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興于洋人亡于洋人」,康熙和慈禧說:「這話沒毛病」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國祚268年,歷10帝。縱觀整個清朝,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興於洋人,亡於洋人”。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清朝“興於洋人亡於洋人”,康熙和慈禧說:“這話沒毛病”

▲慈禧

晚清亡於慈禧,慈禧亡於洋人,清朝亡於洋人發動的“鴉片戰爭”,亡於日本人發動的“甲午戰爭”,亡於法國的“中越戰爭”,亡於“八國聯軍”進北京。講真晚清就是洋人侵略中國的血淚史和屈辱史。

那麼,興於洋人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清朝從關外進駐北京、第一位皇帝是順治,他是康熙的爸爸,清朝最強盛時期莫過於“康乾盛世,”康熙能有幸當上皇帝,乃至成為中國歷史上“千古一帝”,這一切得益於一個洋人,他就是順治帝的洋人爺爺——湯若望。

清朝“興於洋人亡於洋人”,康熙和慈禧說:“這話沒毛病”

▲湯若望

湯若望(1592~1666年)是德國天主教教士、神父。為了傳播基督教,自1623年春天,不遠萬里輾轉來到了北京。到1666年去世,歷明、清兩朝,在中國長達47年。可以說一生奉獻給了中國。

湯若望是集天文和自然科學為一身的大家,他為中國的天文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現在用的農曆就是洋人湯若望編著的。

湯若望不但在科學上有所建樹,他還利用這些知識左右了大清朝的命運和未來。

1644年,年僅6歲的福臨被皇叔父攝政王多爾袞擁立為帝,他就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順治。

清朝“興於洋人亡於洋人”,康熙和慈禧說:“這話沒毛病”

▲順治帝

多爾袞擁立福臨稱帝是出於無奈。當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想稱帝,但是他的競爭對手是皇太極的嫡長子豪格,他為了排擠豪格,擁立福臨為帝,當豪格落敗後,他露出了猙獰面目,想篡奪皇位。

多爾袞計劃在故宮之外、為小皇帝和孝莊皇太后建座“新園”,目的就是把小皇帝母子遷出故宮,趕出權利中心。

湯若望此時是欽天監,也就是負責天象解釋的官員,他利用自己的天文知識,利用中國封建統治者對大自然規律的敬畏心理,把自然界的變異與統治吉凶聯繫在一起,用“上天示警”的預兆,進勸多爾袞不要採取激化矛盾的措施。多爾袞在他的勸導下取消了這個計劃。為小皇鞏固了皇位,他由此受到了小皇帝的尊重。

清朝“興於洋人亡於洋人”,康熙和慈禧說:“這話沒毛病”

▲多爾袞

宮中從來就是權利鬥爭的漩渦,隨著小皇帝的長大,他和叔父攝政王多爾袞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微妙,他對叔叔專權很是不滿。

湯若望洞察一切,多次提醒小皇帝:“根據我的醫學常識以及我所瞭解的多爾袞的健康狀況,多爾袞將不久於人世”。皇上不宜操之過急。

湯若望這樣說在當時無疑具有很大的風險。一但說中,小皇帝高興,假如走露風聲,詛咒攝政王多爾袞這是死罪。

湯若望果然“神機妙算”,其實是長期經驗的積累。1653年1月,多爾袞被湯若望不幸言中病逝,他不失時機地為順治帝選擇了親政日期,在多爾袞喪期剛滿的2月1日,順治帝宣佈親政。在湯若望的直接干預下,避免了叔侄二人的生死相殘。

清朝“興於洋人亡於洋人”,康熙和慈禧說:“這話沒毛病”

順治帝和孝莊皇后

順治帝非常欽佩湯若望的道德與學問,與之保持很好的關係。湯若望曾以他的醫學知識治好了孝莊太后的病,為此皇太后對湯若望很感激。認湯若望為“義父”,隨後順治帝也尊他為“瑪法”(滿語,尊敬的老爺爺)。

順治二十四年,皇帝病重,誰來接班成了關鍵問題,當時康熙作為順治皇帝的三皇子不可能成為繼承人,歷來皇位接替都是從嫡長子往下類推。

雖然順治的嫡長子已死,但還有二皇子福全,按照長幼排序,無論如何也輪不到康熙。但此時湯若望說出了一個誰也無法反駁的理由——玄燁(康熙)出過天花,對這種可怕的疾病有了終身免疫力,再也不會出了,而福全還沒有出過,難保以後不會出。

由於當時醫療水平低下,出天花是很兇險的疾病,有極大的死亡率和傳染力,順治對此深有體會,他出天花時,叔父多爾袞派人把他扔到了一處遙遠而荒涼地方,讓其自生自滅,順治能活下來,多虧了福大命大,這也成了以後順治記恨叔叔的一件事。

清朝“興於洋人亡於洋人”,康熙和慈禧說:“這話沒毛病”

▲康熙帝

順治經過幾番斟酌,最終聽從了湯若望的意見,冊封玄燁為皇太子,這就是以後的康熙大帝,可以說,沒有湯若望就沒有後來的“康乾盛世”,所以說,清朝的興起源於洋人湯若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