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德國統一是東德放棄自身地位加入西德?

銘蘇先生


1990年10月23日,自二戰結束以後保持分裂狀態的德國宣佈重新恢復統一,東德以五個州的形式集體加入西德,拆毀柏林牆,統一的德國走上了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進入快速恢復階段。

二戰結束以後,德國被一分為四,由英法美蘇四國分別佔領,之後由於世界形勢的變化,英法美三國佔領地合併為聯邦德國,而蘇聯成立民主德國,這也就是所謂的西德,東德之分。


分裂以後的德國由於站隊不同,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其中西德得益於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經濟快速發展,到50年代末成為西歐第一。而東德則按照蘇聯的老套路發展,走上了高度集中發展道路,社會福利非常高。

進入到80年代,蘇聯經濟發展僵化,很多東歐國家因為受蘇聯體制影響經濟也漸漸不景氣,東歐國家開始準備投靠西方,其中東德就是代表。而當時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制改革也加快了東德加入西德的這一步伐。當時東德由於長期計劃經濟,經濟發展越來越慢,而福利制度仍然一如既往,這使東德出現了經濟發展無力支撐福利制度的局面。



1990年3月,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開始談判統一問題,談判持續了差不多5個多月,終於在8月31日,雙方簽署了兩德政治統一的國家條約,東德整體加入西德。9月12日,兩德外交部部長分別和美英法蘇外長簽署協約。10月3日,東德併入西德,統一完成。

東德的失敗除了完全按照蘇聯模式進行的原因,東德本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東德為了福利化的快速完成,在內部搞“劫富濟貧”,使得富人階級和知識分子大批量流亡西德,前前後後竟有300萬之巨,當時東德本身人口只有2000萬左右。


一樹梅花一放翁


自古以來國家之間的合併,秉持的都是以強吞弱的規律,不存在弱者吞併強者的的情況出現。東德之所以會放棄原有制度併入西德,也是遵循了這個可觀規律。

西德在合併東德期間,付出了巨大的經濟援助,那麼在兩德統一之後,在國家發展中,必然要佔據主導地位,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當然了,二戰德國的歷史原因,以及蘇聯解體,也是東德最後放棄自身地位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德國因歷史原因分裂,也因歷史原因合併。

二戰結束之後,德國因為戰敗而被同盟國分區佔領,其中英法美佔領了西半部分德國,後來形成聯邦德國,而被蘇聯佔領的東半部分德國,就形成了民主德國。可以說德國的分裂並不是由內在因素引發,而是因為佔領國之間的矛盾,才導致了國家的分裂。

因此在二戰結束之後,德國因為受到外部勢力的強迫而導致的國家分裂,反而增強了兩國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幾乎所有的德國人都把兩德統一,視作為德國人恢復榮譽的最好辦法。

正是由於這種國家的強烈認同感,使得戰後東德和西德都把兩德統一,視作為兩個國家的主要任務,這就是為什麼在蘇聯解體之後,兩德為什麼會立刻開啟統一工作的主要原因。

東德放棄自身地位併入西德,是實力對比後的結果,這符合國家擴張的一般規律,西德在接受東德時也付出了巨大代價。

在二戰結束之後,雖然東德也是當時蘇聯陣營中實力靠前的國家,但是與西德相比,東德國內的總體實力還是不如西德。

在1989年兩德統一之前,東德當年的人均產值為50321東德馬克,西德為39832西德馬克。根據當時的東西德貨幣兌換比例來看,1989年東、西德國馬克的匯率是4.4:1;如果按照兩國貨幣的實際購買力看的話,東、西德國馬克兌換率是2:1,因此按照兌換率計算,東德的人均產值大概只有西德的63%不到。

因此不管是從直接貨幣兌換,或者從實際購買力上看,西德的經濟水平是完勝東德的,這就意味著在兩德合併時,西德在合併後德國的經濟發展中佔據主導地位,是不爭的事實,這個東德必須認可。

此外西德在兩德合併時,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在兩德統一時東德馬克與西德馬克的兌換率是2:1。但是這一兌換比例遭到東德地區的強烈反對,為了保證合併的順利進行,西德做出在規定的限額之後,在規定限額內的貨幣按1:1進行兌換的決定。

西德的這一決定,大大增加了西德在合併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當然了西德這樣做同樣也獲得了巨大的好處,那就是在合併後的國家發展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兩德統一的成功源於蘇聯的解體,而失去蘇聯撐腰的東德在政治上很明顯不如西德有底氣。

我們今天看待兩德統一,不能簡單的把這個看成是兩個國家的合併,而是要把它放到當時的國際環境中去看待。

當時兩德統一的最大契機,其實就源於在冷戰中蘇聯的解體,正是由於蘇聯在冷戰中的失敗,導致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在歐洲出現全面崩潰,世人開始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產生懷疑,進而導致整個歐洲拋棄社會主義制度,從社會主義制度國家紛紛向資本主義制度國家轉變。

因此失去了靠山之後的東德在兩德統一過程中,政治上處於劣勢地位,這簡直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那個時候的東德雖然實力強悍,但是絕不可能和整個西方陣營相抗衡的,如果東德想要保存自己,就必須要把自己融入西德之中,只有這樣東德才能逃過西方資本的洗劫。

事實上也是如此,正是由於東德放棄自身地位,徹底的融入了西德,東德才躲過了西方資本對東歐國家的洗劫,也避免了像俄羅斯、烏克蘭那樣的慘劇。

可以說東西德合併對於東西德兩個國家來說,都分別在經濟和政治上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對於整個德國以及德意志民族來說,卻是一個巨大的貢獻,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那個國家,像東西德那樣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統一。

兩德統一迅速改變了德國在歐洲的被動局面,西德在消化了東德之後,國內經濟迅速上升,並很快就成為歐洲經濟的領頭羊,而這一切都是東德決定放棄自己,才成就了德國的今天。


落下m


德國統一為何是東德放棄自身地位加入西德?顯而易見的是西德更有錢,願意付出足夠的代價來完成統一德國的任務,東德幾乎算是被西德吞併的,1990年10月德國正是式統一後,依然是西德主導整個國家,只不過把首都由波恩遷到原來的首都柏林。

說起西德和東德這兩國國家,其實是美蘇冷戰的產物,二戰後,納粹德國戰敗。其中對納粹德國作戰中,英美聯軍從東線打進德國,後來光復法國,法國軍隊也跟著美國、英國一起進入德國境內;西線蘇聯展開了大反攻,從西邊攻入德國,最後美英聯軍在易北河與蘇聯軍隊會師。德國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是一樣,戰後冷戰就開始了,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塑料花情意立即碎掉。

德國也在處罰過後,領土大規模的縮小,東普魯士地區和西里西亞地區徹底丟掉,分別割讓給波蘭和蘇聯。1949年5月,在德國的美英法三國佔領區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而蘇聯佔領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東德和西德兩國成立美蘇冷戰的歐洲前線,西德受到美國的大力扶持,經濟很快實現騰飛,不到三十年就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強國,在歐洲位居第一。


時過境遷,東德在蘇聯控制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然而跟著蘇聯混的國家都不怎麼樣,哪怕是當年工業非常發達的德國,東德雖然在社會主義陣營裡算是比較發達的,但計劃經濟體制導致,物資奇缺,人民吃不飽飯,東德人開始向更富裕更發達的西德跑。1990年,蘇聯控制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逐步開始政權更替,變了顏色,蘇聯這個老大帝國也進入低谷期,無力改變現狀,這就是“東歐劇變”,在這種情況下,卻給德國統一創造了條件。

西德開始與蘇聯、美國、英國、法國等國談判,最終實現了兩德合併,和平統一,當然西德為此付出巨大代價,西德把出了蘇聯、美國、法國、英國在東德駐軍的撤出費用;為了打消英國和法國對於德國統一後再次回過頭報復疑慮,承諾在合併東德後,德國承認既定事實,不會再向外所要一絲一毫的領土;西德甚至為了東德工業改造投入大筆資金,把老舊的工業設備全部更新換代;可以說西德為了德國統一據估計付出上千億美元的代價。


1990年10月3日,分裂40年的德國再次統一,柏林牆也被推到了,也標誌著冷戰的快要結束,而西德為了東德建設和民生有投入大量補貼,讓東德同胞們都能過上好日子,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東德放棄自己地位併入西德根本都不奇怪,因為本來就快混不下去了!還是親兄弟靠譜,找了西德作為鍵盤俠。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看法,歡迎大家評論交流,加關注!


大正看世界


嚴格說來,1990年10月3日的德國統一,並非兩個主權德國之間完全平等的統一,而是當時的西德完全把東德吞併的過程。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完全不平等的吞併過程,有大背景和小背景兩個因素。從大背景上來說,1985年當時的蘇聯開展透明化和改革以後,東西方關係迅速緩和,然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也開始逐漸面臨瓦解的過程。



從小背景上說,1989年夏天開始,大量的東德居民逃進西德駐東德代表處,試圖前往西德。在這種情況下,1989年11月,柏林牆被打開,東德被迫對西德打開國門。這就是東德放棄自身地位,全方位加入或被吞併露西德的主要原因。



這樣的大小背景共同作用之下,東西的國迅速展開了統一談判。而當時的東德,完全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現在西德面前的。這種弱者的形象,不但體現在經濟實力上之弱,而且也體現在人心向背方面的之弱。再加上當時東德的保護傘蘇聯也已經搖搖欲墜,根本無暇也無能力來保護東德。


邱震海


【德國統一】

1、國家體量。面積:西德約25萬平方公里,東德約11萬平方公里。人口:西德約6300萬人,東德約1800萬人。西德面積是東德的2倍以上,人口是東德的3倍以上,兩國合併(加入只是方式)一般是小國併入大國。舉個更懸殊的例子,夏威夷加入美國聯邦,成為第50個州,反之,美國聯邦的體量能加入夏威夷嗎?東德形式上也是“停止存在”,以各個聯邦州為單位加入西德。

【德國統一總理科爾】

2、經濟實力。西德經濟得益於“馬歇爾計劃”和冷戰的有利國際環境,在戰後迅速恢復,統一前早已超越老牌歐洲列強英國和法國。東德在蘇聯扶持下,號稱“世界10大工業國”,和西德比,差距還是非常大。兩德統一時,西德政府開出的條件,東德馬克按照1:1兌換西德馬克(實際市場匯率大約2:1),可以從側面反應出經濟實力的差距。

【法國的心理陰影面積——德意志第二帝國】

3、大國博弈。東德放棄自身地位加入西德,亦或反之,只是形式,起決定作用的是美蘇的態度,英法作為當事國,雖然也有態度,但是鑑於自身實力,話語權在其次。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西方的一員,不會危害美國利益,蘇聯此時已經自顧不暇,統一進程水到渠成。

綜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實力遠超蘇聯集團,東德加入西德也可以理解為被西德和平吞併,是否放棄自身地位,完全由實力決定。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1990年10月3日,東德正式併入西德,分裂了40多年的德國再次實現了統一,成為上個世紀的一件重大歷史性事件。但是,有些人就比較好奇,當時德國實現統一,為何是東德併入西德,而不是西德併入東德呢?銘蘇先生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西德經濟發展水平高,先進帶動落後。

上個世紀90年代,西德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而東德就要落後的多。以1988年為例,東德人均GDP僅為西德的1/4,勞動生產率僅為西德的30%,進出口貿易為西德的1/10,平均月工資只及西德的三分之一,科技水平落後於西德20年。西德的經濟發展水平高,工資高,生活條件好,這也是當時數十萬東德人翻過柏林牆,逃亡西德的重要原因。

由於東西部差距過大,德國統一以後為了實現共同發展目標,德國付出了高達1.5萬億歐元的經濟代價。兩德統一以後,大部分東德地區被反工業化,導致失業率高達20%。為了支持東部發展,德國實施《團結公約》,從1995年-2019年,德國西部為東部籌集2500億歐元的建設資金,每年的轉移支付更是高達GDP的5%。這也是東德併入西德,德國為此付出的代價。

第二、蘇東劇變,拋棄蘇聯模式成為浪潮。

戰後東歐各國開始採用蘇聯模式,這種模式對於戰後初期恢復發展經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這種注重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發展,忽視輕工業和服務業發展的模式,到了後期各種弊端就顯現出來。一方面經濟僵化,對於人員的限制過多,社會環境比較壓抑,工人工資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由於過分發展重工業,導致社會商品的短缺,人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為了擺脫這種生活狀態,以致於到了80年代末期,每年都有數十萬的東德人員逃亡西德。

蘇東劇變的浪潮席捲東歐各國,各國開始進行改革,擺脫蘇聯模式的限制。東德作為蘇聯模式的受害者,也想盡快擺脫這種經濟局面,而加入西德或與西德合併無疑是不錯的選擇。當時兩德統一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兩國合併,成立一個新的國家,這樣的話需要重新制定一部新的憲法,合併程序比較複雜;另一種是東德加入西德,這樣只需要修改西德憲法就可以,但是這方式忽視了東德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東德好像西德附庸。不過,最後為了儘快實現兩德的統一,還是選擇的後一種方式。

第三、兩國政府的有意推動。

在德國的統一過程中,西德一直想掌控德國統一的主導權,而東德由於受蘇東劇變的影響,政府及執政黨領導人變動頻繁。東德先是執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領袖埃裡希·昂納克宣佈因為健康原因辭職,選舉埃貢·克倫茨上臺執政。面對複雜而混亂的局面,東德政府宣佈集體辭職,然後統一社會黨政治局也宣佈集體辭職,選出以克倫茨為首的新政治局。在此後的政局變動中,德國統一社會黨失去執政地位,東德成為多黨執政國家。此後新政府和西德談判兩德統一的各項條約,最終東德地區改為5個州集體加入西德。

可以說,從開始到結束,西德一直在掌控兩國統一的進程,東德由於政局變動頻繁,原來的執政黨失去執政地位,新政府更傾向於加入西德。

第四、各方妥協的結果。

當時德國的統一遭到一些歐洲國家的強烈反對,為此英、法、美、蘇和東、西德舉行了多輪的二加四會談,對德國統一後的領土邊界、軍事力量、國際地位等方面做了規定。其中就包括德國統一以後要保留在歐共體和北約內,這就決定了統一後的德國不可能是社會主義制度,而是資本主義制度。這樣的話,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東德,只有加入資本主義國家的西德。

綜上,蘇東劇變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終結,而對德國來說卻迎來了再次的統一。西德由於經濟發達,並在兩德統一的過程中掌握主動權,再加上當時國內外形勢綜合的影響,最終東德併入西德,實現了德國國家統一。


銘蘇先生


因為德國統一發生的原因是蘇聯陣營迅速坍塌,東德代表的政治、經濟制度全面崩潰,美國全面贏得冷戰的背景下發生的。東德和西德是冷戰的前哨陣地,是美蘇兩大國激烈交鋒的地區,冷戰剛開始沒多久就發生了兩次“柏林危機”,足以顯現這一地區的重要性。如果冷戰沒有結束,德國統一不可能發生。

冷戰期間,東德的經濟發展水平並非一直很差,東德地區是傳統的工業地區,基礎較好,計劃經濟也有一定福利體制優越性。但是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蘇聯經濟衰退引發蘇東陣營的經濟的全面衰退,開始出現排隊麵包、搶購基本物資等現象,經濟危機、民眾對東德政府的執政能力和手段的厭惡,加上與西德繁榮富裕的情況做對比,已經使得東德的政治局勢岌岌可危。

就在蘇東國家紛紛改弦更張,西德的領導人看準了時機,在爭取到美蘇英法的默許後,向東德發出了邀請信。東德領導人一度不願接受,但戈爾巴喬夫親自向東德首腦昂納克施壓。在這一背景下,東德基本放棄全部政治、經濟體系,接受西德的計劃和安排,東西德統一進程開始。


波羅的海之月



當柏林牆砌起的時候,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開始;當柏林牆倒塌的時候意味著那個時代的終結。而在這堵牆一砌一塌之間包含著令人心酸的艱辛。有骨肉分離的無限思念,有痛失親人的撕裂般疼痛,有人們抗爭的血淚控訴,更有人們痛定思痛後的思考。那段歷史到底是人類艱辛的探索,還是妖魔鬼怪對人類的殘害? 柏林牆的倒塌原因和東西德的合併方式,足以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歷史雖然有反覆,但卻絕不會倒退 ! 柏林牆倒塌後的良心和法律結合的審判,足以證明正義可能遲到,卻絕不會缺席 ! 東西德的合併方式則說明嚮往光明是人們的樸素追求。


柏林牆的倒塌由很多因素共同促成。有世界大環境的變化,有同宗同族德意志人渴望統一的助推力,有勇敢踐行者不惜犧牲的前期鋪墊,有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等。二戰結束後不久,即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國家集團和以美國為首北約國家集團的對抗。俗稱"冷戰"。包括東德在內的東歐國家皆屬於蘇聯集團,包括西德在內眾多中西歐及其它一些民主國家屬於美國集團。在雙方的博弈中,美國一方逐漸佔據了上風。由於違背了發展規律的非人性化統治,華沙集團的國家出現了集體性衰退。各國人民已經非常痛恨統治者,只得在高壓狀態下不得不隱忍而已。到80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上臺時,老大哥蘇聯也已經搖搖欲墜,戈爾巴喬夫雖然試圖通過改革挽救蘇聯,但顯然已經無能為力。蘇聯對東歐國家的控制也不得不放棄了,隨即,在89年的時候東歐國家發生了鉅變。就是這種背景下,東西德在1990年實現了統一。


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是不可思議的,本來是一家人卻要因為某種勢力或某種思想而被人為的分離,這種痛苦是那些弄權者體會不到的,或者是他們的心靈已被魔鬼控制。而這種分離有時靠一堵牆或者是一條經緯線。而令人無法逾越的就是統治者手中的槍。從柏林牆建好那天起就有人不顧危險翻牆,起初是因為親人間彼此的思念,而後來就變了性質。牆的東邊是紅色制度,牆的西邊是資本主義制度,至於誰優越咱就不予評論了,我們以"現象"來說話,據統計,從柏林牆砌起來到柏林牆被推到的那天,從西往東翻牆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例,基本上都是從東往西翻牆的,而且是不懼槍林彈雨。這足以驗證了"鞋子是否合腳只有腳知道"。


在柏林牆倒塌,德國統一後,法庭以良心和法律相結合的方式對東德集團進行了審判。之所以將良心加上,意思是審判的目的並非治罪,而是彰顯正義可能會遲到,但卻不會缺席。也在警醒人們絕對不能讓悲劇重演。在審判向翻牆民眾開槍的士兵時曾引起過激烈的辯論。這些僅僅是執行命令的士兵到底該不該判呢?關於這個問題,曾有過一個有點詼諧的橋段,說是有個士兵在庭審時不認罪,理由是他們是軍人,而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所以他辯稱自己沒罪。而法官質問他為什麼不能將槍口抬高一寸呢?當然,這只是一個有著深層含義的冷幽默罷了。最後涉案的士兵都被判了,但服刑的但卻不多。這就是良心和法律相結合的審判,旨在讓這樣的人間悲劇不再重演。

至於東西德合併為什麼會以東德"投降"的方式來完成的問題,首先,東德人是自願的。其次,西德的經濟條件好,而且符合經濟規律,受夠計劃經濟折磨的東德人嚮往市場經濟。再者,也是最主要的,東德人已經深惡痛絕那種一家人也要被逼的互相告密的統治方式。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那就是"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


人生觸底反彈


德國可能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和平統一的國家,至今還是一個典範,但其他國家很難學習。

德國統一是這樣的:東德宣佈東德政府解散,東德的所有州就都獨立了,然後這些州自願加入西德。

也就是說西德不是吞併了東德,也不是東德加入西德,而是西德吞併了原屬於東德政府的那些州。東德在統一之前就已經解散了,統一和東德沒啥關係,統一是西德和原東德的那些州之間進行的。

東德在蘇聯陣營裡是最富裕的,蘇聯解體前還欠著東德大筆的錢。德國分裂完全是美國和蘇聯人為造成的,德國人不想分裂,所以統一也是必然的結果。

為什麼統一需要東德先解體呢?因為西德是聯邦制國家,也是由不同的州組成的,所以東德不能以一個整體加入,必須要解體以州的身份。


解憂時間


“實現黨的領導,改造每一個人都是值得的!”這一句標語口號醒目的掛在東德Bauzen監獄的正門口。

Bauzen監獄雖是東德成千上萬個監獄之一,但與其他監獄相比,這裡也搞點特殊,因為這裡關押的都是政治類別的犯人。

通常會有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比如國家明明規定,在押囚犯的腳鐐不能連續施用三個周,所以管理方會在第20天貼心的為囚犯解開,過了一天再佩戴上,重新開始20天的循環。

這裡關押的犯人所犯罪行花樣很多,比如:“背叛國家傳遞情報罪”,向西德的親友寫信和在西德等西方國家出版書籍者歸於此類;“煽動敵視國家罪”,這說明你聊天的對象裡,恰好有286000名史塔西成員其中之一,這些成員佔據國家人口近2%,能保證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隨時受到監控;“危害國家與社會穩定罪”和“叛逃罪”都是為了喜歡越界的人眾準備的,這幫傢伙為了幫助國家宣傳制度的優越性,不惜冒著被槍擊的風險要跑到西德,這種精神不被鼓勵,要給予適當懲戒。

公道的說,在東德存在的這幾十年裡,還是比較講究人道主義的,被處死的政治類別的犯人只有一百六十多位;死於柏林牆等邊界地區的也只是寥寥數百人,大部分還是被關押在Bauzen監獄裡,接受思想教育,然後是漫長的等待,他們在等待什麼?

他們等待的是一輛藍白相間的大巴士。

這輛大巴車從1963年底到1989年,從西德到東德,接上人後再回到西德,26年裡,一共拉回來33755人,他們都是東德政治類別的犯人。

這是一場國家間的交易,對於西德來講,沒有人會指責他們不道德,他們耗費了巨資,把這些東德的犯人拉回西德,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給他們自由。

1963年的第一宗交易是8名犯人,西德政府付出了32萬馬克,為此西德的代表進行了艱苦的談判,目的當然是為了講價錢,東德政府報價中,知識分子和醫生等群體價格太高,達到了18萬馬克,西德代表最終砍到了每人4萬,不管被捕前

身份如何,這是最後的打包價格。

後來的主義天堂東德這邊,對價格不斷提出異議,認為總有通貨膨脹,而且你西德財大氣粗,於是贖金價格就慢慢上漲,到了1982年,金額翻了一番,超過9萬馬克,加上犯人家屬,至少需要10萬馬克。

西德的現金也不是很湊手,於是建議能不能用貨物代替?雙方達成了妥協,西德方面,水果、穀物乃至化肥石油、礦石開始源源不斷的抵達東德,換來了一車又一車的犯人。

通過這種方式,26年間,西德名義上付出了34億馬克的現金和貨物,實際上由於東德國情,還必須付出人情費用,也就是大家所理解的賄賂,成本遠遠不止名義上的支出。

這些名義上的費用最終都匯入了兩個東德大人物的賬號,一個是總書記昂納克,一個是史塔西負責人米爾克。

西德換來的除了33755名犯人,還有25萬左右的家屬,或許還有全德百姓的民心。

柏林牆對於東德的意義也實屬重大,它起到了明顯的哄抬物價的作用,人是用來賣的,免費贈送的傻事,昂納克才不做呢。

回應題目,假如東德肯為西德的百姓哪怕花上一分錢,都有可能改寫
最後的兩德統一結果,沒準兒能出現西德人民踴躍建議西德“放棄自身地位併入東德的大好局面,可見,西德這種帝國主義的邪惡購買行徑,殊為可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