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了皇位一次杀三子,为何在安史之乱中把皇位拱手让出?

蕙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我们说李隆基是开元盛世的开创者,同时他又是安史之乱的诱发者。他奏响了大唐华彩绚烂的旋律,同时也吹响了大唐衰落式微的哀歌。

作为李世民的重孙,李隆基性格上很像李世民,果断而神勇,而且也很善于用人,就连武则天都非常喜欢他,但是,他和李世民却有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李世民很爱他的孩子,当年儿子李承乾叛乱想上位,论罪当诛,李世民都千方百计保住他的性命。而李隆基则不同,面对自己疑似背叛的儿子,还没确认,根本就是没有调查,直接废为庶民,随后杀掉,还是一下就杀了三个儿子,天下的人都觉得非常可惜。再说那可是自己亲骨肉,说杀就杀,看来他对于自己儿子感情可想而知了,所以争权夺利、占据皇位才是他的追求。对儿子尚且如此,被人们传诵千年的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看来应该也要画上问号?

把皇位看得这么重的一个人,在安史之乱中会把皇位拱手让出,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知道,执政前期的李隆基励精图治,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只是后来才腐化堕落,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祸国专权,自己沉溺于杨贵妃的温柔乡里,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最终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也导致盛唐从此衰落,同时也让自己失了皇位。

但是他的皇位可不是拱手让出的,安史之乱发生时,叛军攻破了潼关,唐玄宗只好北逃,据《新唐书》记载,在北逃过程中,太子李亨暗中联系了唐玄宗的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在马嵬坡一起谋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再逼杀了杨贵妃,矛头已指向了玄宗,所以按计划李亨想通过逼宫得到皇位,但是在处死贵妃后,陈玄礼身为禁军首领,却表示依然效忠于唐玄宗,也让李亨始料不及,李亨没有办法,既然不可能再随父皇一路西行,只得与唐玄宗分兵两路,唐玄宗率军入蜀,李亨则率领大军抵抗叛军,李亨分兵后的境况也极其窘促,直到顺利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北上至灵武后,在杜鸿渐、李辅国等人的陪同和谋划下,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

唐玄宗已失去人心,他不得不让出皇帝位置。最后,这位在位时间最长的唐代皇帝郁郁寡欢而死,给历史留下了不尽的怨叹。


文踪旅迹


皇帝贵为九五至尊,君临天下,皇位高高在上,皇权威加四海,谁人不觊觎、艳羡、贪恋,又有哪几个皇帝肯甘心“拱手让出”皇位!“安史之乱”初始,唐玄宗确实失去了皇位,但并非“拱手让出”了皇位,实属“被动”让出皇位。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5)年十一月十九日,唐玄宗甚为宠信的爱将,范阳、卢龙、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举兵叛反,祸乱大唐。安禄山挥师南下,攻取了东方大都会东京洛阳。转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自称雄武皇帝。六月初九,由于唐玄宗的瞎指挥,致使帝京长安东门户潼关失陷。叛军破官军,克潼关,挥师疾进,剑指长安城。

潼关失守,京师难保,唐玄宗吓得弃京西逃,领着皇太子、宗室、六宫粉黛、公卿百官,在御林军的护卫下踏上逃亡之路。十四日途经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市西马嵬镇)歇脚时,护驾的御林军闹事,怒杀激起安禄山叛反的奸相杨国忠,复逼迫唐玄宗缢杀爱妃杨玉环,兵谏这才平息。次日,唐玄宗准备继续西逃川蜀,当地父老乡亲拦住道路恳求皇帝留下来组织平叛救国。太子李亨也被数千民众拦住马头,百姓泣请太子留下,愿追随太子戮力破贼、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广平王李俶(李亨长子,后来的唐代宗)也苦劝父亲留下。唐玄宗为了摆脱民众的纠缠,顺利逃命,便让太子留下来,并拨出二千护卫保护太子,然后便赶紧脱身西逃了(《资治通鉴》载唐玄宗宣旨欲将皇位传给太子,太子拒不接旨)。

就这样,唐玄宗西去蜀地避难;太子北上平凉郡(今宁夏固原市),旋被朔方镇(治灵州,即灵武,今宁夏灵武市西南)官员迎请至灵武。七月十二日,太子在众人的再三劝进下,于灵武即皇帝位,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并宣布“即位诏书”公示天下,是为唐肃宗。远在蜀地的唐玄宗哪里知道已经改朝换代了,自己已然成了太上皇,还于十五日下诏,任命太子为天下兵马5元帅,统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都使,率军南进,收复长安、洛阳东西两京。

八月十二日,唐肃宗的使者赶到成都,唐玄宗这才知道太子即位之事。唐玄宗甚感意外和吃惊,但他也只能是承认既定事实,被动接受了这一切,自己退居二线当太上皇。四天后,太上皇下制书:“今后改制书敕书为誥令,上表上疏一律称太上皇。军国大事都先奏报皇帝裁决,然后再奏报朕知即可;等收复京师后,朕就不再管事了。”

唐玄宗的皇位就是这样“拱手让位”的。那么,唐玄宗为何甘愿将皇位“拱手相让”呢?原因大抵有四:

一、唐玄宗自感羞愧,无颜再继续君临天下。

是谁起兵发动了祸唐叛乱,安禄山;是谁栽培并“喂肥养壮”的安禄山,唐玄宗。由于唐玄宗的无比恩宠与拔擢,普通一蕃将(胡人将领)的安禄山官星高照,一路蹿升至三镇节度使的高位,握雄兵,据重镇,使之有了叛乱的根基、实力与可能。安禄山叛乱,唐玄宗养虎反噬,他应该是最感打脸、最感羞愧、最丢面子的。

当叛军西受阻于难以逾越的险隘潼关,东频败于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夹在洛阳的安禄山有些进退两难的窘蹙之时,唐玄宗出昏招,改“守关耗敌”为“出关破敌”,逼迫守关大帅哥舒翰兵出潼关破敌,结果官军大败,主帅被擒,险关失陷,“帮助”安禄山一举扭转了不利局势,“功不可没”的唐玄宗能不无地自容、蒙羞担责吗?

二、唐玄宗威信扫地,已经难以承担拨乱反正、中兴大唐的历史重任。

屏障失守,帝京危急。作为一国领袖的唐玄宗不思组织力量御敌平叛,却顾命不顾国,弃京西逃避难。仅养虎遗患、错失潼关、弃京逃命这三点,唐玄宗便已经是众怨汹汹、威信扫地,在臣民心目中完全失去了天朝领袖的尊严。年逾古稀、锐气已失的唐玄宗已没有心思、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平叛中兴、拨乱反正,太子灵武登基称帝,他也只能是顺水推舟,将扶危定倾、挽救大唐的重任或者说是烂摊子推给了新皇帝。

三、唐玄宗有大局观,为了大唐内部的稳定和平叛大局,隐忍退居二线当太上皇。

从传统礼法角度来说,太子李亨在没有得到唐玄宗的同意、在现任皇帝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行于灵武登基称帝,是属于逾制僭越“抢”皇位的行为,往严重了说,无异于是对现任皇帝的背叛。即便如《资治通鉴》所言,唐玄宗曾宣旨让位、太子拒绝。既然已经抗旨拒绝,便意味着原旨业已“过期无效”,而从太子即位四日后唐玄宗还下诏任命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负责平叛来看,唐玄宗尚没有让位的意思,而是坐蜀地而遥控天下。

唐肃宗置现任皇帝于不顾,自行于灵武登基,另起炉灶,客观上属于同蜀地的唐玄宗分庭抗礼。如果唐玄宗抱着皇位不放,说死也不承认李亨的“伪皇帝”、灵武的“伪政权”为合法,唐肃宗将在政治上陷于被动,不利于名正言顺的以皇帝身份领导全国全民的抗战,进而影响平叛的顺利进行。如若唐玄宗一怒之下再下旨指责痛斥太子的擅立行为,甚至号召天下共讨之,父子公开决裂,那局面将会更加混乱。唐玄宗、唐肃宗父子互掐,内部混战;安禄山趁机捡便宜,那大唐天下可就真的完蛋了。唐玄宗毕竟是开创“开元盛世”的英主,在国难当头、国运攸关之时,作出了明智、理智的选择。尽管太子李亨的行为触犯了自己的根本利益,但他从大唐王业出发、从平叛大局出发,甘愿委屈自己而选择了隐忍,在知道唐肃宗即位的第六天,主动将皇位传给新君,顺利地完成皇位的传承。

四、新皇帝得到臣民的广泛拥戴,已形成新的政治势力,唐玄宗回天无力。

唐玄宗放弃领袖职责自顾逃命,留在内地、作为储君的皇太子便成为理所当然的皇帝“替补”。唐肃宗顺天应人于灵武登基,肩负起平叛中兴重任,一下子便赢得了官心、军心与民心,成为领导全国全民抗战的一面政治大旗。唐肃宗得众心而得势,唐玄宗失众心而失势,成了“孤家寡人”,只能承认既定事实,让出皇位。

开创大唐盛世的一代英主唐玄宗,尽管后期耽于享乐,昏昧糊涂,犯下不少致命错误,导致祸乱大唐的安史之乱。但“让位”一事确实堪赞,尽管是被动传位,却对局面稳定、全力抗战作出贡献,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


风光艺境


有句话叫做:此一时,彼一时。

杀皇子的时候,唐玄宗正值壮年,皇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基本上可以为所欲为。

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这时本已垂垂老矣,又如丧家之犬般逃亡四川,其威信和颜面都已跌落满地。李亨勇敢站出来振臂一呼,赢得广大军民拥戴,唐玄宗见自己大势已去,留恋皇位已无任何意义,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把皇位让给年富力强的儿子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