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和皇帝之間,誰是君,誰是臣?

河苦


要看太上皇與皇帝之間,誰是君,誰是臣,這個首先得來看看太上皇是怎麼產生的。第一個太上皇是秦莊襄王,是秦始皇成為皇帝之後追封秦莊襄王為太上皇的,因為這種是追封的,所以這個只是一個名號。

那第一個在世被封為太上皇的是劉太公,也就是劉邦的父親。高祖六年的時候,劉邦每五天都要見一次劉太公,而且都是行普通百姓家的父子之禮,比如跪拜之禮,由此可見,劉邦還是十分的孝順的。

但是劉太公的一個家臣,看出不妥之處,他跟劉太公說:天無二日,地無二主。雖然陛下是您的兒子,但畢竟他是皇帝。您雖然是陛下的父親,但終究是他的臣下,也就是說,此時,劉太公是臣,而劉邦是君。

既然如此,那麼就不應該讓劉邦這個君對劉太公這個臣行拜見之禮,否則皇帝會失去他的威嚴的。劉太公覺得這個家臣說得很有道理,等劉邦再次來拜見的時候,劉太公就抱著掃帚,到門口迎接,等看到劉邦的時候,就倒退著行走。

劉邦自然十分吃驚,就趕緊來攙扶劉太公,就問這其中的原因,劉太公說:你是皇帝,怎麼能夠因為我的原因就亂了天下之法呢?劉邦想一想,確實如此,那應該怎麼辦呢?劉邦畢竟還是一個孝子。

如果讓劉太公做為一個臣向劉邦這個君來行禮,他又比較難接受,或者比較不習慣。後來,因為劉太公是臣,如果不能向劉邦這個君來行禮,那如果劉太公也是皇帝的話,那麼劉邦這個皇帝向劉太公行父子之禮就沒有問題了。

也就是說,劉邦用把劉太公這個臣變成了君,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也說明了,太上皇與皇帝都是君。至於哪個是實質的君,哪一個是名義上的君,這個就得看具體情況了。

比如李淵的太上皇與李世民來說,李世民是實質的君,清朝乾隆的太上皇與嘉慶來說,乾隆是實質的君。


歷史簡單說


古代的太上皇比較少,第一個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追封的自己父親嬴異人,即是秦莊襄王嬴楚。但是這個時候嬴異人已經死了,所以也就無從談起了。下面談幾個比較有代表意義的太上皇。



第一個活著做過太上皇的人——劉邦父親劉太公。

這個時候嚴格意義上來說,劉太公是劉邦的臣子,因為整個天下都是劉邦打下來的。所以在劉邦剛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劉邦給劉太公請安之時,劉太公是跪迎劉邦的。

但是劉邦於心不忍,經過和臣子的商量,劉邦冊封了自己的父親劉太公為太上皇。從此劉太公也就不用下跪迎接劉邦了。但是因為這個太上皇是劉邦冊封的,所以名義上劉太公是劉邦的臣子。



被迫讓位的唐高祖——李淵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迅速軟禁了李淵,奪取了政權,後來又做了大唐的帝王。

雖然李世民順利稱帝,但是這個時候名義上李世民還是李淵的臣子,畢竟是兒子。在李淵的9年太上皇生活中,李世民也沒有幾次去探望他。兩個人基本上也沒有了交流。實際上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最有權勢的太上皇——乾隆

這個毋庸置疑,皇帝絕對是太上皇的臣子。乾隆做了60年皇帝后退位後做了3年多太上皇,但是這位太上皇一直把持著權力沒有放手。

這一時期稱之為皇帝訓政時期,嘉慶根本沒有任何權力,甚至連玉璽都沒有給嘉慶皇帝。所以無論實際上還是名義上嘉慶這個皇帝都是太上皇的臣子。



說了這麼多,終歸起來影響臣屬關係的是權力。誰的權力大誰就是君主,反之就是臣子。就好比明英宗不甘做沒有權力的“太上皇”發動奪門之變一樣。如果他是一個乾隆一樣的太上皇也就不用發動奪門之變了。


我是越關


更新……

此答案確有不妥之處,多謝評論區指正,請後來者結合評論區瀏覽本答案。此外,我又瀏覽了一些相關文章,做太上皇的還有很多(包括一些小朝代在內),原因有的是因為國事艱難,有的是受武力逼迫,還有的是自己厭倦了或者身體確實無法支撐理政但又不至於立刻死掉的,但以前兩種居多。考慮不周,非常抱歉,答案不刪,以供批評指正。


曉滿歷史


一言以蔽之,皇帝強勢,則太上皇是臣,皇帝是君;太上皇強勢,則太上皇是君,皇帝是臣。

不少答主搬出禮法,說什麼國無二主,天無二日,自然是皇帝為尊云云。其實,所謂禮法,大都是上位置愚弄下人,宣傳造勢的一種工具而已。

我們可以找出不少例子來證明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

比如說,劉備的父親劉太公,被劉邦封為太上皇。這個太上皇除了名義尊貴,在朝中沒有半點影響力。劉邦也極少去看望父親。當然,在看望父親且必要的時候,劉邦會委屈下高貴的膝蓋,給父親行個大禮。

劉邦可以告訴臣下,自己乃是皇帝,乃是天子。朝堂之上自然要行國法,一國之君只有皇帝,其他人即便是皇帝的父親、母親都是臣子。

這是國家大禮。不過,在家中,在後宮,見父母時,皇帝還可以行家人之禮。那時候父母是尊長。

這一點,在歷代皇帝對待自己的母親時表現的比較充分。

不過,凡事無絕對,就如有的太后非常強勢,常常凌駕於皇帝之上一般。

但凡是皇帝主動讓位,成太上皇時一般都比較強勢,甚至還掌控朝局。因此,難免與新皇帝之間產生衝突。

像宋徽宗將皇位傳給兒子宋欽宗,宋高宗將皇位傳給宋孝宗,乾隆皇帝將皇位傳給嘉慶帝。這三位皇帝都成了太上皇,但成了太上皇之後依然是君,皇帝不但要在後宮行臣子之禮,甚至許多大臣還經常去朝拜太上皇。

不過,三個皇帝之間又有細微不同。

因宋徽宗是怠惰政務,導致國家衰弱,金軍入侵,因此,在傳位之後宋徽宗的權勢也大大降低。經過宋欽宗的一番爭奪後,宋徽宗不得不交出了手中幾乎全部的權力,包括皇帝的玉璽。

不過,他畢竟在位二十多年,他一日不死,朝中還有大批官員追隨。

宋高宗是開國皇帝,權力更大。他成為太上皇后還活了二十多年。宋孝宗一直膽戰心驚,恭敬伺候這位太上皇。每日都要來請安問候。宋高宗就算是不過問朝政,宋孝宗也分毫不敢妄動。一直到宋高宗八十多歲去世,宋孝宗才得以暢快活著。只可惜,他年紀也一大把,沒過幾年也去世了。不然南宋會振作一番。

乾隆在位六十年,傳位給兒子,當太上皇幾年間,連玉璽都不給嘉慶帝。嘉慶帝就是一擺設。這也使得嘉慶帝對於乾隆朝的權臣和珅更加痛恨。乾隆一去世,嘉慶帝立刻就翻臉。

所謂權勢如水,變幻不定。到底誰是君,誰是臣,大家都可以搬出一套說辭,就看誰的手段更高明。


葉之秋


首先,太上皇和皇帝之間根本就不能以君臣關係來衡量,這根本就是對王朝政治毫無基本概念。因為作為皇帝權力的合法來源,太上皇一般情況下不僅僅是上一代皇帝,而且基本都是皇帝的長輩(但也有例外,比如晉惠帝被迫內禪給叔公司馬倫)。所以倫理上來看,太上皇和皇帝二者之間最基本的關係是孝,也就是家庭中的長輩和晚輩之間的關係。據《孝經•廣揚名》明確指出: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有想在社會上取得認可,則首先要在家庭中成為孝子。無論是明君還是忠臣,其根本的身份必定是一個對長親盡孝之人。



最後一個太上皇,乾隆帝。

故,無論當朝皇帝與太上皇之間的實際關係如何,在政治正確上,皇帝也必須要對太上皇盡到孝,而太上皇也必須要尊重皇帝的孝心,二者之間是一副雍熙和睦的畫面。

做了兩朝天子又做了太上皇的唐睿宗。

這種關係在太上皇和皇帝之間的禮儀中可以表現出來。太上皇自稱“朕”,稱當朝皇帝為“主上”,最正式場合中稱“皇帝”;皇帝自稱“臣”,稱太上皇為“陛下”,正式場合稱“太上皇帝”。自秦莊襄王起,至清高宗,歷史上共有25位太上皇,其中內禪後仍然掌控朝局的有三人:唐睿宗、宋高宗、清乾隆帝。 比如唐睿宗內禪後仍掌握三品以上公卿大臣的任命權以及重大刑案的裁決權。並每五日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並且壟斷自稱為朕的特權。皇帝唐玄宗對外則只能自稱為“予”。而清朝乾隆帝更是大權在握,以至於宮外已經改元為嘉慶年號而宮中依舊使用乾隆年號如故,甚至傳出了乾隆帝不肯將國璽交給嘉慶帝的傳聞。

甚至那些實際上已經是階下之囚的太上皇也都有一定的禮遇。比如明英宗蒙塵歸來被尊為太上皇,雖然實際上已經毫無影響力,但朝廷在表面仍舊一如既往的禮遇。 據《明實錄•英宗實錄》記載明代宗迎接乃兄明英宗時下詔說明:

“太上皇帝車架入東安門,朕於門內迎接。行叩頭禮畢。朕同文武百官隨至南城內便殿,太上皇帝升座,朕行禮畢,文武百官行禮。卿等悉尊朕命,再不許分更。”

而當時禮部儀制郎中章綸更是明確的指出:

“太上皇帝君臨天下十四年,是以天下之父也;陛下嘗親受上皇冊封,為上皇之臣也”。

也就是說,即使非要扯上君臣關係,那皇帝也肯定是太上皇的臣子。

明英宗和代宗兄弟可以說是關係最緊張的太上皇和皇帝。


陳大舍


個人認為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這就類似於現代社會中的一家之主,整個家庭肯定要有主事人,也就是挑大樑的,他通過自己的體力腦力支撐起整個家,而老太爺,更多是通過親情,與一家之主的聯繫,在家及家與外部聯繫中發揮作用。再有,也很像某個公司的大boss,財產登記在誰的名下,誰自然是君,至於父子,這更多是親情關係,換句話說,有皇帝在,才會有太上皇,皇帝是太上皇、太后、皇后、太子等等關係的核心,拿掉皇帝,這個體系是不存在的。當然,也不排除向乾隆這種超級太上皇存在,但他更多是戴的太上皇的帽子,做的皇帝的事,不能算一個稱職的太上皇。


看日落的人984


太上皇是一種特殊歷史時期的一種特殊制度。專職仍在世的皇帝或者現任皇帝在世的父親。關於太上皇與皇帝之間的誰君誰臣,這得從兩方面來講:

禮法

“孝”是在古代傳統道德規範中具有最最最重要的地位。即使是皇帝一旦揹負了“不孝”的罪名,統治的合法性也會受到質疑。

所以,從禮法上皇帝依然得尊崇太上皇,劉邦曾經在喝醉後對太上皇說“始大人常以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產業所就孰與仲多?”劉邦即使在喝醉後,說出來的話對太上皇無禮,但是在稱呼上依舊是“臣”。

權力

太上皇本身是沒有什麼權勢的,權力就像一塊蛋糕,你多他就少,你少他就多,太上皇的權力完全看皇帝對朝政局勢的掌握。

大概分為幾種,

(一)前期有權力的太上皇,跟皇帝成功交接的;

這其中有趙武靈王、唐睿宗、宋高宗、宋孝宗等。

(二)時局危急,扔下爛攤子裝鴕鳥的;

北齊後主、隋煬帝、宋徽宗等

(三)同宗篡位或被逼退位後尊太上皇的;

晉惠帝、唐高祖、武則天、唐玄宗、安祿山、唐憲宗、唐昭宗、明英宗等。

(五)皇帝當累了換個稱呼鬧著玩,傳位後一直攥著權力不放的;

北魏獻文帝、北齊武成帝、北周宣帝、清乾隆帝。

還有就是劉邦稱帝的時候他的老父親還活著,就尊其為太上皇,基本上就是吉祥物一般的存在。


小艾談歷史


太上皇是君,太上皇帝是君,皇帝也是君,太上皇帝實權大於皇帝,皇帝實權大於太上皇。太上皇與太上皇帝不一樣。

太上皇帝掌握實權,乾隆皇帝就做過太上皇帝,掌握實權,他兒子嘉慶皇帝是名義上的君,沒有實權,直到太上皇帝死了嘉慶皇帝才有實權。

太上皇沒有實權,是皇帝父親,是家人,沒有什麼政治地位,不管事。比如劉邦父親劉太公,他是第一位太上皇,但劉邦也只是好吃好喝的養著他,不使自己落個不孝的名聲而已。至於實權,劉太公連邊都沾不上,一切還要都聽兒子的。

皇帝一般掌握實權,除了一些被架空的皇帝,但不管是否被架空,是否有實權,皇帝都是君。


半畝仙客


當然是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了。


為什麼?你還不知道啊,沒關係,就讓有書君來告訴你吧。


各位觀眾,請看大屏幕。


1,君,是國家最高統治者的代稱,而皇帝就是君,同樣也是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從來都是先有皇帝,然後才有太上皇。



太上皇,也稱太上皇帝,是依附於皇帝存在的,其實就是退休的皇帝。


太上,就是至高、至上的意思。太上皇,也就是至高、至上的皇帝,是由皇帝授予並承認的一個尊稱。


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王,帝,這些稱號,統統都不拉風了,都不足以彰顯自己的蓋世功勞。


所以,他就發明了皇帝這個稱號,並自稱為始皇帝。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而為了彰顯孝義,秦始皇追封自己已經去世的父親異人為太上皇。這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太上皇。


2,古代人都講究君權神授。而皇帝自稱天子,老天第一,他第二,誰還能大過他。


而太上皇只是家長,是皇帝的父親,皇帝才是國君。而父子只是家,君臣才是國。


3,皇帝是江山社稷的象徵,是國家的管理者,只有皇帝才能代表國家。


皇帝的玉璽是皇權正統的象徵,上面就刻有:受命於天,即壽永昌。


太上皇是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禪位的皇帝。


既然都已經退休了,當然也就不拿事了唄。



可見,太上皇是社會閒散人員,皇帝才是國家的管理者。


有人說了,既然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那電視劇裡,皇帝見了太后為什麼還要叩拜呢?豈不是君跪臣?難道說編劇腦殘了?或者說太上皇的地位比不上太后?


當然不是。你只看到電視劇裡的皇帝跪下給太后請安,你咋沒看見太上皇呢?新皇繼位時,老皇帝通常已經駕鶴仙遊了,你讓他拜誰去?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以仁孝傳家。皇帝回到後宮,就是回到了家,兒子給母親行禮,當然是天經地義的了。


4,封禪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舉辦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也是最高禮儀。


而封禪大典只有皇帝才能主持,歷史上從來就沒有聽說過有太上皇去封禪的。


5,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所以一國只有一君,其他人都是臣,包括太上皇。


太上,還有一個含義,就是太上忘情。


在這裡,太上的本意是修養最高的人,指聖人、天道。“忘情”,是指放下一切凡情,達到無情之境。


也就是指跳出紅塵,不為情緒所動,不為情感所擾,一心向道。


這其實是歷代皇帝給自己老爸戴的一頂高帽子,你都超凡入聖了,還管什麼紅塵之事呢?就由兒臣代勞吧。


6,皇帝號稱,口含天憲,金口玉言,他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說一不二啊。


太上皇,只是一個尊稱,說了不算,沒什麼實權。



7,皇帝自古以來就佔據著大義名份,被天下各大軍閥認同。


即使太上皇(或權臣,太后)擁有軍政大權,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還是要藉助皇帝的名義發佈詔令。否則就是沒有名份,是大逆不道,天下人人可以討之。


唐中宗的皇后韋氏不就是一直藉著中宗李顯的名義才能把持朝政嗎?後來,她想當女皇,就和女兒一起把中宗毒死了。結果怎麼樣呢?女皇沒當成,反而被推翻了統治,全家被殺。


可見,沒有大義名份就不是正統,就不能號令天下。所以,即使從名義上來說,皇帝依然是君。


綜上所述,太上皇和皇帝之間,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太上皇不參與權力分配,就不算是臣,遊離於君臣關係之外,是皇帝對父親的尊號,不是冊封和恩賞,是對臣民的一種宣示:這是我爸爸,遇到記得禮讓三分,就跟劉太公一樣,根本還應劉邦跪他老子,兒子跪父母,天經地義,所以電視上皇帝跪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大家以為很正常,為什麼偏偏輪到父親就另外一種標準了呢,好比劉邦管理一個很大的公司,你在外再牛叉,父親不參與你公司事務,甚至只提供建議,你不能因為自己牛叉,翅膀硬了,就忘了本,或許父親什麼都沒給你,自己奮鬥和創業,但生命是父母給的,高於其他一切,沒有父母,他劉邦也不可能來到這個世上,建議劉太公跪劉邦的那些大臣未必正確,只是為了迎合和美化劉邦的禮法需要,但如果非親生的,比如某些太后就算冊封的,這種電視上跪皇帝,就不覺得奇怪了。但如果太上皇參與權力分配,那就另當別論了,那他就是組織中的一員,他在劉邦的公司任職,當然也要服從公司章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