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的「社會主義」帝王——王莽

穿越的“社會主義”帝王---王莽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講到王莽,就不得不提到白居易《放言》中的這四句詩。對於王莽這個人,歷史上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的個變法圖強的明君,有人說他是奸詐虛偽的小人。那麼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就從《資治通鑑》出發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對王莽的一些看法,純屬一家之言。

穿越的“社會主義”帝王——王莽

王莽

王莽(公元前46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人,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的親侄兒。公元8年-公元23年在皇帝位,約15年,他既是一位開國皇帝,又是一位亡國之君,王莽代漢建新,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王莽生於西漢末年王氏家族,當時的老王家絕對比現在的王思聰王健林的老王家牛逼,幾個叔叔輪著班的當大司馬。王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世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出任大司馬,是西漢最顯貴的家族。族中將軍、列侯者不可勝計。一般的外戚子弟,聲色犬馬、奢侈浪費,都是很正常的。可王莽卻是一個異類。他生活簡樸,為人謙遜,行為檢點,簡直是個四有青年,以至於“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大家都誇他好。

由於朝中有人,名聲又好,他的仕途平步青雲,先後擔任黃門郎、射聲校尉、騎都尉、光祿大夫、大司馬;公元前7年,漢成帝去世,漢哀帝即位。漢成帝祖母 傅太后與丁後一族開始得勢,王莽被迫卸職,隱居新都。

權力之路

公元前1年,漢哀帝(劉欣)去世,死的時候26歲,26歲的皇帝沒有留下子嗣(哀帝不好女色,卻極好男色,而且“好”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這個男色就是董賢。我個人覺得無子和他是同性戀脫不了干係)。雖然當時董賢擔任大司馬,但他除了長了副小白臉的樣子,能力就和草包一樣,聽到“丈夫”死了,嚇的直哆嗦。於是太后王政君就讓王莽出任大司馬,此時王莽45歲,雖然有人怕外戚干政而阻攔,但是最終依然是王莽出任大司馬。(大司馬,是中國古代對中央政府中武職的最高長官,類似於後世的“天下兵馬大元帥”,現代的“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

王政君與王莽最終決定立9歲的中山王劉箕子為皇位繼承人,就是漢平帝。漢平帝登基後,太皇太后王政君垂簾聽政,大司馬王莽裁決國中大小事務,到此王莽算是大權在握。

雖然是大權在握,但是反對他以及不同聲音的人還很多,王莽必須把這些人肅清以後才能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王莽先後組建了自己的政治團隊,任用王舜、王邑作為心腹骨幹;甄豐、甄邯hán主管彈劾及司法刑獄;平晏主管機要;劉秀掌管起草詔書文告;孫建負責軍事,這些人的侄子都受到王莽的重用,用現在的話說:公、檢、法、軍、還有“兩辦”的一把手都是王莽的人了。

王莽的上位政治思路非常清晰,先是掃清阻礙、然後就是通過作秀不斷提高地位。

王莽掃清阻礙有他固定的套路:對王莽不喜歡的人,他都蒐羅罪名,有的是真莫須有、有的是真有,他寫下彈劾奏章暗中交給手下的大臣,讓他們來彈劾這些人,然後王莽與大臣們就這麼一唱一和,把這些“問題”公務員免掉。

公元2年,越郡官員奏報,發現有黃龍在長江中游動。太師孔光、大司徒馬宮等都稱讚說:“王莽的功德可以比得上週公啊,應該把他的功德稟告祭祀宗廟。”大司農孫寶聽到這些溜鬚拍馬的話後說:“一派胡言…然後他舉了些例子,進行反對”,不久呢孫寶就被彈劾,免去官職。當時朝中的一批大臣如,何武、公孫祿全部都是這樣下課的,取而代之的都是王莽的人。

還有一批人不等王莽動手,他們主動辭職回家養老,這個行為當時叫“乞骸骨”,大司空彭宣、光祿大夫楚國龔勝、太中大夫琅邪邴漢…都是如此。

漢平帝的母親是衛氏,為了不讓平帝的外戚衛氏奪權,王莽將這些人都分封在中山國,不許他們到京城來,相當於囚禁在中山。最終,衛氏一族,除了漢平帝的母親,其他人都被處死。於是,順莽者昌逆莽者亡。

掃清阻礙的套路有了,那麼王莽是怎麼樣提高自己地位的呢?

王莽想要做什麼比如要爵位、封地等等,都會給大臣們暗示,然後底下的黨羽就會按照他的意圖公然上奏,王莽都是再三推讓,顯示出謙虛,最後都是恭敬不如從命(就像曹丕受禪一樣)。他用這種辦法,對上迷惑太后,對下向眾人顯示他的謙恭可信。

公元1年正月,王莽暗示益州地方官,命令塞外蠻族自稱越裳氏部落,向天子進獻一隻白野雞,兩隻黑野雞(所謂祥瑞)。王莽向太皇太后報告了此事,建議太后下詔,用白野雞祭獻宗廟。於是大臣們大肆歌頌王莽的功德,認為他“像周公姬旦使周成王獲得白野雞的祥瑞。姬旦活著時就被稱為‘周公’, 王莽的功德有過之而無不及,應該加封為安漢公啊。”有句歌詞兒叫:該配合你演出的我盡力表演,經過王莽和大臣的多次推搡,最終王莽被加封為‘安漢公’,進位太傅,主管四輔事務,增加采邑到二萬八千戶。

這次作秀非常成功,大臣們也非常努力,王莽一高興不僅封賞了大臣,而且還搞出了養老金制度(這不僅是是政治拉攏,而且大幅度提高了隊友的政治地位),王莽先後封等三十六人都為列侯;二十五人為關內侯,其他封賞就不一一細說了;全國官秩為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年老退休的,以原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退休金,直到死亡。

有一年,國家發生大旱災和蝗災,青州尤其嚴重,人民紛紛逃荒流亡。王莽稟告太皇太后說:“應該改穿沒有花紋的絲帛服裝,減省御用膳食,以向天下表示克已節約”。王莽又乘機上書表示,願意拿出百萬錢和三十頃地,救濟災民。於是公卿大臣都爭先仿效,共有二百三十人捐了地。每遇水旱災害,王莽就吃素食。

王莽個人非常注重廉潔自律、勤儉節約,而且還從嚴要求自己家人,一次他母親病了,同事們登門看望,一位穿著布衣短裙的女者出來招待,大家都以為是保姆,誰知這是王莽老婆,令人大跌眼鏡。(這點倒是值得思考的幾十年來王莽確實節衣縮食,帶頭節儉,我想王莽應該是真節儉,作秀不可能作這麼長時間。)

公元4年,群臣又來套路,說:“昔周公攝政七年,制度乃定。今安漢公輔政四年,營作二旬,大功畢成,宜升宰衡位在諸侯王上。”詔曰:“可。”乃令議九錫之法,王莽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加九錫的人。加完九錫後,莽又報告說:“市無二賈,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女異路之制;犯者象刑”。( 實行男女不一同走路的制度,對於違犯者處予象徵性刑罰)簡直了,天下因為王莽而安泰。

資治通鑑中引用了班固的話,班固贊曰:“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顯功,以自尊盛。觀其文辭,方處百蠻,無思不服,休徵嘉應,頌聲並作;至於變異見於上,民怨於下,莽亦不能文也。

公元5年,這時的漢平帝已經13歲了,他開始進入叛逆青春期,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漢平帝因母親衛太后一族被誅殺,心懷怨恨,王莽很快就看這小兔崽子不對頭了。十二月,王莽藉著臘日向平帝進獻椒酒的機會,在椒酒中下了毒,平帝中毒害病(估計是慢性毒)。後來王莽還寫下策書去祈禱,說如果可以願意替代平帝去死。不過沒多久,平帝就去閻王殿簽到了。

穿越的“社會主義”帝王——王莽

平帝死了要選新皇帝啊,有了上次的教訓,王莽這次立皇帝更有經驗了,立了誰呢?我個人認為他其實想直接自立,只是沒有成功而已。在立新皇帝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事情。說,武功縣長孟通疏浚水井時挖到了一塊白石頭,石頭上寫著“宣告安漢公王莽崐為皇帝”。各地的符命也紛紛出現。

王莽指使大臣把這件事報告給王政君,王政君說:“這是欺騙天下,不可以施行!”太保王舜告訴太皇太后:“事已如此,無可奈何。想要制止,力量也達不到。而且王莽沒有別的想法,只是想要公開宣告代行皇帝的職權來加強他的權力,好去鎮服全國罷了。”

我個人認為因為太皇太后極力反對,而且這種直接自立搞得太明顯了,起碼搞個禪讓才說的過去麼,王莽拐了個彎,把“為”翻譯成了“偽”。

太皇太后心裡不同意,但她基本上已經被架空了,也只好同意。王舜等人就一起讓太皇太后下詔書道:“命令王莽居位攝政,代行職權,仿照周公的舊例。”

於是王莽穿戴天子服裝,接受臣子們的朝見,處理政事,全部按照天子的禮儀制度辦事,稱‘假皇帝’,平民和臣下稱他為‘攝皇帝’,自稱為‘予’,他的命令通常用皇帝的詔書形式,稱為‘制’。雖然這次奪位沒有成功,但弄了個折中,至少離真正的皇位越來越近了。

公元6年,史稱:王莽居攝元年,三月初一冊立年僅2歲宣帝玄孫劉嬰作皇太子,稱號叫作孺子(劉嬰是廣戚侯劉顯的兒子)。王莽冊立的依據是什麼呢?他說這是卜卦的結果,認為他最吉利,所以才冊立。

穿越的“社會主義”帝王——王莽

公元8年,王莽終於安奈不住寂寞,要當真皇帝。各地先後奏報說發現了祥瑞:一口新井、一頭石牛,還有一塊仙石。廣饒侯劉京上奏說,七月中,齊郡臨淄縣昌興亭長辛當一夜作了幾個夢,夢見有聲音對他說:‘我是天公的使者。天公打發我告訴亭長:代理皇帝應當作真皇帝。如果不相信我,這個驛亭裡會出現一口新井。’亭長早晨起來查看亭中,確實出現了一口新井,深入地下將近一百尺。

有個叫哀章的人制造了一隻銅櫃,裡面放兩道標籤,然後他把這隻銅櫃進獻給了王莽。這兩道標籤,一道寫著“天帝行璽金匱圖”,另一道寫著“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所謂某,就是高皇帝的名字。那策書說王莽是真天子,太皇太后應遵照天意。

當月,王莽安排好一切到高帝廟祭拜這隻銅櫃,回來後他就在未央宮的前殿詔告天下登基稱帝。他在詔書中說:“符命、圖文,金櫃中的策書,都是神明的詔告,把天下千百萬人民託付我。漢高祖的神靈傳給我轉讓政權的金策書,我不敢不接受!”

經過十餘年慘烈的政治鬥爭,王莽終於在公元8年逼迫自己的姑姑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年僅四歲的小皇帝孺子嬰被迫禪讓,王莽改國號為“新”,年號為“始建國”,“新朝” 建立。

王莽篡位成功後對孺子嬰採取了軟禁撫養措施,並且不準保育人員和奶媽跟他談話,讓他封閉的環境下長大,到18歲這個劉嬰居然還不知道什麼是雞鴨豬狗,基本長成了一個白痴。

“社會主義”改革

身處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我們也許都難以想象在王莽那個時代他就已經開始實施類似“社會主義制度改革”的一些措施了。

胡適認為王莽是1900多年前的“社會主義”皇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者。王莽是一個野心的政治家,一位有抱負的改革家,一個民權主義者,也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一生修禮學儒,遵循道統,作為西漢末年朝廷第一大臣,他自然知道社會矛盾所在,為了證明大家選的沒錯,王莽仿照周制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改革,而他改革的核心就是追求一切平等。

《資治通鑑》中記載:莽因漢承平之業,府庫百官之富,百蠻賓服,天下晏然,莽一朝有之,其心意未滿,狹小漢家制度,欲更為疏闊。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他是看不起漢朝制度的,為了讓狹小變得疏闊,他在多個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首先是經濟制度方面:

1、王莽首創了政府借貸制度,老百姓因祭祀或喪葬的需要,可向政府貸款,不收利息。為了經營農商事業而貸款,則政府收取純利的十分之一作為利息。

2、再一個就是,實行計劃經濟並徵收所得稅:王莽在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六個城市都設置了“五均司市使”, 控制物價,進行宏觀調控。食糧布帛之類的日用品,在供過於求時,由政府照成本收入;求過於供時,政府賣出,以阻止物價上漲,還是挺有頭腦的。而對於工商業,包括漁獵、卜卦、醫療、旅館,以及婦女們家庭養蠶織布,從前都自由經營,現在新政府都課徵純利的十分之一作為所得稅。莽在其稅制改革中,除了擴大工商業稅徵範圍外,還提出“除其本,計其利,十一分之”(《漢書.食貨志下》)的徵稅原則,這可以說是近代所得稅的先驅。

3、貨幣制度改革,7年間王莽進行了4次貨幣制度改革,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就是“瘋狂”。由於頻繁且不合理的更改貨幣,最終給帝國的經濟造成了沉重打擊。公元7年,王莽發行了三種貨幣。第一種叫大錢(也稱“大泉五十”)。大錢重十二銖(一銖為0.65克,7.8克),其重量只是五銖錢的2倍多,但是面值卻是五銖錢的50倍。於是民間很快就盯上這種大錢,因為用兩個多五銖錢的材料,就能鑄造一個面值翻了50倍的大錢,利潤空間極大,所以民間就瘋狂鑄造大錢,導致通貨膨脹非常嚴重(私鑄貨幣實行連坐制度)。這次改革後民間還是以原來的五銖錢進行流通,不買新政府額的賬。

穿越的“社會主義”帝王——王莽

另一方面,由於貨幣貶值太厲害,民間開始使用黃金交易,王莽則開始禁止黃金在民間流通,強迫民間接受新貨幣。第二次也以失敗告終,第3次貨幣制度改革,王莽發行了6種貨幣,分別是錢貨(圓形方孔銅錢)、金貨、銀貨、龜貨(龜甲)、貝貨(貝殼)和布貨(鏟狀銅錢)等,這六種貨幣從價值一文的小錢,到價值一萬錢的金貨,一共分為二十八種,各個貨幣之間換算極其複雜,民間交易的時候根本記不住如此複雜的換算關係,於是民間又開始流通五銖錢,王莽為了推行新貨幣,禁止民間使用五銖錢,還把使用五銖錢的人發配戍邊。在王莽的強行推動下,民間使用五銖錢越來越少,最終帝國商業幾乎崩潰。不久,王莽終於妥協了,他取消了龜貨、貝貨等貨幣,又只留下了大錢和小錢兩種貨幣。不過,王莽用一些做工精美但不足值的貨幣代替以前的金塊銀塊,完全是紙幣的模型,是近代幣制改革的翻版。

公元14年,王莽進行最後一次貨幣改革。當時市面上只有大小錢兩種貨幣,王莽取消了大小錢,發行了貨布和貨泉兩種貨幣。貨泉重五銖,值一文。貨布的價值等於二十五個貨泉。

這相當於王莽承認了自己的失敗,變相地迴歸了五銖錢的重量。王莽的貨幣改革嚴重干擾了市場秩序,國家的工商業和民間交易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政治制度:

1、 王莽實行廉租房制度,他在長安城中投資建設了200個廉租房住宅小區,以供貧民居住。

2、廢止奴隸制度。王莽對現有的奴隸數量凍結,禁止繼續買賣和產生新的奴隸、婢女,以限制奴隸的範圍和數目不再擴大,使其自然消滅。

3、土地公有制。他把全國土地改稱“王田”,廢除土地私有制,將土地所有權收歸國有,私人不準買賣土地。如果一家男子不滿8人,田超過900畝,應把多餘的田分給本族或者鄰居的無田人。原來沒有田的人,按男口每人給田100畝。由於西漢地方豪強們不需要繳納任何賦稅,有很多農民甚至主動把土地交給豪強,以逃脫朝廷的賦稅。土地改革後,豪強的土地大幅度減少,他們就無法租給農民,這些農民獲得土地後,只能被迫去耕種,然後繳納稅收。原本地方豪強很多,農民可以選擇租金最低的那家豪強去租用土地耕種,豪強們把更多土地租出去,互相壓低租金價格,農民的負擔是很輕的,而現在農民只能耕種分到的田地而且賦稅比之前高跟很多,一年到頭下來,幾乎沒有結餘。

4、降王為公。王莽說:“漢朝有的諸侯稱王,以至四方的夷民也仿效這樣稱呼,這違反了古代制度,背離了一統的原則。如今將“王”改稱為“公”,以及四方夷民,冒用帝王尊號的都改為侯。”於是漢諸侯王都降為公,諸侯王的子弟名號為侯都降為子,他們在後來都被剝奪了爵號。

5、反覆更改地名和行政區劃:王莽的改地名不是因為實際需要而改,而是地名中有他認為不吉利的字。比如,皇宮中的未央宮,他改為王路堂;河東、河內、弘農、河南、潁川、南陽改為六隊郡;高句麗改為下句麗。曲周改為直周,曲梁改為直梁。而長安呢也被更名為常安。很多地方的名稱進行了反覆修改, 5年之間地名改了3、4次,改來改去最終還是叫原來的名稱。這就對全國的交通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可以說擾民日深,加重了民眾的不安和不滿。(例)

6、更改官名。地名改改王莽還覺得不過癮,他要把官名也改一改,王莽將大司農改名叫羲和,後來又改為納言;大理改名叫作士;太常改名叫秩宗;大鴻臚改名叫典樂;少府改名叫共工;水衡都尉改名叫予虞,又把光祿勳等改稱為六監,將郡太守改名叫大尹,都尉改名叫大尉,縣令、縣長改名叫宰;其餘百官不能一一記錄了,不僅是老百姓,連很多官員都分不清那個職位大那個職位小。對於改地名和該官名,資治通鑑的記載是: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矣。

資治通鑑記載王莽:好變改制度,政令煩多,當奉行者,輒質問乃以從事,前後相乘,憒耄不渫。王莽知道自己是因專權奪取漢朝政權,所以他也害怕別人效仿他,總想自己包攬大小事務,而官員只是按照王莽的政令辦事使得王莽日夜操勞。

更糟糕的是:王莽以官名改制沒有完成為由,上自公爵侯爵,下到小吏,全都停發俸祿。“公務員”也要養家餬口啊,不發工資使官吏被迫走上貪汙、受賄、搜刮民脂民膏的道路,他們嚐到甜頭後,都停不下來,人的慾望一旦打開就很難在關閉。資治通鑑記載:莽之制度煩碎如此,課計不可理,吏終不得祿,各因官職為奸,受取賕賂以自共給焉。

王莽還經常“放鴿子”,答應封給大臣爵位和封地卻遲遲不兌現,王莽是個經不起批評的人,對於說實話的人,反映底層真是情況的大臣,他都採取免官甚至殺頭的措施。

民族政策

對於匈奴、南蠻、西域、高句麗各國和少數民族的王爵一律改為侯爵;王莽派遣使者到匈奴王庭,授予單于印信,漢朝授予的是“匈奴單于璽”,而新朝授予的是“新匈奴單于章”,去掉“璽”改稱“章”。在古代,只有天子和王的印章可以稱之為璽,這兩個級別以下的都得叫章,原來好端端的王,平白無故降了一級,不知道是誰給他的自信,(使者,例)而且不久后王莽又把匈奴單于改名為“降奴服於”, 高句(gōu)麗為“下句麗”, 故意貶低少數民族的地位,這些少數民族紛紛派兵騷擾新朝邊界,使得原來已經好幾代人沒有見過打仗的邊關,又重新燃起戰火。

由於王莽錯誤的民族政策,導致匈奴等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反目,這進一步牽制了王莽鎮壓農民起義的兵力。

意識形態:

王莽認為只要制度確定,那麼天下自然會太平,所以他根據《六經》潛心思考制定禮儀,創作樂教,為此,王莽和大臣們可以說是夙興夜寐,王莽時常在燈光下辦公,直到天明還沒有辦完,公卿大臣呢早晨上朝,傍晚退朝,議論連年,不能夠作出決斷,根本沒有時間處理訴訟冤案和百姓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縣宰(縣長)缺額往往好幾年都是派人代理,由於缺少管束,基層官吏各種的貪贓枉法行徑,一天比一天厲害。

王莽設置官學,在太學設立《樂經》課程,並增加博士名額,每一經各五人。徵求全國精通《禮經》《尚書》、天文、圖讖、音樂、《月令》《兵法》《史籀篇》的人,收羅全國具有卓越才能的士人,差不多千把號人,讓他們幹嘛呢?都讓他們到朝廷上記錄王莽的學說,(王莽的學說本來就是一種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錯誤學說)。這些人組成了 “宣傳部”和“教育部”,王莽利用他們,統一各種分歧的學說,對老百姓進行洗腦,使得意識形態上與社會的實際情況相去甚遠。

大廈傾覆

因為王莽對內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失敗,再加上連年饑荒,各地農民起義軍紛紛起來造反,為了東征西討,王莽大量徵召民間壯丁,使得這些壯丁無法正常耕作,到了收成的季節,全國各地都欠收鬧饑荒,越是饑荒起義造反的人就越多,函谷關以東地區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這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有一次關鍵的戰役,這次戰役的失敗直接導致了“新”莽王朝的覆滅。

公元23年三月,王莽命王尋、王邑調集各地步兵、騎兵共計42萬,號稱百萬,妄圖以風捲殘雲之勢,一鼓作氣消滅綠林軍(綠林軍後稱漢軍)。

五月,王莽的大軍在潁川(今河南省禹縣)與嚴尤、陳茂合兵一處,進擊昆陽(昆陽相當於長安的門戶)。

這時候,駐守在昆陽的漢軍只有八九千人和王莽的42萬真的沒法相比。漢軍將領中有人主張放棄昆陽,以待外援,劉秀主張堅守昆陽,再找機會反攻。劉秀說:“現在我們兵少糧缺,敵人兵力強大,如果我們能夠集中力量抗擊敵人,還是可能取得勝利的;如果分散兵力,勢必要被敵人各個擊破,誰也不能單獨保全。況且我軍主力目前還沒有攻下宛城,不可能來援救我們。如果昆陽被新軍攻破,只要一天的時間,我們就全完了”。

這邊漢軍的禦敵方案還沒有決定,那邊王邑就已經率領新軍先頭部隊逼近昆陽城北,不久,昆陽被圍。漢軍經過反覆研究最終決定王鳳王常留守昆陽,派劉秀、李軼突圍到定陵、郾〔yan演〕城去調集援兵,內外夾攻新軍。

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劉秀、李軼率領12名騎兵,從昆陽城南門突然出擊,衝破新軍的層層包圍,殺出血路,向東南方向飛馳而去。

新軍圍城,漢軍禦敵

王尋、王邑率領新軍圍攻昆陽城,遭到漢軍的頑強抵抗。新軍大將嚴尤作戰經驗豐富,他向王尋、王邑建議說:“昆陽城小而堅,不容易一下子打下來。目前,劉玄正在圍攻宛城,那裡才是主戰場,我們如果抽調主力部隊去救援宛城,劉玄一定會逃走。宛城的漢軍被我們打敗,昆陽就可以不攻自破。”嚴尤還是比較清醒的(圍城打援其實是上策),王尋、王邑就比較糊塗了,他們仗著兵多將廣,犯兵家大忌,根本不把昆陽城的漢軍放在眼裡,王邑對嚴尤說:“我從前包圍反叛賊翟dí義,最終沒能活捉他,這件事別人時常責怪我。今天,我統領百萬大軍,如果連一個小小的昆陽城都攻不下來,那還有什麼威風可說呢?”他還叫囂要血洗昆陽。孫子兵法有云: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戰場上死套兵法,才是失敗的關鍵。

王邑、王尋拒絕了嚴尤的建議,決定先破昆陽,再擊宛城。42萬新軍把一座小小的昆陽城圍成了夾心餅乾(我查了一下,昆陽佔地面積只有9平方公里,什麼概念呢,安文鎮是90平方公里,相當於安文鎮的10分之1)。戰鬥最艱苦時,守將王鳳等人一度動搖,向王邑乞降,但王邑、王尋認為攻克昆陽指日可待,不許他們投降,決心踏平昆陽,此後王尋、王邑更加得意,再不去留心其他事情了。

穿越的“社會主義”帝王——王莽

驕兵必敗,王尋被斬

昆陽城的攻防戰進行了20多天,漢軍人少糧缺,作戰的條件越來越艱苦。一天,城上的漢軍往城外瞭望,忽然望見城南遠處土崗的後面,揚起一片塵土,不一會,又隱約地聽見一陣戰鼓聲和喊殺聲。又過了一會,哨兵報告說:“劉秀率領的援兵到了。”這個消息很快地傳遍了全城,士兵們對勝利充滿了信心。

劉秀等人把從定陵、郾城調來的幾千援軍,開到昆陽城郊,在離新軍四、五里的地方,列成陣勢,準備接戰。劉秀觀察了敵軍陣勢,決定先發制人。他親自指揮步兵和騎兵1000人作前鋒,向敵軍勇猛地衝殺過去。王尋、王邑驕傲輕敵,認為漢軍人少,只調幾千人來迎戰。漢軍奮勇進攻,一下子就殺死了許多敵軍。經過這場小的戰鬥,劉秀髮現新軍士氣低落,不願作戰,於是乘勝繼續猛攻,又斬殺新軍1000多人,初戰告捷。

就在劉秀回到昆陽之前三天,王匡率領的漢軍主力已經把宛城攻破,可是消息還沒有傳到昆陽,劉秀也不知道。為了鼓舞漢軍士氣,瓦解敵軍鬥志,劉秀根據自己的估計,製造了一個宛城已被攻克的戰報,用箭射入昆陽城中;他還故意把另一封同樣內容的信件丟失,讓新軍拾去傳播。這一重大消息一經傳出,城內漢軍受到極大的鼓舞,士氣更加高漲,守城的信心更強了;城外新軍苦戰了一個月,未得尺寸進展,這回又聽說宛城已經失守,士氣更加消沉了。

劉秀看到新軍士氣越來越低落,認為殺敵取勝的條件已經成熟。他把3000名精兵組織成敢死隊,迂迴到城西南,出其不意地渡過昆水,向新軍的大本營發起猛烈的衝擊。一時間鼓號之聲響徹雲霄,喊殺之聲震動天地。驕傲輕敵的王尋、王邑看到漢軍兵力不多,仍然認為不堪一擊,也不進行戰鬥部署,親自指揮10000多人出陣迎擊劉秀;並且命令其餘各軍不得擅自行動(有一種想和他單挑的意思)。漢軍由於接連取得勝利,士氣高漲。而新軍士兵大都是臨時脅迫來的農民,他們痛恨王莽,都不願意打仗,諸將又藉口王邑已經下了“不許擅自行動”的命令,按兵不動,因此漢軍衝入新軍陣內,竟沒有遇到多少抵抗,漢軍個個都像趙子龍,以一當百,越戰越勇,沒多久,王尋、王邑親自指揮的一萬多新軍就敗下陣來,劉秀率軍乘勝追擊,陣斬王尋,統帥一死,新軍全面潰亂。

穿越的“社會主義”帝王——王莽

正當新軍潰敗之時,王鳳指揮城裡漢軍乘勢殺出,內外夾攻。這時候的新軍已經完全失去戰鬥力,兵敗如山倒,新軍的士兵只顧爭著逃命,互相沖撞踐踏,死傷的人不計其數。屋漏偏逢連夜雨,正當新軍潰逃的時候,水位暴漲,新軍被大水淹死的就有一萬多人,屍體堵塞了滍川,幾乎使水都流不動了。王莽的42萬大軍在此役中土崩瓦解。

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王莽的軍隊被拆的七零八落 ,昆陽會戰之後,王莽主力部隊消耗殆盡。最終赤眉軍攻入了長安城,商縣人杜吳殺死了王莽,校尉東海人公賓就砍下了王莽的腦袋。兵士們分裂了王莽的身軀,四肢關節、肌肉被切割成許多塊,爭著去砍殺的有幾十人。之後,士兵又傳送王莽的腦袋前往宛城,掛在街市示眾,百姓都拿石頭砸他的腦袋,還有人切下他的舌頭來吃了。至此,王莽波瀾壯闊的一生算是走到了盡頭。

四勝四敗

王莽成功有四大優勢:

1、 背景雄厚。這個只能說是生的好了。

2、心狠手辣。為了達到目的他是不擇手段的。為了名譽,連親兒子都能逼殺。還把女兒“奉獻”給漢平帝,這個事情我感覺是漢平帝也有點虧,他女兒應該長得不咋地,因為當時本來要搞選秀的,為了開後門,王莽連同王政君,越過了選秀制度,直接立王莽女兒為後,不過漢平帝14歲就掛了,為了政治前途他犧牲了女兒的婚姻。

3、會搞關係。他不僅把集團內部上下級關係處理的妥妥的,他還把太后身邊人全部都搞定了,他們三天兩頭在太后面前替王莽說好話,以至太后到後來啥也不管了。現在也是這樣,有些人上頭有人啥也不干他也能上去,有的人辛苦幹了一輩子,上頭連知都不知道,搞關係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

4、有真理想。很多名士儒生投靠他,不因為是在王莽集團下可以得到功名,而是因為了實現儒家學說中的大同理想。和其他亡國之君不同的是,一直到死,王莽周圍都有數千人守候,這些人為他戰鬥到死,可見當時的王莽社會主義理想還是深得人心的。王莽一心想實現儒家大同的世界,想讓老百姓的生活不僅有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光這一點,我就要給他點贊,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皇帝中,找不到第二個。

王莽失敗有四大原因:

1、受不起批評。王莽這個人對待諫言和不同聲音的態度,不是免官就是殺頭,搞得下面人都不敢說實話,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王莽只聽好聲音,不納金玉言,最終導致了他看不清楚社會真實面貌,走向理想主義,這點與同是發動政變獲取政權的李世民截然不同。

2、缺乏基層工作經驗。正因為王莽出身好,起點高,所以才缺乏基層工作經驗,對基層情況瞭解不足,他20歲開始當官就是個黃門郎(至少在4品以上)相當於現在中央領導人的小秘書(說到這裡我相當慚愧),要知道一個縣的縣長在古代才正7品啊;他之後的任職也大多在中央,38歲的王莽就已經當上大司馬了,以至於他制定政策基本不考慮基層情況。

從班固的話:“至於變異見於上,民怨於下,莽亦不能文也”。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矛盾還是挺激烈的,並不像王莽所說的改革後就國泰民安。

3、操之過急,急於證明自己。王莽深知自己篡權奪位得來政權,渠道是非正義的,所以他非常想證明自己,他要讓全世界知道,他們沒有選錯,於是就急急忙忙強制性的進行了一系列的革新,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社會制度都還未能適應如此之快的轉變,這樣的改革是違背客觀規律的,也正是因為操之過急,王莽的新政很多都沒有落實,又導致了後面的一系列問題。

4、觸動集團利益。王莽把土地收歸國有,居然沒有給徵地補償,後來他一定深刻理解了一句話:免費的其實是最貴的。政治是一門行為藝術,是利益分配與調整上的巧妙博弈,稍有不慎就可能引來殺身之禍,王莽的土地改革表面上解決了漢朝長期以來積累的土地兼併問題,但是觸動了全國大地主階級的既得利益,也觸動了農民的利益,以至於後來豪強並起、農民起義接踵而至,但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的理想主義是多麼的無能為力。

《資治通鑑》中說:莽性躁擾,不能無為,每有所興造,動欲慕古,不度時宜,制度又不定;吏緣為奸,天下謷謷áo,陷刑者眾。王莽的盲目主義和理想主義不僅沒有力挽狂瀾,而且加速了王朝的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