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芙琉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福临去世(还有失联、出家一说) ,由其子玄烨继位。改次年(1662年)为康熙元年,是为康熙大帝。康熙14岁亲政,在位61年,活了69岁。据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且治国理政异常勤奋,也算英明神武,雄才大略,一手开创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带领清朝进入了以其年号为标志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他不仅是清代最有作为的帝王, 也是亘古罕见的明君。
顺治帝遗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小皇帝并代理朝政。在此期间,继续派兵追剿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并将其逼入缅甸境内,1662年4月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康熙三年,派川、陕、鄂三省兵进剿在鄂西坚持抗清的大顺军余部(夔东十三家),李来亨、刘体纯、郝大勇先后败死,又捕杀了在浙江沿海抵御清军的南明遗臣张煌言,大陆上的抗清活动基本被平息,清王朝的统治逐渐稳固。
辅政期间,鳌拜出力甚多,于是在托孤四大臣中,他逐渐变得嚣张跋扈起来,他不仅专权揽政,还结党营私,欺凌幼帝,一时势焰熏天。
康熙六年,玄烨已经14岁,按常规这年7月就要举行亲政大典。鳌拜却不愿意交出辅政大权,更不愿归政皇帝,而是继续把持朝政,独揽大权 ,这就使他和其他辅政大臣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后逐渐发展到和康熙帝矛盾尖锐并屡起冲突。鳌拜擅权已经威胁到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因而引起了年少的康熙帝和在背后支持他的祖母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皇后)的警惕。
康熙虽然年纪不大,但很有心机,他虚心求教,认真学习处理朝政的办法。他按惯例每天上朝与辅臣一起听政,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鳌拜的干涉和错误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抵制和驳斥。
康熙自亲自视政以来,便有意识地逐步摆脱鳌拜的掣肘与控制,他天天到乾清门处理朝政大事,遇事则直接召集满汉大臣廷议商榷,使鳌拜的威权有所下降。此时的少年康熙,已经在考虑如何 除掉鳌拜集团了。但鳌拜党羽众多,早已尾大不掉,康熙忧虑其势大难制,不敢贸然动手,若谋划不周,必将激起变乱。他考虑再三,突然心生一计。他以下棋为名,召见首席辅臣索尼之子索额图入宫秘密策划。定计后,康熙令甄选侍卫、拜唐阿(执事)中身强体健的少年进宫习练“布库戏” (摔跤、角力、相扑),陪他演练,供他娱乐。鳌拜以为是小孩子玩闹,对此不以为意,也不防备,而康熙却日日督促少年们勤加练习,等待时机成熟后,一举擒拿鳌拜。
康熙八年(1669年)5月26日,康熙见少年们技艺精进,似乎练的差不多了,到了该动手的时候了。
他将大家召集到一起,问道:“汝等皆朕肱骨耆旧,然则畏朕欤,抑或畏(鳌)拜也”?众少年异口同声道:“独畏皇上”!康熙见士气很高,遂放心公布了鳌拜的罪状,并授计捉拿。部署妥当后,他召鳌拜入宫议事。鳌拜闻召立即大喇喇进宫,他毫无防范,康熙立即指挥众少年一拥而上,“立命擒之”。鳌拜是清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他久经沙场,武艺精熟,膂力过人,无奈事发突然,猝不及防下施展不开,只好束手就擒。
这一抓捕场面,形同儿戏,却把位高权重、戾狠跋扈的鳌拜给捉住了。
康熙以“擒贼先擒王”的谋略,先迷惑对手,再乘其不备,迅速将擅权揽政的鳌拜抓获,树倒猢狲散,以鳌拜为首的政治集团迅速土崩瓦解,其骨干分子纷纷束手就擒并遭惩处。
康熙命和硕康亲王杰书负责审查鳌拜团伙的犯罪事实,后来定案并列出其所犯的30条大罪,按罪当依律问斩,并抄没其家产,他的儿子纳穆福协同作恶,也被判处死刑。
曾炙手可热、只手遮天的悍臣鳌拜,一夜之间不仅沦为阶下囚,还即将被处死。
定案后,康熙又亲自审问了鳌拜一次,以核实其犯罪事实。据说鳌拜戎马半生,骁勇善战,身上伤痕累累,康熙帝念他为清王朝建树的莫大功勋,不忍心处死他,于是将死罪改为革职圈禁,家产抄没, 其子纳穆福也被免于一死,父子二人一起终身监禁。
没多久,心情抑郁的鳌拜死于禁所,康熙下令将其厚葬,并将其儿子纳穆福释放,恢复自由。
【写作不易 搬运必究】【插图为网图】
铁马冰河wu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顺治帝福临因为得了天花病逝,福临在临终前听了汤若望的建议,让得过天花的皇三子玄烨继位,也就是康熙,同时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
索尼是辅政大臣之首,但是他因为年老多病,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愿意拿主意。而排名第二的苏克萨哈之前是依附多尔衮的,但是多尔衮一死,苏克萨哈就站出来弹劾多尔衮,因而得到顺治帝的赏识,同样的,索尼等人看不起苏克萨哈。
鳌拜的女儿嫁给了苏克萨哈的儿子,两个人是亲家,但是两个却经常意见不和,经常有矛盾,而排名第三的遏必隆也没啥主见,啥事都听鳌拜的。所以,鳌拜虽然排名第四,但权力又是最大的,日益骄横。
倭赫是费扬古的儿子,是康熙的贴身侍卫,得罪了鳌拜,康熙三年,鳌拜就以倭赫擅骑御马,用御用的弓箭射杀鹿的罪名将其杀死,费扬古十分不满,鳌拜又将费扬古和他另外的儿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
鳌拜想要换苏克萨哈的地,但是户部尚书苏纲海,直隶总督朱祚,巡抚王登联三个一起上书表示反对,鳌拜想要处死这三个人,康熙觉得不应该处死,只是鞭一百即可,鳌拜竟然矫旨将这三个处死。
康熙六年,索尼病死,索尼临死前奏请十四岁的康熙亲政,而苏克萨哈也提出解除辅政大臣之职,愿去守顺治的陵墓,那么这个也意味着遏必隆与鳌拜也同样也应该自己提出解除辅政大臣之职。
但是鳌拜实在不甘心,就弹劾了苏克萨哈二十四条大罪,应该处死,康熙知道苏克萨哈不应该死,但是他现在还不是鳌拜的对手,鳌拜甚至在殿前,抓住了康熙的手臂,最后苏克萨哈被族灭,康熙与鳌拜的矛盾也到了顶点。
康熙决心一定要除掉鳌拜,康熙亲自挑选了一批年轻力壮的贵族少年,让他们在宫中天天练习摔跤,而鳌拜看了还很高兴,以为康熙喜欢玩。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召鳌拜入宫,鳌拜刚一进去,就被这几个少年蜂拥而上,将鳌拜摔倒在地,鳌拜束手就擒。
康熙帝让议政王大臣审讯鳌拜,最后定了三十条罪状,应该要处死的,鳌拜让康熙看一下当年他救康熙的爷爷皇太极所留下的伤疤,康熙心软了,鳌拜确实有很多战功,再加上鳌拜也没有谋反,所以只是将鳌拜监禁,不过没几个月,鳌拜也去世了。
历史简单说
鳌拜说到底只是一个手握重权的权臣,但是他忠于大清却不喜欢康熙,飞扬跋扈、不知收敛,不去体察君臣之道,最终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康熙擒住了鳌拜,也没把他弄死,就判了个终身监禁,把他关到死,鳌拜在狱中没多久就死了。
对于康熙来说,虽然鳌拜对自己不忠,是权臣,
但鳌拜毕竟没有造反的意思,鳌拜最多只是把持朝政,但那时还没到权倾朝野的地步,毕竟最上头还有个孝庄太皇太后压阵呢?鳌拜再飞扬跋扈,也绝不敢忤逆孝庄。而且鳌拜主要在朝廷专权,作为一个武将,鳌拜在地方上没什么势力,把鳌拜关起来也没什么顾虑,不像北魏孝庄帝用类似的方法除掉了尔朱荣,尔朱荣的弟弟在地方上势力很大,他带着地方军队攻入洛阳处死了孝庄帝。
鉴于鳌拜党羽众多,在朝廷盘根错节,势力较大,为了不引起其党羽的恐慌或者反击,康熙把鳌拜关起来,这样比杀了要好。
综合来说,鳌拜还没达到权倾朝野的地步,不如将其囚禁起来立威,不需要杀之。
云中史记
康熙擒鳌拜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在影视剧里还是小说里,往往把鳌拜塑造成一个飞扬跋扈的奸臣形象,很多人会质疑,为什么康熙在生擒鳌拜之后不杀了他呢?归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鳌拜是战功赫赫的三朝老臣。鳌拜从青年时就效力军中,孔武神勇,屡立战功。皮岛之战,在清军被明军火炮强力压制的情况下,鳌拜作为先锋冒死突进,与明军短兵肉搏,清军主力一举登岛,赢得胜利;松锦会战,鳌拜英明果敢,硬磕明军,连战连捷,截杀击溃明军突围部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西充之战,鳌拜身先士卒,勇猛冲锋,一举击溃大西军,破营垒130余处,斩首数万,而后基本上肃清四川一带的农民军……可以说鳌拜为清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康熙虽年幼,但懂得若杀鳌拜实属不义的道理。
二是鳌拜有恩于康熙。说有恩于康熙,主要是指鳌拜在皇太极逝世以后在对抗多尔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鳌拜一直追随皇太极并对其忠心耿耿,皇太极逝世以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鳌拜手握重兵,因此在帝位之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在鳌拜的强硬态度下,多尔衮才不得不作出让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为此,鳌拜还屡遭多尔衮打压。如若即位的不是福临,康熙也就与皇帝之位没什么关系了,从这个角度来讲,鳌拜的确是有恩与康熙的。
三是扳倒鳌拜目的已经达到。鳌拜是权臣但不是奸臣,除却他晚年专权为自己捞的好处不说,他对皇权并无非分之想。鳌拜虽结党,但所结之党并非以改朝换代为目的,在鳌拜被擒以后,也并无过激反应。康熙擒鳌拜的目的就是拿回自己对朝局和国家的掌控,监禁后的鳌拜及其旧时党羽已然伏法,不曾异动,那么康熙的目的即已达到,没有必要赶尽杀绝。
国家人文历史
鳌拜虽然骄横专权,但是为皇太极、顺治皇帝两代君王立下汗马功劳,虽然权势煊赫却也并没有篡位弑君的举动,鳌拜纵然有万般不是,但其功勋卓著,对清朝入主中原初期的统治功不可没,玄烨最终留其性命。
另外,当年皇太极死后,年幼的福临继位,鳌拜为了自身利益完全可以依附多尔衮,但鳌拜并没有那么做,始终对旧主皇太极与后来的顺治皇帝忠心耿耿,不去迎合多尔衮,这是非常难得的。
影视形象中,为了突出渲染康熙皇帝的英明伟大,对鳌拜进行各种黑化也是情理之中。
鳌拜强调满族统治地位,清除明末弊政残余。在制度上满汉分别,重满轻汉。当然,这一点是遵循了皇太极、顺治时期的政策。由于明朝灭亡不久,遗留下众多弊政。鳌拜牵头,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和官员的办事能力,清除官场恶习。在这期间,鳌拜也培植了自己的势力。
康熙虽然罗列了其十四大罪状,但康熙心里清楚,鳌拜之功,无人可比。所以康熙对鳌拜的处置只是囚禁大牢,并没有立即处死。鳌拜最终也毁在了权力争夺之中。这点,只能说他鳌拜没有看清形势,没能及时收手,没能及时交权。
澹奕
鳌拜,生于1610年,卒于康熙八年(1669),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卫齐第三子。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总所周知,鳌拜的前半生是战功赫赫,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个让人敬佩的汉子。可是,鳌拜的后半生,历史对他的评价确实大奸臣,结党营私,不干好事。在周星驰版的《鹿鼎记》中,更是奸杀掳掠、贪财好色,无恶不干。这也奠定了“鳌拜”在现代人心中的形象。但是,鳌拜真的是这样的人吗?有人数:成王败寇。但是,小编说这句话用在鳌拜身上就是大错特错了。
鳌拜
鳌拜,手握重兵,无论是京师卫士,还是驻疆将领,都甘愿臣服于鳌拜手下。但一个“隐”字,揭露了鳌拜此人并没有反骨,可以说是一个喜欢权势,但是不喜欢被约束的人。这就是当5位大臣在秘密集会讨论大清未来的时候,其他人都在掌心写了“废”,而鳌拜一人写了“隐”的故事。
鳌拜
“隐”代表了什么?中国人崇尚大隐于市,“隐”并不代表鳌拜不崇尚权利,恰恰相反,鳌拜崇尚权利,但是不喜欢被约束。想想历史上下的各个帝王,不论是吃饭睡觉游玩,连同生孩子、做爱都要有着严格的限制。但是作为一个“勇士”,常年征战沙场,他不喜欢被约束,而更喜欢权利。那怎么办?
鳌拜
鳌拜选择的方式是做一个拥有比君王权势更大的“臣”,这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放纵自己,去享受生活。但是他错了,君王就是君王,是老虎而不是猫,及时很小很年幼,也早已习得帝王之术。擒获鳌拜后,康熙凭借“隐”字,赦免了鳌拜的死刑,但是生性放荡,不喜欢约束的他,在监牢里被活活气死。而大清王朝,从此就进入了一个鼎盛期,可谓:鳌拜生性放荡无帝欲,康熙御驾讨贼迎盛世。
历史小渊家
话说顺治皇帝死后,玄烨继承皇位,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因为玄烨年龄太小(仅8岁),还不能料理国家大事。于是顺治皇帝临死之前给他儿子留下了4个辅政大臣,这4人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年少的康熙皇帝并没有实权,权利都掌握在4位辅政大臣手中。尤其是鳌拜,是这4人当中最为嚣张跋扈的。不但将自己的亲信等安排到重要的位置上,连国家大事都是自己先决定好了再拿到朝堂上宣布。随着康熙皇帝的逐渐长大,有些事情则有自己的看法。可是只要是和鳌拜意见不合,鳌拜就终日在朝堂上吵闹,逼得皇帝点头答应。
康熙14岁时,宣布亲政。这时候索尼已经去世,苏克萨哈被鳌拜置于死地,遏必隆成为鳌拜的附庸。这样一来,四大辅政大臣只有鳌拜一枝独秀。皇帝宣布亲政之后,鳌拜不单没有将全力上交,反而更加嚣张专横。康熙皇帝自然不甘心这么受制于人,于是想了一个对策要除掉鳌拜。
想必除掉鳌拜的过程大家都耳熟能详,就是找了一群体格健壮,腿脚灵活的少年天天练习摔跤。鳌拜看到康熙天天嬉闹也不当回事。有一次康熙得知鳌拜要进宫议事,便让这些少年们埋伏在宫外,等鳌拜一到立刻发难,将鳌拜擒住。
随即,康熙就召来了议政王和大臣们,令他们审讯鳌拜。大臣们一共列举了鳌拜欺君罔上等三十条罪行。要求将其处死。可是康熙皇帝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其终身监禁。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不处死嚣张跋扈的鳌拜呢?
一、军功卓著
天启年间,辽东失陷于后金之后,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今朝鲜椵岛),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骚扰和牵制后金的兵力。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往攻皮岛,可是久攻不下。于是又命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从征军中。在攻坚战中,鳌拜勇冠三军,奋勇杀敌。清军一举进攻,登上皮岛。此一战,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
松锦会战,鳌拜再次大败明军。此战关系到清明双方的生死存亡。自此自后,明朝败局已定。次年六月,鳌拜晋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顺治三年,鳌拜随肃亲王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鳌拜再次当先锋,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大败大西军。张献忠也于此战中被杀。鳌拜居首功。
二、对抗多尔衮,拥立顺治帝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逝世,满洲亲贵在帝位继承上出现矛盾。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与镶黄旗拥立豪格,而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则拥立多尔衮。双方争持不下,形势极其严峻。
八月十四日,代善于崇政殿召集会议讨论继承人选。鳌拜于当天清晨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于大清门,坚决拥立先帝(皇太极)之子,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见的准备。当会议之中争论不休时,鳌拜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说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实际上是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这一折衷方案最终为双方所接受。福临即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
从以上表现来看,鳌拜确实曾是忠心耿耿的忠臣,只是后来膨胀发懵了,做出了种种大逆不道之事。但康熙能历史地全面地看他的一生,最后做出公正的判决,也确为一代明君。
顺德贝勒府
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召见鳌拜入宫问询军国大事,鳌拜习以为常,只身前往。
入宫,康熙在朝堂连同自己随侍太监共布置了几十个平日里精心训练的布库(摔跤士)。同时,将给鳌拜奉茶的杯子在热水里沸煮了几个时辰,又将鳌拜平时要坐的椅子断去一脚再稍微黏接上。鳌拜来时,太监手捧托盘上茶,鳌拜以手承茶杯,一烫便要往旁边扔,为避开康熙的方向只能往另一面扔,朝另一面使劲的同时刚好压断了同侧粘接上椅子,连同茶杯应声倒地,堂中埋伏的布库以杯声为号,几十人前赴后继扑向鳌拜,康熙马上当堂宣布鳌拜有三十大罪状,其中二十二条是结党营私。
(康熙擒鳌拜)
鳌拜听罢,满清第一巴图鲁称号并非浪得虚名,怒喝而起便挣脱了十几个布库,扒拉下自己的上衣,露出前胸后背大小几十处为满清征战所受的伤痕,一一为康熙细数。
康熙闻之,心有不忍,这才将处死改为终身幽禁,鳌拜最终气死牢狱。
以上据《清实录》译。
因此,归根到底,要说鳌拜对满清不忠谋反,连康熙自己都不信。
鳌拜随同皇太极出征被封巴图鲁,后来又随多尔衮率满军入关,四处征伐南明与李自成起义军,可以说大清一半江山是多尔衮打下来的,另一大半他功勋卓著。后鳌拜又极力拥护顺治上位,后被钦封顾命四大臣之一。这样一个人,如果脑后有反骨,当初皇太极与顺治不会看不出来。
(鳌拜)
其实,真正应了康熙列举的二十二条结党营私罪,鳌拜之祸在于专权乃至到了恣意妄为阻塞王化的程度。亲政之前,情有可原,亲政之后,另外三位顾命大臣还政康熙,他仍我行我素,这就是自掘坟墓。
选择终身监禁,一是康熙不忍杀之落下屠戮忠臣的骂名,鳌拜除了有点专权外,虽然事事对康熙耳提面命,方式偏激了点,但到底还是为了满清江山社稷计;二是鳌拜能力过强,党羽众多,康熙恐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敢再放鳌拜出来,不能杀只能监禁。
康亲王杰书曾为拍康熙马屁列举鳌拜三十罪状谏议康熙将鳌拜一家诛连,康熙深觉鳌拜本质非大恶遂不许。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当廷表示鳌拜是大清第一巴图鲁,表彰鳌拜为满清立下的汗马功劳,并且恢复其勋号。
(康熙)
雍正年,雍正干脆直接替鳌拜平反,对鳌拜在封爵,并且世袭罔替。
以上可见,有哪位大奸大恶皇帝会一再加封?康熙父子此举说明鳌拜之祸,祸在专权,鳌拜之忠,昭然天下,不是一两个人心知肚明的事儿。
《清实录》又记,民间多以巴图鲁为鳌拜,鳌拜为巴图鲁,巴图鲁为大忠大勇之士也。
不书公子
政治人物擅长装逼,你“不忠”我不能“不仁”,即使是假的,也要把戏做足,是成熟的政治人物必须掌握的手段和技能,在这里,康熙帝就恰如其分的演绎了这样的套路!(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江湖讲究“义”,政治讲求“忠”,不义之人轻则难在江湖立足,重则性命攸关;不忠之人位高则难保全身而退,权重则小命不保!
鳌拜可谓是大清初期一等一的权臣了,皇太极时期,鳌拜积累赫赫武功,顺治时期他是左右朝局的重臣,直接影响了顺治帝的继立,到了康熙朝,鳌拜则成了独一无二的权臣。
也正是鳌拜的强势阻碍了康熙帝的掌权,因此才会有十五岁的康熙帝,计擒鳌拜的戏码,此时的鳌拜已经不是当年驰骋沙场的武将,而是玩弄政治权术的政治家。
以他的立场当然有任性的资本,当年的开国功臣,往往容易恃功而骄,鳌拜不是圣人,也不能免俗,擅权捞钱捞名声,一样不落。
好在鳌拜虽然任性,但却并没有僭越行为,确切地说他只是在游戏规则内破坏规则,没有错碰到篡权谋反的底线,这是康熙帝只是将他囚禁而不是立刻杀掉(一般是凌迟处死)的根本原因所在。
当然,康熙看似仁慈的背后可能更多的是政治权谋,康熙帝是一个老成持重的皇帝,在十五岁的年纪有心机暗算鳌拜并得手,鳌拜是玩了一辈子鹰,却不是让鸡给叨了,他是遇见了真正的高手。
不杀“重臣”更能体现皇帝的仁义仁德,但不杀不意味着康熙帝不想让他死,只是还缺少一个更直接的理由更合适的时机。
虽然鳌拜是终身监禁,但没几个月就死了,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历史三日谈
我个人觉得康熙的做法其实是不对的,毕竟15岁的皇帝找几个手下把大臣给抓了这种做法太不地道了。鳌拜辅政是康熙他爹顺治的遗诏,当时领头的是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性格又偏软弱,苏克萨哈又获罪而死,因而鳌拜才能擅权。
鳌拜早期是有着很大功劳的,对清朝的忠臣是毋庸置疑的。他本是豪格的先锋,不过在多尔衮掌权以后,遭到严重的打压,还差点丢掉性命。后来,他又重新掌握权力,成为了手握重权的权臣。从目前的资料来看,鳌拜并没有要造反。康熙之所以对鳌拜下手主要在于小皇帝喜欢折腾,看不惯大臣掌权。要知道万历朝的张居正就相当于康熙朝的鳌拜,张居正权倾朝野,万历也没找几个太监把张居正抓起来关起来呀。
后来康熙还把三藩都逼反了就是最好的例子,要知道吴三桂这些人怎么可能愿意反清,毕竟吴三桂连南明的皇帝都亲手杀了。
不过好在康熙有个好奶奶孝庄,能够帮着他支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