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不是可以稱爲無明君、無名士、無名將的「三無朝代」?

大清今天要完了嗎


可以,因為任何一個朝代都可以這麼概括!

之前在電視上聽高曉鬆解說明朝歷史,將明朝形容為“無明君、無名士、無名將”的三無朝代,很有意思。

而現在,這個三無朝代又成了明朝。以此類推,接下來元朝、宋朝、唐朝乃至漢朝秦朝都可以稱為三無朝代。

畢竟這個“有”和“無”全憑一張嘴,尤其是高曉松的嘴,主觀得很。

歷史是這麼借鑑的嗎?還有之前袁騰飛的“北宋無將,南宋無相”的高論,我們是講究化繁為簡,但是這種以偏概全的所謂概括簡直就是對歷史的褻瀆!

狄青不是名將?陸秀夫文天祥不是名相?

好了,回到正題,清朝到底是不是三無朝代呢?肯定不是的!否則清朝前期也無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具體說來,清朝在乾隆之前所有成就的取得,除了皇帝勤政,必須有名將名士的支持!

那麼,清朝的明君都有誰呢?靜夜史認為乾隆之前的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包括乾隆都可以算明君,努爾哈赤時代還沒有建立清朝所以不算清朝的皇帝!

王朝前期,國力上升,需要為君者兢兢業業,勤政不息,在這一點上,清朝前期的皇帝做得都很到位:

  • 皇太極

皇太極在努爾哈赤的基礎上,繼續打擊漠南蒙古,終於在1635年徹底征服漠南蒙古,從此漠南蒙古成為後金的重要助手,明朝面臨的形勢更加危險。

除此之外,皇太極還改組了八旗制度,在八旗中加入了蒙古軍和漢軍,使其戰鬥力更加強悍。

皇太極是將清朝帶向封建化的重要奠基人物!

  • 順治

順治時期,冊封達賴,清朝獲得了對西藏名義上的宗主權;

衛特拉蒙古入貢,清朝獲得了漠西蒙古的宗主權,成為全蒙古人的名義統治者;

順治時期,清軍平定南明反抗,在全國統一進程上邁出重要一步。

  • 康熙

康熙在位時間最長,創造的記錄也最多。

首先,除掉鰲拜親政後,康熙開始主持削藩工作,並於1681年平定了三藩之亂;

1683年平定寶島;1689年《尼布楚條約》鞏固了東北邊疆;

1690年和1696年兩次擊敗準噶爾,迫使噶爾丹自殺;

1691年主持多倫會盟將漠北蒙古收入版圖;

1722年驅逐準噶爾收復西藏。

  • 雍正


1724年平定青海厄魯特蒙古叛亂從而收復青海;

在位期間設置軍機處,加強中央集權;

1727年《恰克圖條約》確定清俄中段邊界;

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管理;

  • 乾隆

1755年進兵準噶爾,1759年徹底將天山南北納入版圖;

1792年反擊廓爾喀入侵西藏,同年設置金瓶掣籤制度,進一步加強對西藏的管理。

可以說,清朝皇帝的勤政程度在所有朝代中名列前茅,因為專制皇權的加強,清朝皇帝也成為不得不勤政的君主。

縱觀清朝的君主,特別是以上幾位君主,可以稱得上是明君。

而明君成就的達成,是需要名將的輔佐的,但是我們印象中,幾乎沒有出名的名將或者名士。我們知道,宣傳起著很大的作用。

但是,我們也應該明白,因為以下幾個原因,清朝的名將和名士顯得黯淡無光:

1、專制集權空前嚴重

這導致天下權力集皇帝於一身,這導致一個後果,即:如果這個皇帝不昏庸,那他就一定是明君!

什麼意思呢?權力的過分集中使得歷史發展的選擇變得更少,非黑即白,非昏即明!因此皇帝的秉性,直接就影響甚至決定了帝國的命運!

在這樣的情況下,所有的名將名士就成了皇帝的陪襯,並隨著皇帝的起落而臣服。適逢明君,你就是名將名士;趕上昏君,你就是敗類垃圾,沒辦法!

所以,專制集權下的皇權掩蓋了名將名士的光環!

2、清朝的體制決定了名將名士無地位

清朝和其他漢家王朝不同,這是有女真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在這樣的王朝中,漢人的地位普遍低下,這種狀況直到清朝末期才有改觀,要感謝太平天國!

在清朝前期,雖然漢人舞文弄墨,能征善戰,但是因為地位低,還是要把功勞讓給滿人。這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將周培公的功勞分給圖海是一個道理,因為周培公是漢人,而圖海是滿人!

我們知道,漢人一直是先進文明的創造者,而且因為基數巨大,漢人集團也是最能產生名將名士的地方,但是因為清朝政治體制的安排,清朝的廣大漢人名將名士就這樣被掩蓋了。

而清朝產生名將的平臺-八旗,則在入關後迅速腐化,再也無法產生名將!

3、清朝的環境決定了無法產生名將名士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對於如何管理這個龐大帝國一直非常謹慎。

為了鞏固統治,清朝創造了保甲制度、八旗綠營鎮守制度以及文字獄制度。這一系列的舉動極大傷害了我國社會的發展,但是客觀上保證了清朝內部的穩定。

在清朝前期,除了邊疆戰爭規模較大,內地反抗的規模基本都不大,這使得清朝喪失了產生名將的客觀條件。

而因為清朝管理帝國的主要目的是穩定,所以不需要太活躍和超前的思想,這樣的情況下, 名士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概括起來,清朝不能說是三無朝代!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作為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歷史時期,滿清在我們的電視劇和小說裡有著許許多多的形象。大部分都是主賢臣明,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強盛,政治清明,不然的話,也不會皇帝沒事就帶著宮女,太監,和尚出去私房,也不會下江南去挑逗鹽幫幫主,更不會整天和大學士們逗著玩,所謂滿清無昏君,帝國最強盛就出於此。

但實際上,滿清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情況呢?就像一些自認為是清史磚家的人痛批明朝是三無時代一樣。清朝是否如此呢?

打心底說,我是真看不起那些打著團結旗號滿嘴謊話的磚家,就比如有人說,努爾哈赤一次性從明朝掠奪人畜多少萬頭促進了民族融合,是極大的功績那些話,但面對歷史,我們要的是公正,公平的評判。

閒話少說,滿清是不是無明君,無明士,無名將的三無朝代呢?我認為中肯的說,只能是幾乎算是,還是有那麼幾位的。

所謂明君

是指英明的君主,也是開明,英毅之君,引導國家強盛,百姓安樂之君,中國歷史上的明君大致有以下幾類

1奠基創業、統一天下的開國之君,如秦始皇、漢高帝、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等。

2繼業守成、開創治世或盛世的賢君英主,如漢文帝、漢和帝、唐玄宗、明成祖等。

3承天命於宇廈將傾、社稷飄零的衰世,勵精圖治、中興家國的中興之主,如漢宣帝、唐憲宗、遼景宗等。

很明顯,滿清諸位,難入此列,先說清朝最能引以為傲的聖祖康熙,最常的誇讚就是除鰲拜,平三藩,徵葛爾丹,戰沙俄,收臺灣,以及實施永不加賦等政策,說起來確實也對的起這個聖字。但事實上,康熙的除鰲拜之舉也不過是統治集團的爭權奪利罷了,鰲拜從皇太極時開始為他祖孫三代當牛做馬,為了順治能繼位差點死了去,又成為順治的託孤大臣,確實為滿清操碎了心,有鰲拜在,三藩一直受到壓制。鰲拜確實是大大的功臣了,然而這樣的功臣卻落的個囚禁到死的下場,就不得不讓人感嘆了。三藩之亂,我們從歷史書上看到,是三藩不服從朝廷主動挑起的叛亂,可實際上卻是滿清朝廷向其許諾裂土封王,永不揹負,轉眼就要鳥盡弓藏,想把這幾個本來就被天下人痛恨的要死的人奪了軍權,三藩領地徵兵,官吏任免,百姓賦稅朝廷都可插手,三藩本就沒有反意,因為對他們來說,背叛漢人已經讓他們只能和滿清朝廷牢牢綁在一起了。但沒了軍隊沒了權利,讓他們回老家恐怕走不到遼東半路上就會被殺掉了,所以只有奮起反抗,結果大半個中國重燃戰火,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如果不是吳三桂反意不夠,信心不足,自己停步不前,恐怕康熙還真要回東北當聖祖去了。再說徵葛爾丹戰沙俄,都是多倍兵力圍剿卻長期沒有成功,葛爾丹如果不是病死,朝廷能不能勝是很難說。而《尼布楚條約》也不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罷了。

臺灣之戰,有些人熱捧其功,甚至在電視上,鄭經都是一個猥瑣反動的胖子形象,但實際上鄭家從驅逐荷蘭殖民者開始都是中國抗擊西方殖民勢力的第一線,如果說滿清是中國,臺灣也是中國,清朝聯合被鄭明擊退的殖民者打下臺灣,這最多也就是內戰勝利的一方,算不上評判其為明君的標準。

而對民生而言,康熙朝的文字獄更勝一籌,康熙雖然永不加賦,但其針對的是農稅,其他的雜稅不減反增,甚至達到增加百分之百的程度。終其一朝,吏治腐敗,貪汙橫行,康熙打的幾場戰爭將財政拖到了崩潰的邊緣,所以康熙可以聖卻不明。

雍正或許是滿清唯一值得稱讚的皇帝,刷吏治,攤丁入畝,懲治腐敗,正是因為短短的雍正時期,才讓被他父親肆意揮霍的財政沒有崩潰。但他的明君之相才露出尖角,就結束了,世人對其更多的是其屠戮功臣,虐待兄弟的罵名,而文字獄在雍正時期也極為頻繁,所以,只能說,雍正算是明君,但活的時間太短,黑材料太多。只能說是算是明君了。

雍正以後,好大喜功六下江南浪費國力民力,將父親留下的遺產揮霍無度的乾隆就不說了,再往後的滿清皇帝們也不值得一提了吧。

再說名將和明士,清朝幾乎沒有什麼明將和明士的,嚴格等級控制約束,不聽話殺,說錯話殺,寫錯字殺,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還有n多的文字獄,這種高壓環境下,思想都被禁錮的死死的,怎麼可能有名士了? 而且滿清是封建社會,皇權最為高度集中的,臣民都是奴才,六部就不說了,堪比內閣的軍機處,也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部門,這種政治環境下,怎麼可能有名士了? 晚清有了可以稱作是名將和明士的人了,太平天國起義,滿清賴以安保江山社稷的滿蒙八旗被一百多年的執垮腐朽生活腐蝕的,比垃圾還垃圾,滿清幾乎要亡國了;愚民防漢的那些齷齪也少了許多,所以就有了曾國藩的功績,他在滿清危亡之際,打退太平軍,甚至打下南京城,滅了太平天國。但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的名將,是在內戰的中國老百姓的人頭上奪得的,所以其名的檔次,是要低一點的,而他的名士身份,就來源於他的立言了,畢竟《 曾文正公家書》,毛蔣二人都傾心折服,尤其是蔣,不僅打仗,寫日記照著學,黃埔的那些套路也照搬,這方面 小站練兵的袁世凱更是如此。

除曾國藩之外的名將。就是抬棺入疆的左宗棠了。

滿清一朝,因為其封建制和反動落後的特性,對主體民族的壓制和對自己八旗子弟的供養,對文化的摧殘,都是導致其幾乎變為三無的原因。


帝國之血


首先我們客觀點回答這個問題,清朝因為清末很多人對他深惡痛絕,但是清朝也不能說就從頭黑到腳。

明君雖然清朝有所謂康乾盛世但是,康熙絕對能算明君,雍正可以說是中國歷史數一數二的最勤勞皇帝,但乾隆絕對算不上明君!康熙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這些講爛的不說,比他小的皇帝原來也有不少,但是拿下鰲拜,平了三藩,收復臺灣,討伐葛爾丹,驅逐沙俄保證中國對黑龍江的控制,我們不吹也不黑,的確放到古今所有帝王中,也有人可以做到,但真的問問能有幾人,在滿清漢人的確不受待見,但是必須要說的是康熙任用漢官,施琅,姚啟賢等,不論目的如何,至少證明他知人善任。也保證了清朝之後一百多年的穩定,不算上後面動盪的幾十年。

有人說清朝沒名士,如果說是和唐宋八大家這樣的比別說清朝,元明清幾百年就出了王陽明這樣一位名士大家!但是清朝還是有想顧炎武,方以智這樣的名士的,也許成就遠比不上王陽明,蘇軾,曾鞏這樣的大家,但是我們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清朝是由名士的只是沒有其他時代那樣的耀眼。

最後清朝沒名將這一點就讓人費解了,愛新覺羅多爾袞,征服察哈爾,朝鮮,打下綿州,松山,輔政皇太極,大敗李自成,曾國潘,組建湘軍,興洋務,造兵工廠,太平天國作亂力挽狂瀾,平定太平天國,愛新覺羅嶽樂,三藩之亂掛大將軍印,在吳三桂勢必可擋時死守長沙,形成對峙,也給康熙時間調整戰略,改變了清軍一路敗北的局勢,最後收復湖南,年羹堯,平定西藏,多次判定敵方動機任撫遠大將軍怎麼會沒有名將其實清朝有名將。

清朝有明君,有名士,有名將,雖然遠遠比不上其他朝代那樣的耀眼,但是我們也不應該選擇性的看不見!


玄坤


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整體上稱為三無朝代是可以的,不過也不是很準確。下面簡單說說。



1.無明君問題。清朝皇帝整體來說,昏君不多,暴君不少,名君一般,整個清朝稱得上明君的也就雍正,沒有他,清朝也許到乾隆就毀了,康熙末年農民起義不斷,國庫虧空,貪汙橫行,都是雍正給他老子插屁股,雍正勤奮工作,最後吃丹藥毒死了,不過也給乾隆留下一個國庫充盈的強盛國家,清朝國力在雍正達到鼎盛。



康熙半個暴君半個明君,因為文字獄太多,濫殺無辜太多,而且開了清朝先例,康熙也是中國近代全國落伍世界的第一責任人,有關這點,我頭條號文章有專門論述過,有爭議的網友可以自行去看,看完再來評價。不過,康熙也有很多功勞,比如擴大了清朝版圖,統一了臺灣,無開國之名,有開國之實等。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太野蠻,殺東北、華北無辜平民無數,只能算暴君,順治水平一般,乾隆前面還可以,後面就昏庸起來了,文字獄也冤殺好多人,乾隆後面的皇帝就更不值一提了,平庸或者昏庸的比較多,一個不如一個,不是逃跑皇帝,就是嫖娼皇帝,要麼就是溥儀這樣的,光緒是清朝皇帝裡,人品最好的,也是最仁慈的皇帝,可以被慈禧架空一輩子,經專家論證,最後也是被慈禧毒死的。



2.無名將問題。清朝一流將才是有的,比如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吳三桂、洪承疇、年羹堯、左宗棠、曾國藩,但是沒有出類似韓信、朱元璋、戚繼光等終身未嘗一敗的天才將領,也就是最頂級的名將。 清朝出不了最頂級名將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鍛鍊機會不多。清朝皇帝出生漁獵遊牧民族,自身就喜歡帶兵打仗,手下鍛鍊機會不多,往往都是跟著打,很少有獨當一面的機會。等皇帝不愛帶兵打仗了,國家也就到太平時期了,打仗機會也少了,還是沒多少機會鍛鍊。



二是得天下太容易。清朝的天下幾乎可以說是撿來的,得天下之易歷史少見。前面是吳三桂放清兵入關,和李自成決戰吳三桂也是主力,後面也是吳三桂和洪承疇等漢奸,一路南下,充當主力和馬前卒。南明大將左良玉之子左夢庚傭兵80萬,卻向兵力不到一萬的清軍投降,最後南明也是被吳三桂徹底剿滅的,一路下來八旗子弟都不是主力軍,就得了天下,清朝自己的將領都沒啥機會開打,就贏了,還是那句話都沒機會表現。



三是對手實力太差。明朝最後的主力部隊,都跟隨吳三桂投降清朝了,而且南明內部又不團結,派系林立,奸臣庸臣很多,缺乏最頂級的名將,主力部隊都被掌握在左夢庚和馬士英等庸人奸人之手,要是左夢庚的那80萬勁旅配備給李定國,結果也許就不一樣了。



四是自身素質一般。清朝將領自身資質也一般,缺乏天才級的將領。比如,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按理說可以升級為最頂級的名將,但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他是屢敗屢戰的典型,最後因為太平天國內部不團結,出現內亂,導致實力大減,才最終贏得了勝利。左公雖然很偉大,最後也是憑藉人多勢眾,以及比較傑出的軍事才能平定了新僵阿古柏的小型叛亂,阿古柏可是憑藉100名騎兵入侵我新僵,打敗清朝當地7000多名駐軍,然後收編他們,並以此為基礎,才拿下的新僵。康熙打敗沙俄也是一樣,幾千主力部隊打幾百個由土匪流氓組成的開拓團,才贏得了最後勝利,十打一,主力打散兵遊勇,勝之不武。



五是戰爭規模不大。清朝面對的對手實力一般都不強,很少出現三四十萬以上的主力對決戰役,這跟清朝時期龐大的人口基數不對稱,較小規模的戰役,不足以展現名將風采與才華,哪怕打勝了,也基本都是以多打少,以強擊弱,而且還不是百戰百勝的輝煌戰績。

以上原因早就清朝無名將的說法。



3.無名士問題。跟漢唐宋明等主要朝代相比,清朝確實缺乏無名士風流,宋有蘇軾,明有唐伯虎和王陽明,清朝確實名士之光暗淡。原因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1)推行愚民政策,強化奴化意識。清朝統治者是少民,沒有安全意識,所以……大家都懂,無需多說。危害是這一政策深刻影響了後世國民性格,讓其統治下的國民,精神日益麻木不仁,國民素質日益低下,那個曾經自信滿滿而又溫文爾雅的華夏民族從此難見,也讓國民日益缺乏創新意識與進取心,國民劣根性大大強化,從精神上打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



2)大搞思想禁錮,施行奴才式教育。清朝除了明末遺留的那一波思想家,300年幾乎無一自己培養的著名思想家。這與它的教育政策有關,前面說過清朝推行愚民政策,將八股取士極端化,盡培養了一批奴才,皇帝以下,全部自稱奴才,並以做奴才為榮。對於一心想做奴才的人,怎麼可能會成為著名思想家?



3)實行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這個不多說,大家都懂。危害是當西方的文人思想家、哲學家,在大力創造和弘揚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時候,清朝的文人還在考據幾千年前的孔子說的某一句話是啥意思?該怎麼解釋?而自己卻毫無思想,也不敢有啥思想主見,除了歌功頌德,就只會閹割古籍,編纂所謂的皇皇鉅著——《四庫全書》。



所以,很多人說,有清一代300年無一思想家,無一名士,無一學術,只有尋章摘句的文字考據之學,這句話說的也是有道理的。清朝與西方的哲學完全不能對話,直到清末,被撬開了國門,才有部分有識之士,走出國門,才開始逐步改變這種現狀,但已經來不及了,直到現在,我們還在替清朝還債,網絡上說清朝荼毒或者說誤導華夏300年,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要知道,別說一個國家300年不發展,就是現在最發達的美國,讓它30年不發展,也會被中國等遠遠甩在後面。




總評:雖然這種說法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基本上是符合清朝歷史事實的,清朝也成了中華民族5000歷史中,唯一最符合這一說法的封建王朝。



啟示錄後世子孫應當謹記清朝教訓,落後就要捱打!盲目自大,剛愎自用,只會荼毒子孫,被世界所拋棄!一些清朝的遺老遺少到現在還仍死不悔改,拒不承認清朝落後事情,還在大搞妄自尊大,剛愎自用,死要面子活受罪那一套,是很危險的,妄圖讓近代中華民族血淚史再來一遍,這個是值得我們大家警惕的!


可汗說事


這話說的是言過其實,清朝皇帝號稱是中國歷史上整體素質最高的皇帝,沒有一個是昏君,還有康熙、雍正、乾隆這三個盛世明君和努爾哈赤、皇太極兩個開國君主。怎麼能說沒有明君呢?

再說名士,乾隆時期的紀曉嵐算不算?寫《聊齋》的蒲松林算不算?寫《紅樓夢》的曹雪芹算不算?不說這些,單就清朝入關之初的那些復社文人及其後代,即使是貳臣,那也是名士。晚清時期的章太炎、梁啟超、辜鴻銘算不算?就學術而言,戴震、章學誠、惠棟這些算不算?這樣算起來就太多了。

名將中,年羹堯是不是名將?施琅是不是名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些也可以算得上是名將吧?

所以說清朝沒有明君、名士、名將完全是大漢族主義分子的一廂情願和錯誤認知,相反清朝的明君、名士、名將在中國歷史上是最多的幾個朝代之一。


青年史學家


滿清辣雞朝廷滿清不滅亡天理難容,用肉體去對抗洋槍洋炮,真的太腐敗無能了,洋槍洋炮就像是割草機一般的收割人頭,真不敢想象滿清把當時的中國帶向了多麼可怕的無底深淵,屈辱的歷史不想再提起


金磚_四-國


不怕一個人不會說話,就怕一個人只會睜眼說瞎話。高曉松在談論明史時,高談闊論的說明朝是一個“無明君、無名士、無名將”的三無朝代。之後就被網友討伐、反駁的羞愧難當、無言以對。現在居然有人又故技重演的把這話弄來形容清朝。難道是想語不驚人死不休嗎?我可以明確的告訴這位朋友,不管您是想語不驚人死不休,還是想仙人放屁似的告訴他人自己不同凡響,您都不會如願!因為你純屬是在睜眼說瞎話。

一個朝代之所以能被另外一個朝代代替,說明被代替的那個朝代已經沒落了。而能取而代之的這個朝代是先進的。清朝能取代明朝就說明清朝相對而言比明朝先進。一個先進朝代的開國皇帝如果不是明君的話,他會得民心、得天下嗎?會有人願意輔佐他取天下嗎?還有清朝出現了"康乾盛世",那麼康熙雍正乾隆這三個皇帝不算明君嗎?

至於說到名士和名將嘛,大清經歷了276年之久會沒有?我們就說說那些文化類名人名士吧,"揚州八怪"大家總聽說過吧?還有編撰《資治通鑑》的紀曉嵐等這些不是名人名士?名將嘛更是多了,如多爾袞、年羹蕘、施琅、馮子材、曾國潘、左宗棠等等,些些不是名將?所以說一個人不能睜眼說瞎話。明明有明君、名士、名將卻偏說沒有。您想做什麼?做"陳獨秀"獨秀一枝嗎?


子夜奇談


看哪個角度去看,針對滿族,那是有明君有名士有名將的朝代,針對漢族利益而言是三無朝代,針對整個國家,你就看利益集團是哪部分人決定。


孤獨的水滴


清朝無名士嗎?

現在那些著名的民國大師,哪個不是生於清朝?哪個不是大清培養的?

如梁啟超、章太炎等,在大清朝就已經名揚天下了。

如胡適先生,那可是大清國官方派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留學生。

如陳獨秀同志,那可是大清朝的秀才。


國史拾遺


清和明的歷史朝代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我以前學歷史,明清都編在一個章節,我只想告訴那些歷史愛好者,這不是隨機編的。我從宏觀來講一下。

首先是東周的春秋和戰國(夏商西周就不說了),這是分封和宗法制度的最後絕唱。由此產生了貴族地主階級。

然後是秦漢,分封制的最後抗爭和帝國制度的確立,以及貴族地主階級向士族地主階級過渡。

然後是三國兩晉南北朝,士族地主階級完全登上歷史舞臺和分封制的復辟,但是歷史的事實證明,偌大的華夏只有帝國制度才能保證農耕文明的長治久安,分封只會戰火連天。

隋唐五代十國,科舉出現了,士族的壟斷被打破了,庶族地主階級開始登上舞臺。因為庶族比士族更加有利於帝國的統治。

宋遼夏金元,民族大融合,庶族的進一步壯大。

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頂峰,帝國制度完全確立,庶族地主階級完全登上歷史舞臺。

所以,不要覺得明和清有多大區別。本質上是一樣的,還有人扯明朝內閣。看事物要看本質,明朝內閣對皇帝負責,就是專制統治的工具,英國內閣對議會負責,可以限制和制約國王。不要因為裡面有個閣字就開始意淫。另外不要以為有什麼魏忠賢、嚴嵩以及清後期的慈禧就是什麼對皇權有什麼破壞或者威脅,因為他們本質上就是使用的皇權,只是皇帝不是他們而已。

如果你搞清楚了明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再回頭看什麼三無的問題就會覺得很可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