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歷史是由少數人推動的,從該怎樣從哲學的角度看這句話?

跋涉永無止境



有人說歷史是由少數人推動的——這種觀點不能苟同。 在歷史學中,或者在哲學中,上述觀點有一個專門的說法,叫“英雄史觀”,也可以叫作“唯心主義歷史觀”。

已經有人提到了毛主席——他確實為中華民族的獨立統一立下了豐功偉績。毛主席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他所說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這不是一個偉人隨便說說的漂亮話——可以看看他1919年《湘江評論》的發刊詞;他1925年寫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還有給延安評劇院的信,等等很多——可以看出,這是他始終不渝、旗幟鮮明堅持的思想。正因為他這種一貫的思想,才能夠被歷史選擇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才受到絕大多數中國老百姓的擁護,才帶領中國人民結束百年屈辱,實現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偉業。

鄧小平也是這樣。他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源於此,才有了40年改革開放的輝煌,才實現了14億人從年均100多美元收入到今天8800美元的巨大跨越,使中國走上了“富起來”的道路。

“少數人推動歷史”是一種表象。

可能有人會說——對呀,毛主席和鄧小平的偉大,不正好說明了“少數人推動歷史”嗎? 其實不對。

“少數人”——那些被載於史冊的歷史人物,不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他們的作用不管是促進的還是促退的,確實不容小覷。但是,第一,他們對歷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加速或延緩方面——不決定歷史存在與否;不改變總體趨勢。第二,因而,“少數人”不是歷史存在和發展的最根本因素。

歷史是什麼——如果指的是人類社會的話,那麼——

首先是指人類生存狀態在時間軸上的連續性和延續性。

這種連續性和延續性有沒有規律可循——有。它呈現著由低到高的發展——不論是人的生存條件的發展;還是人自身的各方面發展;包括社會形態的發展。

這種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什麼——是一定數量的人口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任何社會條件下,這都是必備的兩個條件。沒有一定的人口數量,人類可能早早就消亡了;歷史上有過幾次大的瘟疫和自然災害,使當時的人口急劇減少,都造成了長時間的人類社會的停滯不前。同樣,人類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一刻也不能停止,不然,人們就沒有辦法生存。

組成人類必備人口絕大部分的,是人民群眾;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也是人民群眾。從根本上說,人民,這個人類的主體如果不存在,人來也就不存在了。 這是歷史的本質。

魯迅舉的例子很貼切:“有一回拿破崙過阿爾卑斯山,說:‘我比阿爾比斯山還要高!’這何等英偉,然而不要忘記他後面跟著許多兵”——真的是,沒有兵丁,拿破崙算什麼。

晚唐詩人曹松《己亥歲二首》其一曰: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又是一個例證。

歷史往往這樣,或者準確地說,歷史的記載往往是這樣,只記載了拿破崙的善戰,而完全忽略了他背後流血犧牲的士兵。 翻開中外的史籍,都是一個個朝代;每個朝代裡面都是一個個事件;每個事件裡面都是君王臣輔、將帥官吏的作為。第一,這大約是歷史只能這麼寫?總不能寫王老三、李老四今年收了多少稻穀。第二,在封建王朝,這又的確反映著帝王們的歷史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很多帝王眼裡,百姓不過如螻蟻。可能正因為如此,孟子才呼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才說:“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

“少數人”推動歷史,展現的僅是表象。

進入資本主義時代,“英雄史觀”的市場大大縮小了,因為這與新興資產階級用以反對封建貴族的人本主義格格不入。當然,不是再沒有這樣的思想家,尼采是個代表性人物。他的思想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徵——超人政治和貶低女性。他認為世界應該由高貴的超人來統治,“一個以最嚴酷的自我訓練為基礎的龐大的新貴族社會,在那裡面有哲學思想的強權人物和有藝術才能的專制君的意志給千秋萬代打下印記”。 對於尼采這種主張,英國的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羅素都看不下去,他說—— “雖然有許多人仍舊真心信仰人類平等和理論上的民主,但是現代人的想像力受到了十九世紀時根本不民主的工業體制所促成的社會組織型式的深刻影響。一方面有實業巨頭,另一方面有廣大的工人。民主制度的這種內在分裂,民主國家裡的一般老百姓尚未認識到,但是這一向是從黑格爾以來大部分哲學家的首要問題,而他們在多數人的利害與少數人的利害之間所發現的尖銳對立,已經通過法西斯主義有了實際表現。在哲學家當中,尼采恬不知恥地站在少數人一邊,馬克思則衷心誠意地站在多數人一邊。”羅素不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也並不很贊成馬克思的學說。

可以說,“少數人推動歷史”是一種不符合歷史本質,又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觀點。

“人民創造歷史”的理論簡述。

“人民史觀”,或者叫“群眾史觀”,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其理論主要包括——

第一,人民群眾發揮著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

1,人民群眾,任何時候都是人類組成中的絕大多數——沒有這個多數,人類便不可能存在。

2,人民群眾始終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3,人民群眾在創造社會的精神財富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要說,廣大知識分子,是人民群眾的重要組成,他們在創造精神財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他們在日常從事物質和精神財富生產過程中,不斷促進著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的發展;在重大的社會變革時期,只有在他們的參與下,才促成了社會重大事件的發生和發展。陳勝吳廣本就貧苦;很多農民起義導致了改朝換代。恩格斯說:“在十七世紀的英國和十八世紀的法國,甚至資產階級的最光輝燦爛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爭得的,而是平民大眾,即工人和農民為它爭得的。”

第二,人民群眾的創造歷史作用,是有制約性的。

這種制約性,主要表現在會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侷限——這是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活動,所處於並遇到的一切社會要素的總和——經濟條件、政治條件和精神及文化條件。

這種限制,會導致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動,一方面符合當時的社會條件;另一方面,他們又會不斷衝破這種限制——將歷史推向前進。通常說,人民群眾中隱含無限的創造力,即是這個含義。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當初誰能想到會帶來如此大的變化,這種變化,說到底,是蘊藏於人民群眾之中的無限創造力的迸發。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不否定、而且承認個人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一,“歷史人物”有重要作用。

社會,包括了生存著的所有人;歷史,也是這所有人的參與才發展的——不過有人作用大,有人作用小;有人把車輪往前推,有人往後拉,還有人“斜刺”裡使勁兒。

所以,有一個著名的理論——歷史的前行,是“力的平行四邊形”綜合作用。 這所有的人,可以分為普通人和“歷史人物”——普通人的作用小一點,“歷史人物”的作用大一點兒——當然,歷史人物使的勁兒,也是有不同方向的。

1,“歷史人物”,都是那段歷史或事件的當事人。在事件當中,甚至在那個歷史時段,“歷史人物”能發揮重要作用。但是請注意,這種作用只表現在使歷史發展進程是前進還是倒退,是順利還是曲折上面,並不能徹底改變或阻斷歷史的發展。辛棄疾詞曰:“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說的應該是這個意思。

2,“歷史人物”,往往是當時歷史課題的提問者和帶頭解答人。提問對了、解答好了,會名留青史;題想歪了、回答的也不好,大約就留下惡名。

第二,“歷史人物”同樣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

這種制約,概括來說,就是“時勢呼喚英雄”;“時勢鍛鍊英雄”、“時勢篩選英雄”——這個“英雄”是廣義而言,也包括“梟雄”、“奸雄”——總之,“歷史人物”的出現、成長、形成影響,必定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條件,無一例外。

“人民和英雄共同創造歷史”對不對。

既然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歷史人物又有重要作用,那麼說是“人民和英雄共同創造歷史”對不對呢?不對。這是因為——

第一,如前述及,人民群眾是任何社會的最主要組成者,他們所從事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社會活動。沒有人民群眾,沒有他們的活動,社會和歷史都不存在。這是最根本的“根兒”。在這個舞臺上,才有“歷史人物”活動的舞臺。

第二,歷史的進程已經證明了,不斷向前發展是必然的大趨勢;這種必然往往是通過偶然的階段和事件表現出來的;然而,這種偶然中,卻體現著必然。這種必然,是由人民群眾決定的,沒有任何歷史人物可以改變這種必然。

第三,既然人民群眾和他們的活動是“根兒”,是“主幹”,歷史人物是“枝”,是“葉”,是“果”,為什麼非要把他們的作用並列起來呢?並列起來,必然是哲學上講的“二元論”。古往今來,不是沒人幹過這種事,最後的結果,還是回到了“個人推動歷史”的那條路上去了。


一老沈一


歷史是少數人推動的,這話符合歷史唯物主義,也符合歷史發展的實際情況。

不過,準確一點的話,應該改為“歷史是由掌握進步力量的少數人推動的”。

因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近代史上的革命運動,毛主席和他領導的共產黨,就是掌握了進步力量的少數人,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嶄新的新中國,為中華民族大多數人謀得了自由和獨立!

偉大領袖毛主席,致力於中國革命30年,雖然是少數人卻始終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永恆的追求,最終締造了共產黨,締造瞭解放軍,締造了新中國。

毛主席思想中,有很多注重掌握少數的幹部,影響多數的群眾的論述。

對於少數幹部的重要性,毛主席說

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裡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關於少數幹部保持先進性,毛主席說

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不能忘記,1921年,共產黨成立,全國是有50多個黨員,但因為他們是少數人,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不能忘記,1925年,國民大革命,國民黨人多資源多,但共產黨在動員群眾力量擴軍備戰上的突出貢獻。

不能忘記,1927年,毛主席提出農村包圍城市路線,在黨內也是少數人,歷史證明,這條路是走的通的。

不能忘記,1938年,毛主席提出全面抗戰敵後抗戰,國民黨軍隊是多數但他們不聽。抗戰後期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已經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

不能忘記,1946年,毛主席帶領120萬解放軍,面對460萬國民黨軍,雖然人少裝備差,依舊取得了勝利。

所以說,掌握先進理論、進步力量的少數人,能夠成為帶領大多數進步的火車頭。因此,歷史是少數人推動的,完全正確。

我國古代哲學家孟子說過一句很有英雄主義的話“雖千萬人吾往矣”。及時有千萬人阻止,他也義無反顧去做,因為他認識到這是正確的事,是有利於人類進步的事。


歷史知事


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為建立新中國立下不朽功勳,是毛主席帶領中國人民,走響獨立富強,建設了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人民重獲新生。毛主席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符合歷史規律。英雄創造世界。


日月星辰123


所有的“人民"能創造和推動歷史麼?如.現在的科學'電視,電腦,手機,還不是一個或者幾個人才,天才的發明,創造,推動歷史前進。全天下的蠢才們跟著去享受。人才就是人才,蠢才就是蠢才,人民創造推動了歷史就是一個蠢才說出來的話。


用戶84724284925


任何事都不可一口否定與肯定!從思想智慧引領來講,的確如此!但從變化過程的勢能來講,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進程的中堅力量!總起來講需動與靜,智與能的共同參入少一不可!就象基因與形態誰決定了生命?一個道理!一種超前思想的引領是不可小瞧的基本因素!一一一引航者!


法度之家


歷史是由英雄創造的。在哲學上完全正確的。

我們都知特殊性包含著一般性。也就是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特殊性體現的,是事物的標誌,特殊性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起者決定的作用。英雄和一般的人就是這麼一個關糸,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


Sxdtsf4959


歷史是廣大勞動人民推動的?勞動人民在推動歷史進程中,必然產生自己的領導人,和人民共同著命運,並帶領勞動人民共同創造歷史。但社會發展規律是不能創造也不可消滅的?


高廣福204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文化,對帝王的尊崇和對英雄的崇拜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大多人都很盲從。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時代都會出現人們心中的英雄,如堯舜禹等各個朝代的帝王及姜太公、諸葛亮、商殃等謀臣,這些人也確實改變和影響了當時的某個時代。近現代更是這樣,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進行了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富起來。這些領導集體,在中國來講就是少數人。但人民的力量也不可忽視,正是在少數人的帶領下,人民才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創造了歷史。




帥帥爸11


這種說法很不正確,少數人是說了算數的人,推動社會是根據社會情況來推動,也是經驗總結,象有的人胡說真理在少數人的手裡一樣,那人民群的眼晴思惟都哪裡去了。


50414176534\n


沒有毛主席老一輩革命家的喚醒,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帶動人民起來一起革命,星星之火,點燃了中國大地,就沒有新中國的誕生,為什麼共產黨能得到人民的擁護???關健是“共產”二字信仰的力量,是打土豪、分田地的而贏得民心,假如為了少數人的利益,把少數人的幸福,建立在廣大人民的利益與痛苦之上,那是小人所為,人民永遠不會支持和擁護,再美的說詞,再美的謊言也難以掩蓋其本質,真正的偉人是大度與民眾而不是少數,這也是人民為什麼不忘偉人毛主席的重要因素,人民是水,是汪洋大海,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