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二八大杠”,承载了几代人的美好回忆,爸爸用它娶了妈妈,我坐在后座上快乐的长大。出生在白市驿镇的我,童年的幸福记忆还清晰的留在脑海,时光如梭,一晃而逝。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40周年,白市驿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低矮楼房已经变成了现代化的公寓大楼,曾经街头巷尾的“二八大杠”也由智能化的的小轿车替代。但今天,我只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二八大杠”的故事。
1791年,法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解锁了人类出行的新姿势。78年后,首辆自行车出现在了中国的皇宫里,溥仪为了它甚至砍掉了紫禁城的几十道门槛。但是,这属于贵族的玩具和老百姓还是没太大的关系。
⊙⊙⊙
直到上世纪20年代,白市驿镇交通不断完善,自行车取代了马车、牛车和驴车,成为了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不过当时的自行车全靠进口,价格昂贵,一辆车大概要500块钱,一个普通工人不吃不喝,也要10个月才能买上,可谓是实实在在的奢侈品。
在建国以后,自行车开始实行凭票购买,当时一票难求的盛况堪比今天的买车摇号,那时候姑娘选小伙不看颜值,不看存款,只看你家里有没有一辆永久牌的“二八大杠”。
黑漆外表,电镀把手,“二八大杠”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前杠坐孩子,后座驮爱人,车把上挂两个网兜装水果、罐头,骑起来威风八面。
八十年代,自行车终于飞入了白市驿镇的寻常百姓家,多少孩子在二八大杠上长大,工友们骑车上下班一路谈笑风生,高歌欢唱。它的出现,让老百姓第一次体验到出行的便捷。
⊙⊙⊙
还记得小时候,每次放学,爸爸都会骑着自行车载我从白市驿的半边街经过。半边街是白市驿通往成都的街口要道,沿梁滩河边,近三百米左右长的半边街一直是白市驿农产品市场交易的主要场地,由于解放前的一场大洪水,河边街上一半被洪水冲毁仅剩下半个街而得名。
坐在自行车后座的我,每每都会被街边卖冰棍的老爷爷吸引,他卖的冰棍是附近最好吃的,冰爽清甜,在炎热的夏天来一只,顿时感觉消暑又幸福。
当年的二八大杠相当于现在的家庭轿车,是80年代身份和潮流的一种象征。论普及和火爆程度,它绝不亚于现在的共享单车。斜靠着自行车看起来有点老土的姿势,搁现在就像斜靠着自己跑车的车门一样炫酷。
如今,随着汽车、地铁等替代性交通工具的普及,敦厚实用的“二八大杠”渐渐地淡出了白市驿镇的街头巷尾,但是那一抹童年记忆中的快乐却深深地留在我的心中。
转眼间,40年过去了
头发花白的父亲
已经无法再骑着他的“二八大杠”
载着我驶过童年熟悉的街道
那么,在白市驿镇的你们
还记得曾经的“二八大杠”吗?
你们童年里的车轮又行驶过
白市驿镇的哪些街道呢?
是否也有过很多有趣的故事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
来聊一聊关于你的那些记忆
閱讀更多 美好白市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