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突出抓好五個方面恢復災後重建 目前災區生產生活秩序穩定

齊魯網濰坊9月15日訊15日,濰坊市人民政府召開抗災救災第八場新聞發佈會。

安丘市委副書記、市長杜建華通報了安丘市災後恢復重建最新工作進展情況。

受“溫比亞”颱風影響,安丘遭受暴雨洪澇災害,全市共有18.27萬人受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78億元。災情發生後,在省委、省政府和濰坊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安丘市迅速啟動自然災害Ⅰ級應急響應,市級領導包鎮、鎮幹部包村、村幹部包戶,幹群一心、眾志成城,全力投入抗災救災一線,第一時間轉移群眾、緊急救助、搶修設施,最大限度減少了災害損失。目前,受災群眾全部妥善安置,災區生產生活秩序穩定,全市上下思想高度統一,湧現出了郚山鎮南逯村黨支部書記於志良、柘山鎮後馬時溝村村務負責人李洪明、淩河鎮婁子埠村李方勤等一批抗災救災先進典型,形成了齊心協力參與支持災後重建的強大正能量,做到了抗災救災有力有序有效。

下一步的災後恢復重建,安丘市要突出抓好五個方面:

把受災群眾安居問題放在首位,加快災毀房屋恢復重建

這次災害,共造成安丘市1740戶房屋受損,其中倒塌167戶,經鑑定為D級474戶、C級381戶。對這些群眾,通過租房、投親靠友等方式,妥善及時解決了居住安置問題,全部落實了應急和過渡性生活補助政策。當前,修復重建已全面展開,已完成修復505戶、重建27戶,力爭今年10月底前完成除整村搬遷外的所有受損房屋的修復重建。對災毀房屋多、安全隱患大的7個村,經過專家鑑定,需整體搬遷,涉及1389戶、4657人,數量多、時間緊,遷建任務繁重。對此,在濰坊國土、規劃、住建部門的精心指導下,已全部完成了7個村所有群眾的宣傳動員和安置選址,並展開規劃設計。下步,制定完善安置方案,精心組織,倒排工期,確保明年9月份回遷。關於這次受災群眾特別是4617名受災弱勢群體的安全溫暖過冬問題,將綜合採取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冬春臨時生活困難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發放過冬棉被等措施,全力予以保障。

以減少損失為目標,加快災後生產自救和農業設施修建重建

安丘市農作物受災22.35萬畝,損毀大棚5018個;受災養殖場戶111個,溺亡家禽68萬隻、家畜2336頭,受災棚舍94個;35家企業受損。災情發生後,我們第一時間發動群眾開展生產自救,組織294名農技人員成立35個小組,深入14個鎮街區田間地頭,分類指導做好田間排澇、病蟲害防治、溺亡畜禽無害化處置等工作,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種植業方面,對符合種植條件的地塊和大棚,抓緊組織群眾突擊補種大蔥、香菜、白菜、油菜等適時作物1.5萬畝,其中大棚補種6328畝。把恢復生產與大棚升級換代結合起來,加快受損大棚整修、加固和重建,提升設施農業標準檔次。目前,5018個受損大棚已整修加固1562個、重建233個,9月底前全部完成損壞大棚的整修加固,10月底前重建高標準大棚3460個。畜牧業方面,損壞程度較小的86個棚舍,已完成汙泥垃圾清理、修繕加固、防疫消毒,全部恢復生產。沖毀的8個棚舍,正在準備物料,10月底前建成投用。592個未受損但存在隱患的棚舍全部進行了加固。同時,對692.8噸溺亡畜禽全部進行了無害化處理,完成消毒滅源3713處、155.4萬平方米。工礦企業方面,35家因災受損企業,已全部恢復生產。針對農業受災面積較大、農業閒散勞動力增多的情況,制定了積極實施就業援助、加快開展災後重建工作的意見,舉辦了抗災救災就業扶助招聘周,組織距受災群眾較近的20家企業提供就業崗位。同時,對實施的水利、交通等災後重建工程,優先吸納當地受災群眾務工,實現就近就地就業。

圍繞提升防洪攔蓄能力,加快水利工程隱患整治

這次災害共造成安丘市55座小型水庫、218座塘壩,236處河堤、乾渠、攔河壩受損。

洪水消退後,在省、市水利部門的支持下,組織85名專家、技術人員,對全部130座大、中、小型水庫及攔河壩進行了排查和安全鑑定。本著先急後緩、分步實施的原則,立足防大汛、抗大災,對受損的7座攔河閘壩、55座三類水庫及受損壩坡逐個制定加固重建和隱患整治方案。重點實施7處攔河閘壩修復重建,55座三類水庫修復,鎮村水毀水利設施修復等工程,計劃投資3.3億元,明年汛期前全面完成修復重建任務。同時,對這次排水不暢、發生澇災的農田,高標準實施一批農田水利提升工程,進行防汛抗旱綜合治理,增強排澇抗旱能力。

以安全暢通為目標,加快交通設施修復重建

全市共有130座橋樑、105座涵洞、97段道路49.2公里受損。本著“先通後暢”的原則,對水毀道路、受損橋樑和涵洞進行了突擊搶修,目前,所有水毀道路全部暢通。省道下小路王家赤埠橋沖毀後,2天打通便道,4天完成設計進場施工,目前正在加快建設,預計10月底實現通車。對於其他受損路橋特別是農村公路,結合“四好農村路”建設和農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堅行動,分別制定了維修重建方案,規劃投資1.99億元,對損壞的橋涵和道路進行維修、改建或加固。造價低於20萬元的131個單體工程全部開工建設,已完成72個,10月底前全部竣工;造價20萬元至400萬元的84個項目已編制完成施工方案,11月底前完成建設任務;造價400萬元以上的11個項目正在抓緊設計,明年汛期前全部竣工。

結合品質城市建設,加快市政設施恢復重建

災害共造成14條市政道路、1座橋樑,111處綠化以及供熱、供水、燃氣等管線設施損壞。目前,受損電力設施、供水管網、通訊設施已全部恢復正常。

前期,本著應建盡建、節約高效的原則,全面梳理市政工程項目清單,分類制定實施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迅速啟動了恢復重建。15處沖毀市政道路橋樑工程已修復13處。56處受損管線設施已修復48處,剩餘5處供排水管線正在晝夜施工,3條跨汶河供熱管道正進行方案設計,供暖季前完成修復。

工作中,聚焦聚力五個關鍵點,確保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高質量、高效率、高水平推進。一是加強組織協調。成立了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領導小組和指揮部,下設10個工作組,分類推進恢復重建項目,確保各項任務高效落地。二是嚴格落實政策。對上級出臺的災毀房屋修復重建補助、災毀房屋及農業設施重建信貸、災區恢復重建稅收支持和土地保障等各項政策,不折不扣精準落實到位。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充分利用好省委、省政府出臺的救災恢復重建的各項支持援助政策,多方籌措重建資金。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大力壓縮一般性支出,千方百計保障災後重建資金需求。四是嚴把工程質量。把工程質量作為災後恢復重建工程的生命線,嚴格執行建設標準,堅決防止無資質單位參與工程建設,堅決防止假冒偽劣產品進入建設環節,堅決防止施工過程中偷工減料,著力建設精品工程、百年工程。五是強化審計監督。加大行政效能監察力度,堅決做到絕不允許虛假招標、絕不允許層層轉包、絕不允許各種勢力插手“三個絕不允許”。加強對救災資金、物資使用情況的審計監督,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問題,確保各類救災款物公平公開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