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你怎麼看?

唯一愛曼


溫馨提示:如果城市居住的小兩口要辦婚禮,如果非要請村裡人參加的話,建議直接回村裡做流水席。

沒有任何歧視的意味。對於今天絕大多數小兩口來說,結婚都是一個特別大的壓力。

彩禮、嫁妝、婚禮、婚後蜜月,再加上各種小開銷。一場婚禮下來,沒有20~30萬,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事。

於是,過去大家都住村裡的時候,大家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說到底,不要給新人那麼多壓力,新婚夫婦擺酒席感謝大家,流水席隨便吃的傳統,就此形成。

但在今天,住在城裡的小兩口,好多人回了農村連村裡人都認不全,村裡人可能幫助過小兩口的父母,但對小兩口來說,一點幫助都沒有。

所以選擇在城市裡辦酒席,就應該感謝那些在城市裡幫助過自己的人。這些人份子隨的高低不論,能來的,或是感謝,或是日後合作,或是現場幫忙,總之不會白跑。而且大家給的錢多,吃的好一點,是很正常的。

但是請村裡人呢?一輩子可能只見過1~2次,他也帶不來資源,過來白吃白喝,再帶著自己一家子人?說不好聽的,人就是本著佔便宜的心來的,一村來5~6家人,佔3~4桌,加起來隨不到1000塊錢。

這種人就是毒瘤啊!

所以非要請客,級別對等,在村裡擺流水席,花不了多少錢,愛隨份子不隨。

前些年我們參加大學室友的婚禮,在農村辦的,我們幾個哥們隨的份子加起來夠一個村隨的。當然大家小聚一下,去村裡乾點活。要是反過來,在城裡辦婚禮,請這一個村的,我室友的首付都捐了。


酒騎風


雖然我覺得這個現象不好,但是也能表示理解,因為處在農村,也見過很多人這樣,久而久之,就習慣了。

我說理解,是這樣的。比如你是個大人,你去參加酒席,你的兒子或者女兒,可能就哭著鬧著讓你帶他去,能怎麼辦呢,帶去唄,如果你是一家三口,已經去了兩個人了,家裡還剩一個人,她肯定覺得自己吃飯做飯吃沒意思,無聊,如果丈夫說一句,一塊去吧,一個人做飯又那麼麻煩,女主人一般都是欣然同意。所以,我對這樣的情況,表示理解。

還有就是,男的會說,你帶孩子過去吧,女的可能就不好意思,會說,你不去我也不去。然後兩個人一商量,禮都隨了,沒人去,多不好啊,還是一塊去吧。

還有的情況就是,老人帶著好幾個小孩的,這也是沒辦法啊,小孩又不能單獨過去,老人去的話,家裡的小孩又沒人做飯吃,還是一塊帶著去吧,有的老人都領好幾個小孩,所以我表示能夠理解。

還有就是,如果孩子大了,比如,上了高中上了大學,回到家後,很多人都會不願意去的,到了這個年齡就怕見人了。

還有就是,人去多了,也顯得熱鬧啊。我表示能夠理解,雖然這種行為可能有點不太好。



小幸福的萌萌雷


其實現在隨禮隨分子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因為人活著就要有來往,無論是親戚朋友之間,還是同事之間。大家都需要你來我往。當然啦,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所以分子錢多少也不相同。而且是農村和城市裡邊兒的風俗習慣也不相同。其實現在在很多農村,他們隨禮也比較大。


村裡的紅白喜事,街坊鄰居一般來說都是會去的。他們隨的份子錢基本上也都是在100到200之間。其實在十年以前,基本上是三十五十元。現在基本上一百元以下很少了。尤其是結婚這點兒喜事兒。基本情況下,隨200元的份子錢,基本上全家都去吃飯。農村的風俗習慣,在婚禮上是特別的受歡迎。因為在農村結婚,其實比較熱鬧。街坊鄰居都會去看新媳婦。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幾十桌,親戚朋友加起來將近200多人呢。在一個大家湊熱鬧的地方,基本上是生孩子。基本上也都是全家去。其實這樣的場合,大家去只是為了圖個熱鬧。去的人多了並不是壞事,說明這個家裡邊兒的為人處事好。大家去並不都是為了一口吃的,是為了高興而去的。如果去的人少了反而不好呢。

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不能一味的去讓所有的人去做同樣的事情,在城市裡面結婚就不一樣了。即使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在城市裡面結婚,也不可能所有的親戚朋友都往城裡去參加他們的婚禮。但不管怎麼說,不管隨份子多少,去的人越多越熱鬧!


文史大世界


呵呵,二百算什麼?已經很多了好不好,我結婚的時候(8年前),一人送50元,全家人(五六個)來吃,多一點的,七八個,差不多一桌子了。

最讓我和媳婦驚訝的時候,當時跟我們一桌子的,一家人,吃完後,還剩了很多菜,這一家人直接從衣兜裡掏出塑料袋(提前準備工作做的好啊)、一隻雞、一碗粉蒸肉、一條魚等,一直接打包帶走,也不顧及桌子上的新郎和新娘的感受,我真是醉了,這一桌,起初不知道是一家人,最後打聽得知,是我哥哥同事的一家人。

其實,送禮少,一家人來吃,在農村,比較普遍,提問提到的,可能是城市裡送200元,真正在我們西南老家農村,也就100元,少的,還有送50元的,之後就是全家人來吃,根本就不夠本錢。

在農村,這種情況也是被大家普遍認可,我們小時候,誰家辦喜事,父母送人情(禮金,20多年前,差不多20元)後,我們兄弟姐妹們都會去吃,一個道理,現在農村還保留著這種傳統,市裡面少,省城或者大城市,這種情況基本沒有。

一人送禮,全家來吃,其實,也是說明你在這個村子裡人際關係好,大家比較認可你,才來給你“捧場”,對於那種人際關係不好的,即便請客了,發請帖了,也有一些人不去,更不可能去一家人了,一家人去,都是經過父母同意,也說明這一家人跟結婚辦喜事這家人關係好。

而且,在我們老家,都是辦流水席,相對來說,成本比較低,好多菜都是村子裡自己種的,還有一些菜是寨子上村民送的。我覺得,一人送禮,全家人來吃,雖然看似結婚的人吃虧了,但人氣會旺盛,沖喜,也挺好的,大家也不會太在乎是否賠本。

我結婚的時候,是在縣城辦的流水席,當時,一天下來,流水席達到了80多桌子,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一人送禮,全家來吃,包括我在縣城工作的同學,他們送禮後,父母兄弟都過來吃,還有的,是自己的兄弟哥哥的朋友同事,送禮後,同事朋友父母們來吃。

應該說,大多數請客人,是不太在乎這一家人來吃的,不過,像我開頭所說,在新郎和新娘子一張桌子上,那樣狼吞虎嚥、風捲殘雲後,還拿出塑料袋,不顧及新郎新娘感受(新郎和新娘還在吃呢),就直接打包帶走的,就有點誇張了。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我看這就不錯了,給你們說一說俺這邊的風俗規矩,你們更受不了。


我是山東滕州的,我們這邊,不論紅白事,男方的同姓族人,只要不出五服,就是“近門子”,就不用花一分錢,紅事去喝喜酒,白事去喝豆腐湯。當然你也不能光帶張嘴去,白吃白喝,你作為事主的近門子,要跟著幫忙幹活,比如紅事要接客陪客,白事更復雜,因為孝子光跪那哭,所以一些重活累活,全指望近門子上,比如挖墓坑,抬棺材,所以不花錢的大席也不是白吃的。


現在隨著生活條件好了,誰家也都不差乎那兩個錢,就是近門子,也跟著隨禮了。其實,在俺這邊,近門子不拿錢,或者親戚家拿二百塊錢來一家人,事主是不會生氣的。


因為辦紅事人越多越熱鬧,說明事主家人緣好,有的人你倒貼他二百,他也推脫有事來不了,那就尷尬了。辦白事,也是人越多越好,不光幹活,對逝者也是一種尊重。


農村辦場,都是流水席,不差乎幾雙筷子,再一個還是那句話,生活條件好了,即使主家不在乎,人們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吃大席了,上班族忙,學生不請假,所以一般不湊節假日的話,很少很少有一家人全出動去吃酒席的熱鬧場景了。


鄉村大嫂


農村人吃宴席,講究熱鬧的氣氛,甚至是去的人越多越好。因此,對於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我是這麼看的。

對於我們村裡的人隨禮也就二百元,這二百元送到主人家後,主人會給送禮的人幾種回禮。主要包括一盒四十元錢的黃鶴樓香菸,一個禮袋中裝著杯子、喜糖、毛巾等的回禮品。就這兩項基本的回禮品,起碼也要45元。

其次,農村人做宴席,講究10人一桌,每桌至少16個菜,這16個菜中,包含4個冷盤,然後就是魚肉之類的佳餚。而且,每桌上放兩瓶80元左右的酒,一盒20元和一盒40元的香菸。據有人推算,在農村裡擺宴席,一桌的花費起碼得400元。400元給10個人分,沒人就是40元。並且,農村擺宴席通常吃兩餐,因此沒人所吃的宴席錢就是80元。這80元的菜錢加上前面的回禮就是125元。故而,送了兩百元的隨禮錢,全家都去吃,那麼主人就得倒貼了。

因此,有些覺得不好意思的農民伯伯,現在送了二百元的隨禮後,只派家裡的其中一人去吃,意思意思一下就行了。為了自己同時也為其它的農民,只派家裡的一人去吃宴席是最好的選擇了。


週記微農


看到這個話題,首先我是心裡發笑,沒別的意思,就因為昨天剛剛吃席回來。

我的老家是江蘇泰州農村的,在我們那裡隨禮是分彼此的。如果是很親近的人,比如姐妹、兄弟、關係很鐵的朋友之間,隨禮就看個人的意願。多的,上萬,少則幾百。這個很正常,主要還是看彼此的經濟狀況。一般隨禮的姐妹兩個以上的,大家都會私底下商量著來,大多數和睦的大家庭,會顧及到彼此,隨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數目。

比較遠點的親戚,我們這裡俗稱:公親。比如同姓本家,遠房叔伯表兄弟這些,交往起來就以當地的大眾隨禮習慣來。

一般人家有事,喜事會由家裡最活潑的那一位來記錄下所有親戚的隨禮,我們這裡記錄不是為了公開,而是方便以後對方家有事情了,回禮。回禮多一點沒關係,少了容易造成矛盾,當然多太多也不合適。

如果是白事,就不能隨便記錄了,得找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幫忙梳理來客的隨禮。這裡隨禮的費用還不是大事,主要是喪事裡涉及到風俗,我們這裡俗稱“孝禮”,我們這有“女頭巾、男布帽”的風俗,而且隨禮親朋的直系家屬多少人就得發放足數的“孝禮”,少發多發都是對親戚的不敬,這在農村非常忌諱。

公親隨禮200元,全家來熱鬧。這在我們這裡非常正常,而且我們還特別希望“全家總動員”,為什麼呢,就一個“熱鬧”。特別是婚禮、老人大壽,這是喜中大喜,人越多顯得主人更氣派。就我認識的一圈人裡,少有利用請客辦席攬財的。隨禮更像是一種象徵,比如結婚,公親的隨禮分兩部分,“人情”加“叫錢”,人情就是指公親隨禮,而“叫錢”則指新人對長輩的改口費用。具體數目都是慣例。

從熱鬧的角度去看待這種現象,估計你就能理解了。當然我說的是我們這裡的風俗,目前我們這裡還沒有出現那種動不動就請客吃席收費創收的現象,而且我們這裡在隨禮問題上,大家都很一致,隨的人按習俗,收的人也是按習俗。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家庭,今天收了,明天總要還的。

如果非要算成本,就200的隨禮費用,在江蘇農村來說,一家四口人來吃席,算是不虧不賺吧(農村一桌標準在800至1000,10~12人一桌,而且現在查酒駕擋掉了許多白酒。)。即使有朋友偶爾多帶人過來,一般最多是小孩,如果是成年人,大多數會主動跟著隨禮。所以想白吃的人不多,哈哈哈。

比如像我,如果喜事,還願意湊個熱鬧,隨老人一起出席,一般主人會主動給我聯繫。如果喪事,正常情況會送個花圈送上隨禮,或者送葬的時候出席一下,一般不留下吃飯。家裡長輩在,自由多點。




來自水泊不是梁山


在我們當地農村,親戚朋友家辦紅白喜事,被邀請後前去隨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無論拿禮金多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全家人都是要一塊兒去的,這和禮金的數目無關。雖然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禮金的數目也水漲船高,可一家幾口人一塊兒去赴宴的話,吃飯的成本就要遠遠高於禮金的數目。



針對這種現象,其實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全家都去赴宴的話這是對親戚的一種尊重,俗話說有錢捧個錢場沒錢捧個人場,無論哪家辦事情,也不希望宴席上冷冷清清的吧。



我們當地的農村把隨禮稱之為往禮,意思就是指一來一往的意思,大家都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彼此之間也就不會在意什麼了。

如果親戚朋友之間凡事都已經錢衡量的話,之間的來往也就沒什麼意思了。


農人圈


農村隨禮200元,那真是太多了,我的老家就是現在隨禮照樣有很多隨50元的,並且是全家都去吃一頓。

我的老家在山東省臨沂市的一個農村,前幾天我姑家弟弟結婚回老家上喜墳請客,也就是收收喜錢。去村裡做喜宴的飯館訂了500元一桌的酒席,這個標準在我們村算是高標準了,有羊腿、肘子、扒雞、大魚等,去邀請走的近的,一個門裡的去吃飯。
後來我姑說有好幾個大娘隨禮給50元喜錢的,我姑說說,當時他們孩子結婚我姑也是給50元份子錢,現在是照原樣換的。

但是那個時候還是90年代,在那個年代的90元相當於現在200元左右的等價;並且現在吃完酒席每人還得給個紅包,裡面裝有喜糖,喜煙,喜果子,幾個人給幾個,那些給50元來吃席的,光他們一家子人每人一個紅包就已超過50元了。

這還都是好的,還有的去通知了喝喜酒都不去的,並且還在背後說城市裡來的才一桌500元的標準,怎麼也得弄個最貴標準,去喝頓酒吃不回來。我們農村有很多這樣的,不管你以前給他們多少隨禮,等你有事過去幾十年了,他們還是會照樣一分不多的還給你,並且還得一家人都去吃一頓,他們不會去想那個時候一桌酒席不值100塊錢而現在最低都得300多元網上了。

有時候有人說農村人小氣,像這樣的事確實讓人無力反駁,也許是人老了算不過這個賬來。但我總結,這樣的還是與思想保守,自私心太強有關係。


我的幸福小生活


每個地方不一樣吧,我們那邊也就是一個大人帶一個小孩,最多是兩個,小孩沒人看了只能帶過去。不過大多數都是一家一個人去吃,沒有全家都去的,那多不好意思啊,雖然鄉里鄉親的。而且隨禮的錢一般也就100塊,只有親戚或者是關係比較好的人隨禮就多一些,然後比較親的親戚才會全家去吃,一般的只是一家去一個人。這都是形成一種默契,大家都能互相遵守。不過中國那麼大,每個地方的風俗禮儀各不相同,只要開心,圖個吉利喜慶熱鬧的氣氛,這也沒什麼不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