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多年不漲價,反而還降價,是這樣的嗎?這是爲什麼?

夢的起點


種植糧食,是我國傳統農業發展項目之一,糧食價格是百價之基,糧食價格波動也備受農民關注。


可是這些年,物價飛漲,只有糧食的價格一直停滯不前,2014年,我國大豆國儲價格為2.4元每斤,而今天,大豆市場價格為1.7元每斤;2015年,我國玉米價格多在1.2元每斤左右,而現在,國內大多數玉米只有0.9元每斤左右。

但不管是糧食價格也好,還是其他商品的價格也好,生產者都希望出售價格越高越好,只是價格並不是由生產者意願決定的,而是由供需關係,或者說是市場決定的。

我國是有出臺一系列干預糧食價格的政策,但其作用大多在於託底,而不在於拔高。

國內糧價受國際糧食市場影響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收購價格受市場供求影響。目前,我國大量糧食是進口的,2017年中國糧食累計進口13062萬噸,較2016年增加13.9%。而國際糧價持續走低,西方歐美國家的糧食價格也一直都在處在持續走低的現象,自然會影響到國內糧價。

西方發達國家的機械化規模化生產、高額的補貼也使得糧食生產成本極低,我國糧食根本競爭不過發達國家,所以外國的糧食價格相對於我國有優勢。

在市場競爭中,還有這樣四家糧農貿易寡頭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他們控制著全球80%的糧農貿易,聯合操控著全球的糧食價格,就連國家有時候在他們面前也無能為力,所以國內種植戶的糧食就更難以與國外競爭,勢必需要降價。


正由於我國農業競爭力過小,所以國內農業勢必要進行轉型,而較低的糧價也有利於促進農業的轉型。

低糧價:農業轉型的需要

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在國家的經濟佔比一般是比較小的(我國2017年為7.9%),縱觀其他發達國家,比如美國,2017年農業佔比為0.9%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也是因為發達國家的農業機械化程度高,糧食種植相比之下更加集中,同時國家對農業的補貼比例一直都很高,這樣一來糧食價格自然就會降低。

而國內的小農經濟都是各自為營,農業沒有實現規模化、集約化,而不完成規模經營,就沒有規模效益,不利於節約成本、不能增強國際競爭力。

所以糧食低價有利於國內脫離小農經濟,把土地流轉給大戶和經濟組織,集中利用,讓資本和人才介入才能發展強大農業。

再說,糧食的價格還會極大影響別的物價變動,增加生活成本。

農產品的價格真的不能高,也沒法高

糧食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古往今來,無論哪個朝代,在社會的發展的哪個階段,糧食都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是人民的必需品。

“糧貴傷民”是不可否認的存在。糧食價格上漲,牽一髮而動全身,其他商品必定跟著上漲,而且生活水平越低的家庭,糧食支出比例也越大。如果這種惡果出現,受傷害最大的不會是有錢人,而依然是弱勢的農民。所以為了穩定物價,糧價必須保持穩定。


金十數據


是這樣的,不過並不是所有糧食都處於降價狀態,成品糧的價格一般來說都較穩定,不會輕易上漲或降價,一方面是為了穩定市場物價,另一方面名以食為天,如果糧食大幅度漲價定會有很多收入不高的居民叫苦連天。

除了上述兩種糧食外,像大豆,玉米,小麥等一些糧食就比較容易降價,主要原因分為下面幾點:

1.

受國際糧價影響,不僅僅是中國,放眼看去整個國際市場的糧價這幾年一直不高,中國只能與其看齊,不可能一枝獨秀的提高價格,這樣很有可能導致整個國際市場的價格混亂。

2.糧食大量進口導致供大於求,中國作為人口大國一直起著調控世界糧價和糧食出口問題的大國,進口糧食是必不可少的,那麼為什麼要進口?有幾個不得不重視的原因,中國的糧食雖然可以養活這十幾億人口,但那就代表著必須不斷開墾土地,想想中國得有多少土地才能經得起這樣開闊?還不如從國外進口一些,就像美國幾乎不開墾自己的礦都是從國外進口,其次,中國和其他國家有一定的協議,中國的一部分糧食也能夠出口給其他國家,那我們自然也要禮尚往來去進口別的國家的糧食啦,最後,國外的價格實在是足夠低,引的商家寧願從國外進口也不願意從農民手裡購買。

最後,事實上糧食的價格並不便宜,只是從農民手中收購的時候便宜,加上商家的加工成本和差價,真正購買的時候也不算便宜了,並且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的糧價始終居高不下,只是相對於其他商品比較便宜,因為糧食作為一個國家的根本,既不能太貴也不能太便宜,起到穩定物價的重要作用,如果太貴,大家連飯都吃不起更別提買其他東西來豐富生活了。


鎂客網


是的,可以這麼說。和前幾年的價格高位相比,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中,沒有任何一個種類的價格能夠達到當年那樣的價格高度,就別說超過了。

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國家根據我國近年來的糧食供需形勢以及庫存量日益龐大不堪的現實考慮,不得已進行收儲制度改革,倒逼農民進行種植結構調整,改善我國的糧食供給不均衡的現狀。

整體來說,近年來,我國糧食價格變化趨勢就是不漲反降,不管是業界權威專家還是耕耘在生產一線的老農對此都感受深刻。下面,筆者通過對比幾年前與如今的糧食價格,讓大家更加直觀的感受到這種態勢。

2014年是國產大豆最風光的時刻了,國家在東北三省和內蒙以每噸4800元的收儲標準來收購農民手裡的大豆,農民種豆的積極性高漲。但是今天,東北地區的同等級大豆價格只有區區3400元每噸,每斤價格相差了七毛錢之多。

2014年是我國玉米價格最高的一年,這一年,我國以1.13元每斤的託市價格標準來收購農民手裡的新產玉米,市場上流通的優質玉米價格達到1.3元每斤都不是稀罕事。而如今的國內玉米市場中,品質最為上層的玉米價格也難突破1元每斤,要想恢復到四年前1.3元高價,更是遙遙無期。

這兩年,稻穀和小麥也在慢慢步前兩者的後塵,先是收儲價格標準的逐漸下調,接下來可能是收儲政策的取消了,直接改由市場化收購加種植者補貼。

就近兩年我國的大豆和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成果來看,玉米的改革成果還算比較明顯,大豆還是老樣子,價格還是老樣子,種植收益還是不行,購銷市場也沒有顯著改善。


筆者以為,今後幾年如果稻穀和小麥的供需關係能夠得到改善,那麼,它倆的價格還有回暖的可能,但是在此之前,我國要對它倆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市場價格繼續走低是必然。

希望改革的陣痛可以早點過去,希望農民的種植收益可以有所保障。


糧油市場報


無論任何一國,糧食都是民生的基石,而糧價上漲的影響面也都不會小。

我國糧食多年不漲價,甚而還有降價的趨勢,其主要原因還是由供給較為豐沛有關。供需關係在價格走向起到調節作用,供給充足了,價格就沒有上漲的動力了。

此前,官方披露的信息顯示,中國的糧食生產已經實現了連續6年的增產。對於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而言,這是個十分難能可貴的表現。這裡面袁隆平等農業專家功不可沒,因為中國糧食產量要做加法,一是靠面積,二是靠單產。面積擴大不是件容易的事,而科技則有可能把單產提高。

有一份農業部的評估顯示,目前,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而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0%。沒有太多的爭議,科技一定是中國糧食增產的最主要“護航”力量。

中國糧食漲不上去,分析下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糧食安全一直是中國經濟的頭等大事,糧食安全的最主要表現就是供給穩健。2013年,中國糧食生產達到了歷史性的6.01億噸,就像2018年雖然天災頗多,但國家依然立足於抗災豐收,要保障糧食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也就是5億噸以上。

其次,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第一糧食進口大國,這又是供給中的另一個支撐點。從國際市場看,糧食價格也是走低的趨勢,這一股力量衝進中國糧食市場,極大淡化了價格上漲的衝動。以大豆為例,由於國內多年來的減產,進口大豆已在供給鏈佔據了重要的位次。這從本輪中美關稅博弈中可以窺見一斑。

第三,參加糧食的國際化競爭中,我們缺在生產效率,因為效率低所以拉低了價格、回落了收益。有個話題是“236箇中國農民不抵1個美國農民”,這是個事實,農業現代化、農業精緻化,使得美國僅有300多萬農業人口產生較大的生產力。

中國農業仍走在現代化的路上,其展現收益的方式,不能僅押寶在期待價格上行的這一邊,還要押寶在規模化、效率化的一邊。

但這並不會一蹴而就。


波士財經


真話讓說嗎?假話我又不會說。其實人人心知肚明,糧食降價,表面是和國際接軌,也就是中國農民直接和美國農民競爭,實際是為了另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害自己的農民而出的愚蠢的不能再愚蠢的歪招,單就從質量上來說,中國的糧食是農民精耕細作的優質土特產,而美國是機械化轉基因草甘膦種出來用於出口或餵豬的飼料糧,決策者卻為了討好美國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卻大量進口廉價飼料糧壓中國農民手中的優質糧的價格,還美其名曰糧食糧價市場化,其實另一個目的不就是為了救國內房地產不好太明目張膽的強逼農民進 城,只有限制農村建房,壓低糧價,讓農民種地虧本,不再留戀土地,再給點好處自動放棄土地,心甘情不願的進城……


清水出芙蓉1688


我國糧食多年不漲價,反而還降價,是這樣的嗎?這是為什麼? 今年的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都不約而同的下降,小麥下降了0.03元/斤,水稻則下降了0.2元/斤。大家都知道國家的最低保護價是為了控制農民手中的糧食價格有所保證,一旦糧食價格過低或過高都會啟動保護價機制,確保糧食的市場穩定性。同時玉米的的最低保護價在2016年的時候取消,從取消到今天,玉米的價格一直都是下降的狀態。


之所以我國的糧食價格逐年下降,主要還是因為我國已經加入了WTO世貿組織,這樣一來我國的糧食價格就要和國際的糧食價格接軌。同時也要放開糧食市場,允許外國的糧食進入本國市場。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糧食機械化 程度比較高,種植的成本相比更低,因此國際的糧食價格一直都比較低。

隨著國際糧價的持續降低,現在我國的主糧價格自然也會受到影響,以至於市場價出現下降的局面。當然現在我國的糧食進口量逐年下降,今年的三大主糧進口規模也達到了2000多萬噸,單單是小麥就達到了900多萬噸,但17年不過500多萬噸。



當然三大主糧的進口量有明確的調配機制,國家將會重點進行調控。但對於那些雜糧來說就不同了,現在我國的大豆進口量已經達到了9000多萬噸,其他的雜糧也都會持續加大,這樣一來就會衝擊三大主糧的市場需求量。所以說糧食的價格下降也成為必然。 現在的農資產品價格持續上漲,糧食的價格卻年年下降,農民的收入越來越少,該怎麼辦?


三農圈子


是的,這是領導人的高超管理藝術,一 認為農民有錢就變壞。二 認為農民就是要為工人階級服務,低價供糧可以減他們的消費支出,使工人階級有錢買房,國家好多收稅。三 農民文化水平低,又是一盤散沙,手中又沒有選票,又沒有代表代言為農民力爭,所以農民利益得不到保障。四 利益集團的影響,領導和大老闆都是朋友,外國大豆是轉基因大豆,出油率高,效益好,欺騙國人說是外國大豆只是用來榨油和豆粕用來餵豬,我只問一向:人吃不吃!五 放開大豆和棉花的進口後,農民種大豆和棉花就不掙錢了,只好轉種玉米和水稻,又造成了玉米和水稻的過剩,過剩則價格低,18億畝耕地種啥啥都多,所以全國到處都是水果賣不動,蔬菜賣不動,水稻,玉米,價格低賠錢了,六 領導好大喜功,想當世界的救世主,全世界糧食過剩的情況下,擴大進口,消化外國餘糧,發揚大無畏的國際精神。七 不能再說了,說了警察該來找我了,認命吧!積極向佛與世無爭。


曹戰鋒


大量進口糧食佔領中國糧食市場,中國糧價被打壓,都是進口太多造成中國糧食價格上不去,這只是原因之一,大量資金外流,再有就是美國用糧食出口擠佔中國市場打壓中國糧食價格,擾亂中國糧食市場,以達到擾亂中國經濟秩序,就是想搞垮分裂中國,破壞中國穩定,激發社會矛盾,


平凡人生141701853


糧食確實是多年不但沒有漲價,反而降價。以玉米為例,從2016年4月30日開始,取消了對東北和內蒙四省的玉米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隨即玉米價格開始下跌至今。

2013和2014這兩年國家對東北以及內蒙四省的玉米最低保護價收購是1.13元/斤,2015年為1.03元/斤。其中在2014年玉米市場價格創造了歷史,全國平均價格達了1.25元/斤,南方個別地區高達1.35元/斤。從2016取消玉米最低保護價收購以後,價格開始下跌。2016年東北玉米最低價格落到了0.7元/斤。現在我們這玉米賣價為0.83元/斤。比2013年最低保護收購價每斤少賣0.3元。

為什麼糧食價格會下跌,最關鍵原因是和中國加入了WTO(世界貿易組織) 有關。按照組織協議,凡是加入該組織,糧食市場也要和國際市場接軌。也就是說允許外國糧食進入中國市場。而外國人少地多,都是大型機械化作業,因此人家糧食價格比中國低很多。如果允許外國糧食隨便進入中國市場,怕對中國三大主糧(玉米、小麥、水稻)衝擊太大,因此對玉米、水稻和小麥實行配額制度。

雖說對三大主糧實行配額,但是對雜糧沒有限制進口數量,比如高粱、大麥等,而且是低關稅。這些進口的雜糧替代了玉米在養殖業中的飼料用量,因此導致了國產玉米價格下降。玉米價格的下降,使農民改變了種植結構,因此所有的糧食和農產品價格都下降了。


山野50


我國糧價多年不漲反降是真的嗎?

本人只瞭解玉米的情況。說國內玉米價格多年不漲反降,這種表述不準確。應該說“國內玉米價格連續多年攀升,最近兩年突然下降”。下面這張圖可以給你一個非常清晰的概念。



玉米價格連續多年攀升是因為國家保護價收購,後來改成臨儲糧收購形成的,是國家有目的地引導糧食價格提升、刺激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實現糧食安全的戰略目標。

但是,這種人為干涉的結果造成了2013年到2015年,國內糧食價格和國際價格走向嚴重背離,國內玉米價格在一段時間內明顯高於國外(見下圖)。這終於於2015年造成了嚴重的高價格、高進口、高庫存的三高現象。



於是,2016年四月份糧食收購政策出現了重大調整,取消了玉米臨儲糧收購,改成按生產面積補貼,玉米價格隨行就市,所以出現了2016秋糧上市,玉米價格從每斤1.1元斷崖式暴跌至7毛。現在回過頭來看是反應過度,因為它已經明顯地低於國際糧價,見上圖紅色圓圈裡。

國際玉米價格也不是平穩的,時高時低,2015年前後降到了最低點(見下圖),在這種價位上,各國農民的日子都不好過,所以國際糧價下行的空間已經基本不存在。目前國內玉米價格有所反彈,應該是對過去反應過度的一種糾正。玉米價格在9毛到1元之間應該是合理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