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中岔農耕博物館講述千年農耕記憶

天水中岔农耕博物馆讲述千年农耕记忆

天水中岔农耕博物馆讲述千年农耕记忆

位於天水甘谷縣北部的八里灣鎮中岔村,因擁有一座300多年的古堡而聞名。走進中岔古堡,一堡三院,相得益彰。前院文化園內,碑刻成林、墨香氤氳;中院是百年古廟——關帝廟和戲曲舞臺,恢弘大氣、莊嚴肅穆;後院則是正在建設的農耕博物館。中岔,一個千年古村,依託百年古堡,從農耕文化著手,勾勒出了“農耕文化搭臺、鄉村旅遊唱戲”的美麗發展藍圖。

1.“老物件”背後的故事

中岔村農耕博物館,分為農耕體驗區、農耕集萃區兩個板塊和一個鄉愁館。農耕博物館裡收集了古堡防禦時期的部分器械及犁、耙、钁頭、風車、扁擔、馬燈等近千種近現代農具,它們被分門別類地陳列在不同主題的小展廳內。當74歲的老人金維中用力舉起陳列在博物館內的石鎖時,在場群眾無不高聲喝彩。金老說:“過去我們常常用石鎖練習臂力,現在這些東西都不多見了,剛試舉了一下,感覺非常親切,想起好多往事。”

一件老物件就是一段動人的故事。指著一輛老紡車,78歲的程潤兒老人向大家講起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那時全家人的穿衣就靠母親的雙手和這輛一天到晚‘吱扭吱扭’響個不停的老紡車,現在的生活條件要比以前好成千上萬倍,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件老物件,敘說著不同的情感故事,記錄著時代發展的縮影,是回放農耕記憶的膠片,是歷史滾滾向前的印記。

2.放棄打工回鄉“築巢引鳳”

幾年前,在外地工作的程世雄回家探親,看到家鄉保存完整的古堡,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湛藍清澈的水壩,裊裊炊煙升起,引發了程世雄對家鄉無限的眷戀之情。既然家鄉的山叫鳳凰山,為何不來個“築巢引鳳”呢?程世雄告訴記者,這個“巢”就是鳳凰山巔的古堡。在縣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程世雄主動請纓,修建農耕文化博物館,打造集古堡遊覽、垂釣、農耕文化體驗、碑刻欣賞、民俗展演、特色飲食等於一體的鄉村旅遊綜合體,同時吸引有鄉土情結的“鳳凰”返景入山林,創出一條“農耕文化+鄉村旅遊+”助力脫貧攻堅的新路徑。

程世雄率先將自己收藏的契約、陶罐、銅車等百餘件物品捐獻出來,並帶動八方鄉鄰無償捐獻各類生產生活用具5000餘件。同時,收集陝甘兩省及部分國內書法名家作品上百餘幅,並碑刻成林。濃郁的文化氣息,給這座見證了滄桑鉅變的古堡增添了豐富的人文情懷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使它煥發出新的生機。

3.打造“一堡三院”金字招牌

在規劃上,程世雄多方託關係找專家,以“不砍樹、不毀草、不破壞古堡原貌”為原則,以文化遺產保護為宗旨,設計了“一堡三院”的發展藍圖。一堡,即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維修加固古堡。因為堡內之前有戲臺、關帝廟,所以程世雄打算在保護歷史遺存的同時,在古堡前院興建中岔文化園;中院擴建百年古廟;後院新建農耕文化博物館,助推旅遊產業鏈升級。程世雄說:“在加快建設的同時,去年我們還把土特產中岔粉條統一包裝銷售,不到兩個月時間,網上售出5000多斤,直接帶動了群眾增收。”保留傳統,突出特色,創新思路,彰顯品質,讓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讓產業插上互聯網騰飛的翅膀,成為中岔打造農耕文化遊的“金字招牌”。如今的八里灣中岔村,逢年過節,高亢嘹亮的秦腔響徹山谷,堡子裡遊人如織,四面八方的遊客趕來憶鄉愁、逛廟會、看戲曲、賞書畫、吃美食,無不歡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