“和”,要读成“汉”。

其实,这里有一个先入为主的问题,有的台湾人就说了,我们读“汉”这个音,那也是从大陆带过来的。究竟是为什么那?话说民国时期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语言问题》中,就专门提到过“和”字的发音。说这个“和”字,其实是还有两种读法的,一个音是“汉”,一个音读“害”(四声)



据说这个老北京人,就有把“和”读作“汉”的,在50年代的时候,陆志韦先生在写《北京话单音词汇》的时候,请来了一位老北京人,这个老北京,说话的时候,就是把“和”读作“汉”的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说到,这个并列连词“和”,在北京口语中就读“汉”。《北京土语词典中》,也同样说“和”字有“汉”的发音。

所以说,台湾人把“和”读作“汉”,确实是因为与大陆有很大渊源,这个“汉”音,也并不是台湾人把“和”字方言化,或者是发嗲化的结果。说白了,这个“汉”的发音,就是从北京胡同里面传出去的,而如今我们推广普通话,所以大陆没有再读“汉”的音了,而台湾同胞,却一直沿用这个“汉”的发音。


杂七杂八的事


当有二种读音时,一旦传媒固定化,便会形成定势而不改了,如四十年前熊猫又可念猫熊,但之后熊猫因其国际化而被传媒常提到,便常以熊猫出现,所以猫熊就被废弃不用了,其实猫熊更科学化,因其本质为熊,像猫,故猫样的熊更确。这与台湾就分读了。


元状


很久以前觉得台湾腔普通话好时髦……经过这么多年时间越来越不以为然,有时候反而觉得男人讲话带台湾腔好娘-正所谓时髦的东西只是一时,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才是永恒的魅力吧……类似的是广普-以前听广东人讲普通话甚是有趣,听得多了偶尔会嘲笑广东朋友舌头没长好,当然是玩笑话,但总的来说还是标准的普通话最舒服...


徐铁人


应该是发音各自标准不同而已,过去国语以江南口音为主调,现在普通话以承德话为基准。普通话更倾向于东北口音,卷舌多。国语基本没啥卷舌音,适合南方人说


bennyluk


古代北方汉语方言,合hap,阳入对转之后,合读ham,元代以后m尾并入n尾,读han

类似的形声字有

针tɕiɘm、十ʑiɘp

广kuɑŋ、扩khuɑk

妲tɑt、旦tɑ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