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十問AI商用:這碗黃燜雞米飯,是哪裡的雞,怎樣的米?

華為十問AI商用:這碗黃燜雞米飯,是哪裡的雞,怎樣的米?

據統計,在緊張的生活節奏下,44%的年輕人有八成以上的餐食通過外賣解決,有19%的人甚至只會在外吃飯。可是,餐館裡的食物,真的讓人放心嗎?

華為十問AI商用:這碗黃燜雞米飯,是哪裡的雞,怎樣的米?

舌尖上的風險

“身世可疑”一念間,每天終究要吃飯

以“中式快餐四巨頭”之一的黃燜雞米飯為例,靠著量大價低,它成為許多年輕人外賣的首選。

今年剛畢業的李巖巖,號稱“黃燜雞百科”。他熟知哪家的量最大,哪家的味道最好。但如果問他,哪家的原料最可靠,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每天,都有無數的食材進入市場、進入餐廳、進入我們的胃,但它們是從何而來?是否可靠?恐怕商家與食客,都說不清楚。

古有銀針試毒,如今我們可否通過物聯網等技術,對食物的生產和運輸過程溯源,降低我們舌尖上的風險?

華為十問AI商用:這碗黃燜雞米飯,是哪裡的雞,怎樣的米?

自報家門的雞,身世明明白白

物聯網,讓萬物開口說話

19年前,“物聯網”的概念被提出,而今它即將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改變。

物聯網基於信息傳感設備,實時採集物體或過程信息,通過物與物、物與人的網絡連接,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通俗點兒說,就是通過傳感器實現物體的數字化,讓萬物都能“開口說話”。

以一隻雞為例,運用物聯網技術的養雞場,可以為每隻雞建立專屬檔案,實時記錄它們的運動狀況、進食情況和身體特徵,讓它們的身世明明白白。

華為十問AI商用:這碗黃燜雞米飯,是哪裡的雞,怎樣的米?

華為十問AI商用:這碗黃燜雞米飯,是哪裡的雞,怎樣的米?

讓大米,帶著陽光土壤的消息

吃進肚裡的飯,營養如何看得見

每年,中國糧食消費量在12800億斤至12900億斤之間, 在這樣的巨大需求之下,糧食的質量如何控制?

農業物聯網,可以監測農作物生長環境中的溫度、溼度、pH值、光照強度、土壤養分、二氧化碳濃度等參數,通過自動控制系統,確保農作物擁有最佳的生長環境,從而提高產量和品質。

華為十問AI商用:這碗黃燜雞米飯,是哪裡的雞,怎樣的米?

華為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建立“農業物聯網全球聯合創新中心”,建立以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為支撐的智慧農業平臺。

通過“要素物聯網系統”,對光照、溫度、鹽鹼度等信息進行收集,並傳送到華為雲端大數據中心,通過人工智能系統和專家診斷,提供靶向藥品、定向施肥,對鹽鹼地進行“四維改良”,讓鹽鹼地上也能生長出高品質的大米。

華為十問AI商用:這碗黃燜雞米飯,是哪裡的雞,怎樣的米?

路過多少山川湖海,來到廚房?

食材的前半生,掃碼就知道

從農場到餐桌,食品原料要經歷預加工、檢疫檢驗、冷鏈運輸、烹飪等環節。讓整個流程可追溯,同樣離不開物聯網的應用。

當雞肉進入冷鏈物流環節,物聯網能夠對冷運車實時定位,掌握貨物到了哪;還可以對食材狀態進行監控,確保在運輸中能被妥善管理。同時,通過在線調度和配送可視化,實現貨物的定製化配送。

物聯網讓整條食品製造鏈上下游信息可被隨時記錄,隨時調取。讓用戶放心溯源,放心吃飯。

華為十問AI商用:這碗黃燜雞米飯,是哪裡的雞,怎樣的米?

華為十問AI商用:這碗黃燜雞米飯,是哪裡的雞,怎樣的米?

物聯網,給食品一張身份證

食品安全看得見,吃得明白也安心

相信有一天,隨著物聯網在養殖業和農業中的深度應用,以及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日益健全,當李巖巖照常點一份外賣,用手機一掃,就能知道關於這份黃燜雞米飯的全部信息,確保入口的食物絕對安全。

華為十問AI商用:這碗黃燜雞米飯,是哪裡的雞,怎樣的米?

而售出這份外賣的商家,不僅能通過物聯網管理原料供應商、原料庫存狀況、外賣平臺訂單,更能通過實時反饋的大數據瞭解用戶偏好,在商業競爭中拔得頭籌。

華為十問AI商用:這碗黃燜雞米飯,是哪裡的雞,怎樣的米?

藉助物聯網技術,智慧畜牧業、智慧農業、智慧物流已逐步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時代,近在眼前。

華為十問AI商用:這碗黃燜雞米飯,是哪裡的雞,怎樣的米?

華為全聯接大會將於10月10-12日在上海舉辦。點擊“瞭解更多”免費預約現場直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