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別人的「玩法」騙了

上週的文章中,我們談到“什麼是好產品”的時候,引用了吳伯凡的一個產品力魔法公式:產品=功能x情感,也就是說,功能是1,情感是倍增係數,可以將產品的心理價值無限放大。

所以通過不同的玩法調動用戶的情感和情緒共鳴很重要,這也是粉絲營銷的精髓所在,可是有人卻跑偏了。

最近我發現一個很不好的傾向,一些品牌盲目崇拜網紅效應,過於熱衷玩法和製造各種傳播噱頭,而忽略了最根本的產品。

比如,有一種叫海洋球餐廳的新物種火遍了祖國大江南比,據說是借鑑了一家日本餐廳——tamapa Cafe&Bar,這類餐廳最大的特色就是設計師用塑料球造出了一個人造海灘,讓人們可以躺在白色的海洋球裡用餐,彷彿置身於漂浮的大海之中。是不是很浪漫?

不得不說,這個創意非常棒,也很有傳播性和社交屬性。那生意如何呢?

很不幸,火了一陣之後,如今已經被各路網友的花式吐槽打回了原型。

不要被別人的“玩法”騙了

與此同時,“一杯可以占卜的茶”,在抖音上突然躥紅,20多條短視頻獲贊111.8萬。短短兩個月(從1月14日開業,截至3月14日)品牌官方微博顯示,簽約了250多家加盟商。最近幾天,因為各類媒體的爭相報道,更是大排長隊、頗受關注。

所謂的“占卜茶”,即顧客下單後,可以將想問的問題寫在杯套上,當拿到成品時,問題的答案就會呈現在奶茶蓋上面。比如有人問:我和他還有可能嗎?得到的答案可能就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很神奇吧?其實這樣的玩法無非是3D打印技術+人機交互技術。

那消費者口碑怎樣呢?

近日有媒體在探店時隨機採訪了幾位顧客,得到的回覆是“不好喝”、“挺好玩的,不太好喝”。“我覺得真不好喝,喜歡的人別打我……”大眾點評也是“太失望”,點評網站上的評分剛過及格線:

不要被別人的“玩法”騙了

的確,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90後、00後們,喜歡玩,喜歡有個性、有調性、有趣味、有內容的品牌,所以往往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彷彿他們消費的第一目的已經不是吃和用,而是拍照發朋友圈。

對於品牌而言,適應年輕人的消費喜好,與他們互動引發情感共鳴,用創意來實現引流,這都沒有錯,也是打造爆品的第一步,但流量引來之後,能否用好吃的味道、讓人爽到尖叫的使用體驗,讓這群嚐鮮族變成回頭客,才是考驗品牌的根本經營之道。

多年前,我曾在微博上與某互聯網餐飲品牌的創始人掐過一架,當時正是其春風得意的時候,整個互聯網圈都為之側目,估值已經到了幾個億。緣起於他在接受採訪中的一個觀點,大意是,只要有互聯網思維,有好的創意和情感體驗,產品好不好吃根本不重要。我公開表達了反對意見。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品牌已經逐漸銷聲匿跡了。

前幾天,我們粉絲研究院的幾位專家在優步勞(德國精釀啤酒品牌)做了一場案例閃聊會,雖然這個品牌起步才沒幾年,但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是因為他們的包裝和社群玩法(當然在這方面他們的創新很棒),而是他們對產品的重視。

優步勞的投資人和創始團隊在生產技術和設備上下了很大功夫,幾乎是完全照著德國工廠的標準建造的,一絲一毫都沒有馬虎。釀酒設備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甚至為了保持釀造環境的一致性,就連生產車間的地板都是德國原裝進口的,可見其對於生產端的打磨精細到到何種程度。

高標準、嚴要求才有了如今的高品質,目前,優步勞的產品已經順利進駐到盒馬鮮生這樣的高檔渠道,連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去年訪華的時候,喝的都是優步勞的精釀啤酒。

互聯網營銷玩得好的品牌可能起的很快,但也可能去的也快;而堅守產品主義的品牌,雖然前面的路可能走得很苦逼,但一旦走通了,未來將是順水行舟。

不是說玩法不重要,而是提醒大家不要本末倒置。營銷的母體始終是產品,離開了產品,再有創意的玩法都無法單獨存活。

劉春雄老師說,好產品有兩個標準,一是有粉絲,二是有社交屬性。有粉絲說明產品品質好,有社交屬性才能在互聯網上傳播。產品與傳播(玩法)是1跟0的關係,沒有前面這個1作為前提,後面再大的係數,最終都為0。

所以,黃鐵鷹老師寫過兩本非常暢銷的書:《海底撈你學不會》《褚橙你也學不會》,很多人感到鬱悶,但無可奈何,包括小米、江小白,現在也有很多人學,但確實學不會。

為什麼學不會?因為你的眼睛只盯著別人的玩法,而忽略了別人在產品力、渠道力等等這些後端打造上的幹法。

(作者:丁丁,粉絲工場Fanctory創始人,深度粉銷理論體系創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