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门槛”转专业,还需要大学做好这些

“零门槛”转专业。从2014年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就已经开始推行“零门槛”转专业政策。五年前,该校的转专业比例不到70%,实施“零门槛”政策后,学校近三年来转专业的成功率一直稳定在90%左右。除了浙江农林大学,还有多所高校实行“零门槛 ”转专业制度。比如,华南师范大学实行按专业招生,探索更灵活的学分制,学生可按规定选择专业修读,新生入学后第二学期,可按自己兴趣爱好“零门槛”申请转专业,经考核同意后在第三学期转入新专业学习,自主选择毕业时间。

“零门槛”转专业,还需要大学做好这些

严格说来,这些高校的“零门槛”转专业,还不是完全彻底的“零门槛”,是对申请没有限制,有转专业意愿的学生都可以提出申请,但是,会根据转入专业的师资、学生数量,限制转入人数。比如,浙江农林大学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对于学生的申请是没有限制的,但不同专业会根据师资和现有学生数量对转入学生有一个限制,如果报名人数超过可提供名额,则按绩点排序。”这相比我国一些高校明确规定转专业的学生学绩点必须达到多少,进一步降低了转专业的门槛,有利于学生在大学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提高大学生对所所学专业的满意度。我国高校应大力推进“零门槛”转专业制度,但是,实行“零门槛”转专业,还需要高校进行进一步的办学改革。

普遍看来,学生自由转专业制度,是学校和学生之间持续双向选择的一项教学制度安排。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大学则必须提高专业质量吸引学生选择,并根据学校的选择淘汰专业。但是真正实现双向选择,既需要学生清楚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不是盲目追逐热门;又需要大学坚持自己的办学定位,提高每个专业的质量,办出专业特色。不然,“零门槛”转专业,会出现学生功利选专业,以及学校为迎合学生而淘汰掉一些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专业的问题。

“零门槛”转专业,还需要大学做好这些

实施“零门槛”转专业制度,首要要求大学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学业与职业发展规划教育、指导,让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能清醒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兴趣、能力,并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做出适合自己的学业与职业发展规划。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于理性选择转专业十分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在每年高考填报志愿中,就存在考生和家长盲目追逐“热门”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大学换专业中,依旧存在。我国教育部门早在1993年实行大学生自由择业时,就要求高校重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但是,真正重视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的学校还不多。这需要高校切实重视起来。

学生“零门槛”选专业,毫无疑问可以促进大学优化专业。但这不是增加“热门”专业学位那么简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的办学定位,分为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精英教育学校实行通识教育,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这类学校约占高等教育的10%,主要指985高校、211院校;职业教育学校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应用技术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这类学校主要指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对于精英教育学校来说,实行“零门槛”换专业,不能迎合学生需要,砍掉基础学科、专业,这些学科、专业对坚持学校办学定位极为重要。比如,哲学、历史专业,不能因选的人少,就不再举办。对于这些学科、专业,学校应该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形成本校办学特色,同时,可以采取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吸引学生选择。另外,由于学校是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可以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面,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

“零门槛”转专业,还需要大学做好这些

而对于职业教育学校,由于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因此这些学校可以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选择的变化,调整专业,但在调整专业时,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这可改变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以前为追求体量、规模不断增设新专业的办学思路,转而重视专业特色,把每一个专业都办成具有特色的专业,由此,就是实行“零门槛”自由转专业,也不会出现学校专业的“冷热不均”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