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在日本:少年棒球隊

育兒在日本:少年棒球隊

比賽中場休息、賽後,球手們整理比賽場地

東京有很多少年棒球隊。兒子小學時代的棒球隊所屬“少年棒球聯盟”,一共有39個少年棒球隊。這樣的少年棒球隊,本來運營上與小學不發生關係,但因為選手來源以及練習場地的問題,與孩子們的小學還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兒子所屬棒球隊設立於1972年,最早的總教練是一位女士,姓宇尾。當地警察署請宇尾出面創立一個少年軟式棒球隊,為了保證練習場地,她把選手招收範圍定在附近一所小學。那個小學當時的校規有一條,“不得在校運動場上玩棒球”。宇尾氏同小學的交涉,就從破這條校規開始。招收到5,6年級學生36名之後發現更大的問題,這個隊伍只有總教練,沒有教練。在孩子家長中動員,沒成功。於是由警察署派出有棒球資歷的警察在業餘時間充當教練,教練不得空的時候宇尾女士自己領著孩子們訓練。8月第一屆少年球賽開賽,13支球隊參賽,這支4月才成立的球隊捧回了優勝的旗幟,還是著名的王貞治選手寄贈的!

育兒在日本:少年棒球隊

育兒在日本:少年棒球隊

象模像樣的小學生球手

宇尾女士於2006年離世,但她一手設立的少年棒球隊活躍至今。自設立第三年始,教練基本由選手的父親擔任,總教練則從教練中選出。我兒子在小學打了4年球,歷任總教練3名,兩名是現任選手的父親,另一名總教練兒子已成人,在美國念大學,做父親的沉澱了下來,一份堅持十幾年,只是因為喜歡棒球–- 他本人是朝鮮人二世。

要說總教練的好處還有一個,有賽事時可以為自家孩子多爭取上場機會。而教練則除了早出晚歸陪孩子流汗,純粹的志願者。都是忙人,但只要沒出差,多半節假日就上任教練職務了。教練中有一位隊齡很長的教練,已經六十幾歲了,正業是一家整形醫院的院長,但每逢球隊有球賽,他就在醫院門口掛上“休診”的牌子。兒子說所有的教練中,這個老爺子最專業。不說旁的,對人體結構肌肉構造的瞭解,誰拼得過他!

育兒在日本:少年棒球隊

冬日最後一場賽事前,大人孩子一起祭球場,敬神明,敬球場和汗水

一個棒球隊的維持,非常繁雜,從預約球場,訂製球衣到每一場比賽,每一次練習的選手身體狀態保養。這些雜務都由媽媽們一手承擔。我擔任過球衣訂購,有一段時間週末不上班全用在算帳上了,結果任期到時還剩下一筆糊塗賬,由球隊消化掉了。出車接送孩子,輪流跟練,這是每一個媽媽的職責。最辛苦的是“跟練”,選手們的訓練日程很殘酷,常常清晨5,6點出發,天黑才解散,當班的媽媽們全程跟著,四季茶水,夏冷冬暖,這是基本。因為所有的節假日都是訓練比賽日,對平日上班的媽媽們的身體而言,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有一屆總教練的夫人,大約患有輕度癲厥,某一日輪到她執勤,孩子們出發前最手忙腳亂的時候發病,倒在地上,渾身虛汗,嘴裡還在嚷嚷自己可以跟隊。我們誰的安撫都沒用,最後還是總教練,她的丈夫抽空過來,拉著她的手,輕輕的不停地對她重複,“沒事,不要緊,”,這才稍稍情緒安定。丈夫拉著老妻的手,一直到救護車呼嘯進校園……

現在的日本媽媽不全是家庭主婦。與我同期的媽媽中間,一般公司職員有,開醫院的醫學博士,自由撰稿人都有。最厲害的有一位“老”媽媽,她的兒子曾經是這支球隊的隊員,如今兒子都四十出頭了,她仍舊在為每一次的練習或比賽買飲料點心,鼓勵孩子們。幾十個孩子份的食物可不是一筆小錢,她的收入哪兒來?她在幼兒園做老師,工資差不多全用在這支球隊了。-- 聽說她的丈夫其實一直是有怨言的。

育兒在日本:少年棒球隊

媽媽們是隨隊攝影師,賽事播音員,有時還是陪練員

我不喜歡棒球,因為看不懂,但是非常感謝棒球把我的兒子教成了一個小紳士。棒球是日本國球,比其他運動更強調選手的謙遜姿態。即使訓練,選手們進訓練場一定脫帽,向球場致敬。場外過路人幫助拾球,一定脫帽致謝。訓練完畢,一定列陣向諸位父親母親致謝。每年冬天封球場,一定有正式的儀式……這些東西,作為母親很慚愧,我做不了更好,有些甚至無能為力。曾經在全日本高中棒球選拔賽緊鑼密鼓中,兒子因為春季腰傷停訓很長時間,一整個賽季被罰“坐板凳”。兒子不服,他覺得自己現在的狀態很好。我建議去與教練申訴,被兒子說“不懂運動隊”,運動員可以不服,但最終必須服從教練決定。球場中熱火朝天,觀眾席呼聲震天,一直擔心兒子情緒,但見他陪練打雜全無異樣,暗中感嘆在我不能插手的地方,兒子長大了。

現在的孩子們沒有機會砍柴下地放牧,磨練他們的性情又不枯燥的,當屬運動了。

曾經讀過一篇文章,介紹參加冬季奧運會的一位德國媽媽選手拿贊助的艱難。國家隊選手不是國家一手包辦,而是來自各種民間俱樂部,我覺得,這才是奧林匹克精神,平等和競爭。

後 記

兒子離開這支球隊6、7年了,早晚路過他的小學,經常看見新隊員和他們的父母整隊出發、歸來。文中朝鮮籍總教練還在,只是頭髮又白了許多。

很多人,包括我最親近的同學、朋友,不愛聽我說這話,但我還是想說,生活在今日日本,我感觸最深的,一個是傳遞文化的方式,各個小村莊、小鎮,甚至小小的居民新村,組織大家辦活動“お祭り”,沒有人一字一句逼問“愛國”,但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自豪,就在汗水和歡樂中潛移默化。有什麼比祖國文化更加深入骨髓呢?

另外一個就是各種民間體育運動隊,從社會到家長的無償奉獻。大人們非常辛苦,需要放棄很多自己的娛樂和時間。為後代折骨,大凡做父母的都不會猶豫,但合理和有效,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比較合理的,是幼少時期父母長輩的充分參與,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步放手,而不是相反。

--------------------

撰稿:江潔

京 夜 聊 (jingyelia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