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是他的兄弟都需改名字,而乾隆登基他的兄弟爲什麼卻不用改名字?


清代皇子的名字和避諱,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或者說每一代都不同,取決於皇帝的個人意願。

順治帝福臨的兒子們,沒有統一的輩分字。如次子福全,與他爹的名字還相近。所以在康熙帝玄燁繼位後,並沒有什麼需要兄弟們避諱的。

自康熙帝開始,對兒孫的名字就行了“標準化”。名字都是兩個字,第一個字子輩用“胤”字,孫輩用“弘”字,曾孫輩用“永”字。第二個字統一偏旁,子輩用“礻”,孫輩用“日”,曾孫輩用“玉”。但個別有例外。

乾隆時,續了“永綿奕載”四個輩分字,道光時添了“溥毓恆啟”,咸豐時添了“燾闓增祺”。1938年溥儀又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在雍正帝胤禛繼位後,即下令兄弟們把“胤”改成“允”,以避諱。當十三爺怡親王去世後,特殊表彰,由“允祥”恢復“胤祥”。

乾隆帝繼位後,沒有要求兄弟們改名字。在禪位後,將嘉慶帝永琰改名為顒琰,以避免其他兄弟們改名。

道光帝也是類似,以綿寧改為旻寧。

後來的幾位皇帝自己或兄弟們都不再改名了,直到大清亡了。


幾葦渡


清朝康熙時期,和兄弟之間沒有輩分字這種說法,康熙給兒子們起名字的時候,才開始使用輩分字,所以雍正時期才開始有了避諱的問題。只是此前沒有什麼一定的規矩,所以關於如何避諱的問題,清朝各位皇帝要求不一樣,但都是以聖旨的方式予以明確規定的。



雍正登基之後,明確要求兄弟們要把輩分字都改一下,用“允”代替“胤”,聲音相近而字不一樣。


乾隆登基後,因為“弘”字比較常用,所以告訴兄弟們不必更改輩分字。等到乾隆讓兒子嘉慶即位的時候,就讓嘉慶自己改名,用同音的“顒”字代替“永”字,兄弟們則不必改。後來的道光、咸豐、同治在這個問題上都有不同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