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1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景洪農場

景洪農場

  • 位於景洪西南部,隸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農墾分局,下轄11個分場,分佈在允景洪鎮、嘎棟鄉和嘎灑鄉。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1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景洪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東靠勐養農場和橄欖壩農場,南接東風農場,西鄰勐海縣,北止納板。昆洛、允大兩條公路通過境內。
  • 1956年3月,成立景洪農場。
  • 1963年1月,場部遷至允景洪城郊,由曼沙、曼青、廣龍、光華、天河、南聯山、江河、飛龍、曼海、曼播10個農場合建景洪總場。
  • 1970年2月,國營景洪總場組建為:雲南省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一團,下轄11個營(1971年又新建1個營),共12個營,180個連隊。
  • 1974年10月,撤銷兵團,改建為農場場部,12個營改為12個分場,連隊改生產隊,重新恢復了農場體制。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1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景洪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1993年經上級批准,分別成立了景洪農場黨委和行政兩套班子。
  • 景洪農場處於北迴歸線以南,熱帶北部邊緣。主要地貌型為中山、低山、丘陵、河谷和盆地。具有得天獨厚的種植橡膠地理條件。 屬熱帶及準熱帶季風氣候類型,最低海拔550米,年均氣溫21.7 ℃,年降雨量為1209.3毫米。
  • 以生產橡膠為主,建場時,有職1226人,定植橡膠56畝。1961年定植橡膠18431畝,首次開割橡膠86畝,產幹膠0.88噸。1970年橡膠發展到99614畝,產幹膠436.82噸,首次向國家上繳利稅34.16萬元。由於堅持“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方針,截止1993年底,共有職工114941人,其中直接從事橡膠生產的職工達8834人,有橡膠林地175916畝。1993年產幹膠15502.06噸,收入達1.37億元,創利潤1209萬元。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1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景洪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景洪農場的工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現已發展成為具有技術設備先進的工業群體。先後建有鐵、木工組,負責修理加工簡單的農機具;橡膠加工廠、農具廠、石灰廠、膠杯廠、陶瓷廠、採石廠、磚瓦廠、修配廠、三座20~50千瓦小水輪發電機廠和一座17000千瓦的水力發電站;引進意大利、日本、西德的先進木材加工設備,建成了年產膠合板5000立方米、板方材300立方米和萬件傢俱的滄江木材廠。並建立了水果加工廠、塑料編織廠、機磚廠、第八制膠廠、水泥預製構件廠、帶鋸廠、配合飼料加工廠、膠鞋廠。1993年創工業產值2293.52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10175元。
  • 1963年景洪、廣龍、飛龍、南聯山4個農場均設有門數不同的總機一臺,單機若於部,主要解決場內通訊問題。7月,成立通訊電話班,設有50門總機一臺。1986年10月,改為4門自動交換機,解決了農場與景洪地區的通訊聯絡。1993年2月,新裝一臺湖南常德有線電廠生產的“J1H2一一48”180門自動交換機和自動電話機150部,共安裝自動電話和磁石話機277部,各分場電話則由農場中繼線接轉。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1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景洪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1977年各分場結合生產,掀起了大修公路的熱潮,共修公路61.1公里。至1993年,通過維修養護及改建的砂石路面公路253公里,對於容易塌方的路段,大部分都砌築了毛石擋牆。
  • 農場初建時,4個分場開辦了代銷店。1963年總場成立中心商店,下屬各農場相繼成立了商店。1981年農場成立了商業服務公司,有百貨、紡織、五交化、副食品、土雜、批發、綜合等門市,商品達500多種,年均銷售額275.79萬元。
  • 1993年農場職工人均收入達3104元,人均住房面積13.7平方米,高檔商品已進入職工家庭。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1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景洪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建場初期,原景洪、廣龍、飛龍、南聯山4個農場均先後開辦過小學,但因人學兒童較少,一般只辦2~3個複式班,學生在20~40人不等。1965年創辦第一所半農半讀中學,共有教師10名,學生100餘人,1969年,停辦。1974年10月,成立景洪農場中學,教職工10餘人,開設兩個高中班,11個分場開辦了初中班。1993年,全場共有教職工535人,在校生4940人,其中初中生1071人,高中生816人。
  • 全場有科技幹部168人,以農場生產科為主,形成了一支為生產服務的科技隊伍。這支隊伍以橡膠生產為重點,在橡膠生產中應用了多項科學技術,在橡膠北移及電熱風乾燥膠、淺色標準膠、白縐片等生產工藝方面獲得成功。
  • 1970年農場開辦廣播,11個分場也開辦了廣播業,並自辦該場節目。農場及各分場全部安裝了閉路電視,並配備了電視攝像、錄像器材,能夠拍攝一些簡單的新聞片。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1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景洪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建場初期,各場都建有衛生所,衛生所只有1~2名衛生人員。隨著農場的發展,1965年成立了農場職工醫院。1982年農場成立衛生科,加強了對全場衛生工作的領導。至1993年,全農場衛生行政醫療單位有農場衛生所、職工醫院、12個分場衛生所及128個生產隊醫務室,醫務人員達492人,病床542張。
  • 景洪農場從建場至1993年的37年間,以橡膠業為龍頭,逐步發展成一個集農。工、商為一體的國有大型企業,橡膠單產、畝產、總產居全國之首。1991年被國家農牧漁業部授予“中華膠王” 的榮譽稱號。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1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景洪農場
  • 中原蒙古族

知青一一農場的新生力量

  •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75歲的毛澤東提出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轟轟烈烈的把學生從經濟計劃保證供應的城市,流放到經濟計劃管不到的農村,正所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席捲全國每個角落,他們當中年齡大的不過二十一二歲,年齡小的只有十四五歲,還不到法定勞動年齡。
  • 1969年5月和6月,北京知青918人,分2批來到景洪農場;1970年3、6、7、10月和1971年1、3、5、12月,上海知青4173人,分8批到景洪農場;1971年4、7、8月,四川知青5批到景洪農場;1969年3、12月和1971年1月,昆明知青898人,分3批到景洪農場,在2--3年內,共有8538人來到景洪農場,為農場建設增添了巨大活力。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1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景洪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1970年3月24曰,上海南市區(現為黃浦區)第一批上海知識青年離開家門,走出學校,熱情豪邁,義無反顧地響應號召,奔赴祖國的西南大門,來到景洪農場(當時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一團)。後又有上海郊區的閔行,南匯,嘉定等區縣知青相繼來到農場,投身到史無前例的接受“再教育”運動。
  • 當時全景洪農場只有20000平方米瓦房,知識青年60%的人住瓦房,其餘住草房,毎人每月40斤定糧,4兩油,28元工資。多數隊逢年過節才殺豬吃肉,每人多則分幾斤,少則幾兩,蔬菜也很少,50,60年代老職工喝過的“玻璃湯”知青在70年代大多數人也常喝。剛到農場,知青們大部分“三不慣”:即環境不習慣,生活不習慣,勞動不習慣。在農場強調對知青進行“再教育”之下,知青在艱苦條件下經過礪練,他們學會了生活自理,掌握了勞動技能,成為了一名合格的農場職工,許多知青被評上了先進代表,加入了黨,團組織,有的當了班長,排長,衛生員,文書和連隊幹部。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1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景洪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截止1974年,景洪農場的上海知青中,巳有66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245人加入了共青團,有6人擔任了分場黨委副書記,副場長和總場部門負責人,84人擔任了生產隊的正副指導員,隊長,分場幹事,總場幹事,508人擔任正,副班長,還有1062人擔任文書,教師,衛生員,駕駛員,技術員和割膠工。全場知青有78人被推薦進入大專院校深造,30人進中專學習,31人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 農場先後獲'國務院嘉獎令'、'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國家農業部頒發的'農業豐收獎'和'全國天然橡膠最高產單獎'、'全國橡膠生產先進單位'等十餘項國家級獎勵;農場先後被評為'中國天然橡膠生產大王'、首屆'中國農業企業科技投入一百強'、'雲象牌'標準膠被評定為'雲南省名牌產品'。被上級和宣傳媒體讚譽為'中華膠王','中華橡膠第一場'。景洪農場成為西雙版納崇山峻嶺中飛出的'金鳳凰',成為西雙版納綠海中一顆璨的明珠。逐步發展成一個集農,工、商為一體的國有大型企業,橡膠單產、畝產、總產居全國之首。1991年被國家農牧漁業部授予“中華膠王” 的榮譽稱號。這一切與曾在這裡戰鬥過的上海知青是功不可沒的!景洪農場人將永感大德。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師1團一一西雙版納州景洪農場
  • 中原蒙古族
  • 景洪農場8500多名知識青年, 其中4200為上海知青, 差不多佔全農場總職工的20%還多, 在近10年時間裡, 他們與老職工建立了深厚感情,他們對景洪農場所作的功獻是不可磨滅的。現景洪農場還有300多名留場知青。
  •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