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東西在古代只有貴族才能吃

齊立新


作為現代普通吃瓜群眾,你根本不知道,你現在的日子其實就是古代帝王夢寐以求的日子,尤其是在飲食方面。

列舉起來其實很麻煩——因為實在是太多了。

你走近廚房,舉目四望,哪一項都是普通的古代人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你覺得最簡單的食材那都是古代帝王尊崇級別。

麵粉:漢代以前,麵粉根本不存在,麥粒飯倒是可以吃上幾碗,你的嗓子必須適應粗糲,因為裡面很可能摻雜著麥殼兒,這是由古代的脫殼、磨粉技術不過關決定的,即使是過了漢代,想吃到精製麵粉,那也必須是皇家獨享,科技不夠,他們畢竟有的是人力來湊。

米飯:古代大多人吃的是糙米,而絕非現代磨掉了皮層、糊粉層和胚芽的光溜溜的精米,營養價值上或許糙米更高,但口感方面與精米相比,的確不敢恭維。
植物油:宋代之後,古人才開始有食用油一說,品種單調,只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想吃到花生油,等到明代吧。
鹽:尋常百姓之家沒有精鹽一說,不管是海鹽井鹽,必須都是粗鹽,雜質較多。
紅茶:四百年前想喝到紅茶沒那可能,這種發酵技術是明朝中後期才在福建一帶發明的,種植技術傳到印度和非洲之後,才算走入全世界的尋常百姓家。
蜂蜜:中國古代很早就有蜂蜜的影子,秦漢時期就有醫書記錄,但古代的蜂蜜都是直接拿蜂巢擠壓出來的原液,跟熊大熊二吃到嘴裡的並無太大區別,混雜有花粉、幼蟲及蛹汁、王漿等雜物質。活框式蜂箱和離心分蜜機使現代人能享用到較為純正的蜂蜜。

糖:商周時期的糖叫做“飴”,其實就是現在的麥芽糖,從含澱粉的糧食中提煉出來的,那是上層貴族專屬享用的。在明朝發明黃泥水淋糖法獨有工藝之前,白糖在全世界範圍內都無法做到優質和量產。

以上所述,我們日常生活最最基本的尋常食材,都是大多數古人沒有口福享用的珍品,更不要提什麼北方吃不到荔枝等熱帶水果了。


歷來現實


貧窮,真的可以限制人的想象力。不知道清朝的嬪妃們吃什麼,真的是普通人吃不到的嗎?

清朝後勤保障制度比較完善,皇帝以及大小老婆的衣食住行都安排的特別好。乾隆皇帝很會吃也很會玩兒,差點令內務府堅持不下去。當和珅做了內務府總管後,才沒斷了皇帝嬪妃的吃穿用度。

皇帝與皇太后的伙食標準最高,其次是皇后。皇后的一日三餐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很健康也很美味。據說,皇后每天要用掉25斤的豬肉,在豬肉出肉率並不高的古代,這就相當於半頭豬。有人會說,一天25斤,皇后娘娘從醒來到入睡,不停地啃豬肉都吃不完,怎麼辦?

其實,這只是明面上分配給皇后娘娘的,其實不是隻有她一個人吃。還需要分配給皇后宮裡的太監和宮女,要知道皇宮宮裡的傭人非常多,大約有24人。再加上皇后,一人分一斤豬肉,其實一點都不多。除了皇后,其他嬪妃的伙食標準要按照地位來分配。到了皇貴妃,每天可以獲得12斤豬肉,貴妃得到9.8斤豬肉,妃子可以得到9斤豬肉,嬪只能得到6.8斤豬肉,答應最慘,只有1.8斤豬肉。

答應是後宮中地位最低的,得到的食材也是最少的。每天可以得到1.8斤豬肉,九盒陳粳米,2斤的新鮮蔬菜,1枝黃蠟和1枝羊油蠟,夏天得到5斤的黑炭,冬天翻倍。

看看答應的食材,都是老百姓吃的東西,豬肉、陳米還有蔬菜。有一些富裕的百姓還可以吃到雞蛋和乾果,可是答應都沒有。她們的日子混的很慘,都不如富裕家庭的女兒。如果生了兒子或者女兒,在孩子滿月的時候可以獲得五十兩的賞銀,估計能夠稍微改善一下伙食。

在清朝的皇宮中,嬪妃們吃的與普通人差不多,都是一些大米和白麵,還有豬肉以及羊肉。地位高一些的妃子,偶爾得到一些乾果和雞蛋,吃的能夠健康一些。有人會問,皇后等妃子為什麼不吃牛肉和羊肉以及雞肉呢?只能說,大家想的太多了,過去根本沒有這些肉。牛是用來耕地的,吃了犯法。這些肉類,即便是特別奢侈的慈禧太后都不敢想,這些嬪妃更不敢想。看到這些嬪妃獲得的食材,大家也會知道為什麼後宮的女人不斷爭寵,向上爬了吧?


大俠暴走歷史


當然是冰箱啦,在古代叫冰鑑(hàn)。

大約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具體方法是將冰塊放在一個木製或青銅製作的箱子裡。功能明確,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只是冰並不是一年裡什麼時候都有,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冰可謂彌足珍貴。

春秋末期,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楚辭·招魂》中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讚賞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

所以說,在古代能在炎炎夏日吃上冰冰涼的冰鎮飲品,絕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啦!

而現如今呢,不僅有了各色高顏值的冰箱:

還有各種功能性顯著的冰箱,比如帶飲水機的冰箱,不僅可以冷藏保鮮,還可直飲冰水。

最後,對老祖宗的智慧心存崇敬;對科技的飛速進步心懷感恩,吃冰鎮水果撈去咯~


生活家容小聲


在食物方面,最典型的的想必就是水果了。

在古代,由於運輸條件的簡陋,古人很難嚐到其他地方盛產的水果,在一些偏僻的地方,連蘋果、梨子都有可能成為稀罕的食物。舉一個典型的也是眾所周知的例子——荔枝。唐代玄宗時期的楊貴妃喜食荔枝,但荔枝多產於我國四川、廣東等地,與唐都長安相距過遠,而荔枝又只有剛採摘下來的時候新鮮味美,時人為了讓貴妃能夠吃到新鮮的荔枝,就借用驛站更換快馬,日夜兼程的將荔枝運往長安,損耗了不少人馬,故杜牧詩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可想而知,這樣的美食自然只有貴族才能享用,普通百姓自然是接觸不到。除了荔枝,一些聞名於某地的特產或藥材,品質最好的往往也只能在皇宮或是貴胄之家才能見到,如人參、燕窩等補品,尋常人家自然是吃不起的。而在今天,這些水果和補品雖然有的價高,但都是常見之物,不像過去那樣只在豪門大族之間存在,有錢也很難買到。

在用品上面,最典型的是夏天的用冰和冬天北方地區的地龍。古代貴胄之家往往會在冬季的時候在自家的別院或田莊之中儲存大量冰用於夏天的製冷,這項工作需要儲冰的地方和人力,普通百姓之家難以負擔。

而到了冬天,大家族的地下一般會設有火道,將木炭點燃放入火道口,就會產生熱氣從而提高室內的溫度,除了地龍之外,往往還會設置炭盆,燒上好無煙的銀霜炭取暖,不僅暖和,而且室內沒有異味,這也是貴族才能享受的生活,窮苦百姓之家只能生柴火或點劣質炭取暖。而在今天,暖氣和空調已經成為了家家戶戶的必備品,比起古人來,現代人還是幸福許多。


國家人文歷史


如果說吃的東西,那我對這方面還這不瞭解。但是說用,我不知道提這個問題的人說的用是指哪方面的。

什麼東西在古代只有貴族才能用,但在現在是很常見的?

呵呵,我的答案很簡單,古人稱之為妾,現在的人說的小三。

其實很簡單啊,古人云飽暖思淫慾。古代生產力底下,一個窮人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閒心去找老婆,更別說是娶妾。

窮人和富人是對立的,那窮人沒有的,那富人肯定要有,而且還要有很多。

但是現在很多人有小三,那到底是富人多了,還是社會進步了呢?


寵物大咖加貝爾


當然是玻璃呀。實際上,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玻璃製品,古人認為玻璃是玉器的一種,也稱為藥玉、琉璃、陸離等。有一個成語叫“光怪陸離”,字面意思是指琉璃的世界有令人想不到的奇妙幻象。翡翠裡有一種最珍貴的種類叫“玻璃種”,也是指玉有玻璃的晶瑩。



用玻璃做的首飾更是貴重,非尋常人家可以用得。越王勾踐的劍身上就鑲嵌有玻璃做裝飾,可見多麼珍貴。想到《孔雀東南飛》中關於劉蘭芝盛裝打扮有一句描寫“耳著明月璫”,明月璫就是玻璃耳環,明月形容玻璃的晶瑩剔透、光亮無比。《陌上桑》中的美女羅敷“耳中明月珠”,明月珠也是玻璃耳環,能帶的起玻璃耳環,說明這兩位女子身家頗為富裕了。

今年暑假,有兩部劇挺火熱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尤其是延禧宮略,裡面的妃嬪遵照滿俗一耳戴三鉗,儘管按規制,妃子們有東珠等鑲嵌耳環,但是更多的則是各種玻璃。今天想想,皇室們貴族們戴一耳朵玻璃球子還是很有喜感的。

為什麼古代玻璃飾品這麼貴重?這是因為古代工藝有限,小批量製作,沙子加鹽,因此雜質很多,而且玻璃的實用性不大,可以找到替代品,因此產量始終不多。到了明清兩代,琉璃是皇家御用,《紅樓夢》中提到寶玉的房間有玻璃製品,劉姥姥看到不知做什麼用得,口中只能唸佛而已。

今天,連小朋友都能用彩色的玻璃球做遊戲玩,這種昔日的貴族用品今天早已走進尋常百姓家啦。


光明大先生


從飲食方面來說,現代人碾壓過去的貴族。

一,主食。

南北朝水車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之前,中國人包括皇帝、貴族,庶民,吃的都是水煮穀粒。有肉謂羹,無肉謂粥是也。南北朝之後,穀物才有大規模的脫粒,麵粉大米成為社會飲食主流。

主要證據是:1、記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種麵條,水引餅。充分說明南北朝時期才有麵粉的普及。2、過去的糧食主要稱謂是稻穀多少石、小麥多少斛,隋唐後才正式出現大米麵粉多少斤多少石的記載。

所以,今天的饅頭包子餃子煎餅甚至米飯對於當時的皇帝都是奢侈品(小範圍的糧食脫粒雖然可行,但皇帝也吃不到。原因後面說)。

二,飲食方式

北宋之前,中國烹飪主流方式非常簡約,無非水煮(蒸)、油炸、火烤三樣。

北宋經濟大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引領娛樂飲食風尚,我們當前使用的煎炒烹炸十八般烹飪方式都是北宋時期定型,只是工具換成了天然氣與電炒鍋,僅此而已。就連炒菜(實際是煎),都是北宋才有的。

三,蔬菜水果

顯然,除非本地所出,古人很難吃到新鮮的水果蔬菜。縱然給楊貴妃送荔枝跑死🐴,也是五六天之後的了。如今我們可以吃到任何時期,任何地方的新鮮水果蔬菜,品種以千來計數。

過去,別說精細大米白麵,皇帝連新鮮本地菜也吃不到,左不過幹筍乾菜乾果乾蘑菇,因為太監們怕皇帝吃新鮮菜順了口,冬天要黃瓜葫蘆怎麼辦?

香料與調味品就差距更多。

過去也就鹹菜與少數醬料而已。今天光是各色的辣椒就碾壓明代之前,而當時想吃辣,只能用蒜與食茱萸。

甚至鹽都是奢侈品。歷代食鹽官賣,就算富裕的北宋也吃不上多少鹽,貴族生活是流行吃水煮白肉。挑一片肉,把醃菜豆豉在肉上滾搓,就是美食。

四、肉食

北宋之前肉食貧乏。普通人吃不上肉,因產量不足。皇帝貴族主肉食是羊肉與雞,富裕家庭吃雞鴨鵝與🐟,下層百姓就是狗肉兔肉這些。北宋之後豬肉進入富裕家庭菜譜,明清時期豬肉才為貴族官員所接受。

至於牛肉,一般吃不到也不敢吃。天子祭祀才能宰牛,然後分給親近宗室大臣享用。

那麼,今天的肉食種類顯然遠超貴族。


四川達州


有種水果的名字叫“獼猴桃”,知道吧?

這種水果在每個水果店裡都有賣,而且也不貴。走親訪友、飯後水果等等都可以用到它,但獼猴桃在2200年前卻是個稀罕東西。

怎麼吃到獼猴桃,可愁壞了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終於滅了六國、當上了皇帝,成就了千古偉業。

他把六國的宮殿都在咸陽附近複製了一遍,並用六國美女填充六國宮殿。再沒有“複製、粘貼”功能的秦朝,秦始皇成功的完成了這一壯舉。

完成了這一系列的操作,他憧憬長生不老,將眼前的小美好長久的保持下去。於是秦始皇陶醉在尋訪神仙的活動中,並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帶著3000童男童女,還有大批糧食、種子、百工、技師等等,希望他能帶著人間的禮物找到神仙,給他帶回長生不死藥。

數年過去了,徐福並沒有帶著長生不死藥回來見他,甚至再也沒有了蹤影。

而秦始皇要尋找的長生不死藥,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經現代專家查找資料、對比後得出結論,它就是我們經常吃的“獼猴桃。”

不就是想吃個獼猴桃嘛,得費這麼大的勁。


溫乎


在今天,託了科技進步的福,咱們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時候,能享受到更多升級版的體驗。

比如,在頓頓飽飯的前提下,夏天有冷飲,冬天有熱飲;比如,幾乎所有水果,都能在一年四季任何時候吃到。

但是往前數個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咱們常見的東西放到古代,可不是人人能享受到的。

冰塊

現代做冰塊的花樣,簡直多的要命,人們在一整個夏天消耗的冰,可能比冬天看見的都多。

回到古代,冰塊,這個冬天能要了窮人命的東西,在夏天,卻是屬於王侯將相的專屬奢侈品。

冬天,古代帝王會命令奴隸,挖個四五米深的地窖,往裡面搬運巨大的冰塊,並用草包起來,封藏在地窖裡頭。來年夏天,再根據需要運出來,為權貴們解暑。

慢慢的,製冰藏冰甚至成為內務府管轄的機構。唐末時,人們在生產火藥開採出大量硝石,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從此人們可以在夏天製冰了。

冰的價值從此開始下降——但歷朝歷代,夏天的冰,對於底層勞動人民來說,始終是奢侈品。

暖氣房

上面說道夏天的冰塊,那麼這個,說的就是冬天的暖氣。

現代北方有暖氣片,南方有空調,乃至於地暖,總之,冬天凍不著。

古代有一種類似於今天空調房的設置,在冬天,獨為權貴所好。

方法是,將花椒搗碎了,和泥塗在牆壁上,就成了古老的保暖牆壁。漢武帝時,設有“溫室殿”,殿內“以椒塗壁”,也就是上面說到的花椒和泥,設有壁爐,掛有大雁羽毛做成的帷幔,地上鋪放著來自西域的毛毯。

這可不就是現代的“暖氣房”。

學習機會

今天,我們有九年義務教育制,規定了受教育是國民的義務。但是在古代,學習機會永遠和窮人無關。那時候識字的人佔的比例低的嚇人,考出個秀才,都是十里八鄉值得慶賀的事情。

早些年,村裡出個大學生,那都是值得廣播個三天三夜的大喜事。我母親的那個年代,一年學費只要幾塊錢,別看數字小,就這,還有無數人家讀都讀不起。我母親是家裡長女,農活家務自然有很大一部分落到她的肩上,但是她想上學啊,每逢開學,都是又哭又嚷。家裡沒辦法,七拼八湊,咬著牙把她送去。

我母親只有小學文憑。

在曹文軒《青銅葵花》書中,有一段情節。家裡錢不夠,只能送一個孩子去上學,兄妹倆抓鬮,哥哥特意使了個計謀,把上學的機會讓給了妹妹,自己卻偷偷掉眼淚。而在幾十年前,無數家庭都在上演這場抉擇。

更何況古代。

以上是我的回答,拋磚引玉,您若有什麼更好的想法,歡迎評論。


徐大黃


香料

英語中“Spice”(香料)這個詞來源於拉丁語“species”,常用來指貴重但量小的物品。對歐洲貴族而言,來自東方的香料是奢侈品,能夠享用香料的都是有錢人。

首先,中世紀的東方香料一度作為黃金白銀的替代品,充當流通貨幣使用。1937年英王對康沃爾郡的郡長收取的租金包括一磅胡椒。查爾斯王子1973年渡過泰馬河去接受象徵意義上的公爵封底時,封地的貢品就包括一磅胡椒。胡椒作為象徵性租金支付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在中世紀,當然就不是象徵性的支付了,而是大家喜愛的硬通貨。10世紀倫巴第王國的帕維亞是重要港口,政府對每名到來貿易的外國商人,徵收的稅金為胡椒、桂皮、高良薑、生薑各一磅。

如果說羅馬帝國極盛時期平民還有機會享受東方香料的話,中世紀多數時期,香料已成了貴族、富人的專享品。據記載,14世紀初法國國王查理四世的遺孀珍妮的廚房中,共有香料——胡椒6磅,13.5磅桂皮,3.5磅丁香,1.25磅番紅花,半磅長鬍椒,此外還有少量肉豆蔻皮和多達23.5磅生薑。在今天的中國人看來這些香料普通人也消受得起,然而這可是當年法國前皇后才能擁有的奢侈品。

蜂蜜

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物體被當做貨幣來使用。但只有蜂蜜是唯一被當作貨幣使用的食物。

在凱撒大帝時代,蜂蜜可以代替黃金來繳稅。公元1世紀,古羅馬統治時期的西西里人向統治者進貢一定數量的蜂蜜就可以從羅馬軍人手中換取保護。養蜂者攜帶蜂蜜出行,還可用蜂蜜交納過橋費(過路費)當作買路錢而獲得通行。

甚至到了近代,在美洲殖民地,講到獨立戰爭所給人民帶來的破壞時,都會把蜂蜜的損失提到最前,有一份報告説,13個蜂群被毀,價值45美元。對蜂蜜的評價如此之高,蜂蜜的估值如此之高,使二者享有當地硬通貨的地位。1853年,一位美國人在一次蒸汽船爆炸事故中喪生,賠償他的是兩箱蜂蜜,價值200元。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在人類還沒有發現白糖製作方法時,蜂蜜是唯一用來增加甜味的調味劑(當然白糖一度也很珍稀)。

豆腐

據悉,豆腐是在公元前2世紀,由中國漢朝的淮南王發明。日本奈良時代(7世紀),由日本遣唐使帶入日本。剛開始時,豆腐只是日本貴族與僧人們的高級食品,並初次記錄於1183年的奈良春日大社的庫錄中。到了18世紀的江戶時代,豆腐才開始成為百姓的日常菜餚。

日式居酒屋最耐人尋味的不是串燒或刺身,而是清清白白、簡簡單單的豆腐。今人尋常可見的豆腐,一度是日本江戶初時貴族、武士階層的奢侈食材,逐漸流行於世後,還有文人為其著書立傳。

京都南禪寺的湯豆腐名氣也很大,豆腐已經成為了昂貴“懷石料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南禪寺在東山腳下,山中水汽氤氳,清泉流瀉,湯豆腐的美味,想來大半也因這水的緣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