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水課」、取消「清考」:大學就該搞「嚴出培養」

淘汰“水课”、取消“清考”:大学就该搞“严出培养”

到校報道的北京電影學院新生。 圖/新京報網

據新京報報道,日前,教育部印發《關於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對加強本科教育再次“加碼”。通知要求嚴格本科教育教學過程管理,淘汰“水課”,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嚴把畢業出口關,堅決取消“清考”制度。

在我看來,取消“清考”制度,意味著我國大學朝實行嚴出培養模式邁出了重要一步。

所謂“清考”,是指課程期末考試沒有通過,補考也沒有通過,學校會在畢業前再給一次或兩次考試機會。一般來說,“清考”的考試要求都不太高,目的是讓絕大部分此前“掛科”的學生都“過”,這也被質疑為最後關頭的系統性“放水”。

取消“清考”制度,顯然是為了杜絕這種“放水”現象。但如果沒有嚴格的質量把關意識,就有可能在之前的考試和補考時“放水”。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加強過程管理。

此前,我國也有高校在課堂教學中,引入過程管理。比如,要求學生撰寫課程論文,並把課程論文的完成情況作為成績的一部分。但任課教師對學生撰寫課程論文的指導不夠,也不重視課程論文質量,結果出現有學生花錢請其他人代寫論文的現象。這樣的過程管理、評價,難以起到提高培養質量的作用。

淘汰“水课”、取消“清考”:大学就该搞“严出培养”

北大新生入學。 圖/新京報網

教育部的《通知》要求,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學校改革對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引導教師投入精力開展教學研究、設計。

目前,高校對教師的考核評價,過於重視學術研究,主要的考核指標是發表論文、申請科研(項目、經費),對教學基本只有工作量的要求,因此教師投入多少一個樣,教得好壞也差不多,這難以杜絕“水課”,更不利於打造“金課”。

另外,取消“清考”制度,建立淘汰制,還面臨著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中途因多門課程掛科被學校淘汰的學生,如果要繼續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就必須重回高考體系,即便大三時被淘汰,也是如此。這一直遭到學生、家長的質疑,認為是在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

在發達國家,大學普遍實行嚴出培養制度,本科教育淘汰率很高,而之所以沒有遭遇輿論質疑,是因為淘汰其實是一種持續的雙向選擇——學生選擇大學,大學選擇學生。

淘汰“水课”、取消“清考”:大学就该搞“严出培养”

一名大一新生在家人的陪伴下到校報到。圖/新華社

像美國的大學,招生培養實行學生自由申請入學制度與自由轉專業制度,即在招生時,學生自主根據大學的招生要求提出申請,大學獨立進行評價、錄取,一名學生可獲得多所大學錄取通知書再做選擇;在進入大學之後,如果學生對學校、專業不滿,可以提出轉學、轉專業申請,轉入學校、專業可結合其大學學習表現、當年的高中學業成績、統一測試成績,做出是否接受的決定;同時,大學也可淘汰不合格的學生,被淘汰學生可再申請其他學校。

這既有利於提高學生對大學、專業的滿意度,也促進大學重視培養質量、特色,嚴把質量關,吸引學生選擇。

我國大學目前的招生培養制度,還以計劃為主,實行計劃招生、計劃培養,學校自主權和學生選擇權均有限。因此,實施淘汰制,在加強過程管理之外,還需圍繞擴大學校自主權和學生選擇權,進行大學招生和培養改革。

□蔣理(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