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警》中的基洛夫空艇,實際軍事性能如何?

混亂的性子


“基洛夫飛艇”是著名遊戲《紅色警戒》中的強力兵種單位,雖然不能對空,但皮糙肉厚,對地轟炸能力堪稱恐怖,是絕對的拆家利器。如果在對戰時有一群基洛夫飛艇衝向對方基地,基本可以肝顫著宣佈戰局的勝負了。

然而,這個《紅警2》的超級戰鬥單位,在現實生活中是從來不曾存在的。蘇聯並沒有開發過什麼“基洛夫”飛艇,也沒有拿飛艇大規模參加軍事轟炸任務的記錄。

實際上二戰之前蘇聯人就非常注重注重飛艇的作戰能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艇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因此即便飛機已經開始取代飛艇,不少國家仍然會基於飛艇的實用性、載重量、以及經濟性考慮,繼續發展著這種充氣巨人。沙俄購買了許多國外的飛艇,那個年代是飛艇的潮流時期。

蘇聯人在1920年在列寧格勒郊外組裝了自己的第一個飛艇“紅星號”,它其實是拆解來的法國飛艇。結果這艘飛艇表現的很糟糕,它在隨後的試飛中被一陣大風扯破了。

就這樣到了1924年,蘇聯的化工業工人們為祖國捐獻了一艘飛艇,名為“莫斯科夫斯基·基米克-雷辛斯克”號(Moskovsky Khimik-rezinschik)。這架飛艇有10米直徑和四十五米的長度,每小時航行62千米,能運載接近一噸的重量。後來這艘飛艇在一次列寧格勒駛往莫斯科的航行中,被沿途的城市衛兵當做敵艇打了下來。

修復後的“莫斯科夫斯基·基米克-雷辛斯克”,最終沒有撐過去,1928年解體墜毀在列寧格勒。

1930年,蘇聯人又起飛了“共青團真理報”號飛艇,這艘艇風平浪靜的運行到1934年,被一道閃電給焚燬了。

1932年,蘇聯製造了USSR-V2“斯莫爾尼”號,用作客運,這艘飛艇1933年因為發動機故障墜落過一次,然後在1935年又發生了被大風吹跑的險情,為了營救被撂在艇上的11個少先隊員,飛艇指揮官Gudovantsev抓住飛艇的垂纜,硬是順著爬上了飛艇,在120米高度啟動並控制了飛艇,但耗了5個多小時飛艇才得以返回。Gudovantsev事後獲得了紅星勳章,但V2在1939年仍然被拆毀。

蘇聯人在30年代曾經有一波飛艇製造的高潮,他們的飛機航空業落後於西方,又處於被封鎖中,所以寄希望於通過飛艇來完善航空轟炸任務,甚至某種程度上頂替戰機。這個時期蘇聯利用合作關係,從法國、德國、美國方面派遣了不少人員,學習飛艇的製造技術。

也正是這個時期,湧現了許多商業飛艇,但他們實際都是幌子,蘇聯人的目的很明確——通過發展航空運載,凝結出適用於戰爭的飛艇。同時他們還拿飛艇進行打藥、消防和空降兵、航空兵訓練,以及通過巨型飛艇進行政治宣傳活動。

1933年,USSR-V5起飛,然後很快就因為氣囊缺陷,在噗噗噗的漏氣聲中完蛋了。蘇聯人隨後建造了USSR-V7,但這艘艇很快也因為火災被燒掉。

終於在1936年,蘇聯人開發出了USSR-V6飛艇“航空與化學工業促進會”號,這艘飛艇創造了150小時不著陸記錄,但1938年它撞上了卡累利阿的一座山峰,艇上十幾個乘員幾乎死光。

1935年,在USSR-V7的基礎上,改進出了V7bis,這艘艇後來發生了蘇聯最慘痛的飛艇事故,它因為燃料用盡迫降在基地外的水中,結果被大風吹上了電線引發燃燒。艇組放棄了飛艇跳水逃生,結果燃燒的飛艇翻滾著碾上岸邊一片農場放羊娃的木棚,燒死了上百人。

1938年,USSR V-10號飛艇又出現問題,維護技工在維修時翫忽職守,沒有取下排氣閥的罩帽,結果艇身在空中發生破裂,造成6人遇難的慘劇。

二戰蘇聯最後的大飛艇是USSR-V12,它又“勝利”號、“愛國者號”兩艘。“勝利號”用了6個月的時間製造,但戰爭輪不到它上場,那些兇殘的梅塞施密特毫無疑問可以將之撕成碎片。蘇聯人主要用它對航線上的沉船和水雷進行航拍工作。

1947年,“勝利號”不幸撞上電線,被閃著電火花的顯露纏住,機組人員拋下大批壓艙物,通過上升擺脫了危險,但驟然急升的飛艇被大氣壓漲破了,這回死了三個人。

以上幾乎就是蘇聯飛艇在二戰前後的表現,其實從這些事故我們可以看到,飛艇並非是個如傳說那麼“安全、穩固”的飛行器。相比《紅警2》中那個皮糙肉厚畫著鯊魚牙的血牛,現實中的飛艇顯然脆弱的多。

可能也是因為民族特性不同,蘇聯人的大部分飛艇幾乎就沒有善終的,各種各樣的事故讓毛熊傷透了心。像大炸比“基洛夫”那樣雄赳赳氣昂昂的出征在蘇聯軍隊裡從來就沒有過。

所以,想從實戰中找到“基洛夫”的威力,恐怕是很難了,《紅警》畢竟是個遊戲而已,還是個不靠譜的冷戰遊戲。冷戰時代的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都在拼命的發展帶核彈的洲際彈道導彈與遠程轟炸機,誰也不會指望一個慢悠悠的大氣包能把氫彈丟到美國然後在爆炸前滾走。

不過說歸說,老王還是要揭一下西方人的底子,畢竟毛熊是個被黑傻了的角色,傻大粗憨的飛艇,再掛上粗壯的外掛炸彈,配著尖牙利齒的紅色塗裝,怎麼看怎麼是個邪惡的反面角色。

然而實質上二戰大規模使用飛艇部隊的恰恰是盟軍。尤其是美國,他們生產了許多充氦氣的硬式飛艇,搭載了強大的機關炮、火炮、深水炸彈等武器,專門用於航線的護航,對付那些無孔不入的德國狼群。

截止二戰結束,美軍已經生產裝備了150艘這樣的空中炮艇,他們總共飛行時長56萬小時,跟隨艦隊航行,有力的擔負起“反潛機”的角色。只要沒有大批飛機和強大的防空火力影響,這些飛艇就是爹。1942年盟國運輸船被狼群擊沉454艘,到1934年,飛艇護航後,這個損失降低了七分之六。而整個二戰這些飛艇只損失了一艘,德國U艇攻擊飛艇護航的船隊很難逃生,以至於德軍下令:不準冒險攻擊飛艇護航船隊。

諾曼底登陸時盟軍也採用了大量的飛艇掩護,不過這種飛艇與護航飛艇是兩碼事,它們一部分屬於軍艦對岸炮校的觀測飛艇,一部分屬於“防空阻攔飛艇”,它通過繫留的鋼網陣列,搭建出阻止戰機通場的空中隔離帶。

嚐到了甜頭的美國開始愈發對飛艇重視起來,1960年2月美國海軍在北大西洋舉行了海上飛艇巡邏演習,通過飛艇不間斷的巡邏交織成一張反潛大網。

不過不管是西方還是蘇聯,通過“基洛夫”那麼巨大的飛艇作為主戰裝備已經是不可能了,飛艇如今的戰術價值在於長時間滯空上,現代先進飛艇可以攜帶雷達和通信中繼系統升往高空,持續性的完成區域偵測任務,甚至核潛艇的長波通信中繼也不是問題。

不過顯然西方小型化的“氣球”比“基洛夫”這樣的巨艇更令蘇聯恐慌,西方曾經在冷戰的1956-1977這20年間,對蘇聯實施過瘋狂的“氣球攻略”,這些氣球通過季風飄逸,數量大,目標小,上面搭載的偵察和干擾工具令蘇軍苦不堪言。

西方陣營除美國外,西德、法國、土耳其、瑞典、挪威、芬蘭都曾經是“氣球攻略”的釋放地,每年平均釋放600個氣球,平均每天1.6個。這些氣球大部分都是軍用,少量是民用部門的宣傳工具,它們能從挪威飄到明斯克,從漢堡飄到莫斯科,從土耳其飛到杜尚別。

蘇聯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來阻止這些氣球,可惜收效甚微。它們高度11-14公里,速度200km/h,每一顆氣球都得使用至少一個架次的截擊機攔截。

1975年甚至有過16架截擊機同追一顆氣球的事件,蘇聯空軍的米格21、雅克28、蘇15採用機炮到導彈的各種方式攻擊來襲的11個氣球,結果只打掉了8個,平均消耗導彈1.4發,火箭彈26枚,炮彈112發,可謂是虧老鼻子了。

蘇聯人為什麼如此恐懼呢?因為這些氣球往往伴隨著偵察機出現,起到魚目混珠的作用,你的雷達全部開機搜尋它們忙得跳腳,那邊的高空偵察機沒準就暗度陳倉了。而且,蘇聯人認為這是非常嚴重的國防問題,假如美國人漂浮物掛的不是干擾和偵察裝置,而是生化武器、核武器呢?

蘇聯專家統計過,一顆掛載500公斤VX毒劑的氣球,可以汙染幾平方公里的地面,人畜無生,統統死絕。

所以,反過頭來蘇聯人沒有什麼“基洛夫”,飛艇運用的也稀爛,倒是西方軍隊把飛艇、氣球戰術玩的賊溜。就算真有“基洛夫”,上面畫的也不會是USSR而是NATO或者USA。

是不是很荒謬?美國通過遊戲文化來傳播別人的邪惡飛艇印象,自己卻暗自拼命研發著“基洛夫”。也許現實中的基洛夫還裡我們很遠,但它的鬼影已經滲透進了比軍事層面更高的輿論陣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