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解放军当时已经装备了大约200枚的东风-15地地导弹,但这个数量对于台湾而言实在太少,日后常见的“弹道导弹封锁机场”设想,此时还是一种不可行的奢侈,加上这些导弹使用美国GPS系统的信号进行精确制导,在没有美国信号的条件下只能依靠惯性导航,精度也大大下降。台军不仅能很快通过临时塔台对机场恢复指挥,也能在地下作战掩体中躲避导弹打击(1996年的东风-15还没有钻地弹头),甚至在长白相控阵雷达被摧毁的情况下利用天合系统,将天弓一号防空导弹在霍克导弹系统的指挥下拦截目标。虽然推演中这些导弹相对精确地打击了包括空军基地塔台,防空导弹阵地雷达等最为关键的设备,但在数量不足精度也有限的情况下,他们给台军造成的只是麻烦而已。
“天弓”阵地,以当时来说相当先进
这种装备和数量上的“势均力敌”甚至“台军略赢”的局面在推演中也表现地相当鲜明。为了争夺台海上空的制空权,解放军一方几乎是对空中力量“搜肠刮肚”,将每一队可以想到的全天候战斗机(仅仅是全天候,还不一定有中距空空导弹)加入麾下,甚至借助从意大利进口,用于测试和科研的原装“阿斯派得”空空导弹搭配歼-8II战斗机增强中距空战能力,同时还不放弃包括歼-6在内的大批旧式战机;而预警机则使得台军对海峡空情有着不错的掌握,在开战后好几天里,台军都有能力组织拦截解放军的空袭部队,并在地空导弹、舰空导弹的支援下争夺海峡上空制空权。
台军海军则给解放军造成了更多的难题,由于在数量和质量上毫不逊色,台海军在推演中没有丝毫躲闪,而是大胆对解放军登陆船团直接发起攻击,虽然解放军此时已经有了轰-6丁和歼轰-7两种可发射反舰导弹的攻击机,但二者总数加起来只有12架,而且轰-6丁的亚音速导弹还十分容易被拦截,面对台军集中使用的先进驱护舰,很难起到一击毙命的效果,至于阿根廷式的超低空突袭,不仅要面对台军凶猛的防空火力,还要损耗空军本就不多的强-5战机,反而削弱对台湾本岛的打击力度。这使得海战的主体成了两岸舰队的对决,对这场技术水平基本在上世纪70年代的海战,双方必然会两败俱伤,最后的胜败并不取决于哪方的舰队存活下来,而在于解放军是否能保护登陆船团不遭受过度的打击。在笔者经历的这次推演中,台军其实有不少的可能重创解放军登陆船团,但最后为了能继续推演,大家商定以最乐观的设定,将解放军登陆船团定义为基本完好。
海航六师94年才开始接收歼轰-7,96年还摔了一架
当年的滩头阵地,解放军需要用不怕死的精神去填出胜利道路
尽管如此,解放军的登陆还是遇到了障碍,由于当时全军只有十余艘大型坦克登陆舰,一次性运输的部队总数也只有一个旅左右,为了能尽快将后续部队送上岸,首批部队必然要夺占一个规模可观、且未遭严重破坏的、位于台湾西海岸的港口。但对台军而言,一旦台海战事爆发,随时准备阻塞甚至破坏台湾西海岸的港口几乎是台军的必然选择。这样一来,解放军即使用登陆舰运输了第一梯队上岸,也会因为没有办法在海滩上用民用船只卸载后续部队,导致有限的先头部队被以逸待劳的台军消灭。为了能让推演不致于在解放军第一梯队登陆后就结束,我们再次开了“金手指”,让台军“无意”将新竹港(这里还必须是新竹,因为基隆的位置不便后续部队补充,而高雄则缺少合适的登陆地点)不加破坏,且给予解放军在新竹上空顺利空投空降部队的便利。即便如此,面对新竹南北方向台军的重兵集团,除非台军如傻瓜一样等着解放军将后续部队送上岛而不加以反冲击,否则,若是南北台军一齐反击,解放军依然会面临被赶下海的危险。
当年的台军还不是“草莓兵”
现在台军士兵的战斗力不足一鹅
经过数天的推演,我们不得不承认,在1996年的背景下,即使没有美军的干涉,解放军想要在一周或者数周时间内“快速”解决祖国统一问题,除了三军要齐心协力不怕牺牲之外,真的还需要把希望寄托在能连续掷出一串六的好运气和台军的愚蠢上。很显然,那样的条件下,把祖国统一的机会押在进行一次军事冒险上是极不明智的。
当然,20年后的今天,海峡两岸的实力对比早已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人们也早就不怀疑解放军能够快速解放台湾的能力,转而更多关心如何应对可能的美国干涉。在两岸关系似乎要走向恶化的当下,回忆解放军20年前的情境,也是一种别样的感觉。
閱讀更多 觀察者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