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本科、中學,學歷真的會影響收入嗎?

怎麼才能變的有錢?古人曾經給出答案——“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說人要想致富,就得多讀書。這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時代,一直都是管用的。士農工商,讀書人始終排在第一。

碩士、本科、中學,學歷真的會影響收入嗎?

但近些年來,這個傳統似乎越來越面臨嚴峻的挑戰。總有骨頭裡挑刺的人會說,世界首富XXX是輟學的,XXX也是輟學創業的,還有XXX的CEO、臉書CFO都是輟學創業最後成功的……那麼多世界聞名的富豪都是輟學的,說明讀書並沒有看起來那麼有用嘛!謬論!

讀書無用,事實真的如此嗎?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一份基於大數據的報告,卻給了我們完全不同的答案。先看兩幅圖。首先是美國社會收入和最高學歷的關係:

碩士、本科、中學,學歷真的會影響收入嗎?

美國失業率和受教育程度的關係,從左到右分別為:年份、本科以下,本科及以上。

碩士、本科、中學,學歷真的會影響收入嗎?

結果,最高學歷群體比最低學歷群體平均收入高了整整六倍!每個教育階層都顯示出明顯的級差,這個差距稱不稱得上天壤雲泥?

在社會統計領域,有無數權威統計資料都證明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健康水平、預期壽命、心理健康水平、道德水平、社會責任感水平等等幾乎所有的人類社會指標都呈無可爭議的正相關。

這麼清楚的問題,一張圖就說明一切的問題,可是為什麼,在中國社會還能引起爭議?換句話說, 為什麼這年頭網上越來越多這樣帶節奏的人,大肆地鼓吹讀書無用論和反智主義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網絡沒有學歷門檻,大部分網絡話語權是掌握在低教育程度群體手中的,他們出於自身利益與社會認同感,當然會極力貶低教育的價值。

碩士、本科、中學,學歷真的會影響收入嗎?

比如此前70%的網友要求高考取消數學,是因為數學沒用,還是因為數學考試的存在不符合他們的利益?答案一目瞭然。

最黃金的機會在18-45歲,把握不住天壤之別


人這一生都在打工,政府、事業單位員工在為政府、事業單位打工,企業老總、個體戶在為企業、店面打工,而公司、企業員工是在為公司打工,但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是:他們都在為自己打工。

很多人他們本來起點基本相同,但成長時的路徑卻慢慢發生著變化,最終導致的結果也截然不同。我們可以看到,當下80、90、00後正在崛起,第一批90後甚至已經步入中年危機,他們面臨的是付不起的首付、拿不出的彩禮,他們大多為三個月一交的房租發愁,按照工資的進度,可能再過10年才能買得起房和車,可那時的房價又是一個未知數。而同樣是80、90後,有的還在為生計徘徊掙扎,而有的人已經席捲大量資本收割離場。

有位國外的學者說:現代社會,平均每幾年會出現一次大勢,每一次都會造就一批成功者,這波勢能會推動著歷史、經濟進程加速前進,個人命運也與大勢緊密相連。而我們人生中前幾次因為年紀太小,多數人沒有辦法把握,後兩次由於年紀太大沒有精力把握。

最黃金的機會會在18歲到45歲之間出現 ,期間只要抓住一次就可以贏得整個人生。少部分人是後知後覺,大多數人是不知不覺。(過去20年的幾次大勢明顯突出:80年代的高考,90年代的房產大潮,2000後的互聯網浪潮,當下的移動互聯網熱皆是如此。) 當然,通往成功的路徑很多,但如果路徑不對,那麼後果會不堪設想。劉放曾說:“這些年,原以為自己的生活隨心所欲,沒想到,我在追尋自以為對的路上,硬是把自己圍成一堵密不透風的牆。”

碩士、本科、中學,學歷真的會影響收入嗎?

985/211也好,專科也好,高中也好,讀書就是有用!有學歷就是能掙錢!我們的社會曾經流行過,“拿手術刀的不如拿殺豬刀的,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這不可否認。

但大家真正理解過這兩句話的含義嗎?它們是80年代初期改革剛剛開放時,對體制中工作的知識分子待遇沒有個體商販好的一種 調侃,本身就在諷刺這種情況的不正常。

因為當時剛剛改革開放,一切商業行為都還處於藍海階段,只要有膽子有眼光,誰都能賺錢;不過轉眼改革開放四十年了,整整一代人過去了,所有領域都進入了高度競爭的時代,不用多說,大家也能體會到。

說比爾·蓋茨、喬幫主、馬克伯格都是輟學的,你也先看看人家輟的是什麼學……你先能考上哈佛,再談談輟學這事兒吧。

說碩士畢業找不到工作,這個情況確實有。但你那是沒看到,本科畢業找不到工作的更多,高中畢業沒有關係甚至很難進入正規單位,只能出來打打零工。

說清華北大畢業的出來賣豬肉,這個也是真的,清華EMBA畢業的陳生和北大中文系畢業的陸步軒,二人聯手打造“壹號土豬”品牌,到15年年銷售額過十億,新三板上市,如今早已身家超過百億……

“在你還沒有成功,在你還在努力的時候,不要告訴人家說你有多苦。當你成功的時候,苦也不需要你自己來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