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後的師資難題,教育行政部門如何破題?

新高考後,學生選考的不確定性帶來了學校教師調配的新難題——

破題的鑰匙在區域管理者手中

新高考後的師資難題,教育行政部門如何破題?

新高考以選考代替文理分科,給學生提供多達20種選擇組合。選課走班的實施,對教學設施配備、選課系統開發、學科教師配備、學生管理模式等提出全方位挑戰,其中,學科教師配備面臨的挑戰最大。

6月以來,區域週刊陸續刊發了“新高考背景下,教師缺口如何填補”“普高教師轉型升級要趁早”等文章,分別從教師、學校的角度,討論了這一問題。本期,我們邀請杭州市教科所所長俞曉東從教育行政部門的角度,提出一些破解之策,敬請關注。——編者

近日,北京新高考方案出爐,引發了人們的熱議。從浙江的經驗看,由於學生選課的不確定性,導致高中學校教師調配陷入複雜困境,原有的師資配置機制無法適應新的高考制度。因此,如何建立適應新高考改革的高中教師調配機制,成為了全社會及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統籌:建立以縣為主的高中教師調配機制

新高考改革打破了“一考定終身”的格局,給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化發展提供了空間。目前來看,全國絕大部分省市新高考改革試點方案,是給予考生“6選3”的選考自主權,它倒逼高中學校要全面推行學生選課和走班教學。這就給一個區域或一個學校帶來教師調配的新問題:

就區域而言,高中教師配置機制明顯滯後於新高考制度所需要的教師配置。生師比、班師比配置是按照高考改革前原有的教學形態配置的,與新高考所需求的師資差距較大。

就學校而言,學生選考學科選擇的不確定帶來教師調配的不確定性。新高考制度下的教師調配完全取決於學生選考的人數,如學生集中於某一學科,就會導致這門學科教師不足,而選擇人數較少的學科,就會出現師資過剩現象。這個無法事先預測並安排學科教師的問題,導致學校教師暫時性的過剩與缺失,給學校教師調配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從理論上講,只有改變目前的師資配置機制,才能適應新高考的改革。對一所學校而言,師資是一道無解的難題,而破解這一問題的鑰匙,恰恰掌握在區域教育行政部門手裡。因此,建立以縣為主的高中教師調配機制,統籌縣域內高中部分學科教師,實行動態式的跨校調配,不失為一種破解的有效方式。

建立“以縣為主”、形成全縣一盤棋的調配機制,是在現有教師配置規則無法作顛覆性變革情況下而採取的有效舉措。

一是建制。進一步落實“縣管校聘”的教師管理制度,把單位人變成系統人,同時出臺符合區域實際的高中教師動態式流動機制,確保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師流動的精準、有效。

二是預警。強化生涯教育,關注學生的興趣特長、擇業意向及選考情況,利用大數據,動態把握各高中學校不同學科教師的需求情況,並對處於臨界線的學校發出預警。同時,預測縣域內高中學科教師缺失與過剩動態,及時做好教師儲備及分流工作。

三是協調。在縣域內根據學校對學科教師的需求,實行統籌安排,儘可能在本區域內消化過剩的學科教師。同時,打破校際界限,學習醫生多點執業的改革思路,建立流動執教機制,讓有能力、有精力的教師多校執教、多勞多得。

四是引導。教育行政部門應創造條件,鼓勵高中學校辦出特色,特別要加強優勢學科建設,讓初中學生進入高中就有基本的發展方向,以此穩定學校教師的基礎隊伍,不讓教師流動過快而影響學校的文化建設與傳承,確保學校發展的基礎。

儲備:建立關鍵學科教師蓄水機制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基石,更是學校文化傳承的中堅。新高考倒逼學校改變傳統的教師管理思路,在“流動—穩定—流動”中尋找平衡點,以確保學校可持續發展。

學生趨利性選考導致學科教師過剩或缺失。新高考關注學生的選擇性,無論是“7選3”還是“6選3”都給學生提供可選擇的機會,學生和家長根據趨利避害的原則,選擇相對容易得高分的學科,這一選擇的後果是導致那些難學難考的學科教師過剩。

制度化的大小高考流程,導致學科教師產生季節性缺失與過剩。一般來說,學生喜歡在高一完成學考,高二或高三上學期完成選考(含外語考試),然後集中應對語文、數學考試。假如大部分學生的外語考試和選考科目在這一時期完成,那麼就會出現高一高二部分教師不足、高三出現部分教師過剩的現象,這是典型的帶有潮汐特徵的季節性缺失或過剩問題,給學校教師調配帶來了困難。

保證學科教師隊伍的穩定是學校發展的基礎,面對不可預測的學科教師缺失與過剩,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要及早做好應對策略,在現有的條件下,建立關鍵學科教師蓄水機制。

所謂蓄水,顧名思義就是儲存水的過程,關鍵學科教師蓄水機制就是學校為應對新高考,把部分暫時過剩的關鍵學科教師通過某種方式儲存起來的一種制度化設計,其核心是儲備人才,確保學校教師隊伍的穩定。

進修式蓄水。組織暫時過剩的關鍵學科教師學習進修,除推薦這些教師脫產參加學科深造外,還可以採取影子校長、影子教師的培訓形式,推薦這些教師進名校掛職學習。

延展式蓄水。開展小班化教學,以增加學科教師的需求量,同時採取每位教師承擔“主導學科+選修學科”的任務與一加一的排課方式,讓這些教師在做好一個班的學科教學外兼任拓展性課程開發任務以保證工作量。

轉化式蓄水。讓過剩教師承擔相近學科的教學任務,如浙江省選考最熱門的學科是技術學科,相對教師緊缺,可以把物理等學科“多”出來的教師轉為技術學科教師,以此作為儲備。這需要適當調整編制數,多給高中學校幾個編制,才能形成良性運作機制。

培訓:建立“1+N”的教師發展機制

新高考改革關注走班制教學的實施,走班的背後是選課,選課的背後是學校預設的課程。因此,學校課程的多樣化建設、開展學生生涯教育成為了適應新高考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教師課程能力缺失成為了學校調配困難的又一大主因。

新觀念的考驗。新高考衝擊了教師原有的教育觀念,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更新觀念,以積極的心態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跟上改革的步伐。

新能力的考驗。過去的教師只要關注學科教學就夠了,今天的教師還得關注課程開發;過去的教師只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長,今天的教師還得關注學生的職業成長;過去的教師只做教師,今天的教師還得做導師。總之,新高考新變化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新發展的考驗。教師發展面臨兩大挑戰:優化自身專業結構和改進教與學的方式,如果教師死守原有專業、原有教法,不做能力與學科拓展,那就無法適應新高考,會被時代所淘汰。

為應對新高考,需要用新的視角建立新的培訓機制,即通過培養更多的“1+N”型教師,讓學校有充足的調配教師的底氣與條件。

所謂“1+N”型教師,就是指教師任教的一門學科有較深的專業功底、有教育教學的N個能力。這裡除了讓教師夯實原來教育教學的功底外,還要讓教師具備適應新高考的多個能力,如具備教學另一門相近學科的能力,具備開發課程的能力,具備指導學生生涯發展的能力等。

根據這一目標,區域需要調整培訓的方向,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搭建課程平臺。建立校本課程開發機制,開展課程開發與有效實施的多種培訓,鼓勵更多的教師加入課程開發的行列,成為課程開發的好手。

優化教研活動。既要組織學科內的教研活動,還要鼓勵組織跨學科的教研活動,實現相互影響、優勢互補、教學共贏,讓教師適應多種學科的教學特點。

培訓多個能力。

採用項目制、導師制等多種行之有效的培訓形式,開展針對性的培訓,以彌補教師能力不足,適應新時代教師的新要求。

獲得多張證書。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鼓勵教師參加多種專業培訓活動,拓展專業領域,爭取獲得相關證書,如獲得職業指導證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等級證書等,讓教師具備多種教育素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