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沒有院士得過諾貝獎呢?

PhD肖


中國科學院有一箇中國籍院士是得過諾貝爾獎的,那就是楊振寧先生。所以你這個問題的立論就錯了。

其他的院士為什麼不得獎?我覺得主要原因還在於目前這些院士都是1960年左右出生的,他們受研究生教育的時候中國剛剛改革開放,那時候的教學水平不是很好,那時候的研究所的導師也因為文化大革命荒廢了10多年,所以整個思想體系還沒有與國際一流接軌。正因為教育不是最好的,所以造成了目前的這批院士沒有一個人得諾貝爾獎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目前的1980年與1990年代出生的一批中國科學家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國家的經濟也正在突飛猛進,這批年輕科學家更加自信,更加會創新。所以,這批年輕人一旦當選院士,以後得諾貝爾獎的概率也會增加。

另外,中國的院士制度有很多派系的利益鬥爭,很多牛人是當不上院士的,比如屠呦呦雖然得了諾貝爾獎,但她不是院士。


瀟軒


不遠的將來,我們的院士是會得到諾貝爾獎的!

屠呦呦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獎,可惜不是院士!屠呦呦曾經申請了多次中國科學院院士,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入選!院士裡面還有一個榮獲諾貝爾獎的楊振寧院士,但是楊振寧是在美國獲得的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科學技術的頂尖水準,沒有經濟實力的支撐,基礎科學研究是不可能達到世界領先的位置的,因為基礎科學研究需要大量的高精尖實驗設施和裝備,這些都是依靠鉅額資金的支持才可以實現的。


隨著我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經濟實力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了。可是大家千萬不要忘記我們在2010年經濟總量才超越了日本成為世界經濟第二的。我們發展的已經夠快了!這個大家一定還是要耐心點。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科技水平也是一日千里的發展速度。我們的諸多重大實驗設施的建成投用,讓我們在基礎理論研究等基礎研究工作也逐漸發展,甚至有些領域已經開始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準。假以時日,做出一些重大的基礎理論新發現,也是可以預期的事情。

比如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團隊正在繼續研究的反常霍爾效應,就極有可能在未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薛其坤正在量子力學方面繼續研究,期望能夠做出更大的理論成果和貢獻。

還有施一公,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已經在結構生物學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其成果正在用於研究抗癌症的藥物,他的研究成果假以時日,獲得諾貝爾獎也是非常可能的事情。

當然了,還有許多科學家正在持續跟蹤和研究,並在相關領域內已經獲得了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如果假以時日,這些中國科學家一定能夠在諾貝爾獎評選中獲得諾貝爾獎的。

目前來看,確實我們院士裡面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但是隨著我們的經濟發展,隨著我們基礎科學研究的加強,隨著我們世界頂尖實驗設備的投入使用,我們的世界頂尖的科研成果會越來越多的,未來獲得諾貝爾獎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睿思天下


諾貝爾獎,其實和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實力和經濟發展水平並沒有太大的聯繫。諾貝爾獎的評委中,大多數都是西方國家的科學家,大多數以有色眼鏡看待中國,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的。其實,從建國以來,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的成果,至少有十個可以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例如人工牛胰島素、鐵基高溫超導體、外爾費米子等,特別在生理學領域也有很多發現,但是並不獲得西方認可。另一方面,中國現在是發展中國家,大多數科研經費用於可以直接用於促進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實用型科技領域,基礎研究確實薄弱一些。而諾貝爾科學獎只有物理、化學、數學、病理和生理學四個,並沒有其他重要科學,如數學、地理和環境學、系統科學和工程科學等。再者,就是或諾貝爾獎的成果並非真正有用,包括今年的基因免疫治療癌症的成果,這個成果不可能真正治療癌症,只是一種探索。可靠性有待論證。而更多的諾貝爾獎成果至今沒有獲得真正應用。諾貝爾獎只是代表一種方向,並不意味著未來真正實用,隨便舉個例子,1966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頒給兩個科學家獎勵他們在“以荷爾蒙(Hormone)控制癌細胞擴散的療法”——這個技術至今沒有真正控制癌細胞擴散,再如196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路易斯·阿爾瓦雷茨因為“實驗粒子物理學作出了重大貢獻”——這個貢獻是什麼都未說清楚,倒是他提出“小行星撞擊說”的恐龍滅絕假說更加有名。特別是基礎物理類的成果,有時候還真不能證明其正確與否。最後,真不用太在意諾貝爾獎,中國諾貝爾獎確實很少,但是並不能阻擋中國經濟發展,不需要諾貝爾獎來證明,真不需要。還有一個可疑的事情,日本在2001年提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2001年,日本經濟開始衰落,其實科技實力並不強,提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並非是真在科學研究上爭取諾貝爾獎,因為根本不能肯定什麼項目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當時日本都明確說,這個戰略是進行加強與諾貝爾委員會和各個諾貝爾獎評委的“聯繫”的,想不到,從那以後,日本確實獲得很多諾貝爾獎——這個,沒有問題嗎?


非洲熊貓


又到諾獎發放時,又到眾人翹首以盼看花落誰家季。

每年的金秋十月,也是諾獎獲獎者名單集中公佈的月份。

諾獎有一點是很公正的,就是每個單項獎提名人名單,保密50年,也就是2018年諾貝爾獎獲獎者要想知道是誰提了自己的名,2068面揭曉🙄

題主問的問題其實沒多少意義。

院士和諾獎得主評選是兩套不同的體系。一些主要國家都有自己的院士,但評選上院士與獲諾獎還有一段距離。一個是某個領域只有一個獎,至於誰能得獎就看推薦。再一個是推薦的人看重在哪裡基本就決定研究哪個方向的科學家有可能得獎。

當年設立諾獎是為了激勵最優秀的人,那時的科技不怎麼發達,最優秀的科學成果比較好評,如今,科技成果爆發式出現,導致能評上諾獎的並不一定是當年最優秀的科技成果,或者說同類的成果比較多,只好選一個。

最優秀難以定量,帶有很大地主觀性,每年都有人猜某個領域誰誰誰有可能獲獎,名單一公佈,不是。比如物理學,每年都說是離諾獎最近的學科,不知道今年能不能摘下。前些年評了個醫學類獎,獲獎者還不是院士,她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獲得自然科學類諾獎的大陸人。

諾獎是科學界的最高榮譽,能有幸得獎的少之又少,所以才顯得有價值(榮譽方面),而一個社會需要各式各樣領軍人才,因此,院士就要包括各學科各大領域,諾獎學科覆蓋面相對來說比較狹窄,把所有的諾獎得主集中起來,也不能涵蓋國民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獲得諾獎,要會在全世界同行面前講科學故事,否則,成果再重大,知道的人很少,推薦的人也就少。因沒人推薦就難獲獎。


布衣吳新建


第一,中國的院士評選,不是按諾獎的獲獎規則而設立。

第二,中國設立有最高科學技術獎和未來科學獎,並不亞於諾獎。

第三,諾獎中缺少工程技術獎、數學獎、建築設計獎、航空航天獎、量子物理學、深海探測獎、地球物理學獎等!

第四,中國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對世界科學的貢獻巨大。中國在深海探測、運載火箭和載人航天技術、數學、跨海大橋建築設計、髙鐵工程設計、激光武器技術、可控核聚變技術、髙超音速導彈、中段反導技術、超級計算機等領域取得了眾多世界第一名,比如:中國雜交水稻技術、應對SARS病毒的重大傳染病防控技術、北京正負電子首次對撞 、載人潛水蛟龍號潛下7020米深度、天河二號獲全球超級計算機冠軍、運載火箭和載人航天技術、首次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北斗系統全球組網成功、長征六號創1箭20星紀錄、首次發現外爾費米子、首次自驅動可變形液態金屬機器、永磁高鐵牽引系統試驗成功、黑洞高速噴射物質新模式、首次發現帶雙電荷的雙粲重子、中國髙鐵工程設計與運營、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全球首臺光量子計算機、全球首臺25MeV質子直線加速器、FAST首次發現脈衝星等等!


瀟湘河


以鏡為鑑,可正衣冠;

以事為鑑,可論成敗;

以人為鑑,可知得失;

以史為鑑,可知興衰;

——二者不能相提並論,誰都知道,院士是務實,諾貝爾則務虛,我們需要的是務實而不是務虛:

諾貝爾:所謂的選拔、評定無非是靠後臺,走關係,錢鋪路才能得到的;

院 士:院士則是一步一個腳印憑著研究成果,被認定和認可了的;

☞對此,您是如何看待的?更多問題歡迎關注交流,頭條路上我們攜手同行!








求圖55


院士從小接受了中國教育而它扼殺了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而這些是搞科研所需要的。他們生活在中國社會里,它讓他們充滿功利思維講究快速達成目標不能失敗使得浮躁,而科研不能有功利思維,要能長時間靜下心來搞科研,甘願坐冷板凳,又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所以要敢於嘗試不怕丟臉不怕失敗。


冰火之鋒


還是國家科研機制體制有問題,目前高校進博士就等數文章,然後按文章級別算出來就是引進待遇。柔性引進的從來不到學校上班,只要以學校名譽發文章,可以一年領取幾十萬,等於十來個全職上班的職工收入


追求147305957


中國的院士很多都是老科學家,他們解決了我國重大科學技術難題,中國的發展壯大有他們的巨大貢獻,沒必要妄自菲薄。再說了,若獎是需要得獎者推薦才有資格參與評獎。比如,袁隆平院士,以他的成就和貢獻,偌貝爾獎都小了不是?


李子正傳


我們的院士是評出來的,而不是靠研究成果積累出來的,而諾獎不是評出來的,而是研究成果比出來的!看看尊敬的屠呦呦科學家,就什麼都清楚啦!估計把葫蘆絲拿倒的有許多吧?看看現在特級教師現象,90年代以前,我們只看到特級教師被任命為校長,沒見到校長評特級教師的現象!我所在的城市為省會,一中的老校長,有一項規定:任何校級領導不允許和老師爭評特級教師,深得學校老師及同行們的尊敬!可現在呢?有的校長沒進過課堂,但評特級教師非常積極,評正高級教師更是原形畢露!真是恬不知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