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城》改革春天的生動寫照

《進城》改革春天的生動寫照

進城 陳安全 攝(一九八五年)

《進城》改革春天的生動寫照

陳安全講述拍攝經歷。記者 靳小丁攝

《進城》改革春天的生動寫照

臨江門(一號橋)舊景(1994年) 陳安全

《進城》改革春天的生動寫照

春色 陳安全 攝

一輛簡陋的公交車頂上擠滿了肥碩的大白鵝,一名老農正蹲在車頂笑眯眯地盯著這些傢伙。車身上“璧山縣公共汽車”幾個字清晰可見,車門前站著各色準備乘車的旅客,有的揹著背篼牽著小孩,有的挑著扁擔,他們臉上都洋溢著笑容,車後的一排樹上花朵綻放……

這是一張名為《進城》的老照片呈現的場景。這張照片曾經轟動一時,被譽為生動展現了中國上世紀80年代農村改革開放的場景,逐步解決溫飽的農民笑逐顏開,改革的春天生機勃勃,充滿希望。這張照片獲得1985年全國新聞攝影大賽銅獎,各大報刊爭相轉載,成為當年一件反映農村改革開放的標誌性攝影作品。

近日,記者採訪了這張照片的作者、攝影家陳安全。已經67歲的陳安全回憶起當年的拍攝經過,仍然記憶猶新,“那是我在1985年3月5日下午拍攝的。”

陳安全當時是重鋼工會的一名幹部,組織單位員工去大足春遊,回程途中酷愛攝影的他在車上一直端著相機,走走拍拍。當經過璧山公交車站時,陳安全突然看到了這幅場景:在璧南河邊的一個壩子裡,停著一輛準備開往重慶城裡的班車,車下一群準備搭車進城的農民臉上洋溢著笑容,愉快地交談,等著上車,車頂上的一群白鵝尤其讓人忍俊不禁。

多好的一幅畫面!陳安全趕緊讓司機停車,衝下車去,就按下快門。陳安全清晰記得,“拿的是臺理光相機,簡單調了下光圈和快門,當時陽光很好,一下拍了好幾張。”

回到家,陳安全當晚就把照片沖洗出來,場景、人物表情、光線、構圖都很不錯。作為重慶日報通訊員的他迅速寄給了報社,刊登後獲得好評。然後他又寄到新華社,參加全國新聞攝影大賽獲得了銅獎。作為重慶唯一獲獎者,陳安全還到北京出席了頒獎大會。

記者來到璧山區,採訪了曾任璧山丁家客運公司經理的張雄明,1984年就開始從事客運工作的張雄明一下就認出了照片上的場景是當年的璧山公交車站。

張雄明回憶,上世紀80年代中期,璧山全部客運車只有幾十輛,車站也就是璧南河邊上一個簡易的壩子,開往重慶城區的班車並不多,每天就那麼幾班,到重慶要走老成渝公路,一趟就要半天時間。那時隨著農村改革深入,大量農民要到主城去出售農產品,所以當時璧山到重慶的客車都是客貨混裝,“當時為了多裝貨,不少客車都把前幾排的座位拆了,連引擎蓋上都堆著貨物。一挑貨就算一個人的車票。那時候客運生意好得很,客運司機每個月都是70多元,算高收入。”張雄明說,因為農產品運輸量大,鴨鵝之類的家禽就只能放在車頂了,幾乎每趟進城車的車頂都堆滿了編織袋、籮筐,還有一群群白白胖胖的鴨鵝,這成了當年的一道風景。

記者查閱《璧山縣誌》瞭解到,當地農村有餵養白鵝和灰鵝的習慣,1983年還從廣東引進了獅頭鵝品種。鵝的養殖數量從1981年的2萬多隻到1985年增長為6萬多隻,養鵝成為農民增收的助力器。所以《進城》場景中客車頂上擠滿大白鵝的場景也就不奇怪了。

從事攝影50多年的陳安全雖已退休,但並沒有放下相機,他依然勁頭十足,奔波在大街小巷,用鏡頭留下城市發展變化的點點記憶。鵝公巖大橋、朝天門大橋、中梁山隧道、江北嘴等建設場景都被他一一收錄在鏡頭中。去年本報舉辦的首屆百萬市民拍重慶攝影活動,他的一幅《奔跑》就以對市民生活場景生動的捕捉獲得一等獎。今年6月18日,他又專門趕到巫山機場,拍攝機場建設場景,可惜天公不作美,雨霧很大,效果不理想。

談到這麼多年從事攝影的體會,陳安全表示,自己的攝影生涯基本是和改革開放四十年同步的,再翻看自己以前拍攝的老照片,感嘆重慶發展太快了,城市變得越來越美,在哪裡都可以拍出好作品,真是捨不得放下相機,所以一有空就揹著攝影包到處跑。最近幾年,老陳的作品也不斷獲得各類攝影比賽的獎項,談起獲獎秘訣,他表示關鍵是要熱愛這塊土地,擁抱這個時代,善於發現,就會拍出不一樣的作品來。“我的作品從來不做後期,這個時代的鉅變本身就很打動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