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霸的“二房东”发家史

用专业化的平台为所有有资产而缺乏运营能力的甲方赋能,进而为C端用户提供标准化服务,这就是乐乎核心的商业模式。

文 | 郑栾

今年夏天国内的平均气温普遍比去年同期高,而楼市比天气更热,艳阳下全是全民摇号的盛景。钱塘江畔的杭州,追逐新楼盘的资金据报道已超过700亿元;西安的“史上最宽松”人才落户政策助推房价屡创新高……

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在买房的焦虑中挣扎彷徨,嗅觉灵敏的创业者已经瞄准了买房之外的另一个市场。6月份,乐乎、蛋壳、蜂鸟屋等7家初创企业获得融资,平安、万科、58集团等巨头各有动作,银保监会放开政策闸门,保险资金正式获准进入长租市场。

从买房到租房,潜在的需求在不断转化,长租公寓的风口隐隐将至。

二房东打怪升级

2007年,乐乎创始人罗意毕业于北京大学。尽管头顶名校光环,但冷门的俄语专业毕业让他的求职之路颇为不顺。

求职期间,他在清华园附近租下一间平房。当时整个院子里只住进罗意一个人,其他房间无人问津,他把整个院子都承接过来,对老旧的平房进行简单装修后重新出租。罗意的二房东生涯自此开始。

2007-2013年,罗意做了6年的二房东。在北京,他做过地下室、城中村、厂房甚至库房的改造和出租。2012年,罗意判断长租公寓的市场将逐渐成熟,盘算着成立创业公司来运营长租公寓,并扩张规模。

但经过团队测算,如果大规模扩张,每间20~30平米的公寓客单价要做到3 000~4 000元才有盈利空间,在消费者对单间公寓接受度不高的当时,罗意打起了退堂鼓。

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罗意参观了自如运营的自如寓项目。看到客单价3 000元以上的单间公寓也饱受市场欢迎,他终于下定决心。

罗意创立“寓见Home”项目,一举包租了亚运村附近的七八十间房,总面积约2 000平方米,经过改造后转租。这些装修精致的单间公寓主要面向单身白领和年轻情侣,虽然客单价提高了不少,还是很快租了出去。

直至此时,尽管专门成立公司做公寓运营,但罗意事实上还是扮演着二房东的角色。这样的商业模式尽管有钱赚,却是重资产、高风险:公司的资金绝大部分投在装修改造和租金上,资金周转困难,如果没有大笔融资很难发展下去。

市场还未完全成熟,竞争者已经跑在了赛道的前面,融资并不容易。

2015年8月,罗意和团队终于敲定天使轮融资,投资人给他们指了另一条路:以轻资产模式做公寓运营。

公司改名为“乐乎城市青年社区”,转型托管运营服务,不再采用租赁的方式找房做项目,而是向B端的业主或二房东提供运营服务,将房产资源进行装修、提升配置后向C端租户出租,从中收取相应的运营费用和超额收益分成。

罗意带着团队艰难地“打怪升级”,从二房东成功转型为公寓运营商。

轻资产寻路

长租公寓的4种商业模式中,重资产的两种商业模式是较主流的——重资产分散式的企业如自如(链家)、相寓(我爱我家)等大多有租赁中介背景,切入长租公寓市场的优势是天然客源和分散式房源的获取渠道;重资产集中式的企业则多为酒店业和开发商孵化,如城家(华住)、泊寓(万科)等。

重资产模式要求企业既要有一定的融资能力,还要有足够的运营能力,这对初创企业来说难以实现。因此,很多初创企业选择了托管和代运营的商业模式。

罗意对乐乎的商业模式充满信心,“这个模式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我们跟行业的参与者是协同关系,而非竞争关系。我们服务的甲方企业比较多样化,有开发商、园区的运营商、国企的资产平台、民间的投资者,还有专门的私募基金。”

除了生态友好性,乐乎的另一大壁垒则是专业性。罗意透露,乐乎的本轮融资将继续投入在人力成本上,目前公司员工超过500人,有超过一半是平台的运营和技术人员,落地的城市公司为中台,前端则是推广和运营人员,11人的核心管理团队分别负责设计、运营、信息化等不同业务模块。

用户体验同样重要:乐乎的C端用户续签率达到58%,更多的用户留存意味着更小的流量成本。乐乎的目标是将这一数字提高到70%以上,而长租市场的龙头——自如的续签率也只有60%。

用专业化的平台为所有有资产而缺乏运营能力的甲方赋能,进而为C端用户提供标准化服务,这就是乐乎核心的商业模式。罗意介绍,乐乎的这套模式跑了两年多,未来的目标是继续扩大规模,同时优化运营效率。

长租公寓的风刚刚吹起,巨大的市场增量给予初创企业想象空间。罗意希望在未来更早地介入物业的规划和设计,用丰富的运营经验帮助甲方提升效率和利润,也为C端用户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市场即将变成红海,巨头环伺,效率将是乐乎生存的关键——轻装快跑,抓住和整合规模较小的物业,才有和巨头抗衡的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