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揚孝行

——評報告文學《生命的守望者》

最初看到牛海坤的報告文學《生命的守望者》時,我以為不過是一個常見的孝敬助殘故事。可是,在深讀過作品之後,我立即被其所蘊涵的精神力量震撼了。

上世紀70年代初,內蒙古包頭市遠郊什桂圖煤礦,採煤工朱清章父親癱瘓在床,母親成為植物人。朱清章不得不輟學,掙錢養家。在20次的相親經歷中,朱清章都失敗了。在第21次相親時,一個叫張鳳英的姑娘來到了他的身邊。從此夫妻共同承擔起照顧老人的重擔。結婚後18年中,二人竟有10年分離兩地,丈夫在包頭的醫院裡照顧癱瘓的父親、妻子在家照顧植物人的母親。1994年父親去世,1999年妻子去世,朱清章依舊守護母親並撫養兩個年幼的孩子。奇蹟發生了。自1974年突然昏迷成植物人的母親,在2004年時竟神奇地甦醒了,並漸漸地恢復意識,如今89歲了,還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著,2015年還出現在央視春晚現場。

這樣用大愛和孝行演繹的故事,表現出人性親情之美。朱清章夫婦以孝行所喚醒的,也許不僅是長期昏迷的母親,還有對無助者冷漠的社會良知。牛海坤的作品不再只是一個神奇的孝行故事,相信它會作為一種精神和情感的正能量,而對現實社會產生建設性作用。

“久病床前無孝子”。可朱清章、張鳳英夫婦對癱瘓在床的父母不放棄。父親不忍看兒子艱難辛勞,曾試圖攜妻自殺,兒子在非常無助的時刻也曾有過跳崖的念頭。但是,親人間的真愛將這樣的行為和念頭制止。在這裡,孝行是無我的付出和擔當,是長期的勞累和忍耐。

作者在追蹤這個情感故事的同時,也對朱清章的生存環境、工作狀態、生活面貌等方面進行了必要的輻射,從而將一個普通煤礦工人在歷史條件下艱苦、兇險的真實情形給予了傳遞,使更多的人對這個群體有所瞭解。曾經興旺的礦區,如今呈現出一片衰敗荒蕪的景象。有關什桂圖的故事,漸漸地變成記憶和傳說。這些內容,也許是故事的背景,但也會是很有價值的歷史記錄。

《生命的守望者》是牛海坤的第一部報告文學作品。或許是對報告文學真實性原則的敬畏,牛海坤在採訪階段就很認真用力。她不光對當事人努力靠近,深入交談,還專門到朱清章生活工作的煤礦等地去探訪。因為充分掌握內容材料,作品情感厚實。她對題材吃得透,細節真實動人。作品接地氣、揚孝行,具有糾世風的力量。(李炳銀 作者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