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个名字那么蓝
为色执迷,为空生怅,乃人之大愚。
一,佛家教义,以及一切教义,都为归化心性,树立三观,辅导人生而创作。只是由于年代的久远,修辞变迁,以及语境改变,有些东西今人读来犹如天书,不知所云。
更有无知者胡乱解读,故弄玄虚,使得各种教义失去了它们本来贴近生活、直指人心的功能,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二,就《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言,这是一个解读人心、劝导众生的深刻理念。
这个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所能拥有的实在的东西,满足我们很多欲望。但是,我们也要正确面对失去或者没有的困境。在有和无之间,怎么正确把握二者转化,是人生需要的大智慧。
所有教义,都是为解决生命根本大事而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教义不会关注鸡毛蒜皮。
在人生烦恼中,拥有和失去的不能常规把握,想有而难得的困厄,有了又被剥夺的无奈,是普遍性、经常性困扰。我们身边被偷窃而苦难的人、失恋而郁闷的人以及得志猖狂、骄横恣肆的人,都是处在”色空”迷惑中,心智未开者,所以他们需要开导。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正确地告诉大家:你的有和无,都是暂时状态而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告诫众人:在你有的时候,你要知道倏然会无。你没有的时候,突然会有。你不必为暂时的”有”或”无”而不知所以、心存烦恼。
大家想想现实当中这是多么贴切的道理!
最近宝马男仗着酒劲,耍横使蛮,本想欺人老实、图个痛快,不料转瞬之间被受害人反手抵抗,利刃开膛。”色空”转换,分秒之间!
如果宝马男深深懂得自己拥有的要怎么珍惜,何有这样的厄运?
我们每个人都该念念不忘:我们现在有的,可能失去就在刹那间。我们怎么小心翼翼维护”色空”转换,向着有利于自己幸福快乐的方面,是永远要尊重的规律。
各种贪官,如果不记得这个”色空”规律,失去一切,深陷囹圄,家破人亡,彻底败落,就是分分钟的事。
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人生劝诫,也很容易让人有虚无主义观念。这是要避免的方面。
一个正常的生命体,要积极向上,变”空”为有,满足生命。不能浑浑噩噩,”色空”无视。那种自我放弃努力,用”色即是空”来指导自己,为自己的懒惰设立借口,是严重错误的。
没有,我们不气馁。有了,我们不乖张,然后心平气和,脚踏实地,享受充实的人生,这就是”色空”转换的正确理解。
春雷滚滚2
很高兴在头条里看到佛学理论的知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这四句话,选自佛教大乘经典《心经》,心经加上标题共计268个字,文字虽短,但是佛理深奥。下面我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一下:
1、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色”,这个色,不是我们说的“色彩”,佛教所说的“色”,是指物质世界;那什么是“空”呢?,这个空,不是说什么也没有,佛教所说的空“空”,是指精神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相通的,互相包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中经中之王,是一部让人读后变得聪明的经典,是哲学,但又高于哲学。内容有消极和积极的一面,消极指的是,认为人生是苦的,主张宿命论;积极指的是,要有善良之心,诸恶莫作,因果理论。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读一点中国的国学,穿越时空,与大师先贤神交,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腹有诗书气自华,最为书香能致远!
朋友,我是窦书鹏,如果您读到了我写的文章,要感谢头条平台,为我们提供的良机!不要忘记互粉、点赞、评论和转发!您是最棒的!
窦书鹏带您去旅行
《心经》观心禪的教授与时代应用
《心经》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谁人不知,但欲知其奥,必尊古训,下手用功,获妙智慧,必广大用。
先阅一段古祖之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广释五蕴皆空之境谛,而观照自在其中,以非观照不能了达此境谛。
故夫心者,不起则已,介尔有心:
则必顿现根身器界,名为色蕴。
则必领纳诸 苦乐境,名为受蕴。
则必取相施设名言,名为想蕴。
则必生灭迁流不停,名为行蕴。
则必了了分别诸法,名为识蕴。是知随其所起介尔之心,法尔具足五叠浑浊。
今以甚深般若照之,了知色惟是心,别无实色,一切根身器界,皆如空华梦物,故色不异空。
空亦惟心,别无异空,设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梦,故空不异色。
既云不异,已是相即,犹恐封迷情者,尚作翻手覆手之解,故重示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谓随拈一微尘色体,即法界横徧竖穷。故即是空,所谓全事即理。无有少许理性而不在此事中,即此微尘所具真空全理,还即顿具法界全事,故即是色,所称全理即事,无有少许事相而不在此理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此:斯则当体绝待,更无二物,既于色蕴了达此实相已,受想行识例皆可知。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又恐执迷之人,谓此五蕴实相,从照见生,故更申示之曰,是五蕴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本自如斯,非实相生而五蕴灭,以五蕴本自不生不灭,故名为空相耳。
不垢不净:又恐迷者,谓此五蕴空相虽非生灭,而有垢净,谓凡夫随于染缘则垢,圣人随于净缘则净,故更申示之曰:凡夫五蕴亦即空相,圣人五蕴亦 即空相,何垢净之有哉?
不增不减:又恐迷者,谓此五蕴空相,虽无垢净而有增减,谓凡夫迷,故生死浩然为增,德相隐覆为减,圣人悟故照用无尽为增,惑业消亡为减,故更申示之曰:迷时亦只此诸法空相,悟时亦只此诸法空相。何增减之有哉?
既向五蕴发明此妙谛已,遂即广历一切差别法相,融绝圣凡情见而曰:是故空中无色,乃至亦无得也。然所谓无色乃至亦无得者,岂俟融绝而后无哉?良以本无所得故也!
本无所得名之为谛,了此无得名之为观,而总不离五蕴为所观境。若境若谛若观,又总不离现前一念介尔之心。一心宛具三义谛即实相,观即观照,境即文字,不纵横并别,亦非一异,故名为深般若也。
古祖所注深甚,所显义理,无非观心之禪的方法。今人依此下手用功,必开妙智。妙智一启,则不必拘于文字,望文解义,能广大用于现代,虽广大用,亦不离现前当下介尔一念,观一切法悉归于源。
如何是广大用之境?在这个时代,可与西文放在一起观察。
与西方哲学比较一下:佛法,不是一种哲学的方法,这是一种真正的智慧学。这需要实证,西方的哲学没法实证,所以后来西方人发明了科学。佛法需要实证,能够是实证,这表明它有科学的特性。以《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一种物质与能量为转化的规律,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西方的科学必须造仪器来完成,但是,佛法不需要造仪器,通过观心,就能把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规律。还不仅仅止于此。受想行识,亦复如此。对于人的感受、精神、思想、认识、经验,按照佛法的观心方法都能达性空之境,性空了,心灵的能量就会显现。这一点西方的心理学没法做到,所以西方的心理学治疗人的精神问题,很多地方都不完美。西方的科学能够观察物质是空幻的,但是西方的科学哲学没法观察人的心灵内容达到性空的状态。佛法观察,能够主客同时观察,物质与精神同时观察,这就是中华智慧的方法与西方科学发现知识的差别。
与科学的方法比较一下:科学只能在物质的层面上与佛法有相对应处,但是科学对人的精神层面还没法与佛法相对应
现代的科学,他凭借着先进的仪器,能够观察客观的世界是幻化的,遇事能够有能量的运用,这个层面,佛法中叫:色不异空。但是西方的科学,他还没法了解人的受想行识是性空,按照西方人的观念,这是精神层面的。佛法告诉我们,这是更为微细的时空,佛法也告诉我们,受想行识也不异空。对于这个微细层次的时空物质能量,西方的文化他还没发来真正了解,这就限制了西方文化的发达。比如说在心理学领域,他无法认识的人的心理思维是空幻的,所以西方的科学对人的心理内容,无法进行量子层次的观察。这样,他们的心理学对人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就不能究竟彻底。事实上正是如此。心理学对于有抑郁症的机制无法真正了解,西方大脑的科学研究,无法对意识的本质进行真正的了解。西方人因为这个缘故,他们只能发展外部的客观世界,对人的内在的妙德潜能无法开启。所以西方人在研究客观的事物的时候,往往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这是西方文化造成了众多危机的原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学需要智慧之眼,只有从佛法中能够获得指导。人类的未来,要想恒久光明,必须到佛法中寻求来自宇宙的智慧方法,引用佛法的智慧,就能全面提升人类的文明品质。对于这一点,爱因斯坦早就有了预感,但爱氏没有更进一步来研究,我们今天能完成这个研究吗?
由逻辑思维分析于《心经》只能获知一些知识,用《心经》来指导观心必获得智慧,用这大智慧就可来观察现代文化难题,举一些例子:
例一:宇宙由谁创造的?在西方人,这是一个最大的难题,他们的科学宗教哲学都在研究,但到今天,他们都没法完美的回答。
但是,用佛法来开启智慧之门,智慧一开,回答这个问题就不稀奇,中华智慧回答:天地宇宙与有情存在有关?
其一天地宇宙万物是人与一切有情的依报。其二,同样在一个天地宇宙万物之中,随着人与有情的不同心态有很大的不同。物质就是能量,这叫色不异空,天地宇宙万物与一切有情的心念有关,这叫空不异色。物质转化成能量,科学借助能够做到了,但是科学还无法了解,物质转化为能量,这是人人本具的妙明功能,比如中医用中草药,中草药如何转化成气?这就是人人本来的灵知系统妙明。西方的文化还没法了解,人的精。神状态:受想行识,性空了也能释放能量。对于受想行识,精神活动的微观天地,科学他没法真正了解。科学经过很多年的研究,还是无法了解宇宙的本源,所以他现在认为宇宙有外星人创造。其实真理就在眼前,天地宇宙与人及一切有情的存在有关,这空不异色的规律,西人的文化无法了知。
例二、用来解决西人无法获得大脑微妙能量的难题
人有无穷无尽的真性之灵,他在我们的六根门头常常放光种地,属于中华古老的智慧,都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解大道。
那我们在这个时代如何来运用呢?
在大脑研究领域,获得智慧,就能无为运化用大脑。
怎样做到来广大的应用大脑的潜能,西方的人只知道有为法,而中华的文化中特别注重无为法。有为法是知识层面的应用,无为法是智慧层面的运用。有为法不知道引用真空妙能,无为法他能够运用无穷无尽的真空妙能。西方的有为法,他无法真正净化进化人本身,中华智法,他能够启开人的无穷妙德,把人进化成宇宙的高级生命。有为法局限于有形的研究,无为法他能够对人与天地宇宙进行全息的运化。
当然,无为法能够有为与无为不二,他不排除有为法,但它是智慧应用有为法,进入无为的层次,它里面才能广大微妙净胜不可思议。
现在已经有科学家,在猜测性预设,大脑就是量子大脑,但是西方的科学,它是要采用仪器来检测这种存在来研究的。我们能不能用中华智慧来进行观察呢?我们现在来就进行这方面的沟通研究。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大脑宁静的状态就是量子状态。意识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反映。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相,反映了就是象的显现,意象显现,心脑的量子状态就塌缩了。这个机制我们可以概括成一种规律发现吗?
假如设定的宁静状态,就是量子状态,人对客观的反映呈现象的状态,量子就塌缩了,我们观察,这种机能人事实上天天在用。再进步观察,如果人进行一项活动,如看了多部连续剧,意象不断发生,量子塌缩不断进行,这个时候你什么感觉?大脑空疲神乏,这是心脑量子态过度耗费产生的现象,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验。这说明心脑有个灵源,人在使用时不能过度,过度则耗损。我们可以反观,如何让这灵源广大显现? 这要控制心脑不能显象。心脑不能显象了,这里灵源妙性不是增上显现了吗?这个过程我们能不能概括成一种规律?
科学家,心理学家,他们还不会这么仔细的观察。佛法里面可以对这种机制描述,前者叫:空不异色,后者叫:色不异空。
进一步来观察,我们的意识之象,生灭生灭就如流水,如何能做到反观返源?如何我们尽可能的保持灵源宁静的状态?西方的科学体系他还无法研究这一种操作方法。而佛说法早就存在,反观返源叫:空观、般若、离念,保持宁静的状态叫:体真止、止、定。不过有一点要明白,佛法中不叫量子,我们设置心脑宁静的状态叫量子态,这是我们预先设计的一种观察点。那佛法中叫什么?叫:真性。
我们现在要问的是,这量子与真性,他们是同一个东西吗?谁也没有进行拿来进行对照实验。我们暂时可以避开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这两种的方法,观察它们的同一共同点,就是对人的心脑日用之处,进行能量的,与心脑中意识与象,进行他们本质的探讨,这有什么意义呢!?这会把现代物理学的顶尖研究,突破造仪器研究,让人的身心就可以来体验天地宇宙的能量运化,这可以让普罗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了解客观事物。这也可以,把中华文化与西方的科学文化进行内在机制的沟通,让东西方文化同时存在,构成平衡的运化体系。这还有更有意义的就是,能够让西方的科学文化,能够真正了解人的本质,只会让他们的心理学、哲学,产生质变达于究竟。
量子大脑。这是西方科学家的一种预设性的研究观察点,心脑灵源,是与中华智慧方法结合的观察点,这灵源可以有究竟的理法吗?如果我们人类来研究这个灵源会产生什么效果?
如果用西人研究人的意识与量子的方法,都是按照西方的哲学科学来研究的,他们的这种方法,很难了解人的意识与人实相关系,很难启开人无穷无尽的妙德妙智。西方的科学家们、哲学家们,他们不知道人的意识与本心真空,与他们研究的宇宙真空、量子学本来是一实相,他们的这种方法研究只能产生知识,这无关乎人的智慧与妙德。西方的科学家们,他们不知道人的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与意根,都具有巨大的妙德妙能,与人的意识活动都有相关性。克实而论,西人的这种研究方法,他们很多时候都走上了歧路,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展缓慢,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投入到这种研究中,但结果还是雾里看花。
如果我们用中华智慧来训练自己,我们在新的时代,同样能够在各个方面来应用。对于这种潜在的能力,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因为现在我们对古老的智慧早就不了解其所在,这100年以来,我们一直把西方的科学文化与中国的古老智慧对立起来,这造成的被动与伤害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人有没有灵魂的纠结,心与物的矛盾,这主要来源于西方的文化。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华文化中早就圆满解决。
心之灵,人人都有一个灵妙的心,他在我们日常中时时作用,运用中华古老智慧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悟此灵妙之心来体解大道,就在今生、现前、当念,展现人本性的灵妙作用。
不但佛法能够做到,中华各大文化体系,都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究竟而建立起来的,我们可以告诉大家,在中华文化中有许许多多的以人的妙灵,而建立的灵知文化模式。中华文化的,他的应用,就是人灵妙之心的展现,我们能够顺此这一点,来体道中华古老的智慧,就会能够了解万法归一之处。
现在归纳总结一下:《心经》,心之经,观心之理法,不同于逻辑思维,我们首先必须按照他的方法正确来观察自己的心念,观心有基,亦可显逻辑来与智慧融合观照,而广大应用于时代。我们可以确定,光用逻辑的思维很难入佛法的法门,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够开智慧,开了智慧,才真能照真达俗广大应用于时代。
圆拙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话出自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心经》,不管是不是学佛的,很多人都知道这几句,很多人也误解了这几句佛经。很多人都以为色就是美色、色欲,这完全缩小了色的概念。空就认为是什么都没有,这是完全错误的。所以这几句就胡乱的解释为,反正男女之欲是空的,所以就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沉迷于美色。为自己放纵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这完全是错误的解法。
在佛教中,色是指物质世界,一切有质碍的都称为色。而空呢是物质的一个性质,它描述物质世界存在的状态,意思就是万事万物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因缘组合而成的,随着因缘的生灭而生灭,没有什么是独立不变的。色和空不是两个对立的东西,它只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色指物质本身,空是指物质的性质。
知道了空和色的定义,就很容易理解这四句了。举个例子来说,一朵花,花的外相就是色,而空呢就是花的性质,花必须依靠水、土、种子等各种条件才能存,离开了某一个条件,花就不存在的这个性质就是空。所以 外相的花和花本身的性质根本就不是两样东西,都是花的一部分。花的外相侧重展现因缘的生灭现象,花本身随各种因缘而变化的性质就体现了空,离开了这些条件,花就不存在了。
所以色和空本身就是一个东西,一个是它的外相,一个是它的内在性质,哪会有什么差异呢?
《心经》是玄奘大师翻译的,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甚至说是整个佛法的核心内容。这几句完全说出了佛法的世界观——缘起性空,色就侧重说缘起,而空性才是物质最根本的体性。空性就是无自性。我们可以通过对有的把握来感悟空性。南无阿弥陀佛。
法音讲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你能够看见的有颜色的物质,其实本质是空的。反过来,一无所有的空,却能变出来物质。
单从这一个方面理解,其实是肤浅的。色是一种蕴,是内里的意识与外界交互所产生的觉,这种感觉有五种,分别是色受想行识。感觉本身就是接受,不接受怎么感觉。想也是因为受带来的意识活动,受了就会想,这是什么。行,就是意识在流转,是想造成意识运行,识就是最后的结论,是色的对应对象。眼睛看到东西,很快就辨识出来是什么东西。但是其过程是色受想行识,人的意识不是镜子,镜子前有一物,镜子里马上有一个像,像与物对应。人的意识又很像镜子,看到物很快就辨识,但是有过程的,色-受-想-行-识。这就是五蕴。色是对象,它本身是空,都在意识里,当然也是空。
空是什么呢?就是一无所有。特别提醒注意。很多人,包括梁文道等,很多在视频里讲解佛法的“法师”,都不敢说空是一无所有, 他们会反复强调,空不是没有,空不是你所想象的没有。诸如此类。空就是没有,一无所有。空怎么描述呢?空和物理的真空没有区别。把所有的分子原子,不管什么子都抽出来。就是真空。
为什么那些人不敢像我这样说,因为他们没开悟。生怕掉进断灭见。断灭见是什么意思,断灭见就是彻底结束,空了以后永远不再会有。
空了以后还会再有,空能生妙有。所谓妙有,其实就是假有,色就是假有,妙有,所以色才可以是空。至于色是怎么妙有的,那是另外的一段解说。
眾妙之門
《金刚经》乃群经之释,可曰:释书。今便再以其注解,借其演说,以释惑疑。
一日,须菩提玩起了今日头条,见一问颇有见地,便白世尊言:何为色?何为空?
世尊告须菩提:如来说色则非色,是名色。如来说空则非空,是名空。
须菩提不解,再白佛言:若色非色,空非空,那何以为色?何以为空?
世尊告须菩提:汝观风,可曾见色乎?
须菩提白佛言:未曾。
世尊告须须菩提:如观树,可曾见空乎?
须菩提白佛言:未曾。
世尊告须菩提:树可有色?
须菩提白佛言:有色。
世尊告须菩提:树可有心乎?
须菩提白佛言:未有。
世尊告须菩提:汝何以知树无心?
须菩提默然。
世尊告须菩提:汝言树无心,乃因观生念,因汝观树,知树有色,而未见其心,故言无心。
须菩提大惊,幡然醒悟,进而白佛言:如来说无心则非无心,是名无心。何以故?我观树,只见其色,不见其心,故言无心,而树有心无心,我何以知之,唯树自知。我非树,树亦非我,此乃彼我之见也。
世尊告须菩提:树可见空乎?
须菩提白佛言:未见,但如来说未见则非未见,是名未见。故我虽未见空,但树却有空,譬如,树会有空心,有空枝,有空果。我虽未见,其却实有。
世尊告须菩提:今既见空,可见风乎?
须菩提白佛言:见矣,何以故?如来说色则非色是名色。风虽无形,不可以目见之,然其却有体,故可以心感之。故其为物,为物则有色,此色目不可见,唯心可见,故曰:色非色。
世尊告须菩提:今空色具见,可还有疑?
须菩提白佛言:何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世尊告须菩提:人以目观物,见形为色,不见形为空,如此可知乎?
须菩提豁然开悟,了了如来,白佛言:人不见风形,故曰:风乃空,人见树形,故曰:树乃色。然,风有体,为物,为色,树有空,是以眼观风为空,心观风为色,故见空是色,又眼观树为色,人不见树心为空,故见色是空。风与树,两物,一物也,何以故?风中有树,树中有风,树亦风兮,风亦树,空亦色兮,色亦空,何来两物,实一物也,观树亦空,观风亦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千八百罗汉具闻此言,醍醐灌顶,深感佛趣,其乐无穷,空兮空兮,空非空,色兮色兮,色非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世尊诵歇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见如来,所谓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蝶龍45
这是心经里面的一句话,所谓色就是指一切物质,即器世界,根据科学家研究表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和粒子合成的,分子和粒子很细微,没有固定的形象。而佛教里面认为物质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这四样也没有固定形象,而道教认为物质由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合而来,它们也没有固定形象,是根据不同的情况产生了不同的形象,例如桌子,电脑,等等一切物品。而心经中这两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我们所看见的色,也就是物质是空性的,空相的,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会有坏的那一天的,例如各种废物回收再利用,会使它们原来的形象和用途发生改变。所以心经中这空不是指没有,而是如同一个空的容器,你想往里面装什么都可以,就是刚才说的废物回收以后,你想把她做成什么样子都可以。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说一切物质都没有永恒的形态和用处,都是可以改变的。
从而又发展出来一个人生哲学问题,我们做人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顺其自然。
拙见,多指教。
仁道居
色不异空:有形的物质本质上和“空”并无区别;空不异色,同上:“空”和有形的物质本质上并无区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形的物质本质上就是“空”,“空”和有形的物质其实都来自“一”。
棒棒啲C儍瓜
此为《心经》中的一句。要想彻底明了,最好将全文通读释解。不过也可单独消文解义,弄清基本概念。
凭人的感官认识宇宙人生,就是两大范畴,一为有形有相,看得见,可触可感的物质现象(色)。一为空性虚无的精神理性范畴(空)。按普通的浅表思维观念,有色相可见者即为"有",即为真实,反之则为虚无丶空。這里须要明确一个现象道理,有形框架内的"空间″,仍视为"有“。不见一法(一物),为空,不是"真空″,是为顽空丶虚空丶断灭空。皆非此《心经》所谓的与色相对的理性"真空"。
凡夫的错觉,以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为感知物质空(无)丶有的判断标准,以"五蕴色″为可执着的"有",不能暂舍,欲求无止,造无量罪因(业缘),得无边烦恼苦报,苦海沉沦,无有出期。观自在菩萨以"行深般若般罗密多″的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告诉凡夫众生,你的"一切苦厄″之因,就在看不破五蕴皆空的实相真理,执着为实有,不能放下,便不能象菩萨一样得大自在。
菩萨已经修行证悟了,以大慈悲心,救度众生到彼岸。苦海舟航就是此"深般若″大智慧,照见五蕴皆空,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丶空不二,本来无一物。诸法无实性,皆是因缘生。生灭无常,无中生有。本来无,毕竟空,不可得。
"空"为宇宙本体,能现万法世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宇宙能生万法的空性,是真理是实相,是本有,是永恒。"真空生妙有″,妙有显真空。生生不息,无有断灭顽空。而万法妙有又都是无常丶随缘幻化,无一可以长驻不衰。
空有本一体,随缘生变化。
真空妙有无量寿
空有三个意思: 一,因缘而生,基本元素构成物质,一旦元素散去,物质就不存在。二,时时不同,后一分钟的物质已经不是前一分钟的物质。三,所见不同,每个人看待同一事物都只能从各自一个方面,达不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