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錯誤的心理邏輯?

一隻漂亮的花狸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以他人的需求為主要需求,以他人為中心,即使自己不能夠滿足他人的需求,也會強迫自己去做。

這樣的人表面上是為了維護所謂的親密關係,但是本質上還是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價值感的一類人。總是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愉悅他人,長久的下去可能會成為表面虛偽的人,也可能成為失去自我的人。

討好型人格的人之所以去想要去討好,就是因為存在許多錯誤的思想邏輯,錯誤的思想導致了產生許多錯誤的,違心的一些行為。通常他們都存在以下錯誤的思量邏輯:

害怕說不,拒絕就會失去

對於許多無禮的請求,也只會選擇犧牲自己,失去自己的利益,去換取他人的愉悅,一切以他人的需求為前提,委屈自己也要成全他人。他們不敢去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敢去拒絕他人,勇敢的說不。因為他們主觀上認為,拒絕他人,就會破壞建立好的關係,這是典型敏感多疑的人的想法,由於活的卑微,因此害怕失去他人的重視。

滿足別人的需求,就會受歡迎

把他人的需求立於自己的需求之上,主要是他們認為,想要維護好和諧的關係,就需要滿足他人的需求,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的喜歡。實際上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真正的親密關係,是通過情感的交流聯結的,而不是無底線的犧牲自己。

他人情緒變化常與自己相關

由於討好型人格的人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的性格,常常把他人情緒的變化,歸結在自己的身上,他們內心總是會產生衝突,因此會感覺到壓抑和疲累,因為總是用他人的過錯懲罰自己,只因為沒有認清楚自己的價值。

我不行,只有別人喜歡我,才會有價值

之所以去愉悅和討好他人,就是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他人都喜歡自己。而恰恰許多自卑感強烈的人,需要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們就是固執的認為,只有討好了他人,才有人喜歡我,我才有價值。


心理學充電時間


討好型人格是什麼樣子?

一味的對別人好,迎合別人,降低自己的需求感,不懂的索取只知道付出,沒有底線原則,卑微的渴望別人的溫暖回饋。但是你把自己的地位放的這麼低,自身的價值就會無形中貶低,與自己想要從別人那裡得到的回饋產生衝突,加大獲取的難度。

關於討好型人格的錯誤心理,這裡大概羅列一些,大家可以自行參考,也歡迎幫我補充:

1.只要我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我好(事實上,人都是利己的,得到不一定捨得付出)

2.覺得自己配不上別人的好,只要別人給一點好,就拼命的付出。(自卑心理,導致對自己的不認可,自我貶低,別人也很容易看清)

3.不懂得拒絕別人,害怕傷害別人的心,只能委屈自己。(明明自己不想要去做的事情,也為了照顧別人,而犧牲自己,時刻活在別人的眼光中)

4.凡事都喜歡忍,從來不照顧自己感受,總是犧牲自我利益。(生活中,有些事情你越是讓步,對方只會得寸進尺)

對於討好型人格的人來說,從小獲得的愛太少了,他也許寄人籬下,所以非常敏感,習慣性的關注別人的情緒,而忽視了自己的情緒也是需要表達出來的,否則別人只會覺得你沒脾氣,更好欺負。

就像我們看到一個受氣包模樣的人,人家都騎到頭上都不反抗,這樣的情況下,別人也很難對這樣的人表示尊重,因為自己都無法保護,沒有底線和原則的人,只會被更多的人欺負。

不能說人都這麼的壞,而是因為人們更欣賞正能量的人,那些長期受到壓制,情緒不懂得正確發洩的人,就像討好型人格,總是犧牲自己,以別人的心情衡量自己的情緒,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意識,大多數人也不能接受這樣的人一起來往。

每個人,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都是讓自己變得強大,依賴誰都不如依靠自己。

所以,討好型人格的人,可以用這些方式讓自己慢慢轉變:

現在開始,先關心自己開不開心,下決定的時候,先在心裡問自己是不是真的很想要這樣做。

多跟內心的自己對話,學會理解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沒有人可以讓每一個人都滿意,我們只要讓自己在意的人感到開心,就成功了。

只有學會愛自己,才有人來愛你。愛自己的方式,就是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等到承受不住了再躲起來哭泣,從不願意讓人看到你的壞情緒,這樣別人只會覺得你不需要人關心。

適當暴露需求,可以先從一件小事開始,向別人尋求幫助,然後慢慢的你會知道,需要別人並不是一件不可說的秘密。


歲月不安然


每天三分鐘,讓你獲得一個心理知識,這裡是壹心理的3分鐘心理學。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錯誤的心理邏輯?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先人後己,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似乎這樣的行為,才能貼合一個主流並正常的人際行為標準。

然而,長期處於這樣的要求下,人們很容易出現兩種傾向:

一種是變得虛偽,所謂心口不一;

另一種人發展到極端,則形成所謂的“討好型”人格——

他們把別人的評價看得特別重,不敢做自己,平時唯唯諾諾,害怕與人衝突,行為以取悅別人為主;他們是大家眼裡的“好人”,內心卻非常痛苦……

為什麼他們明明活得很壓抑,卻還是處處討好別人?這是因為“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有著以下4個錯誤的心理邏輯

1.過度敏感與自責

討好型的人通常對別人的情緒極其敏感,別人有一絲不悅,他們都能快速捕捉到。

遺憾的是,他們之所以這樣,通常是因為內心有一個不好的假設,即他們會認為別人的情緒變化跟自己息息相關,別人不高興就是他們表現不好造成的,所以他們有義務讓別人高興。

同時,他們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為此,他們必須時刻提高警惕,時刻關注別人,為的是趕在別人指責自己前,及時調整自己,讓別人對自己滿意。

2.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討好型的人對別人的負面反饋,往往吸收很快;他們習慣使用“別人都很強、很好,而我很弱、很差”的模式來解釋一切事情。

所以他們很難相信自己的判斷或決定,而必須依賴他人的評價。

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本質上是一種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來獲取安全感的方式。

潛意識裡的聲音是:“我都這麼弱、這麼貶低自己了,我不會攻擊你,只會捧著你。你也就不好再來攻擊我了吧,因此我就安全了”。

3.不敢發出請求,很難拒絕別人

具有討好型特徵的人很害怕給別人添麻煩,因為他們有很深的不配得感。

當他們獲得幫助時,往往會表現得受寵若驚,感覺自己承受不起別人的幫助和恩惠。

與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相反,他們很難拒絕別人的要求。即便意識到別人的需求不合理,他們也不敢拒絕,害怕拒絕會讓別人不滿。

即便他們做出了拒絕的行動,也會反覆給別人道歉,試圖消除別人的不悅。

4.缺乏界限和原則

討好型的人做事以取悅別人為目的,這就導致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缺乏原則和界限。

一方面他們會守不住自己的界限和原則,任憑別人入侵自己的邊界;

另一方面他們也容易突破別人的界限,對他人有過度期待,但往往因為別人不能滿足自己的期待而受傷。

以上就是討好型的人常有的4種錯誤邏輯,儘管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意識不到這些荒謬的邏輯,卻按照這些邏輯指導著自己的行動——

因為我們從小就是這樣長大的,當我們長大後,討好父母的模式,就變成了討好整個外部世界的模式。

但我們必須時刻察覺這些模式的不合理,才有可能在行動上改變,不然我們就會一直討好下去,甚至把這些模式傳遞給後代。

那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這裡是壹心理3分鐘心理學。更多有趣有用心理知識,請關注公眾號【心理公開課】,還可以領取60節心理學入門精選課哦~

壹心理


我是林珊,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青少年心靈成長輔導師,註冊OH卡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星級諮詢師,“童心理”講師。學習心理學、自我成長,歡迎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加入我們,實現精神自由!


“討好”是“冰山一角”

薩提亞認為“討好”是四種表裡不一致的溝通姿態(討好、責備、超理智、打岔)之一。 這些溝通姿態是人們從小和父母或其他重要的撫育者相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效仿長輩們的溝通模式,或是為了得到他們的注意和愛,而將大部分的真實自我隱藏在表面之下,展露出來的只是冰山的一角。


“討好”並不是“錯”

“討好”型的人在潛意識裡認為,如果不被其他人接納,那就死定了。所以“討好”型的心理邏輯,並非是錯的,而是他們自小形成的應對環境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護他們的成長。他們相信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的控制之下,只有順從別人才能生存,那麼別人的看法和情緒就總能夠左右他們的行為表現。


“討好”的潛臺詞:我無足輕重

“討好”常常以一種讓對方愉快的樣子出現,在很多的家庭情境或工作環境中出現。“討好”者常將自己真實的情緒想法隱藏起來,以為這樣就可以避免對方的不快,導致自己強烈的內心衝突,卻繼續委曲求全。如此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犧牲了自己的需求,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付出的代價是否定自尊和自我價值。


“討好”姿態的常見邏輯:

1. 雖然你的行為讓我非常不滿,但我還是選擇儘量不表現出我的不滿。

2. 雖然我非常不開心,但是我更不希望你不開心。

3. 如果我的表現讓你不高興了,你就不愛我了。

4. 我為了你而委屈自己,你就不能辜負我。

5. 我為你放棄一切,你就要對我負責。

“討好”者常有的內心獨白:

1. “都是我的錯。”

2. “我不能讓別人生氣。”

3. “我該成為別人希望的樣子。”

4. “我不能將我的憤怒表露出來。”

5. “我要讓所有人都滿意。”

6. “我不能拒絕別人。”

7. “我不能麻煩別人。”

長久以來,你為了周遭人的感受,委曲了自己;你因為害怕失去愛的人,而強迫自己成為另一種人;你一直希望成為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樣子,而違背了自己的意願。長久以來,你自己的聲音一直沒被其他人聽見,現在你已經長大了,你可以選擇繼續當“善解人意”的“老好人”,也可以選擇做自己,發出自己的聲音,道出真實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愛自己,接納自己!

動畫片《藍精靈2》中,藍爸爸對藍妹妹說:“你來自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做什麼樣的人。”

林珊
一位熱愛生活,親切溫暖的心理諮詢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青少年心靈成長輔導師,註冊OH卡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星級諮詢師,“童心理”講師
諮詢領域:婚戀情感、情緒困擾、親子關係、社交職場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歡迎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討好型人格是許多善良的人的人生追求,也是自己迷失自我的根本癥結。那麼討好型人格內心有什麼邏輯起點呢?



第一,自己是不可信任的,討好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第二,討好就是迎合,凡事主張迎合別人主張。

第三,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唯獨沒有自己的主見。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高興基礎上。

第四,無原則迎合別人,沒有自己的底線。

討好型人格有哪些表現呢?

第一,自己也許認識到討好型人格的弊端,但是對別人討好習以為常,難以拒絕別人的說教。

第二,習慣於順從,抹不開情面,總覺得學會說不,意味著得罪別人。

第三,時常委屈自己,自虐傾向明顯。毫無違和感。

第四,自己有目標但是自己從來不把目標當做自己的追求,認為自己的目的沒有任何意義。唯有別人的目標才是人生的目標。

既然討好型人格對自我成長沒有意義,甚至阻礙著自我成長,那麼我們在實際生活裡,必須克服這些性格特點,克服自己心理偏差,端正自己心理行為習慣。但是我們知道,討好型人格不容易改變,不僅需要來自於自我意識,而且必須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畢竟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為了拋棄討好型人格的錯誤觀點,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端正認識偏差,樹立正確觀念。

錯誤的行為,往往是錯誤的認識衍生出來的。之所以討好別人,往往是自己無足輕重,別人的需要才是正確的,自己的合理需求往往被忽視。

2,堅持做人做事原則,不可觸碰底線。

一味迎合別人,往往就沒有做人做事的底線。底線就是原則底線就是自己的人格,底線就是做人的規矩。所以學會說不,學會拒絕才是根本。

3,虛心學習,虛心好學不是討好。但是虛心聽取別人意見也是知錯就改的的前提條件。拋棄討好人格並不是驕傲自滿,也不是自以為是。

4,關鍵的敢於說不,敢於對那些權威挑戰,敢於堅持真理,敢於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錦繡中華一捧土


說到錯誤的心理邏輯,就不得不提到認知行為療法的創始人阿隆·貝克(Aaron T. Beck),他在創建認知行為療法時,就特別關注到,人們錯誤的心理邏輯,是如何引起情緒困擾和心理障礙的。


他發現具有情緒困擾和心理障礙的人們有三種錯誤的非理性信念:

1,我不可愛:意味著沒有人喜歡我。

2,我不勝任:意味著我完成不好工作、學習,總是會失敗。

3,我沒有價值:意味著我不值得被關注、被看到、被表揚。



這三種非理性信念體現在討好型人格的人身上,會有具體的表現形式:

1,我不可愛(沒有人喜歡我):因為人們都不喜歡我,所以我需要順從他人、討好他人、讓他人覺得滿意,別人才會不討厭我,願意和我待在一起。


2,我不勝任(我做事總會失敗):因為我做不好事情,所以我需要求得他人幫助和支持,如果我不討好別人,別人不可能幫助我支持我。


3,我沒有價值(我不值得被關注):因為我是沒有價值的,沒有人會關注我,如果我不討好別人,別人就不會理我。所以我需要通過滿足別人,來獲得關注。


曾旻


來訪者來信

容安老師,您好!

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總是被忽視的那一個,好像所有人都看不到我。從小我就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更疼愛弟弟,根本不關心我。7歲那年,有一次我發燒40度整整在床上躺了一整天,奶奶竟然不知道……

我總是試圖引起別人的注意,可是真的、真的、真的沒有人認真聽我說話,好像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不會在我身上停留。在辦公室裡好像沒有我這麼個人一樣,我試圖融入大家的對話,可是都失敗了,我就是那個異類…

有時候,和別人相處,別人會給我臉色看(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敏感),我不敢反抗,不敢表達我的不悅,我只能試圖去討好,哄對方高興,如果對方給我一個笑臉,我就會開心一整天。如果對方對我很冷淡,我就會一直想我怎麼做才能夠讓TA對我表現出友好…

其實有時在想,影響我情緒的那些人對我而言並不一定是很重要的人,我為什麼如此重視他們的感受呢?

我不敢跟別人吵架,別人對我大喊我就想趕緊討好TA,平息這場戰爭,但我的內心很不甘心,覺得是被人欺負了,但是爭吵的當下我真的不敢也做不出反抗的行為,甚至都不敢大聲說話,只想著怎麼做能讓對方別再喊了…

我活得好卑微…

容安老師,我是不是討好型人格嗎?可以幫幫我嗎?幫我走出這種人際困境。

受傷的小妖精

“被看見”是很多人一輩子的追求。“被看見”意味著存在感,存在意味著對他人和世界產生影響,意味著自身價值的實現。當我們在群體中不被重視,內心就會產生懷疑,“我是誰?我為什麼會在這裡?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正如“小妖精”在信中寫到,她無法融入群體,感覺到自己是異類,異類意味著對他人沒有價值,沒有價值就不會被保護,失去群體的保護,個人的生存將受到極大威脅。所以,

當人開始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時內心就會產生深深的焦慮,那是一種生存焦慮……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會過分在意他人的感受,擔心別人不開心,總是要不自覺的取悅他人,甚至是犧牲自己的感受來讓別人覺得舒服,不會拒絕更不會提要求。然而討好型人格的人並不是“以他人高興為己任”的,討好會讓他們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就如信中所說的那樣,她會因為別人的一個笑容開心一整天,也會為別人的冷淡毀掉自己的大好心情。她並不喜歡這樣的自己,覺得自己“活得好卑微”……

討好是從小學習到的一種生存手段,大多數討好型人格的人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和關注。小時候我們依賴撫養者的照顧才能生活下去,撫養者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TA高興,我們就會開心,TA冷淡,可能我們的溫飽都得不到保證。小時候我們體會到的冷漠與忽視對我們而言是一種生與死的挑戰,我們太害怕這種感受了,所以要表現得乖,表現得討喜,這樣就可以多獲得一些愛與關注,我們就會多一些安全感。於是討好成為了保證我們能夠生存下去的手段,儘管我們已經成年,然而內心的小孩還是那麼脆弱、缺愛、渴望被關注。

不討好是要付出代價的,你真的準備好了嗎?不討好就要做自己,做自己的時候就無法顧及他人的感受,那麼就會面對他人對你的失望、不滿甚至是憤怒。當這些在你們的關係中呈現出來的時候,你能做到虛懷若谷、熟視無睹嗎?內疚、焦慮會不會將你淹沒?從小以討好來博得撫養者的愛和關注,這裡面的邏輯已經非常清晰“只有讓別人高興,我才不會被拋棄”,對於被拋棄的恐懼會隨著你做自己洶湧襲來,你真的能夠堅挺住嗎?小妖精”之所以害怕和人吵架就是因為無力面對他人的憤怒,也許在她的內心深處,有個聲音一直在喊“人家生氣都是因為你不好!惹別人生氣就會被拋棄!”,生活在這樣的聲音中,怎麼能夠有膽量和他人爭吵呢?只能儘快討好來平息對方怒火,彷彿只有對方不生氣了、不喊叫了,世界才能重新擁你入懷……

總是糾結於自己的討好型人格是一個極度內耗的過程。這幾年的諮詢中,很多來訪者都糾結於自己的討好型人格,每天都在討好,每天都在後悔討好,每天都在思索怎樣才能不討好…窮思竭慮。我們體會這些感受、思考這些問題所消耗的心理資源遠遠大於討好本身。其實,人們真的妖魔化了討好這件事。討好型人格作為一個新鮮而又略帶專業色彩又不失受眾的名詞就這樣廣泛而又深刻地影響著廣大吃瓜群眾…

討好是潛意識為你做出的最經濟的選擇。就像電流會自動選擇阻值較小的支路一樣,潛意識會幫助我們選擇最有利且最“節能”的行為方式。我們之所以一直不喜歡自己的討好,卻一直不自覺地討好,一定是因為討好給我們帶來了好處。畢竟討好對方就能夠確定對方不會離開你,你也不必經歷分離帶來的失望與焦慮。相比討好後的糾結,不討好帶來的對於關係的失控感、被拋棄感、罪惡感、內疚感、焦慮更加讓人望而卻步,不敢輕易嘗試,

討好本身沒有什麼不好,反而是多掌握了一種生存技能,也讓自己生活在如此繁雜的世界中對於人與人的關係有了一份掌控感。但是如果一直糾結於該不該討好?如何能夠不討好就會得不償失了。“度”這個字真是博大精深,放之四海皆準~~~

讓我們安於討好,愉快地討好,不糾結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討好~~~


容安心理psy


大家好我是pf,歡迎關注。我的願望就是每個人通過心理學,每天讓生活都過得好一點。來聊聊這個問題吧。

1.認為“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你好

這是一種對於人人平等的誤解,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都崇尚平等,也都追求平等,但是這種付出就有回報的平等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每個人的身份、地位、處境、性格不同,會導致投入產出比有不同幅度的起伏。付出一分並不一定馬上能夠回報一分。

2.認為“自己給予的就是對方想要的”

討好型人格往往比較敏感,所以也能夠洞察的到對方的需求和周圍的環境變化,所以對於對方的需求作出判斷應該不是一件難事。但,你能夠給的真不一定是對方想要的,就算是對方需要的,也不一定是當下需要的;就算是當下需要的,對方也不一定希望是你來給予。時間不對,人物不對,一切白費。

3.認為“外界的回應是對自己最好的證明”

討好型人格之所以會討好,是因為期待得到外界的認可,而且會隨著認可的增多而討好的意願就會越來越強烈,從中得到的成就感也會越來越多。這樣以來一旦失去了外界的回應和認識,討好型人格的人就會對自己失去了最客觀的認識,從而迷失了自己。別人口中的自己並不是真實的自己,活在別人的口中也不會長久穩定。

4.認為“自己是無私的,利他的”

很多討好型人格會給人一種無私奉獻的錯覺,這樣會使他們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但從深層次來看,這並不是真正的利他,而是一種控制。在中國文化下,如果一個人對你好,中國人往往想的是怎麼回報,這個“好人”在你心目中就有了“人格信用”,所以就會對他產生極大的包容。如果真的這麼想了,那麼你便被這個“好人”控制了。真正的利他是沒有目的的,有目的的付出都是自私的,這一點要承認。

最後,每一個討好型人格都是有產生原因的,我們應該找出原因,將這種討好變成修煉自身的動力,而不是辛苦恣睢的生活在一副勞碌的軀殼之中。


飛常講理


討好型人格似乎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經歷的,雖然在心理學上沒有對其進行定義,但是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生活中這種例子真的是比比皆是。其中最主要的錯誤心理邏輯在於,錯誤地估計了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認為自己只有討好別人才能夠得到對方對自己積極的評價。而這其中卻往往忽略了自己對自己的內在評價。

我想你已經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行為方式,我就說一個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會的一個技能,對別人說“不”。有些時候如果對方盛情難卻我們確實很難說不,這其中是我們對對方情緒的積極反饋,而任何時候只要別人對你有一點期望與要求,你都如果很難拒絕別人的話,那就需要警惕自己的討好型人格了。拒絕原來是一種本能,我們用“不”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在下次說“好的”的時候先問一下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是什麼?或許我們可以騙得了別人,但是我們很難去騙子自己,沒有比自欺欺人更愚蠢的行為了。

很多時候,不敢說不的這些人把“我不要”和“我不好”這兩個事情給搞混了,拒絕別人或許別人會對你產生某些想法,而如果你對這些想法望而生畏的話,那麼這個“不”字就很難說出口,原因在於自己擔心自己是不好的,我們的自尊來源於外在和內在兩個維度的評價,討好型的人往往太注重外在評價,而忽略了自己的內在評價。你要做一個好人,就不可以說不。

而改善這種討好的性格我建議是多問問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比如拒絕來自朋友聚餐的邀請就可以用到,內心活動可以是“我就是想回家吃個飯,並沒有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抱歉這次的聚餐我不能來。”多練習幾次,你也可以輕鬆又真誠地對別人說不。


婚戀心理諮詢師夯七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非常相信下面的幾個邏輯

一、只要我順從他人,他人就會喜歡我。

二、如果我不順從他人,他人就會討厭我,不理我。

三、他人的喜歡是暫時的,討厭卻是永久的。

四、我的付出再大,也有可能不夠。我的錯誤再小,也有可能致命。

這四條心理邏輯,就像一條井字型繩索那樣,將討好型人格的人牢牢地固定在原地。

他們每天小心翼翼、誠惶誠恐地覷著他人的臉色,說著別人可能喜歡聽的話,壓抑著自己真實的情緒,生怕一個不小心前功盡棄,毀掉自己在別人心裡的好印象。

但雷區實在太多,有時難免顧此失彼,於是討好型人格的人常常在事後捫心自責,覺得自己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不對,以至於自己現在依然做不到期待中的八面玲瓏從容自信。

是的,討好型人格的人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別人對自己的喜歡怎麼都不夠


上述的那四條邏輯,如果是局外人,一眼就能看出其雙重標準、以偏蓋全等邏輯謬誤,但身處其中的人們卻往往執迷不悟,因為他們過往的經驗讓其太過相信自己的邏輯,將自己感受到的一切都以這種方式解讀,結果就陷入自證邏輯的怪圈中越來越深。

因此,他們永遠想不到,如果周圍的人真的不那麼喜歡他們,其原因可能不在於他們順從得不夠,而恰恰是因為太過順從而失去了自己的個人界限與個性

一個不設界限的人,會誘使他人利用他、無視他的感受,而一個沒有個性的人,則會讓人忽略他的存在,不知該如何與之相處,因為他實在沒表達出什麼內容,就像一個空空如也的存在,讓人做不了什麼。

世界可能與我們的設想大相徑庭,有沒有勇氣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