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 大槐樹

“我們都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底下出來的”,這是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但凡被問到老家在哪裡,這是最慣用的回答。但是說實話,我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回答,也從未去看過這老槐樹。

正是因著這個原因,這次在高速上見到洪洞縣的路牌時,我一把方向就拐進去了。彼時,本是已經要從王家大院返程了,時間很緊張,原計劃是看一眼就走的。但是事實上,我在大槐樹那裡逗留了將近兩個小時。

駕車初入洪洞縣境,第一感覺是這裡根本不像是一個縣城,馬路那麼寬、水面那麼清、拱橋那麼美、環境那麼好,一路行來,感覺特別愜意。按照導航的提示,很快便到達了目的地——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大門便是一個槐樹的造型,我差點以為那就是傳說中的大槐樹,但仔細一瞧,那是石灰做的。又轉念一想,那麼神聖的大槐樹又怎會讓人這麼輕易就看到呢?

印象 大槐樹

買了門票,請了導遊,進入園區。我才發現這從小到大再熟悉不過的大槐樹不是不讓你輕易看到,而是讓你再也看不到了——早在明朝末年,她就已經不復存在了。如今我們所能看到的是在大槐樹原址豎起的一塊碑和仿照原樹建起的一棵假的大槐樹。在她的旁邊有二代大槐樹和三代大槐樹,樹齡分別是四百多年和一百多年。可是,這些又有什麼意義呢,真正的大槐樹早已不在,看這仿製品和衍生品又有何用。

印象 大槐樹

但是直至此時,我依然不太明白為什麼大家都說自己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底下出來的,經由導遊的講解,我才知道。之所以如此說,竟然是和那位我最熟悉不過的明朝皇帝朱元璋有關——去年我到南京看了他的明孝陵,今年,又無意之中來到了又與他有關的大槐樹。

印象 大槐樹

朱洪武初創大明,生靈塗炭、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我隱隱約約記得,不說其他地方,就連江南富庶之地的蘇州,也是百里無雞鳴,生民不可尋。朱皇帝的鑾駕所經之地處處殘垣斷壁、了無生氣。可想而知,戰亂對於中華大地的破壞是多麼地嚴重。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朱皇帝決定,從人口比較密集的山西洪洞縣往全國其他省份遷民,用以均衡人口,發展生產。那棵大槐樹自此正式走上歷史舞臺。

印象 大槐樹

大槐樹之所以被世世代代的人們銘記。不是因為大槐樹本身,而是因為朱洪武遷民的出發點在這大槐樹下。生活在洪洞縣的百姓原都不願背井離鄉,想讓他們自發自願地去洪洞之外的其他地方發展生產、支援建設顯然是不可能的——當時的老百姓思想覺悟沒那麼高。於是負責遷民的官員略施小計,告訴大家,凡是不願意遷民的請於明日一早到大槐樹下集合,過期不候。於是第二天幾乎所有的洪洞百姓便都來到了大槐樹下。結果到了才發現上當了,凡是來的人都要被遷走。面對周圍全副武裝的兵士,人們只能選擇服從。

於是人們被反縛雙手、在腳上砍上一刀後在兵士的押解下準備上路了。出發之前,人們抱著那棵大槐樹痛哭流涕、久久不願離去。為了不忘祖源之地,人們用刀在槐樹樹幹上刻下了自己的姓氏,以備將來有朝一日能夠找到自己的老家。更有聰明的兄弟摔鍋為憑,兄弟數人各執一塊,作為日後相認的憑據——若是鍋能對上,就是一家人。可是,據說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自此以後再也沒能回來過。

印象 大槐樹

自明洪武三年到永樂十五年,遷民先後進行了十八次,共遷往京、冀、魯、豫、蘇、皖等十八省共500多個縣。先民們在所遷之地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後人們歷明、清、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如今已六百餘年矣。兵禍無情,在原已人跡不存的廣袤大地上,是從大槐樹下走出的先民們重新讓中華民族的根脈得以延續,他們是這十八省芸芸眾生當之無愧的先祖。

印象 大槐樹

甫入大槐樹尋根祭祖園,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個大大的“根”字。字用隸書寫成,最後的一捺略有變化,形似一隻抬起的腿,寓意當年的先民不願離開自己的祖園。繼而便是一組講述當年遷民歷史的群雕:有朱元璋的朝堂議事、有一家人戀戀不捨的告別、更有大槐樹下被迫遷走的生離死別。再往前走,便是大槐樹的原址了。那裡豎起了石碑,放置了香爐,是人們在大槐樹沒有之後尋根問祖、磕頭祭拜的地方。多少年來,這裡香火鼎盛。世界各地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在這裡向他們的祖先致以崇高的敬意。

印象 大槐樹

來這裡,最值得一去的是莊嚴肅穆的祭祖堂。我到的時候,2018年中元節祭祖大典剛於日前舉行,工作人員正在撤場。我們從堂前廣場拾級而上,來到了供奉著大約800多個姓氏先祖牌位的祭祖堂。宋氏的牌位在大堂右側居中的位置,我在工作人員的導引下上香、跪拜、點燭、鞠躬,向宋氏先祖致祭。

印象 大槐樹

如我這般的祭拜只是最普通的,據工作人員介紹,最高規格的祭祀要向祖先敬獻三牲、五穀、餚饌、菜蔬和鮮果,菜蔬之中要有大蔥、豆芽和蓮菜,寓意子孫聰明伶俐、骨肉相連、生生不息。看著朱元璋御製的祭文格式、請祖宗神位的轎輿和其他所有與祭祀先祖有關的器具,忽然覺得,如我輩諸人實在有些數典忘祖。不覺間,時間已經不早了。還急著趕路的我們匆匆離開了大槐樹這祖源之地。

印象 大槐樹

回首此行,雖然匆忙,但印象卻是深刻的。這印象既有認祖歸宗的莊重,又有愧對祖先的歉意。“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人云飲水思源,沒有祖輩的創始之功,就沒有後輩的欣欣向榮。無論我們的先祖是皇室貴胄還是勳戚重臣,是鴻儒大賈還是平頭百姓,都是我們的根脈所在。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