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世界
《道德经》和《金刚经》都是非常著名的经典,两者都以高深而著称,其中《道德经》号称万经之王,《金刚经》是大乘佛教根本经典,同样也是经中之王。两者哲理同样精深,都需要深入的体悟。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讲的是名法,“道”如果可以用固定的文字、语言来形容,那就不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常道”,这是《道德经》的根本要点。
《金刚经》说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在《金刚经》中,佛陀同样强调我们见到的一切所有现象,都不是“如来”的本体,如果有人能透过现象认识到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这就是“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在这里的《道德经》和《金刚经》,就是用不同的方法在阐述“名”、“相”之别,“有”、“无”之别。
世间的人,多执着于有,执着于相,而把虚幻当成是真实,最后离道越来越远,也就不能照见自我,到达智慧的彼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金刚经》最后一章中,佛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陀再次告诫弟子,一切一切的“有为”之法,都是幻梦泡影一般,也如同露珠和闪电一样,转瞬即灭,而只有“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抛弃单纯从我、他人、众生、时间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本质,才能到达无上的智慧彼岸。
而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同样也强调“无为”,摈弃“有为”。但在老子的眼中,有为和无为不仅仅限于对世界宇宙万事万物的观察,而同样涉及到治国理政,最后希望到达真正的“无为而治”的极高境界。
说了以上的两点,你觉得《道德经》和《金刚经》还存在哪些异同点呢?
谈者无语
《道德经》是圣人老子写的,《金刚经》是记录佛和弟子的言行,类似《论语》,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讲的本质是一个“东西”,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老子称之为“道”,《金刚经》没有冠之以名,你也可以用任何名词来替代,不纠结了,继续往下讲。
此二经有很多表意类似的章句,且摘来看一看:
“道”是什么?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佛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个东西本来就在那里,无物,无相,不知从何而来,不可思量,说不清楚,只能体悟。
如何“体悟”?
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又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色声香味触"皆不停留,和老子讲的少思寡欲、见素抱朴何其像。持戒也罢、入定也罢、致虚极也好,悟道之途,何其类似,表述不同而已。
如何同于“道”?
老子说:“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又讲:“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佛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功也罢,布施也罢,是极自然的,无所谓功,也所谓恩,要“不侍”,要“无所住”,就是说不要停留在这上面,停留了便着了相,与道不合。
”无“与”非相“
老子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和诸相都是表现,其本质是无,是非相。无不是没有,非相也不是没有,只是存在而无法表述,就像老子所说:”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可以体悟得来。
结语:圣人与佛很难,很无私,竭尽所能想表述这个”东西“,所以有了《道德经》,有了《金刚经》,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意思在讲:我讲得够清楚,够透彻,大家还是不理解,总说有家有事业难以割舍。误解啊!又为何要割舍,且不知"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此处”无“是重点,大家慢慢想。
执古问途
虽然二者分别是道教与佛教最出名与最流行的经典!但二者完全没有关系!
《道德经》的核心是辩论法!不信天,不信神,守柔爱民,崇尚自然,反对刻意作为与作伪!为而不争,学习的目的是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金刚经》主要讲空性,破众生的执着!应无所住(执着)但要广生其心(度众之心)!却又要为无所为,度不挂心,一切无碍!先要提得起(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步需要悲心),次要看得破(万法皆空,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是暂时的幻相,这一步首推智慧与觉性)!最后要放得下(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一步需要定力)!慈悲为本,定慧等持,方能事理无碍,事事无碍,究竟能脱!
内观自在外观世音
提问有水平,有一篇(老子化胡经)里就讲老子西出函谷关,到天竺开悟了释迦摩尼,释迦摩尼因此得道,创立佛教。虽然这个是谬传,东晋王浮缪作,但也看出来佛道之间有许多相似的宗旨和思想。大家知道大乘佛教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就是因为大乘佛教善于吸收本地的宗教为我所用,释迦摩尼不立一言,后世的佛教经典都是其弟子发挥出来的。不言之间教就和老子的道德经思想一致。这是其一,其二佛教经典(金刚经)里的一问一答,其中许多句子都和(道德经)里的思想和文字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看出大乘佛教善于融入当地宗教文化的绝妙之处。总之(道德经)似乎是启发道教和佛教的理论基础或一种文字结构基础。当然老子的道德经和后来的道教是有区别的。
仙鹤一瞥88
《金刚经》讲述 了 名~上半部,《道德经》讲述了功 德 名~~ 它们都 讲了 名 是如何成就的~
念头源于心
无道就没有一切,人无道,方向不明,君王无道,国将不国,社会无道,生灵涂炭。佛也归道,世上无道,没有光明。老子《道德经》乃世界宇宙之根本,玄妙道德真经。众妙之门。
自在了然1
《道德经》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最为经典的思想成就!未来人类思想很难超越其最高哲学高度!道德经高度理性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客观规律,以及超现实的玄妙之妙。
《金刚经》是古佛教之最高思想集成者,其根植于原产地(尼泊尔)对世界及人生观的基本思想!其思想及广度不及《道德经》。
至于后来的佛教大量吸收《道德经》中基本理念以及中华文明的文化,比如“戒欲”“持素”“慈悲”等,渐渐成为中国化的佛教!
2018.09.12
世音自在
《道德经》讲有无。
《金刚经》讲空色。
两本讲的是一回事而已,只是方式不一。
个人认为《道德经》讲的细致,但相对难懂。《金刚经》讲的精短,但是不详细。
迟程阳911
道德经 万经之中。 金刚经 万经之释。
其联系: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释迦牟尼说:如来说道则非道,是名道, 如来说名则非名,是名名。
看到没? 中心思想完全一致。 一个以理解道,一个以说释道。这便是联系。
蝶龍45
这一问题提的意义很大。或者说很有价值。试谈自己对这两部经典的理解。道德经是讲宇宙的哲学的体与用,有言,道可道非常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显然,无也是一种东西,是看不见的东西!万物的有,是看见的东西,或者说通过仪器可以发现的东西。说到底,有无一体!无是道体,有是道用。道,如果从心的角度说,心是体,德是用!中国文化讲心物一元,而道德经着重是从物的角度说的,而金刚经是着重从心的角度说的,核心是讲,无所住而生其心。重点是讲善护念!而无所住是讲心体,而心的用就是告诉我们一句话,要善护念,也可以说善护念就是德!因此,看似两篇文章讲的不同,如果我们理解了,会得出同样的道理,它的联系,或者说关系,就是心物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