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紅日》中的國軍將領李天霞?

大不列顛的帝王


菸酒閣大學士國軍將領系列二十三:第一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整編83師師長李天霞。

李天霞是對抗日有傑出貢獻的將領,早年是74軍代表性人物之一。歷任74軍旅長、師長、副軍長。後失去王耀武信任,與張靈甫競爭整編74師師長失敗。

李天霞,字耀宗,江蘇寶山人,黃埔三期生。其性格專橫剽悍、爭強好勝,比較講義氣。他擅長指揮、作戰勇猛。同時又貪財好色,打仗也帶著女人,長期虛虧走路都彎著腰,外號李天蝦。

李天霞在孟良崮戰役中公報私仇,致友軍生死不顧。以1個連虛張聲勢1個旅,對張靈甫第74師全軍覆沒負有責任,結果被撤職查辦、差點被槍決,後靠賄賂得以恢復軍職。

1949年9月因福建平潭島失守,蔣介石以"擅自撤退有虧職守"罪名判處他有期徒刑十二年,從此一蹶不振,結束軍旅生涯。1967年2月10日,在臺北去世,享年60歲。


李天霞自幼家境殷實,養成了專橫剽悍的性格,並喜歡結交三教九流,出入賭場和色情場所。後受老師影響,毅然放棄優越生活,南下投奔革命。

李天霞(1907-1967年),字耀宗,江蘇省寶山人。自幼家中富裕殷實,5歲隨母移居上海,就讀周家宅私塾、中西公學、市北公學、江南大學。

李天霞從小專橫剽悍,爭強好勝,身體十分強壯,使得他在軍旅中可以數日不眠。他年輕時即經常出入賭場和聲色場所,常與三教九流交往,出手闊綽,在社會上名氣很大。

體育老師顧名世很器重李天霞,經常和他講中國歷史和打倒軍閥的道理,並送給他三民主義的書籍,使得他非常向往革命。1924年11月,孫中山抵達上海,李隨顧老師參加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李天霞回來後熱血沸騰,決心報考黃埔軍校、報效祖國。1925年4月19日他怕妻子反對,藉口去香港讀書,與顧老師、毛邦初、方先覺等數十人乘小火輪到達廣州。

經過文化考試和體格檢查,李天霞在1225名錄取者中名列17名,以優異成績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編入入伍生團第7連,開始接受嚴格的軍事課程教育和刻苦訓練。


黃埔畢業後,李天霞東征北伐、立下戰功,一路升遷至王牌師第51師副師長。

1927年8月,李天霞隨北伐軍南下廣東,在會昌戰役中受傷,後隨軍入閩、滬。1928年任整編3師15團3營營長,駐紮曹家渡,其妻生子後患產後熱後身亡。

1930年任第3師2團2營營長轉戰湘鄂,在瀏陽娶盧淡蓮為妻,後回到黃埔武漢分校第8期任隊長。1932年調任南昌行營參謀,1933年任保定編練處第6團中校團副。

1934年調江西撫州任補充第1旅3團團長,1936年秋補1旅回師漢中,擴編為51師(師長王耀武) ,李天霞任少將副師長。恰逢西安事變,,51師被編入“討逆軍”第10縱隊,經子午谷逼近西安。


抗戰爆發後,51師被編入第74軍,參加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由於軍長俞濟時有遠見,戰前準備好退路,74軍損失較小。

1937年8月淞滬抗戰爆發,第51師和58師組建為第74軍(軍長俞濟時),李天霞任51師副師長兼153旅旅長,下轄305團(團長張靈甫)、306團(團長邱維達)。

第74軍奉命扼守羅店一帶,與日軍久留米師團激戰數月。11月中旬,李天霞率153旅堅守望亭,抵禦日軍西進,於京滬鐵路137號大橋與日軍血戰三天,完成掩護友軍撤退任務。

12月李天霞率部參加“南京保衛戰”。第51師在淳化鎮同2倍於己的日軍激戰五晝夜,守住陣地。日軍依靠航空兵、炮兵對51師陣地狂轟濫炸,再以步兵猛攻。51師官兵傷亡慘重,淳化鎮失守。

王耀武命令151旅周志道部退至水西門外繼續防守,153旅李天霞部把守城牆。李天霞部與爬上城牆的日寇進行殊死搏鬥,血戰七、八個小時,雙方成膠著狀態。

這時王耀武接到命令:“日軍已進入中華門、通濟門,南京將失陷,51師馬上施突圍。”王耀武率部突出重圍後,令151旅到八卦洲扎木排過江,153旅到下關找船過江。

第74軍軍長俞濟時是蔣介石外甥,俞濟時利用私人關係,戰前已經給全軍聯絡好一艏火輪。經過一夜接運和自行過江,第51師共撤出官兵5000人。

1938年5月參加徐州會戰,7月轉移至江西馬回嶺防線參戰。武漢會戰期間,李天霞暫調任第二十九軍40師師長,在堅守廬山的戰鬥中,給予日軍以重創。
第74軍第57師師長餘程萬。

1939年,李天霞升任第51師師長,隨第74軍參加上高會戰,

1939年3月12日,在桂林養病的李天霞接到兩封急電:一封是軍長俞濟時囑其馬上歸隊,接任51師師長。另一封王耀武告訴他,連日來胃出血不止需醫治,急盼弟速回防。

同時第74軍辦事處處長吳鳶當夜趕到桂林,來接李天霞。第二天李天霞一行趕往 51師駐地,6月李正式升任第74軍51師師長,奉命兼程馳援贛北戰場,攔截兩個師團的日軍,激戰於江西高安。

8月,第74軍在江西分宜、宜春一帶整編,每個師由3個建制團、1個野戰補充團組成。1941年3月,王耀武率74軍,下轄李天霞51師、餘程萬57師、廖齡奇58師參加上高會戰。

日軍第20混成旅團由贛江北岸發起攻擊,受到第70軍第107師和李天霞第51師的阻擊重創。

3月19日,日軍池田旅團8000餘人企圖渡過錦江,李天霞率部在錦江南岸設伏,殲敵2000餘人。3月20日日軍池田旅團向第51師陣地發動猛攻,雙方展開血戰。

李天霞率一部迂迴從側面襲擊,日軍擊退至錦江以北,並攻擊日軍第34師團側背。3月26日夜夜,第74軍攻克泗溪,並協同第72軍等部將日軍壓迫於官橋街、南茶羅一帶。

3月28日,國軍主力進攻官橋街,與日軍激戰至下午,將日守軍600餘人全部殲滅,並斃日軍第34師團少將指揮官巖永,收復官橋街。3月31日克復高安,截斷了日軍東逃歸路。

何應欽稱此役為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戰,74軍被譽為抗日鐵軍,授軍中唯一榮譽飛虎旗。李天霞51師獲第一號"陸海空軍武功狀"。
第74軍首任軍長俞濟時。

因王耀武想一直掌控74軍,任命雜牌出身的將領施中誠為74軍軍長,並調走畢竟有頭腦、有心計的李天霞,王耀武得以直接指揮74軍。

1943年2月,李天霞升任第74軍副軍長,兼貴州鎮遠師管區司令,負責為74軍訓練新兵。1944年3月,李天霞晉升為第100軍中將軍長,6月李天霞率部參加長衡會戰、邵陽戰役。

1945年4月,王耀武率李天霞100軍、第18軍、第73軍、第74軍佈防於雪峰山東麓之山門、隆回一線。25日日第116師團3萬餘人發動進攻,國軍居高臨下又新裝備了美式武器,給予日軍重創。

戰役共擊斃日軍12498人,傷23307人,獲得全勝。抗日戰爭中,李天霞戰功顯赫,獲得四等"雲麾"、"寶鼎"等勳章。1945年7月,李天霞奉命赴重慶陸大甲級將官班第三期受訓。

11月第100軍奉命開往武漢整補,12月駐紮泰州、泰興一帶。雖然第100軍也是中央軍嫡系,但與74軍畢竟是全軍最耀眼部隊,李天霞還是很想獲得74軍軍長位置。

李天霞雖然是王耀武起家部隊51師師長,但不是王耀武眼中74軍軍長人選。王耀武對74軍的特殊感情,使得他一直指揮到74軍師級單位,他不想任何人取代自己的地位。
與李天霞關係最好的74軍軍長王耀武。


加入內戰、見死不救: 1946年3月整軍會議後,100軍整編為83師,李天霞任整編83師師長。整83師隨後投入內戰。

1947年國軍第1兵團進攻蘇北,左路軍由整編11師胡璉指揮(率整11、59、64師),中路軍由整編83師李天霞指揮(率整74、83兩個師及第7軍),右路軍由整編25師黃百韜指揮(率整25、65兩個師及65旅)。

2月初,李兼任第一縱隊司令官,同時指揮整83師、整25師、整65師、整74師。3月兵團司令湯恩伯到臨沂指揮進攻蒙陰。令整編74師、整83師到臨沂以西梁邱山區和李家莊地區進行掃蕩。

4月,湯恩伯命令李天霞第一縱隊由臨沂向蒙陰進攻。李天霞得到情報:華野十幾個縱隊在臨沂到蒙陰的公路以東地區集結,李天霞擔心被吃掉,擅自決定後撤。

他令整編74師同時後撤40裡,整編83師撤向瑗玉湖。誰知被空軍發現國軍不是前進在後撤,立即報告湯恩伯。

湯恩伯正在為張靈甫要求脫離李天霞指揮,而舉棋不定時,接報李天霞擅自行動,於是免去李天霞第1縱隊司令職務,將整編74師劃給第四縱隊黃百韜指揮(此事徹底激怒李天霞)。



第74師被圍孟良崮,李天霞派出一個團救援,並冒充一個旅主力應對張靈甫呼救。孟良崮戰後差點被槍決。

5月李天霞率整編83師主力推進到青駝寺,準備策應整編74師攻打蒙陰。 此時張靈甫已感覺凶多吉少,遲遲不願意攻擊蒙陰,提出解放軍會設伏的可能。

在湯恩伯嚴令下,5月12日整編74師離開垛莊,進入山區開始向坦阜進攻,同時要求兩翼保障。湯恩伯命令李天霞派1個團進佔孟良崮東南10裡的桃花山。

李天霞接到兵團部要求掩護第74師右翼的命令,只派了19旅57團的1個連攜帶電臺,冒充是執行掩護的19旅。並命令最靠近74師的57團團長羅文浪可以隨時撤退。

57團羅文浪為了免做李天霞的替罪羊,最後仍然與74師會合,並在孟良崮被解放軍消滅。 張靈甫滿懷信心,對夜晚部隊遭受解放軍反擊的置之不理,第2天仍發起對蒙陰的進攻。

誰知解放軍防守力量非常強大、攻擊受阻。張靈甫恍然大悟,急令後撤。74師行動迅速,立即從進攻轉為撤退,預計能在下午2點撤到垛莊。關鍵時刻華野1縱趕到,迅速佔領張靈甫退路的兩側山頭。

張靈甫進退兩難,幸好74師一部已佔領孟良崮,張靈甫命令拋棄重裝備上山固守,否則74師當天就被粟裕解決了。張靈甫一邊向蔣介石提出中心開花戰術,一邊向整25師黃百韜、整83師李天霞求救。

在蔣介石、湯恩伯嚴令下,各部隊都不敢再保存實力,全力攻擊解放軍防線。 陳毅、粟裕對戰況非常關心,幾乎每隔5分鐘就打電話向各主攻縱隊詢問,主攻各部也意識到情況緊急,奮力突擊。

中午前後,張靈甫自知大勢已去,末日來臨,用電臺發出遺書。13時,解放軍攻佔蘆山。隨後從多個方向向孟良崮、600高地展開攻擊,戰至15時許,攻佔孟良崮和600高地。

74師師長張靈甫、副師長蔡仁杰、58旅旅長盧醒等將領被擊斃;參謀長魏振鉞、副參謀長李運良、51旅旅長陳傳鈞、57旅旅長陳噓雲被俘。整74師和整83、25師部分,死傷俘計3萬3千餘人。

華野副司令員粟裕。

經李天霞四處打點、活動,免於懲罰。半年後復出擔任第一綏靖區副總司令。

蔣介石聞張靈甫死訊後電令:湯恩伯撤職查辦、李天霞就地槍決。後因湯司令去南京向蔣介石報告指揮系統及實地經過,李天霞才恩赦免死,但仍要追究責任。

5月29日,湯恩伯派一個副官將李天霞"押送"去徐州,不久又送到南京會審。李到南京即被保釋,在南京頭等旅館"安樂酒家"、鎮江夫人嶽景華處、上海情人陳忱處三地逍遙,仍過著悠閒生活。

6月2日,國民政府同時授予李天霞三等雲麾勳章、黃百韜四等雲麾勳章。半年後,李天霞復出任第一綏靖區副司令官,兼泰靖揚指揮官。後任第37軍軍長,第73軍軍長。


整編25師師長黃百韜。

李天霞認為74軍軍長一職非他莫屬,並由三條理由。但王耀武看重的是自己要一直掌握74軍,要用的是聽話的人。

李天霞認為自己能勝任74軍軍長,理由有三點:一、自己的職位比張靈甫高(李是正軍級,張是副軍級),軍中資格比他老(李是黃埔三期,張是黃埔四期)。

二、1944年3月,施中誠由第100軍軍長平級調任第74軍軍長,自己由第74軍副軍長調升第100軍軍長,如今步施後塵重返74軍,應在情理之中;

三、李天霞在第74軍所建戰功不在張靈甫之下,多次授勳,況且有錢大鈞做後臺。應該說,各方面條件比張靈甫好。

雖說王耀武和李天霞是黃埔同期同學,且在74軍共事多年,但在王的眼中,李天霞不但性格剛愎自用喜歡投機取巧且不聽指揮,而張靈甫表示絕對服從。

李天霞不知道與施中誠對調軍長職務,其實就是王耀武對付他的招數。李天霞在74軍資格很老、不好控制。而施中誠雜牌軍將領空降而來,根本指揮不了各師長。王耀武可以越過施中誠,直接指揮到各師,得以繼續掌控74軍。

因此在遴選74軍軍長時,王耀武更偏袒頭腦相對簡單的張靈甫。結果蔣介石最終圈定張靈甫為第74軍軍長。李天霞爭當第74軍軍長未成功,對張靈甫甚為妒忌。

但後來李天霞任第1兵團第1縱隊司令,指揮74師作戰。他義氣又上來了,主動放棄前嫌,對74師多為照顧。張靈甫臨戰前要求脫離李天霞指揮後,才惱羞成怒,挾私報復。

如果把張靈甫第74師覆沒孟良崮,全歸罪於李天霞,也失公允。事實是不但李天霞沒有盡力,黃百韜的整25師也是裝模作樣,沒有真正加入救援第74師作戰。

黃百韜親率4個團救援張靈甫,卻在孟良崮陣前徘徊,沒有發動攻擊。隨即增援到來的整65師趕到戰場,準備投入進攻作戰,見狀不知所以,也在陣前停了下來。

要怪就怪張靈甫平時自恃甚高、目中無人。不要說同僚關係極差,張靈甫連第1兵團司令湯恩伯都不放在眼裡,心中就蔣校長、王耀武。


李天霞一天失守平潭島,被判入獄,經何應欽等眾將多次求情,得以減刑。

1949年4月21日,解放軍強渡長江,國軍防線隨之全部崩潰。4月27日,第73軍奉命撤退平潭。平潭位於福建東部的大海上,由60多個島嶼組成,總面積為371平方公里,是金門島的2.4倍。

李天霞率第73軍(下轄15師、77師、316師、暫編8師約一萬餘人)駐紮於平潭島。主要任務是加強據點防禦,實行清鄉,並封鎖福清海口與平潭間交通。

8月6日,三野第10兵團,分三路由古田、建甌、南平向福州地區挺進。於17日進佔福州城,國軍守備部隊各部棄城南撤,大部覆沒於福清、永泰以北,少數突圍至平潭島和漳廈地區。

19日,湯恩伯在"永勝艦"上發佈命令:李天霞為平潭島防衛司令官,統一指揮73軍、74軍及海軍馬尾巡防處。嚴密封鎖福建沿岸各港口,凡進出船隻必須預先通報,否則將一律擊沉。

1949年9月15日清晨5時許,解放軍葉飛兵團28軍對平潭發起攻擊,李天霞當天將軍部撤退到6兵團司令部所在地"觀青澳"。1950年春節剛過,李接軍事法庭傳票:當局要重新審議平潭戰事。

隨後他被羈押,與李延年成了難兄難弟。有上層人士透露:蔣介石要殺一儆百,李延年和李天霞恐怕性命難保。李家人與李的好友憂心忡忡,大家認為只有走宋美齡這條路,才能大事化小。

於是李天霞長子塞安開著小汽車,載著"立法委員"、"國大代表"以及軍中元老輪番斡旋、打通關節,最後宋美齡傳下話來"人可以保命!"

大家這才鬆了一口氣。可是同關一室的"二李",並不知情。 李延年捏定一個"死"字訣,整天擺弄毛筆在宣紙上塗寫"殺"字。李天霞則繞室彷徨,他的落寞、失望、沮喪可想而知。

1950年3月,臺灣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軍事法庭,判處李延年、李天霞無期徒刑。4月,何應欽,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四位元老級將領聯名上書蔣介石,請求對"二李"從輕發落。

陳誠籤請蔣介石准予將"二李"改判有期徒刑,蔣同意了。1950年6月14日,高等軍事法庭經蔣介石批准以"不盡其應盡職責,臨陣退卻"之罪名判處李延年、李天霞各12年有期徒刑。

同年11月,何應欽、顧祝同、湯恩伯等5人上書蔣介石,呼籲將二李減刑一半。蔣批了個"緩"字。兩個多月後,蔣鼎文再次出馬,與眾將請蔣介石讓二李"調服軍役,戴罪立功",蔣同意了。



退役後,李天霞經商不善、賭性不改,很快敗光家底。與妻子離婚,老年生活悽慘。

1951年4月,李延年不願再當軍人,蟄居新店鄉間,李天霞被派往金門服役。1955年,李天霞湊錢開始經商,做生意能力不行,很快蝕本。其後幾年攜夫人旅遊臺灣全島名勝古蹟。

因有房產和金條墊底,李仍過著紙碎金迷的生活。他酷愛賭博,喜歡玩"沙蟹",眼看一棟棟房子落入他人之手仍不肯罷休,直至其夫人發出警報:"條子所剩不多了!"他才勉強金盆洗手。

有人以"揮金如土,愛色如命,殺人如麻"概括其一生,並非空穴來風,至少他都沾邊了。1960年,林老醫師起訴陳光榮、李天霞詐騙土地押款。李被判有期徒刑1年8個月,又成了新聞人物。

與此同時,其夫人嶽景華已辦妥與其離婚手續。20個月的鐵窗生活給李天霞帶來重新體驗創痛的機會。1962年4月26日,李刑滿釋放,當初軍事法庭判處他12年徒刑也是這天期滿。

李天霞在臺灣的最後歲月,是在臺北"眷村"度過的,最慘的是一度自己買菜做飯,好在逢年過節尚能收到當局發的紅包,日子過得窮而不酸。1967年2月10日,李天霞患尿毒症去世,骨灰安放於臺北縣中和市"圓通寺"內。


菸酒閣大學士


孟良崮上靈甫垮,世人皆罵李天霞。李天霞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之中天資比較出眾的一個,只是身上的戰功一多,整個人就飄了起來,忘記了黃埔軍校門口曾經赫然寫著的兩行大字:生怕死莫入此門,升官發財請往別處。

李天霞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功勞還是比較大的,南京保衛戰之中,他擔任51師副師長兼153旅旅長,在這場戰役之中,李天霞奮勇抗敵,登上牆頭作戰,城破後帶著153旅撤回浦口之時只剩下2000人,那時候的李天霞在鐵軍74師之中是出了名的代表人物,還是張靈甫的上司。從1927年到1936年,李天霞從排長一路升到師長。他一直覺得74軍軍長勢在必得,十分得意。

王耀武師指揮官講究的是能夠獨當一面的戰術修養與殺伐果斷的決心,而李天霞在上高的表現證明他本人在這方面並沒有合適的天份,他指揮的51師確實以勇敢堅強的作戰精神執行上級交付的作戰任務,但是當任務需要李天霞個人的獨斷專行的時候,李師長就現得不知所措,這使他的51師被日軍兩個大隊絆住,無法參加最後的圍殲。加上李天霞的個人作風不好,王耀武對不下的品格操守非常嚴格,在這一點上來說王耀武就將他排除在外。所以在競爭74師軍長的時候讓,王耀武最終將74師交給了張靈甫。

有人覺得這件事可謂是李天霞軍旅生涯的轉折點,讓他墮落起來。其實李天霞最終放棄當年進入軍校時候的理想,成為一個貪財怕死的腐敗分子,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在於自己的思想不夠堅定,換句話說,他並非是才德並具良將之才。

李天霞出生之時家庭環境就比較富裕,幼年的時候天資比較高,所以一直非常自負。這種人對於權勢高的人會非常崇拜,但是一但手下的張靈甫爬到他頭上去,他的內心就會非常扭曲。


年輕的時候,李天霞就仗著家裡有錢肆意出入聲色場所,這些少年時期養成的陋習即使進了軍隊也沒有改掉,成為他非常顯著、非常容易被人利用的一個缺點。在他覺得被王耀武“拋棄”之後,李天霞並沒有更加努力提升自己讓王耀武后悔,而是完全消極對待公務,玩起了女人。另外李天霞還剋扣士兵的軍餉,以此填充自己的口袋。

這這樣的李天霞和當時還在前線奮勇作戰的張靈甫比起來,根本就不值一提,沒過多久,李天霞的副軍長都變得有名無實,被眾人逐漸淡忘了。

1946年4月,張靈甫決定帶著整編74師固守孟良崮,湯恩伯下令李天霞帶軍迅速向張靈甫靠攏。而李天霞當時在想什麼呢?他在想曾經自己在南京的一個情婦,被盛傳和張靈甫有染。在他心中,張靈甫是搶了他官位又搶了他女人的敵人,他千萬個不願意去幫他。

為了保存自己的兵力,李天霞僅僅派了57團去協助。後來張靈甫戰敗,74師覆滅,李天霞花了大把的金條平息事端,讓湯恩伯替自己說話,李天霞逃過一死。剛剛免了牢獄之災的李天霞即使到了國軍潰敗的節骨眼,還在因為自己的風流債到處收拾人。

李天霞揹負著罵名和老蔣一同去了臺灣,在臺灣,他依舊過得十分自在,花著大把的錢又舒舒坦坦地活了二十多年。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實話實說,李天霞是國民黨精銳部隊第74軍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抗日戰爭中所立下的戰功不小,然而李天霞並非因此而出名,他之所以被很多人所惦記,還是因為他在孟良崮戰役中對張靈甫的“見死不救”,兩人的恩怨也就此被無限放大,成為人們所談論的熱門話題。

想要知曉這段過往,首先要知道李天霞的生平。

李天霞,字耀宗,出生於1907年,江蘇省寶山縣縣城(今上海寶山區)人,他的家裡條件不錯,父親李靄亭是開米行的,生活在優越環境中的他,從小就自我感覺良好。也是因為家庭富裕,他自小接受到了良好的啟蒙教育。

李天霞從小就跟隨母親移居到了上海,在上海讀書期間,李天霞就經常性地出入各種娛樂場所,玩得不亦樂乎。他還結交到了一大批社會上的朋友,因為是“仗義疏財”,在上海海寧路一帶頗有名氣。

1925年,受革命思想影響,李天霞報考了黃埔軍校,成為第三期學員,被編入入伍生團第七連。1927年,李天霞曾跟隨國民黨軍隊攔截過南昌起義部隊。1928年,他被任命為整編3師15團3營營長,駐守在上海。

1933年,李天霞升任為保定編練處第6團中校團副,第二年,他又成為了補充第一旅3團上校團長。之後,李天霞奉命參加了對紅軍的第五次“圍剿”,之後,對長征中的紅軍進行了圍追堵截。

1936年,李天霞就任為第51師副師長,當時師長是後來赫赫有名的王耀武。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第51師和58師合編為第七十四軍,由俞濟時出任軍長,王耀武繼續任職第51師師長,李天霞仍任51師副師長兼153旅旅長,當時所轄的305團團長就是張靈甫。

淞滬會戰打響後,李天霞所部參與了和日軍的戰鬥,在戰鬥中傷亡極其慘重。之後,李天霞所部又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在與日軍奮戰後突出重圍,而不久後,南京被日軍攻陷,毫無人性的日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1938年,李天霞率領所部參加了徐州會戰以及之後的武漢會戰,在戰鬥中給予日軍不小的打擊。1939年,李天霞升任為第七十四軍51師師長,率領所部與日軍在江西高安展開激戰。1941年,時任軍長的王耀武率領第七十四軍所屬三個師51師、57師、58師,參加看上高會戰。

這場戰爭最終是國軍打贏了,李天霞所率的第51師在戰鬥中表現極為勇猛,給予日軍重創,然而51師本身也是受到了極為慘烈的損失。戰後,第七十四軍受到了國民政府的褒獎,被譽為是抗日鐵軍,同時李天霞所屬的第51師被授予了第一號“陸海空軍武功狀”,李天霞本人也是得到國民黨當局的嘉獎。

1943年,李天霞升任為第第七十四軍副軍長,兼貴州鎮遠師管區司令,第二年,他又被調任為第100軍軍長,率領所部參加了“長衡會戰”、“邵陽戰役”。也是在同年,張靈甫升任為第七十四軍副軍長兼58師師長。

1945年,李天霞被晉升為陸軍少將,同年,他率領所部參加了“雪峰山會戰”。這是國民黨正面戰場上與日本軍隊的最後一次大會戰,最終國軍取得了勝利,李天霞載譽而歸。同年,李天霞被安排入重慶陸大甲級將官班第三期受訓。

當時,李天霞本以為先前施中誠由第100軍軍長平級調任第七十四軍軍長的一幕,會出現在自己的身上,然而當年,張靈甫升任為第七十四軍軍長兼南京衛戍司令,並從此成為蔣介石的親信心腹人員。這也為兩人恩怨找到了一個由頭。

1946年,第100軍整編為83師,李天霞就任為整編83師師長,開始率領所部參加內戰。1947年,李天霞兼任第一縱隊司令官,由湯恩伯所轄,在魯南地區與解放軍部隊展開交戰。當年5月,湯恩伯曾命李天霞部隊掩護張靈甫所率的第七十四師長,李天霞卻只是派出了小部分部隊與74師會合,最終張靈甫部隊在孟良崮為解放軍部隊所殲滅。

孟良崮戰役後,蔣介石曾下令將湯恩伯撤職查辦,李天霞就地槍決,然而之後湯恩伯經過申訴後,得以倖免,李天霞也只是被送到了南京軍事法庭受審。之後,情節極富戲劇性,李天霞到了南京就得到了保釋,而且在當年6月被授予三等雲麾勳章,並於半年後再次復出,就任為第一綏靖區副司令官,兼泰靖揚指揮官。

再來看,李天霞這次針對張靈甫的“見死不救”。

從職務上來講,李天霞職位比張靈甫高,從資歷上來講,李天霞也比張靈甫老,從先前歷史來看,李天霞調任第七十四軍軍長也情有可原,而卻是讓張靈甫捷足先登,無非就是張靈甫當時的後臺為甚得蔣介石寵幸的王耀武,而李天霞的最大靠山只是錢大鈞。

對於這種職務安排,李天霞心裡當然是不服氣的。當然,就此認定為,李天霞因為當年沒有當成第七十四軍軍長,對張靈甫產生嫉妒而“見死不救”,就有些武斷了。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即使李天霞積極配合張靈甫,也未必就能夠扭轉戰局,最多的還是會以失敗告終。

李天霞沒有全力援救張靈甫,自然是有著保存實力的考慮,也有著眼於整個大局的想法,並不是純粹出自於對張靈甫的各種不滿。

李天霞後來還出任了第37軍軍長,第73軍軍長,1949年,李天霞率領73軍駐守福建平潭,為解放軍所攻克,被迫逃亡臺灣。1950年,國民黨臺灣當局對李天霞的失職進行了審判,後在各方周旋下,李天霞由無期徒刑判為有期徒刑,後又被減免。

1951年,李天霞放棄軍職,隱居鄉間。1955年,李天霞轉而從商,卻是大大虧本。1958年後,李天霞又愛上了賭博,致使家財虧空。1960年,手頭緊張的李天霞鋌而走險,對人實施詐騙,而被判入獄1年8個月。

1962年,李天霞被釋放出獄,從此過上了比較窘困的生活。1967年,在過完60歲生日沒多久後,李天霞因病在臺灣去世。他死後,倒是很風光,當時臺灣島內叫得上號的各界政要,對他的死紛紛表示哀悼,或是出席葬禮,或是贈送輓聯,可說是給足了面子。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陳誠給國民黨軍隊將領總結個“45歲現象”,即到達這個年齡後軍官的銳氣不再,容易滋生淫逸和貪生怕死。其實還有些道理,比如1937年抗戰爆發曾經的福將劉峙喪失千里時剛好45歲(1892年),北伐“飛將軍”蔣鼎文河南大敗時也是45歲(1895年)。

可是黃埔三期李天霞在孟良崮戰役期間不過40週歲,何以墮落如斯偷奸耍猾呢?這一年張靈甫才44歲、黃百韜47歲,王耀武43歲,對,列位沒有看錯,張靈甫比老長官王耀武還大一歲。



只能說,通過李天霞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來看,這位將軍有點早熟。

顯然電視劇《紅日》裡對幾位國民黨將領的化妝都過於老了,李天霞看起來足有50多歲,包括張靈甫的親人也認為李幼斌年齡偏大不夠帥氣沒有演繹到位,畢竟是歷史正劇,稍稍醜化下敵人也無可厚非。之前有過關於李天霞的專答,在此僅就《紅日》描述的李天霞略加深挖。

李天霞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南京保衛戰曾經親自率隊血戰爬上城牆的日本兵,此時已任第51師副師長;上高戰役中已任師長指揮部隊大破日寇獨立第20混成旅團池田所部,滅敵2000餘人,保證了上高主戰場的側翼安全,戰後第51師被授予第1號“陸海空武功狀”;1944年由74軍副軍長升任第100軍軍長。



在次年初的湘西會戰中,第100軍全殲日軍116師團第109聯隊,這可是相當牛掰的戰績,李天霞由此獲得四等“寶鼎勳章”,第100軍再獲武功狀,抗戰勝利後番號調整為“整編第83師”,1945年2月李天霞銓敘陸軍少將軍銜(非職務軍銜),這在黃埔三期中已經是非常快的晉升了。

問題在於,李天霞出身上海寶山殷實家庭,年輕時代即喜吃喝玩樂,尤愛賭博和沐浴,沒少去日本按摩院消遣,大約從20年代起便已經捨身“抗日”了,所以軍職達到一定程度後,過早沉於享樂。



沒能爭上第74軍軍長只是一方面,作為師兄和資歷長者,李天霞曾經在1947年1月魯南會戰之初擔任中路軍指揮官,轄制整74師、整83師和桂系第七軍;2月兼任湯恩伯第一兵團第一縱隊司令,統一指揮整25師、整74師和整83師進犯山東根據地臨沂得手,獲蔣介石親自接見嘉獎,不料4月份就因為擅自後撤被免除縱隊司令職務,整74師張靈甫部也劃歸黃百韜指揮,李天霞心中確實有氣。

比較而言,張靈甫善打硬仗,執行命令堅決,而李天霞自恃資格老有後臺確實善打滑頭仗。



孟良崮戰役的“蝴蝶效應”起因,便是應該在整74師右翼保護的李天霞師,由於畏手畏腳只派出了最弱的一個團前出,致使整74師被華野分割包圍。其實整83師剛剛投入蘇北戰場時還比較神氣的,但是曾經被粟裕數次打擊過(七戰七捷時),李天霞兀自心有餘悸,因此對救援張靈甫確實不太積極,完全是在蔣介石的督促下進兵,

1947年5月14日,華野開始對孟良崮進行總攻前的炮火準備,到5月16日已經全線壓緊包圍圈。蔣介石手令各部:“逡巡不前或救援不力,中途停頓,以致友軍危亡者,嚴究論罪不怠”!這簡直就是給李天霞聽的,所以外圍各部已經發狠進攻,黃百韜一馬當先,包括李天霞其實也開始賣力,先頭團已經與整74師匯合(最後一起被殲),只不過為時已晚,張靈甫殘部退守崮頂。當時的華野也是緊張萬分,粟裕將軍的兵力已用到極限,前線傷亡非常大,如不能在17日前解決戰鬥,華野有被敵反包圍的危險。



下午2點,華野經過組織後發起對孟良崮的第三次總攻,下午4點,王必成六縱特務團攻克整74師指揮所,傍晚6點,整編第74師建制已不復存在,師長張靈甫身亡。

第74軍老軍長王耀武聞知消息如喪考妣:“74師之失,有如喪父之痛”,而當華野押著20000俘虜抬著張靈甫屍體跳出敵軍合圍圈時,孟良崮下起傾盆大雨,真是天滅74師。其實,張靈甫在戰役之前已有所感,曾經提出“本師裝備不適合山地作戰”而要求休整,遭到坐鎮徐州之陳誠的嚴辭拒絕。



於是張靈甫提筆給蔣介石寫了封親筆信,措詞非常激烈:“勇者任其自進,怯者聽其裹足,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為得志”。

他看的很準,孟良崮之敗,不只因為李天霞一人保存實力,不說黃百韜一人兩肋插刀,實在是國民黨軍隊高層的“45歲”現象,使這支軍隊已不復北伐時之朝氣,積習難重,無可奈何。


度度狼gg


李天霞這輩子背的最大一口黑鍋就是“孟良崮見死不救”,而孟良崮戰役後,國民政府對李天霞的“從輕發落”也成了國民黨軍腐敗不堪的證據。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梳理歷史,就可以發現,指責李天霞見死不救是沒有道理的,李天霞當時真的盡力了;而事後湯恩伯等人為李天霞說情主要原因也是因為李天霞確實在“整編七十四師被全殲”這件事情上確實沒有太大的責任。


我們來看李天霞手下的整編83師的情況。


在國民黨展開所謂的“山東重點攻勢”之前,李天霞的整編83師(原100軍)是兩旅四團制,僅有官兵1.8萬餘人,各種火炮47門(不含迫擊炮);在進入山東後,國民黨方面把整編44旅也劃歸李天霞指揮,這樣一來,整編83師共轄有三旅七團。


然而在孟連股戰役開始前,整編44旅130團已經因為李天霞指揮失誤被全殲,而他手裡的57團跟著74師進了包圍圈,其實張靈甫曾經拜託57團團長給李天霞帶話,請求他火速支援,但是由於該團長認為自己“又不是李天霞的舊部”,又不滿“進入山東以後,李總是以這個團打頭陣”,所以張靈甫的的話,該團長“張的這些話,我當時沒有轉達。”



而且根據57團團長自述,湯恩伯來電詢問垛莊情況時,垛莊還沒有遭到攻擊,湯恩伯還讓他轉告張靈甫,讓74師務必派部隊“確實佔領”垛莊,而57團團長也轉告了湯恩伯來電,可惜當時74師並沒有重視。


由57團團長自述可以看出,湯恩伯當時也並沒有要求李天霞全力確保張靈甫後路,反而是要求74師自己派人確保後路。(《中華文史資料文庫》第6冊P575—577)


所以,當孟良崮戰役打響時,李天霞手裡的7個團,130團已經被殲滅、57團在包圍圈裡、131團守在臨沂;187團、189團又被華野6縱阻擊在馬山,李天霞手裡真正能用於增援整74師的就第56團和第132團。


而李天霞所面對的是華野2縱、8縱兩個縱隊組成的阻擊力量,李天霞在孟良崮戰役中唯一可以商榷的一點是他沒有第一時間把手裡的6個營全部壓上去,而是先派2個營作為先鋒試探;但是結合抗戰和之前一系列戰鬥,我們可以明顯看出這就是李天霞一貫指揮風格,並不是到了孟良崮戰役時才變得這麼謹小慎微的。


到了5月16日下午,當74師已經完全失聯後李天霞這時不敢再謹慎,把剩下部隊全部投入了救援之中(74師在5月16日下午6點被全殲),但是即便如此,83師也是5月17日才到達孟良崮現場。


對比74師左翼的整25師,可以投入解圍的兵力有五個團,打的還不如李天霞。



至於說李天霞最後有十幾根金條脫罪這件事,這事就是出自57團團長之口,但是此時他已經被俘,他是從哪裡知道這件事的呢?更何況從他自述看,他對李天霞意見是很大的,因此,我認為他的話不足為信。


1947年12月19日,國民黨方面對“李天霞作戰不力一案”審理終結。結論分別是:“經顧總司令湯司令迭電證明屬實,是該李天霞對於此次戰役尚無作戰不力之處……擬請從寬免於刑事處分”。


我個人意見,這個“免於刑事處分”的判決是適宜的。


蘭臺


現在人們對張靈甫的評價是非常兩面化的,有人說他忠勇,也有人說他是莽夫之勇,而每當人們談到張靈甫的時候,李天霞被提及的次數是最多的。


因為李天霞和張靈甫的恩怨、因為他在孟良崮戰役的時候並沒有盡力地營救張靈甫,所以人們對他的評價一面倒向了惡面,他成為了人們口中本事尋常、小肚雞腸的無能鼠輩。

據李天霞曾經的手下回憶,李天霞經常會在打仗的時候帶著女人一起同行,每次在打仗的空閒之餘,就會在軍隊中大搞男女關係。

當時雖然國軍各方面的軍紀都說不上太好,但是如李天霞這樣的事情在國軍中卻是幾乎沒有的,所以當時李天霞的名聲在傳出去後,幾乎變成了國軍中的一件笑傳。

李天霞的軍事能力和戰功

當然,我們看待一個人、看待一件事情是不能片面去看待的,李天霞這樣的將領雖然好色,但並不影響他在抗日戰場上的英勇。

這種感覺就如同東北原本的土匪們兇殘無比,但不影響他們加入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侵略的事情一樣,是一樣的道理。

要論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績,李天霞可以說得上是甩了張靈甫一個層次,在各種戰功方面,李天霞的功績也是要比張靈甫高許多的。



王耀武我們都知道,是74軍的第二位軍長,也是74軍軍史中戰功最為輝煌的軍長。

在抗日戰爭中,李天霞的地位一直都是僅次於王耀武的。

王耀武當師長的時候他是王耀武手下的副師長,王耀武當軍長的時候,他是王耀武手下的師長兼74軍的副軍長,在最開始的時候,張靈甫甚至在李天霞手下當過一段時間的團長。

李天霞參與了很多次戰役,其中有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雪峰山戰役等等多場戰役。

74軍作為當時國軍部隊中機動性、戰鬥力最為頂尖的部隊,他們當時參與了幾乎大半的正面戰場,在這個過程中,李天霞都是有參與在裡面並建立下許多不菲戰功的。

其中在上高會戰的時候,李天霞就獲得了第一號海陸空軍武功狀,正是因為他在上高會戰中指揮部隊立下了大功,這才獲得了這樣的殊榮。

李天霞沒能擔任74軍軍長的原因

如果按照當時74軍三位師長的資歷、戰功來評定的話,在王耀武上升集團軍司令後,最有可能接替他74軍軍長位置的人就是李天霞。

不過當時因為陣營的問題,導致了王耀武沒有打算把74軍軍長位置傳給李天霞。

蔣介石手下有八大金剛,這八大金剛都是他曾經在當黃埔軍校校長時手下的黃埔軍校教官們。

在蔣介石成為了全國名義上的首領後,這些教官們的地位也開始水漲船高起來,當時人們把其中權勢最大的八個人並稱為了八大金剛。

王耀武的靠山就是當時八大金剛之首的何應欽,而李天霞則有別的靠山,他的靠山是當時八大金剛之一的錢大鈞。

74軍是王耀武用盡心血培養出來的,他的所有榮耀都是伴隨74軍而生的。

像這樣對他意義重大、戰鬥力又非常強大的軍隊,他是不會隨意交給別人接管的,更何況是李天霞這樣有著另外靠山的手下呢。

當然陣營只是王耀武沒有選擇李天霞的一個原因,除此之外,王耀武還有兩個不喜歡李天霞的地方。

一個地方是他也不太看好李天霞的私德,李天霞私生活的混亂讓他不是很喜歡。

還有李天霞經常在戰場中仗著自己有靠山的擅自作主、抗令不尊也是王耀武不喜歡他的另一個地方。

當時王耀武最看好的人是張靈甫,張靈甫對王耀武非常忠誠,又極為勇猛,不過因為張靈甫當時的戰功遠遠比不上李天霞、也無法壓過其他師長。

所以王耀武就上報蔣介石把李天霞這位最可能成為74軍軍長的副軍長調到了另一支軍隊中,成為了另一支軍隊的軍長,也把當時另一個軍隊的軍長調到了74軍擔任軍長。


正因為他這一番複雜的操作,在抗戰結束後,張靈甫才獲得了成為74軍軍長的機會,也因為當時74軍已經整編成74師了,所以張靈甫實際上成為的是整編74師師長。

李天霞和張靈甫另一個恩怨

很多人覺得李天霞之所以沒在孟良崮戰役中救張靈甫是因為這次的恩怨,但是除此之外,他們卻還有著另一次的恩怨,那就是內戰中孟良崮發生前不久二人爆發的衝突。

在當時和我軍打仗的過程中,張靈甫所帶領的74師已經成為了蔣介石手下的五大戰力之一,有著非常強大的軍事素養、也有著非常精良的武器。


當時在張靈甫的帶領下,74師如同一隻脫籠的猛虎,準備撕咬一切他所看到的綿羊。

不過因為蔣介石不太放心張靈甫的獨自作戰能力,所以把他劃到了李天霞的手下,讓李天霞協調管轄他作戰。

又因為張靈甫不太看得起李天霞以及過於自信的原因,他主動要求脫離了李天霞的指揮,轉而讓上頭把他安排給了黃百韜指揮。

正所謂打人不打臉,雖然張靈甫覺得自己做的沒錯,但是對李天霞來說,張靈甫的行為無異於狠狠扇了自己臉上一巴掌,這讓天霞極為惱怒了起來。


張靈甫的敗亡以及李天霞逃過一死

張靈甫在受到黃百韜的指揮後,他同樣沒有聽黃百韜的命令,我覺得他之所以會主動調到黃百韜的手下,可能是覺得黃百韜對自己的掌控力比較小、自己能自主做出更大的決定,因此才會把自己調到黃百韜手下的。

孟良崮戰役是他自己制定的,他因為深深自信於自己的實力,所以他就制定了孟良崮的作戰計劃。

他帶著自己的部隊上了孟良崮,想在這裡守株待兔,吸引我軍的包圍,然後再通過孟良崮四周四十多萬的軍隊把我軍包圍、一舉而殲。

不過在他的計劃實施後,因為我軍的防禦頑強,所以他還沒等到援軍來援,就在我軍20多萬大軍的包圍下被消滅了。

這次戰役爆發前,上頭曾經讓李天霞派一個團的兵去支援張靈甫,不過他卻只准備派了一個營的部隊過去。

雖然當時的團長並沒有按照李天霞的命令在裡面做手腳,但這件事情還是被蔣介石知道了,當時痛失左膀右臂的蔣介石怒火沖天地馬上下令就要把李天霞給槍斃了。

要不是當時有不少的將領幫李平霞說好話、以及李天霞確實在救援張靈甫的過程中表現得非常“賣力”,要不然他的小命可能早就沒有了。

所以說這就是真實中的李天霞,他並非是無能之輩,他的軍事素養是非常高的,雖然他實際中的名聲確實說不上太好,但也絕不是各種影視劇中既無德、又無能的鼠輩,對於他的抗日貢獻我們還是要肯定的。


孤客生


《紅日》中的李天霞與歷史上的李天霞還是有差別的

紅日中的李天霞和大多老百姓心目中的李天霞一樣,是一個慫包,一副小人得志十分陰險的樣子,在張靈甫被包圍在孟良崮的時候,李天霞為了保存實力,按兵不動,在徐州剿總顧祝同親自到李天霞部督戰,李天霞還擺出一副要殺身成仁,報效黨國,實際上卻見死不救。

對於張靈甫的失敗,也都歸結於隊友救援不利。

關於這件事,幾乎坊間都是這樣傳聞,縱橫村子裡面的四叔都能給我講上三天兩夜,歷史上真的是這樣的嗎?

捧張靈甫必須摔李天霞

其實這就是國人典型的一種思維,縱橫將其稱之為“捧摔思維”,想要捧一個就必須摔另一個,想要摔一個也必須捧另一個,在長平之戰中,幾乎只要是捧廉頗必摔趙括,想要摔趙括也必然捧廉頗,縱橫認為,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儘量不要去對比,趙括厲害不厲害是趙括的事,廉頗厲不厲害也是廉頗自己的事,不要混為一談。

現在國人對張靈甫多為捧,認為其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諸多功勞,後來在孟良崮殺身成仁,值得欽佩,老蔣對於張靈甫是極為宣傳,提倡這種犧牲精神,而我方則也大力宣傳,擊斃張靈甫是我軍走向勝利的一個重要轉折,孟良崮戰役擊斃張靈甫是寫在歷史教科書上的文字。

所以,張靈甫想要不出名都難,尤其是張靈甫帶的部隊整編七十四師,那真是國軍精銳中的精銳,作為衛戍南京的部隊,被稱為天下第一師,大家不要誤會了,這個整編七十四師,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師,而是由軍整編而來,相對於其前身七十四軍,人數沒變,裝備加強,清一色的美式裝備,能帶領這樣一支部隊作戰,那在國軍中必須是響噹噹的人物啊!

那麼這樣的人怎麼能打敗仗,只能是被人出賣啊,被誰出賣?李天霞!

不得不說的張靈甫和李天霞之間的關係

實際上整編七十四師從1946年5月開始整編,1947年5月份既被全殲,整編七十四師在張靈甫手下也就帶了一年。

張靈甫是七十四軍最出名的一個長官,卻不是該軍的靈魂人物。

在戰場組建的七十四軍,以老蔣的親信俞濟時為第一任軍長,下轄51師和58師,其中王耀武是51師師長,李天霞是副師長並且兼任153旅的旅長,下轄兩個團,一個是張靈甫305團,一個是邱維達306團。這個時候,張靈甫還是李天霞的部下。

但俞濟時也並不是七十四軍的靈魂人物,七十四軍的靈魂人物是王耀武,王耀武是黃埔三期畢業,打仗那真是一把好手,李天霞也不含糊,在抗戰中一直都是七十四軍的中流砥柱,1939年擔任51師師長,1943年升任七十四軍副軍長,1944年晉升為第100軍軍長,第100軍當然比不上七十四軍,然而,抗戰後期也是打了幾仗。

也就是說,在抗戰時期李天霞始終都處於師級職務上,而張靈甫是從團長開始幹,大部分時間是團長和旅長,抗戰後期成為副師長,並且逐漸攆上李天霞,但是要說七十四軍打的硬仗,其實都是在前期。所以,將七十四軍的抗戰功績給張靈甫根本就說不通。

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王耀武很欣賞張靈甫,選擇了更聽話的黃埔四期張靈甫當接班人,而把三期的李天霞逐出了七十四軍,放誰也不能願意啊!這裡面就是李天霞和張靈甫交惡的原因。

孟良崮戰役責任全在李天霞嗎?

李天霞有了這口氣,所以在孟良崮戰役的時候賭氣不救張靈甫,於情於理,看似說得通啊!

實際上,這根本就不符合人之常情,李天霞即使在看不上張靈甫也不會見死不救,因為,整編七十四師這個系統說白了,是李天霞的根,裡面很多人都是他曾經的部下,如果李天霞是一個特別感性的人,會因為厭惡張靈甫而不救整編七十四師?

根本原因,只能賴張靈甫自己,張靈甫是抗戰結束後才當了整編七十四師的師長,以前根本沒指揮過這麼大的戰役,因此,在行動上,張靈甫必須聽從李天霞的安排,當時李天霞的100軍改編為整編83師,但是張靈甫不服李天霞,因此要求脫離李天霞的指揮,劃入整25師黃百韜的指揮,黃百韜不是嫡系,指揮不了張靈甫,本來整25師整74師整83師是互為犄角的關係,大兵團交替推進,結果張靈甫仗著部隊火力先進,根本不把解放軍放在眼裡,孤軍深入,犯了兵家大忌。

這才是張靈甫失敗的根本原因,並不是李天霞不聽從指揮,首先張靈甫這個人就是最不聽指揮的人。

在救援方面也並非李天霞見死不救,實際上粟 裕在打算包圍張靈甫的時候,就做好了阻擊整25師和整83師的救援。如果,粟 裕連這點把握都沒有,就敢玩包圍。


史論縱橫


《紅日》畢竟是小說,裡面有太多客觀因素,尤其是對於張靈甫這個角色大加塑造,而反觀李天霞,則有點陪襯的意思。但是歷史終歸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以小說的角度去看待李天霞,當然也不能以小說的角度去評價歷史人物,而李天霞這個黃埔三期生,其實在歷史中無論是資歷還是軍事地位都高於張靈甫,但在小說中卻又是另一番景象。



在《紅日》的結局,張靈甫的整編七十四師於孟良崮全軍覆沒,而小說中的矛頭很尖銳,直指整編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因為他的小肚雞腸和妒忌之心,對張靈甫陷於孟良崮而救援不力,坐視張靈甫部被全殲。但是我們結合歷史去看待,這裡面有李天霞的因素,但絕對不是致命的因素,其中最大的原因我認為在於蔣介石的部署和張靈甫自身。



在抗戰勝利後,國軍最強部隊便是王耀武一手打造的七十四軍,其號稱五大主力之首,而在日後軍長之位的爭奪中,李天霞本來是信誓旦旦的,但卻出人意料的敗給了張靈甫。而日後國軍整編,張靈甫便成為了整編七十四師師長,李天霞則出任一百軍軍長,也就是日後整編八十三師師長。從這點來看,他們二人確實有矛盾,但李天霞身為職業軍人,而且是七十四軍出身,他絕對不會坐視整編七十四師被我軍殲滅,而張靈甫的滅亡,救援不力當然有,但是還有其它諸多因素。



張靈甫在國軍將領中算是一位明星級別的將領,蔣介石寵愛王耀武信任,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有點飛揚跋扈,尤其在張靈甫連克兩淮進佔漣水之後,蔣介石親自授予青天白日勳章,而作為比張靈甫資歷更高,而且抗戰時期功勞絲毫不亞於張的李天霞,他確實少了很多榮耀。但是在孟良崮戰役中,七十四師為全美械機械化師,而張靈甫卻沒有選擇平原固守,而是上了石頭山孟良崮,在蔣介石知道後,還妄想中心開花,和我軍決戰,這無疑是痴人說夢。我軍集結十幾萬大軍,並且外圍還有打援的部隊,他張靈甫的整編七十四師縱然勇猛無比,但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又豈能獲勝。

而張靈甫陣亡後,整編七十四師覆滅,肯定需要一個背鍋的人物,在這種情況下,李天霞只好背鍋了。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又何止一個張靈甫,國軍多少精銳被我軍消滅,但是作為最高統帥,蔣某人似乎從來沒有反思過自己,不得不說這是一大問題!


絕筆歷史


李天霞本應是抗日英雄,由於時運不濟,在國民黨遭打擊排擠,最後在臺灣命運坎坷而死,本該惜之。而《紅日》又醜化了李天霞:小人不得志,報復加張靈甫被圍後的幸災樂禍的醜態。給人一種李天霞壞的形象。而張靈甫好象共產黨的軍人氣節一般:忠於國家,忠於領袖,拋棄一切雜念,一心“剿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