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國慶節」,福利可不止一點點

清朝“國慶節”,福利可不止一點點

說起國慶節,大家最期待的就是七天長假和高速公路免費了,也許你對這些福利已經很滿足,但是跟清朝國慶節比起來,這隻能算是“灑灑水”啦。

“國慶節回家麼?”,“國慶放假去哪兒玩?”這也許是近期出現頻率最高的問候語了。對於國慶節,大家最歡喜的就是放假七天和高速公路免費了,當然,天安門前閱兵也是值得期待的,只不過那得五年,甚至十年才能一見,而在不得見的年月裡,我們也只能關注於“切身”的小福利了,但是在古代的“國慶節”,老百姓們能享受到的福利可比現在的我們多多了。

清朝“國慶節”,福利可不止一點點

國慶節,狹義的解釋是國家成立的紀念日,在古代並沒有這樣的節日,但是如果以廣義的概念來看,“國慶”就是國家的喜慶大事,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時代,國家是屬於皇帝的,反過來,皇帝就代表著國家,皇帝的事就是國家大事,皇帝的好日子就要普天同慶,比如登基,比如大婚,比如誕辰,但,登基只能登一次,結婚也只能結一次,只有生日是可以“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的,而且皇帝慶生常常跟國家事務結合在一起,從這方面來說,它更接近現在的“國慶節”。

第一個大肆慶祝自己生日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在此之前,帝王過生日都秉持著“自己的生日就是父母的難日”的理念,最多請大師來講講佛經,吃吃素,不準殺生,以此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念,而並沒有慶祝之舉,而唐玄宗自從開創出“開元盛世”之後,覺得自己功德無限,優越感倍增,加上國力強盛,物質基礎有保障,便將自己的生日定為全國性的節日,命名為“千秋節”,取千秋萬代之意,下令全國放假三天,為自己慶賀。

清朝“國慶節”,福利可不止一點點

所以從開元十七年開始,每逢唐玄宗過生日,就會在宮中的花萼樓宴請百官,王公貴族和群臣獻上生日禮物——“千秋鏡”、“承露囊”,皇帝也會大加賞賜,而在盛宴上,還有“百戲”助興,通宵達旦——

“其日未明, 金吾引駕騎, 北衙四軍陳仗, 列旗幟, 被金甲、短後繡袍。太常卿引雅樂, 每部數十人, 間以胡夷之技。內閒廄使引戲馬, 五坊使引象、犀, 入場拜舞。宮人數百衣錦繡衣, 出帷中, 擊雷鼓, 奏小破陣樂, 歲以為常。”
清朝“國慶節”,福利可不止一點點

宮裡的歌舞表演規模盛大,宮外百姓也是傾城出動,“萬方同樂”,民間村社競相舉辦壽酒宴樂,其繁華程度可想而知。自他之後,歷代皇帝也沿襲了這一做法,但唐朝的“千秋節”雖然是一個全國性的歡慶節日,卻更像是帝王個人的生日趴,多是自我享樂的酒宴歌舞,直到發展到清朝時,皇帝的生日才被賦予了更多的國家意味,並且有了固定的節日名稱——“萬壽節”,它才更像是今天的國慶節。

民間

既然是舉國歡慶,那從中央到地方,到處都張燈結綵自不必說,現在的國慶節,各家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都會掛上燈籠或者橫幅,寫上“歡度國慶”四個大字,有的還會舉辦聯歡會熱鬧一番,總而言之,到處都洋溢著歡樂喜慶的氛圍。

這一點古代也是如此。比如康熙六十大壽時,各省進京為皇帝祝壽的老人,都聚集在西直門外的祝壽棚中,在皇帝、皇后的鑾車經過時歡呼慶賀,而帝后也會賞賜給他們壽桃等物品。而乾隆時期,各省的地方官員和耆老會在本城內的萬壽宮龍亭前或是市鎮廣場上歡呼慶祝,想來與今天的場景並無二致。

清朝“國慶節”,福利可不止一點點

中央(官方)

而官方,或者說中央的慶賀,現在的國慶節更多的是注重儀式感,比如當天早上分外隆重的升旗儀式,還有五週年或者十週年時的閱兵,而給老百姓的“實惠”就是七天長假,以及後來的高速公路免費政策,為小夥伴們出去玩耍提供了便利,這要是跟清朝的國慶節惠民福利比起來那可就low爆了。

惠民政策一:對全國的廟宇和道路進行普查維修。康熙六十大壽之前,曾頒發詔令,命各地方官對當地有損毀的廟宇和歷代帝王陵寢進行修葺,乾隆過八十大壽時,除了下令要對廟宇進行修葺外,還要求對各省道路、橋樑普查維修,既是恩賞,也是為慶祝活動做好準備。

清朝“國慶節”,福利可不止一點點

惠民政策二:蠲免賦稅。

康熙、乾隆都在萬壽盛典期間頒佈過蠲免政策:各省先免三分之一,三年內輪完。乾隆還對受災地區優先實行免賦稅政策。不僅如此,心思細密的他考慮到受僱於富戶的佃戶難以享受到免稅政策,便下令由地方官出面,鼓勵富戶酌量減少佃戶租金,以減輕貧農們的負擔。

惠民政策三:大赦天下。清代萬壽節期間,規定“一月內不理刑名”,除了平常案件照常辦理外,重大案件的審理延期一個月,同時,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對罪犯酌情實施減刑、免罪。乾隆時期曾對服刑超過十年且安分守法的流放犯人都予以釋放,其他的予以減刑,惠及兩千六百多人。

惠民政策四:增加恩科。對於想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的廣大士人來說,萬壽節時加開的科舉考試無疑又多給了自己一個晉升官場的機會。自康熙六十大壽時召開第一個萬壽恩科開始,後世逐漸成為定製——文科和武科鄉試每十年加開一次,各省主考官由皇帝親自派遣,鄉試之後的會試根據省份的大小和人口數量確定進士人數。慈禧過壽時的恩科還增加了會試的名額,讓更多的士人有機會步入仕途。

清朝“國慶節”,福利可不止一點點

惠民政策五:賞賜耆老。耆老,就是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者。“萬壽節”既然是為過壽而舉辦的慶典,那自然要對長壽之人大加獎勵了。康熙六十大壽盛典時曾舉辦過千叟宴,邀請全國數千位65歲以上的老人參加,且不分高低貴賤,同堂共飲。當時的參加人數有記錄可查的就有近7000人,堪稱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和平均年齡最大的一次盛宴了。除了集中宴請,在各地方還給百歲以上的老人建坊、頒發匾額,對六十五歲以上的賞銀、賞物、免除雜役。

外交

清朝的萬壽節會邀請外藩屬國前來參加,以盛世繁華之景堅定其臣服之心。就彰顯國威而言,這倒是與如今的閱兵儀式有著異曲同工之效。比如乾隆八旬盛典時,蒙古、朝鮮、緬甸、南掌國、安南國等皆來慶賀,安南國國王在“瞻仰王會之矞皇,宮闕之壯麗”之後,感慨“生平所未見”,從而堅定了臣服清廷之意。

清朝“國慶節”,福利可不止一點點

雖然最初是為天子慶生,但加強皇權、彰顯國威、惠及人民一樣不落,清朝的國慶節可以說是過得非常有意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