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方文
孫立人並不是殲滅日軍最多的國軍將領但確實是在這方面位居前列,而他在臺灣期間沒過多少年就被軟禁了長達33年,這是因為他被人誣告參與謀劃政變篡位而引起的。
要說抗日名將孫立人那可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後來又畢業於和西點軍校齊名的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因此剛回不久後就在國民黨黨務學校擔任中尉軍訓隊長負責軍事訓練工作,後來又被調入宋子文的稅警總團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四團團長。
他長於訓練新兵把中國傳統軍事教育和美式軍校教育結合在一起創造了“孫氏操典”這樣比較新穎獨特的訓練方法,後來孫立人除了抗日殺敵外也長期從事新兵訓練和軍事教育工作幫助蔣介石培養軍隊,特別是當他預感到國民黨在大陸大勢已去的時候為了讓蔣介石在退守臺灣省後有兵可用,又親赴剛從日本侵略者手中光復不久的臺灣省招募訓練新兵。
當然孫立人不止會訓練士兵打戰同樣也是一把好手要不然也不會成為抗日名將,早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孫立人就積極參加並且戰功卓著,後來在全面抗日戰爭時期的淞滬會戰中又英勇殺敵,結果不幸被日寇炮火重傷昏迷了三天三夜差點就壯烈殉國了。
當孫立人傷剛好馬上又投入了武漢會戰立下赫赫戰功從此在軍界聲名鵲起,後來又奉命在長沙招募訓練新兵重建被打散的稅警總團並出任總團長,再後來國民政府抽調新組建的稅警總團一半兵力成立了國軍新編第38師並讓孫立人出任師長。
不久之後中國遠征軍成立孫立人所部也被歸入這隻部隊,奉命開赴緬甸和日軍作戰以重新打通滇緬公路這條中國抗日戰爭的生命線,而入緬作戰的孫立人也因此大放異彩還受到了美英等國的重視,孫立人先是在仁安羌之戰中以不到1000千人的兵力擊敗了數千日軍,成功解救了7000餘人英軍以及外國傳教士和記者。
後來孫立人所部在接收了美國的武器裝備後戰力大增又在緬甸戰場上痛擊日軍,打的日本侵略者節節敗退最終覆滅,而孫立人也因為立下赫赫戰功成為了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軍軍長,據說孫立人曾經下令凡是到過中國的投降日本兵一律活埋,不過對於這則傳言真實性許多人還有爭議。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孫立人只在東北戰爭短暫出現過後來就被調回中央任職了,因此在整個解放戰爭中並沒有太大的建樹,而在1948年孫立人就先行奔赴臺灣省招募訓練新兵了,再後來蔣介石敗退臺灣省後孫立人又幫助其整編了這些隨之而來的國軍殘餘部隊。
在臺灣期間孫立人一度得到蔣介石的重用出任陸軍總司令和臺灣防衛總司令,而孫立人的得勢自然遭到了一些人到嫉狠 因此他們就編造了其準備聯合美國推翻蔣介石篡位的消息,於是狐疑的蔣介石就派人調查他並逮捕了他的多名親信,而對於孫立人本人參與謀反一事由於查無實據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蔣介石還是解除了其兵權讓他出任虛職並將其軟禁了起來,而這一軟禁就長達30多年之久直到孫立人死前沒幾年才恢復了其自由,因此一代抗日名將孫立人的結局並不算圓滿讓人多少有點扼腕嘆息!
執斧傳播開天名
歷朝歷代,有兩類人的結局註定是悲慘的,一類是功高蓋主,一類是挾勢自重。
關於這個問題,猛一看殲滅日軍最多,孫立人好像屬於功高蓋主的那一類悍將。其實不然,嚴格意義上,孫立人屬於後者,挾勢自重。
在喜歡鐵血戰史的朋友們那裡,孫立人被一部分人奉為國民黨的戰神,而在另一部分人看來,孫立人的彪悍戰功似乎有言過其實的成分。
但不可否認的是,孫立人在緬甸抗戰中的知名度是很大的,更重要的是,他在緬甸抗戰中創下的知名度很有國際聲譽。
美國人很看好他,也很看重他。
在這裡我們不討論孫立人將軍在仁安羌之戰中究竟是怎麼以少勝多的,也不論在二次反攻緬北的戰役中他的新一軍究竟殲滅了日軍第十八師團多少人,總之還是那句話,有美國弗吉尼亞軍校背景的孫立人經過緬甸抗戰中的那幾役,他贏得了美軍高層的尊重和賞識。
而這既是他在49年之後在臺灣顯赫一時的重要原因,也是他此後被軟禁長達三十三年的根本誘因。
正所謂成於美國人,敗於美國人。
下面咱們就在這個背景下來具體聊聊孫立人和蔣介石的恩怨。
又或者說,咱們可以一起來看看蔣介石的鳥盡弓藏是怎麼一步步推進的?
首先需要對孫立人的性格作個簡單介紹。
個性孤高自傲的孫立人不是精於權謀算計的那種人,他接受的近乎都是理工科以及美式軍事教育,因此他是個思維西化,桀驁不馴並且很是直來直去的人物。
在這種教育背景和性格特徵下,作為軍人,孫立人是一流的,但作為政客,他幾乎是不及格的。
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對政治根本不感興趣,他是個極度缺乏政治智慧的人。
然而在中國的官場混,沒有政治智慧的大人物歷來都是結局不妙的,尤其被當權者視為威脅的時候更是如此。
自緬甸抗戰以來,孫立人雖然戰功卓著,備受矚目,但在蔣介石那裡,他卻從未贏得過真正的信任,也從未被真正的委以重任,對他,老蔣有的只是猜疑以及猜疑下的利用。
不信任不重用那是因為孫立人不是黃埔出身,甚至連國民黨黨員都不是;猜疑利用是因為孫立人和美國軍方高層的關係太好了,而蔣介石本身與美國的關係卻是間隙越來越大。
事實上,早在抗戰勝利後,孫立人在蔣介石眼中就成了某種威脅。
舉一件小事就能說明蔣介石對孫立人的不滿和猜疑。艾森豪威爾邀請孫立人參觀歐洲戰場,蔣介石竟質問孫立人:艾森豪威爾邀請你,為什麼不邀請我?
換是善於自保的政治人物,這一質問足以拉響警報,但到了孫立人那裡,絲毫沒有進退之道的考慮,有的依舊只是軍人的光明磊落、問心無愧。
1949年初,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多次討論,確定了“棄蔣保臺”的對華政策,而孫立人就是美方重點考慮的人物。
1949年2月12日,美國遠東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派其少將副官專程赴臺,邀請正在臺灣負責練軍的孫立人飛赴東京,共商防衛臺灣大計。
會面時,麥克阿瑟暗示孫立人:有意請閣下負責鞏固臺灣,美國將全力支持。
但孫立人卻表明了忠於蔣介石,不能臨難背棄的態度。
不光如此,回到臺灣後,孫立人更是將此行如實地向陳誠進行了彙報,並請轉達了蔣介石。
但孫立人的光明磊落換來的卻是蔣介石更加的不安。
不安之下就是利用。
所謂孫立人之後的一度風光,又是陸軍總司令兼陸軍訓練司令,又是臺灣防衛司令,說白了其實是蔣介石在打孫立人這張牌,以達到和美國維繫關係,爭取美援的目的。
但表面的重用之下,蔣介石卻從未放鬆對孫立人的掌控。就在孫立人被任命為陸軍司令的同時,蔣經國的情報機關就已經滲透進了陸軍司令部。
太子監軍,孫立人其實是有名無實。
因為孫立人孤傲的性格,隨後他與二蔣的矛盾自然難以調和。
孫立人對國民黨內部的相互傾軋,明一套暗一套極度憎惡,照他的性格,有些時候的生硬對抗在所難免。
而到了二蔣那裡,他的這種硬對抗就是仗著美國人的支持有恃無恐,是終究無法容忍的挾外自重。
1954年,《美臺共同防禦條約》簽署,臺灣被正式納入美國在遠東的防衛圈,臺灣的安全得到了極大鞏固。
由此一來,天平被打破了,孫立人再無利用價值。
鳥盡弓藏的戲碼隨即就上演了。
這一年6月,孫立人被調任總統府參軍長,明升暗貶的結果,孫立人徹底失去了兵權。
然而這僅僅只是個開始,更大的陰謀還在後頭。
1955年5月25日,在蔣的授意下,毛人鳳將孫立人舊部、步兵學校少校教官郭廷亮以“匪諜”罪名逮捕,一週之後,臺灣南部又爆發了所謂的“兵諫案”。在隨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被拘捕的孫立人舊部高達三百多人。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味道再明瞭不過了。
在此期間,孫立人和老蔣見了最後一面,很意味深長,火藥味很重的一面。
老蔣問孫立人,最近看什麼書?
孫立人說,看南宋史。
老蔣說,那很好。說完又接著說,你沒有什麼,你以後少跟政客來往。
孫立人說,是的,我一生最討厭玩政治和與政客打交道。
這時候老蔣話鋒一轉面色很難看地說道,這次我要把你給孤立起來。你對於訓練部隊很好,不過打仗不行。
孫立人回敬老蔣的話相當的孫立人,他說,將不知兵,何以為戰?兵戰實為一體兩面,不可分離。竊職總髮從軍追隨鈞座卅餘年,轉戰國內外大小凡百餘戰,從未辱鈞命,而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守無寸土之失。殊不知鈞座所言“打仗不行”何所指也?若言爭權奪利,欺世盜名,則我不屑也。
說完,孫立人敬禮走人。
可這一走之後,接下來發生的就是製造陰謀的經典橋段了。
在嚴刑拷打以及拿家人威脅下,毛人鳳等人最終讓郭廷亮寫了自白書。接著辦案人員拿著這份自白書又去威脅其他涉案人員,幾經反覆,桌案上終於有了幾十份令他們滿意的自白書。
自此,郭廷亮“匪諜”案和南部“兵諫”案坐實,扳倒孫立人已是箭在弦上。
8月3日,“總統府”局長黃伯度帶著上述“自白書”來到已被憲兵包圍的孫立人官邸,要其引咎辭職。孫立人以其中有詐,斷然拒絕。黃又透過其部下陸軍副總司令賈幼慧,以及孫的侄子孫克剛等人轉達“上面”堅決整頓孫立人舊屬的立場,要孫立人顧全300多名部下的性命。
到了這裡,自知回天乏術的孫立人只能無奈就範。
隨後,二蔣採取“不殺、不審、不問、不判、不抓、不關”,但也“不放”的“七不”政策,將孫立人軟禁在臺中市向上路一段18號的居所內,這一禁就是三十三年。
當時,蔣介石對孫立人看管極嚴,連孫立人的廚子身上都藏著刀,只要有人想救孫立人,立馬一起幹掉。
在這長達三十三年的軟禁歲月中,孫立人一家始終生活在清苦中,有時甚至到了沒錢買米、交不起子女學費的境地——
1988年,孫立人終於重獲自由。
有記者問他對“平反”一事有何感想?
孫立人的回答依舊很孫立人,他說,從未反過,何平之有!
黑句本
孫立人被削去兵權並秘密拘捕,起因於1955年5月的“郭廷亮諜案”,已經掌握臺灣情治系統的蔣經國,派員逮捕了孫立人的少校聯絡官、老部下郭廷亮,指控其準備在蔣介石閱兵期間發動“兵諫”,郭被捕後遭到嚴刑審訊並沒有招供出什麼事實,但蔣介石仍於6月間以“密謀犯上、縱容部屬叛亂”的罪名將孫立人解職,交由陳誠主導的調查委員會審查,10月31日,調查報告出爐,蔣介石隨即下令軟禁孫立人於臺中市。
郭廷亮1991年離奇死亡,從近年來逐步解禁的證據和資料來看,所謂的“兵諫”密謀純屬子虛烏有,無非是蔣介石整肅孫立人的藉口而已,以老蔣的行事風格,如果是坐實的案件,孫立人將軍難逃一死,黃埔一期的李玉堂被槍決就是明證,而孫立人被整肅那是早晚的事情,包含著遠、中、近三層因素。
非黃埔系中央軍出身
籍貫安徽的孫立人,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和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與蔣介石“黃、浙、陸、一”的用人標準無一符合,他是通過宋子文的財政部稅警總團進入國軍系統的,陰差陽錯成為了“駐印軍”的王牌軍長,很大程度是美國人史迪威的器重和英國人的推崇,中印緬戰區並非蔣介石可以為所欲為,孫立人才得以由新38師師長,擴編升格後接替了鄭洞國的新一軍軍長。而實際上,當他不服從杜聿明的命令率領新38師改道印度的時候,禍根已然種下。
蔣介石才不在乎死了多少大頭兵,八年抗戰中國軍隊傷亡以百萬計,所以杜聿明從野人山走出來雖然損失慘重,依然受到重用,因為他忠實地執行了將部隊帶回祖國的任務,相反,把新38師基本完整帶到印度的孫立人卻是抗命。也是冤家路窄,調到東北的新一軍又成為東北保安總司令杜聿明的部下,1947年8月被蔣介石明升暗降,出任陸軍副總司令和訓練部司令,離開了親手組建的五大主力之新一軍。也算因禍得福,統帥第一兵團及新一軍的鄭洞國,後來被包圍在長春。
與英美等國過從甚密
新一軍參加四平戰役之初,孫立人並沒有在前線,而是被邀請去倫敦觀禮英王加冕,無非是因為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孫立人率領新38師的兩個團解救了被圍的7000英軍,所謂“仁安羌大捷”。其實圍攻英軍的不過是日軍一個加強大隊1500人,真不算什麼大捷,英軍太菜而已。不過英國人很當回事,又是專電蔣介石致謝,又是頒發“不列顛帝國勳章”,羅斯福又頒了“豐功勳章”,熱乎的不行,而其實蔣介石並不喜歡屬下將領越過自己與歐美國家交流。
國民黨逃臺初期,美國人對蔣介石政權的態度是冷淡的,積極尋找新的扶植對象,從陳誠到孫立人都嘗試過,雖然這兩位都沒有答應,可蔣介石甚至因此對第一心腹陳誠都有過猜忌,何況孫立人?
1950年,遠東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居然不跟蔣介石打招呼,直接派專機接孫立人往日本會唔,無論孫立人怎麼請示彙報以證“清白”,都已見疑於蔣,其實不去東京是最好的選擇。在1955年之前,蔣介石為穩定軍心、爭取美援,以及孫立人訓練的三個新軍是當時的島內主力,不得已而用之,一旦朝局穩固,必然將其拿下。
蔣介石確實擔心,親英美的孫立人,在臺的兵權又僅次於陳誠,可能在美國指使下危及蔣氏地位。
(孫立人和麥克阿瑟)
性格過於孤傲和不遜
孫立人接受的是西式教育,與中國的傳統處事哲學格格不入,緬北反攻時蔣介石突然調走廖耀湘的新六軍就是徵兆,從緬甸到東北,他與杜聿明的不合也印證了這一點,不能與黃埔系軍官團融合在一起,那必然被排斥。臺灣初期被任命為“陸軍總司令”後,與“參謀總長”周至柔、“海軍總司令”桂永清、“空軍總司令”王叔銘全部矛盾重重,不習慣官場的阿諛逢迎和相互傾軋,完全就是國民黨高級將領圈子裡的另類,作家江南在書中寫道:講人際關係,他和他的同僚幾乎沒有可以合得來的。
(孫立人和蔣介石)
和蔣氏父子全部失和
孫立人對蔣介石“反攻大陸”的計劃嚴重不感冒,主張先把寶島搞好再說,這算是“功高震主”了,更嚴重的問題是反對蔣經國擴張勢力。受西方軍事思想的影響,孫立人對蔣經國用特務控制軍隊的作法非常不滿,制約了小蔣在軍中發展勢力,而蔣氏父子的治軍理念已成型二十餘年,豈是一個孫立人可以改變的。作為陸軍總司令,孫立人甚至直接反對蔣經國在軍隊中建立“政工制度”,這就成為擋路石了,一定會被搬開,事實上在被軟禁的前一年,即1954年6月孫立人已被免去陸軍總司令職務,轉任沒有兵權的“總統府參軍長”。
據稱,某次蔣經國執晚輩之禮來給拜年,孫立人都敢不見,實在是無可名狀。
不過,對於孫立人是殲滅日軍最多的國軍將領這一定義,實在不敢苟同。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孫立人不過是稅警總團改編的第八軍少將旅長,殲敵數量有限;1942年第一次入緬作戰新38師也不過弄掉日寇數千人;1944年緬北反攻時新一軍和新六軍合力消滅日寇3萬餘,怎麼就成了殲敵最多了呢?薛嶽、羅卓英、王耀武一干人等首先表示不服,至於“東方隆美爾”和“叢林隆美爾”的美譽,基本都是英國人送的,不聽也罷,英國人有這個傳統:他們打不過的,就可勁吹,以免說明自己無能。
1988年,孫立人恢復自由,整整被圈禁了33年,1990年便逝去,年90,陸軍二級上將。
度度狼gg
抗日戰場上殲敵最多的國軍將領
作為一名帶領重兵,並且遠赴國外抗日的孫立人,竟然並不是出身於老蔣的嫡系。
孫立人作為學霸從學時畢業於清華大學,從軍時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堪稱當時的軍事高材生了,但是老蔣的用人準則,從學歷上來說黃埔系或者保定軍校,再不濟也得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從關係上來說,浙江老鄉最好,以前的好友或者同僚也可,最起碼也得有點關係,即使是出國的人才,一般也是日本和德國居多。
所以,無論怎樣說,孫立人都不可能融入到老蔣的團隊當中。然而,孫立人另闢蹊徑,從宋子文的稅警總團系統,一直走到國民黨軍政系統的核心,可以說,你不服都不行。
全面抗戰爆發後,孫立人率部在淞滬戰場與日軍發生激戰,孫立人身先士卒,勇敢作戰,被日軍猛烈炮火擊中,被炸成重傷,後娶香港救治。
在武漢會戰時,又兩立戰功,開始在軍界有了點名聲,孫立人也著手將稅警總團進行訓練,後來警團半數兵力改編為新編第三十八師,隨遠征軍赴緬甸作戰。在緬甸戰場,孫立人以不滿1000的兵力,擊退數倍於己的敵人,救出七倍於己的友軍,震撼世界。
此戰役之後,孫立人撤退到印度進行修整,中國駐印度部隊改編為新1軍,鄭洞國擔任軍長,下轄新38師和新22師,孫立人依然作為新38師師長在第二次緬甸戰役時萬象更新,勇敢衝擊日軍。1944年孫立人擔任新1軍軍長,在接下來的反攻日軍當中屢立戰功。
可以說,展現國威於外者,國軍將領莫過於孫立人。
並非嫡系的孫立人
本來打了勝仗就應該有獎賞的事情,到了老蔣這裡就變成了,嫡系的人打了敗仗也要獎賞,非嫡系的人打了勝仗也不會重用,這一點將孫立人和杜聿明進行對比就可以明確發現這一定律。
第一次緬甸作戰後撤退的時候,老蔣要遠征軍經野人山退回國內,杜聿明明知不好走,依然聽從老蔣的安排,致使遠征軍在野人山損傷的人數比在戰場上死的人數還多,但是杜聿明回國後,老蔣不但沒有懲罰杜聿明,還讓他當昆明警備司令,抗戰勝利後更是直接擔任東北保安司令。
孫立人在撤退的時候就沒有聽老蔣的意見,而是選擇了隨英軍到印度修整,在印度孫立人的新三十八師不但得到修整,還得到美式裝備,如果孫立人不撤退到印度,很難想象,國民黨後來還會不會有所謂五大主力的新1軍和新6軍。
在解放戰爭初期,新1軍和新6軍也取得一系列的成績,但是因為和杜聿明不和,孫立人只能被調離戰場,被安排到臺灣訓練新兵。
國民黨敗退臺灣之際,孫立人升任防衛總司令,負責整訓80萬殘軍。但是後來在臺灣發生的孫立人事件,在還沒有徹底查清楚的時候,孫立人就遭圈禁,長達三十八年之久。
可見,孫立人這種非嫡系出身的人,不管你做的再好,也入不了老蔣的法眼。
孫立人兵變事件
孫立人當時在敗退臺灣之際可以說是風生水起,當然並不是因為孫立人的戰功,而是因為美當時有棄蔣保臺的想法,想要扶持孫立人,老蔣想要獲得美的支持,乾脆將計就計,任命孫立人為臺灣防衛總司令,後來升任陸軍總司令。
後來蔣介石得到一份機密報告稱,孫立人正計劃發動政變,使蔣介石成為有名無實的領袖,政變的目的是“徹底剷除國民黨的所有重要官員,由孫立人掌控全部軍權”。
1955年蔣介石正在臺南閱兵,獲悉情報說孫立人慾借閱兵發動兵變,老蔣作為一個被兵變過一次的人,當然十分警惕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因此將孫監管起來進行調查。
經調查這就是一項冤屈案件,從後來的發展狀態來看,國民黨一直欠孫立人一個道歉,案件的當事人孫立人的部屬郭延亮2014年已經被平反。
可見,孫立人兵變案件實則是有著深層次的政治原因,可憐在抗日戰場上戰功赫赫的人,最後卻被囚禁長達33年之久。
史論縱橫
先糾正一下:整個八年抗戰期間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軍應是陸軍一級上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資料顯示,他在其親自指揮的四次長沙會戰中用“天爐戰法”先後殲滅日軍10多萬人,他還參加、指揮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殲敵無數,戰果輝煌。薛嶽曾獲杜魯門總統授予的自由勳章一枚,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軍事家,戰功赫赫的百戰名將,被譽為“抗日戰神”。陸軍二級上將孫立人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和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是國民黨軍隊中為數不多的留美精英,他軍旅生涯中最輝煌的一頁是率領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孟拱河谷以少勝多、殲滅日軍12000餘人,而己方傷亡人數不足1000人,為8年抗戰期間極其罕見的國軍傷亡人數遠少於日軍的經典戰例。在遠征印緬期間,他親自指揮過大大小小好幾次戰役,總共消滅日軍38000餘人,凡是參加過南京大屠殺的日本軍人,只要被國軍新38師(師長孫立人)俘虜,經審訊甄別後一律處死(傳說為坑殺),令日軍聞風喪膽。他是抗戰史上殲滅日軍人數最多的國軍中級將領,被譽為“叢林之狐” 。
和宿將薛嶽比起來,孫立人算是少壯派軍人。國民黨在大陸全面潰敗後,孫立人隨蔣政權潰退臺灣。1950年3月1日,蔣氏在臺北再次“復職”登基“總統”之職。蔣“復職”後,重新安排人事。他任命陳誠為行政院長,由他負責“組閣”。陸軍總司令一職,蔣介石任命了被視作親美派的孫立人。孫畢業於美國軍校,他訓練、管理軍隊,一律按美軍的方式、標準,很得美方青睞;孫立人並非黃埔系出身,由他出任陸軍總司令,蔣氏表現出自己有決心“打破門閥觀念”、彰顯“大公無私,唯才是舉”的度量。有人分析,蔣重用孫立人,主要是看重他的留美背景,仍為討山姆大叔歡心。對爭取美國援助,蔣氏煞費苦心,且自始至終“一往情深”,從未氣餒。
海軍司令仍由桂永清擔任,周至柔仍任空軍司令,併兼任總參謀長。蔣氏狠下心來讓追隨自己多年的敗軍之將何應欽、顧祝同退居二線靠邊站,還將數次反對自己的“小諸葛”白崇禧打入冷宮,大力啟用新人,也可看作他痛定思痛後想對軍隊進行一場改頭換面的“革新”。
在改造黨務系統和籌辦團務系統的的同時,蔣介石開始了對軍隊的大力整頓,通過這次整飭軍伍,基本杜絕了昔日國民黨軍隊中早成潛規則的“吃空餉、喝兵血”的陋習,在官兵年齡結構、文化水準、軍事素質諸方面都比過去有了質的飛昇,軍人參政的現象受到了遏制,軍隊的制度化、正規化和現代化開始起步,同時在軍中根基薄弱的蔣經國也逐漸有了對軍隊的掌控力和話語權。
儘管蔣氏在“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但隨著海南島、舟山群島先後被解放軍攻佔,50年代初期的臺灣,仍然前途未卜,國民黨人的眼前還是一片漆黑。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突然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宣佈出兵干涉朝鮮內戰,當天他還下令美國第七艦隊“阻止對臺灣的任何攻擊”,考慮到整個東南亞的防禦,美國人又把潰敗大陸的蔣介石給拉進了圈子,臺灣被美軍納入戰略防禦體系,成了美國的軍事基地——被稱為“不沉的航空母艦”。突然爆發的朝鮮戰爭,使蔣氏集團免遭滅頂之災,正準備攻臺作戰的解放軍三野20餘萬大軍全部奉命北上組建東北國防軍,準備入朝參戰。從某種角度看,蔣介石是朝鮮轉戰爭中之最大受益者。
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國總統,臺美關係進入正常化軌道。蔣介石見美國在短期內是不會放棄臺灣的,便利用這段難得的“安全期”開始清理國民黨內部的親美派,為蔣經國順利接班掃清障礙。1953年4月,臺灣省主席吳國禎被迫辭職,前往美國。
1955年8月,蔣介石以“陰謀叛亂” 罪名,免去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將軍的一切本、兼職務,並被拘押,宣佈“由國防部隨時考察,以觀後效”。孫立人的罪名稱得上“莫須有”,屬“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冤案。蔣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太子蔣經國全面控制軍隊。孫立人,這位抗戰名將的結局和“逃跑將軍”張學良異曲同工,結果都是被軟禁了大半輩子。孫立人於1990年11月19日病逝於臺中禁所,享年89歲。掐指一算,他整整被軟禁了35年。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老蔣到臺灣後,對孫立人顯得頗為忌憚,因為當時美國人似乎想讓孫取代蔣。
1955年8月,老蔣製造所謂的“孫立人案”對孫立人進行軟禁。孫的囚禁生活很悽慘,因為他不是老蔣的嫡系,在蔣家朝中也沒有人撐腰,與同遭老蔣囚禁的張學良相比,孫的待遇簡直是慘不忍睹。1975年孫立人熬死了老蔣,但是小蔣臨朝後仍然不肯放過他,所以他只能繼續熬。1988年1月蔣經國歇菜,孫立人終於又熬死了小蔣,自由的曙光會因此照耀他嗎?
1989年孫立人將軍終於獲得臺當局的平反,獲得渴望已久的自由。
孫立人,讓敵人恐慌的“東方隆美爾”,從崛起到消亡。
一
孫立人生於1990年12月8日,安徽人,看到這瞬間想到的是什麼?老蔣的用人原則是什麼?孫立人不是老蔣的浙江同鄉,當然他也不是黃埔系,所以註定了他在蔣朝的摸爬滾打。1923年孫立人留學美國,1926年入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軍事知識,1927年畢業。1928年孫立人帶著滿腔熱血回國,但是這位留美精英卻始終進入不了老蔣的視野,結果輾轉到了宋子文於1932年組建的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第四團長,邊給老宋收稅便將第四團當成軍隊訓練,練著練著便成了精銳,這簡直不敢想象。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孫立人帶著稅警總團第四團上了戰場,孫立人因為在作戰中負傷,後被老宋送去香港就醫。孫立人傷好後回到老宋麾下任緝私總隊總團長,結果又將它打造成了精銳,這回老蔣也眼熱了,將緝私總隊中的精銳抽調出來組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38師,讓孫立人當了師長,孫立人的軍事生涯也從這時候走上了正軌。
二
孫立人的成名以及他軍事生涯的巔峰都是在緬甸戰場,所以在這不得不簡單說說孫立人的“遠征”。
1942年2月國民政府組織中國遠征軍赴滇緬作戰,孫立人所部38師隨第66軍開赴緬甸戰場,孫立人在緬甸戰場的成名戰則是仁安羌戰役。當時英軍只想著跑路到印度,導致被日軍突襲仁安羌將英軍堵在了仁安羌,英軍居然窩囊到不敢跟日軍正面作戰,想中國求援。羅卓英只好讓孫立人帶著38過去給英國人解圍,經過三天的作戰成功擊退日軍。孫立人部113團以800餘人打敗日軍4000餘人,為被困在仁安羌的英軍解圍,打出了38師的威名,也打出了孫立人的威名,老蔣特意給孫發了四等雲麾勳章。
仁安羌戰役結束後,孫立人率38師撤往印度,後與22師組成中國駐印軍。1942年10月,中國駐印軍改組成新1軍,鄭洞國任軍長,在此期間新1軍換成了優良的美械裝備,1944年新1軍擴編為新1軍和新6軍後才當上了新1軍軍長的職位。孫立人帶著新1軍在緬甸戰場橫掃日軍,造成日軍傷亡人數10萬餘人,死亡人數33000餘人,而新1軍自己的傷亡人數僅在17000餘人,這戰績很耀眼!新1軍在孫立人的領導下,被打造成了國軍的王牌軍,應該算是個奇蹟,孫立人在老蔣那裡只能算是雜牌中的嫡系。
三
老蔣這人還是很陰的,趁著孫立人去了國外趕緊將新1軍運到了東北,想將新1軍交給杜聿明,結果剛開始的時候因為杜聿明指揮不當被我軍打得有點抬不起頭。老蔣這才趕緊讓孫立人回來指揮作戰,然後打贏了四平戰役。杜聿明和孫立人在緬甸有過矛盾,所以總給孫立人使絆子,最終導致老蔣為了維護自己心腹愛將杜聿明撤了孫立人的職,孫立人的軍事生涯可以說到此也就宣告結束了。
老蔣為什麼軟禁孫立人?孫立人是否真要造老蔣的反?
很多人認為老蔣軟禁孫立人是因為“功高蓋主”,事實上孫立人在緬甸的功是不足以威脅到蔣的,老蔣之所以會軟禁孫立人完全是因為美國人當時試圖誘使孫立人造他老蔣的反,以孫代蔣,進而在更大程度上掌控臺灣。
在很多人看來,美國人始終在支持國民黨、支持老蔣,美國當然是支持國民黨的,但是對老蔣卻未必如此,美國中情局甚至曾經策劃刺殺老蔣,雖然最後沒有實施。而早在1949年2月,孫立人便應麥克阿瑟之邀去日本會見麥克阿瑟,當時麥便已經隱約透露出了要扶持孫取代蔣的意思,這事孫立人回國後報備給了陳誠,當然孫說了多少便不得而知。但是,孫立人跟美國人關係很好是所有人都知道的,而老蔣也已經感受到了美國人對自己的不滿,所以對孫立人不免產生猜忌。
更有趣的是,美國為了趕老蔣下臺,不止走了孫立人這條路,在明面上還走了吳國楨那條路,美國人逼迫老蔣將臺灣交給更親美的吳國楨,老蔣能答應?最終引發了“吳國楨事件”。對於孫立人,老蔣也是如此炮製了“孫立人事件”,孫立人的存在既然已經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老蔣為了維護自己的獨裁統治自然要收拾孫立人。事實上,孫立人根本沒答應美國人,更無意反蔣,所以後來老蔣以“謀反罪”軟禁孫立人算是莫須有的罪名,或者說老蔣是在剷除對手以鞏固自己的統治以及老美在臺利益代言人的位置。
1989年孫立人得到平反,重獲自由。
孫立人被軟禁後,歷經老蔣、小蔣兩朝,直到1989年才獲得自由。然而獲得自由的孫立人也終於放下了心中的執念,於1990年11月19日逝世。
孫立人將軍是抗日名將,也是英雄。
吾與吾國
抗日將領中,長得最帥而脾氣最差的是張靈甫,名氣最大而最長壽的是戰神薛嶽,戰績最大而名氣最小的是羅卓英,“殲敵最多”卻又最冤的是孫立人(1900.12.8-1990.11.19)。
而孫立人是羅卓英的部下,殲敵最多難以量化,有人說是薛嶽,有說是立人,故福垊存疑加以引號。不僅這個存疑,就連仁安羌大捷之牛,也有牛被吹之嫌。
學霸還是海歸的儒將孫立人的確非同凡響,但福垊只談仁安羌大捷。1942年4月18日、19日,國軍以1121擊破七倍於敵,解救7000多英軍及500名美傳教士和記者。孫立人又加了三倍——擊潰十倍於我之敵人,解救十倍於我之友軍。
英軍是意大利軍隊嗎?英軍是吃素的嗎?到底是一救十還是十救一?真相是孫立人新38師113團有兵800,被困英軍4000人。傳教士數人,日軍33師團214聯隊2800人。英軍沒有吃素,據被困英團長史利姆回憶,英炮兵、坦克全力支持孫立人,中英聯手,擊敗日軍。國軍戰報稱:日軍佯攻仁安羌,聲東擊西,我小贏中計,敵長驅直入,戰局急逆。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蔣光頭說他只會練兵不會打仗。此話過分,但孫立人的確有誇張的問題。
老蔣去臺後,因為孫立人是清華大學畢業生,還留學美國,而且是有功的名將,美國人很喜歡他,他也很喜歡美國。老蔣看美國的面子重用他(挾洋自重),但心裡不舒服,不舒服就會亂想,就會提防。而孫立人跟老蔣、小蔣政見不同,自持美國支持,對老蔣也不客氣。老蔣感覺他是吃裡扒外,還恐怕他先下手為強,自己就先發制人了。1955年6月6日,將孫立人、郭廷亮、江雲錦等一百多兵將一網打盡。後來,還株連336人。對孫立人兩蔣,“不殺、不審、不問、不判、不抓、不關”,就是他幹什麼有人“保衛、照顧、陪同”,而且嚴格限制外出。
1986年3月20日,解除軟禁,27日再次強調解除軟禁。自此孫立人恢復了自由,記者問,你怎麼看平反?孫立人說,從未反過,何平之有?
1990年11月19日11時15分病逝,遺言有三:我對得起國家(醫生)、還我清白(家屬)、我是冤枉的啊(部屬)!一代名將,死不瞑目,令人唏噓!
福垊
孫立人,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抗戰時曾赴緬甸作戰,第一次緬戰時任38師師長,在孟關傑布山隘間戰役斃敵2000餘,孟拱河谷戰役擊斃日軍12000餘,第二次共擊斃日軍3萬3千餘人,是抗戰中國民黨軍級將領擊斃日軍人數最多的人。內戰爆發後,孫立人也曾在四平,公主嶺等地擊敗過林彪,後來隨國民政府敗退臺灣。那麼為什麼戰功卓著的孫立人會在臺灣迎來他長達33年的軟禁生活呢?這一切大概都是政治的原因吧。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此時美國對臺政策並不明確。蔣介石內心其實很擔心美國會拋下他,所以這時候他提拔了一批像孫立人這樣和美國人關係比較好的將領,來博得美國的好感。孫立人也在這段時間被任命為了“陸軍總司令兼臺灣防衛總司令”,可以說孫立人這段日子應該是春風得意的,對內他有蔣介石的支持,對外他有美國的幫助,但是他大概不會明白這將是他人生中最後得意的日子了。
1953年,隨著韓戰的結束,美國對臺政策終於明確了,那就是扶持蔣介石政府對抗大陸。但是美國不會想到蔣介石對待某些人的態度也明確起來了。蔣介石在美援到手後,就開始著手解決一批攜美自重的官員了,當時的孫立人就是老蔣的眼中刺。
1955年6月24日,蔣介石免去了孫立人國民黨軍隊“陸軍總司令”職務,將其改任“總統府參軍長”,其實是剝奪了孫立人的軍權,隨後便將孫立人羈押。蔣介石很快就讓孫立人以前的部下控告孫立人意圖兵諫,並且還特地組成以陳誠為首的“九人調查小組”,寫出了一份十幾萬字的調查報告,結果當然只有一個,孫立人開始了長達33年的軟禁生涯。
為什麼孫立人會被蔣介石軟禁,我認為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其一,中國的一個成語“功高震主”。孫立人一向受到美國的支持,加上他的戰功在那,蔣介石擔心萬一美國選擇孫立人做臺灣的代言人,那麼情形必將對自己不利。
其二,也是中國的一個成語“狡兔死,走狗烹”。孫立人的上臺是因為美國對臺政策的不確定,自然孫立人也就有了自己的作用,通過他來博得美國的支持。韓戰爆發後,美國選擇支持臺灣,那麼孫立人自然也就沒有作用了。
其三,蔣氏父子的換班導致。五十年代的臺灣其實已經面對蔣經國接班的局面了,這時候孫立人作為臺灣軍隊的二把手自然成為了蔣經國接班的障礙,所以蔣介石也只能處置他了。
孫立人將軍落得這個下場可以說是非常令人唏噓的,他在抗日上面也是有功的。我記得他有一次身上中彈十幾處,也是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他的軍事能力也是非常高超,有“東方隆美爾”“叢林之狐”的美譽。最後卻敗在了政治上,可嘆可悲。
各位看官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碼字不易,麻煩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我謝謝各位啦。
一樹梅花一放翁
孫立人是國民黨內觀念比較洋派的高級將領,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軍校,抗戰期間隨遠征軍入緬作戰,曾以不足1000人的部隊,殲滅日軍一個大隊,取得仁安羌大捷,挽救了近萬名英軍官兵和傳教士、新聞記者。孫立人也一戰成名,被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王室授予榮譽勳章,他本人也由此被認為是國民黨內的親英美派。
1949年初,孫立人擔任臺灣防衛司令官,因為其部隊保存完好,所以很快升任臺灣“陸軍總司令”一職。當時美國政府對蔣介石不滿,孫立人被美國政府認為是最合適的接替人選,這種說法雖然沒有見諸官方文件,卻很快傳到了蔣介石耳中,也引起了蔣的疑慮。1954年,蔣介石解除了孫立人的“陸軍總司令”職務,改任“總統府參軍長”,巧妙解除了孫立人的兵權。1955年,孫立人的部下郭廷亮被情治部門逮捕,隨即傳出孫立人獲得美國支持,欲發動兵諫的消息。一時間,孫立人有300多名部下被捕,被認定為“匪諜”,孫立人也受到牽連。此案在臺灣被稱為“孫立人案”。
孫立人案發生後,蔣介石命陳誠、王寵惠、許世英、張群、何應欽、王雲五、黃少谷、俞大維、吳忠信等9人組成調查委員會,陳誠任主任委員,負責調查此案。
據陳誠之子陳履安回憶,當時陳誠找孫立人到家裡談話,孫立人是陳誠的老部下,說話比較隨便,他脫下衣服,露出滿身傷痕,對陳誠說:“我們軍人,一個忠字最重要。”隨後,陳誠委派一名上校軍官劉和謙負責審查孫立人案卷,劉和謙推辭說:“我一個上校怎能看一個上將的事情?”陳誠對他說,就是要你看,因為你是一張白紙。劉和謙審查完後彙報說:“孫立人沒有事。”
陳誠根據調查結果向蔣介石彙報了孫立人案件,報告稱孫立人對部下“確有疏忽”,但其本人“忠誠無虞”,這是九人調查委員會的共同意見。然而蔣介石沒有采納這份調查報告的結論,而是對孫立人實行了“不殺、不審、不問、不判、不抓、不關、不放”的“七不”政策,將孫立人一直軟禁,直到33年後才恢復了自由——此時的孫立人已垂垂老矣,而蔣介石也逝去多年了。
民國年間那些事
結束軟禁的孫立人
孫立人之所以被軟禁33年是因為他真的主動聯繫美國,又和我們勾搭,確實有“取蔣介石而代之”的心思,蔣介石軟禁他,那都是為了不過分刺激美國。
孫立人和蔣介石的矛盾源自何時呢?我想大概是源自抗戰結束以後吧。
現在有很多史料都可以證明,孫立人治軍不嚴,比如時任國民黨廣州市警察局督察長,黃沙分局局長練秉彝就曾回憶說“孫立人之新一軍部隊,軍紀廢弛…新一軍在廣州橫行霸道,強搶暗劫…市民畏之甚於日軍,因此人皆呼之為“新日軍”。”
而且從史料看,孫立人對新一軍軍紀敗壞,似乎不以為然,“…我軍過去駐暹緬時,當地華僑對我們非常客氣,解衣推食,我們士兵要什麼,就拿什麼,隨便取用,來到廣州要些東西,就說我們軍紀不好,豈有此理。”
認真來說,一支軍隊的戰鬥素質和軍紀是呈絕對正相關關係;一支軍紀很差的軍隊是不可能有很好的戰鬥力的;而一支軍隊軍紀的好壞和軍隊主官也呈正相關關係。
從種種跡象看,孫立人將軍確實存在治軍不嚴的現象。
新一軍老兵也回憶稱新一軍在東北,上上下下忙著娶女學生,忙著做生意,“很多人忙著娶東北的大學生做太太,熱衷和美國大兵過聖誕節,也講究穿戴”;新一軍五十師一四九團副團長的張永齡夫人也曾回憶自己“經常坐軍用飛機回南寧。”而張永齡雖然只是一個副團長,但是“請得起工人、司機,生活優裕”。
就連孫立人自己也承認,新一軍到了東北以後,“所有以前良好的名譽和光榮的歷史,差不多都給這些不肖份子,完全喪失盡了……人家說日本人在這裡,雖然很多事情受他們不平等的壓迫,但是他們的軍隊卻是很有紀律的,一切規規矩矩。”(《孫立人言論選集》)
認真的說,新一軍在東北戰場表現遠遜色於新六軍,除了指揮官本人原因,新一軍軍紀相比新六軍要差很多,軍隊緊張感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晚年孫立人
孫立人作為一軍之長,對新一軍在抗戰後軍紀敗壞似乎無可奈何,這無論如何說不過去的。
指揮本身有缺陷,在管理上有很廢弛,蔣介石果斷把孫立人從新一軍軍長位置拿下來,讓孫立人發揮自己長處去練兵,我個人覺得還是知人善任的,儘管現在公開報道里都認為孫立人因為不是黃埔嫡系才被蔣介石明升暗降,但是仔細看看新一軍抗戰後的軍紀和戰場表現,我認為蔣介石沒有做錯。
蔣介石評價孫立人“你對於訓練部隊很好,不過打仗不行。”是客觀的。
但是孫立人不這麼看,張發奎也說過,孫立人這個人“持才傲物”,換句話說,就是自視甚高,因此他對蔣介石把他從一線部隊拿下,派去練兵心裡肯定是有怨氣的;這從蔣介石當面說他不會打仗,讓他耿耿於懷,下來還和朋友抱怨“他怎麼會用‘打仗不行’這種話來羞辱我呢?”就能看得出來。
因此,孫立人雖然在1950年因為美國因素,被蔣介石提升為“陸軍總司令”,後來又擔任“臺灣防衛總司令部”,但是他內心對蔣介石是有怨恨的。
再加上朝鮮戰爭爆發前,臺灣社會整個處於一種風雨飄搖的狀態,就連蔣介石本人都悄悄派人去日本買別墅,作為將來“流亡”落腳地,所以,孫立人並不覺得自己這個“陸軍總司令”有什麼了不起,他認為蔣“丟了大陸”,本來就應該退位讓賢,所以他確實聯絡了美國方面。
孫立人與夫人
目前根據美國方面資料顯示,孫立人在蔣介石剛復職之時,就向美方駐臺人員轉達有意推翻政府,並徵詢美國國務院是否支持的訊息,但美方沒有積極回應;據美國駐臺北“總領事”Kenneth C. Krentz密函轉述,孫此項秘密意圖,透露對象是美國經濟合作總署駐臺主任L.F.Craig。
根據Krentz的轉述,我們可以看到在1959年孫立人將軍確實在尋求美國方面對他的支持,他也確實在聯絡一些勢力,準備推翻蔣介石。
大約與此同時,孫立人與大陸方面的秘使也發生了聯繫。據《江淮文史》2013年第04期刊發的一篇當事人回憶文章披露,1950年初,孫留在大陸的一位親戚潘仲文,曾受中共華東局派遣,攜陳毅親筆信秘密赴臺見孫。
孫立人究竟是什麼態度?文章沒明說,但是看孫立人的表現,不像是“漢賊不兩立”的樣子,孫立人不但沒有將這件事報告給蔣介石,還把自己這位親戚平安的送回,由此可見孫立人將軍的部分態度。
另外,該文還披露,華東局對潘仲文臺灣之行是非常滿意的:“仲文從臺灣回來後…陳毅聽後笑著說:‘潘先生你不虛此行,這一趟沒有白跑。’反覆強調要注意保密。並指示,為便於聯繫,潘暫時不要離開上海,等待下一步安排。”
當時孫立人可能覺得“大事必成”,有點按捺不住,蔣介石在臺灣重新組建“陸軍軍官學校”,孫立人卻要求自己無論如何,一定要做這個校長,誰勸也不行。
蔣介石中文秘書周宏濤後來回憶,他得知孫立人有這個要求後覺得“孫立人有把持陸軍的想法,這是很不智的。”
孫立人還通過杜魯門的朋友,給杜魯門去信,呼籲杜魯門支持自己的行動,“總統先生,時間對我們不利,情況嚴峻,但仍未絕望”。
然而很快,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不希望臺灣再出現任何波折,所以蔣介石的位置迅速穩固了下來。
蔣介石在1955年,孫立人罷職前一個月,面見孫立人時質問他的話,都不是汙衊孫立人,確實是有的放矢,蔣介石當時質問孫立人“你為什麼要和胡適、葉公超等政客來往?又和美國軍政界人士交往?……你不要自以為很聰明。”這些都說明孫立人把1950年的這些活動一直延續到了1955年,換句話說,他沒有死心。
蔣介石之所以選在1955年對孫立人發難,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孫立人本人一直都沒有真正死了“取蔣介石而代之”的心思,所以蔣介石很不客氣當面質問孫立人“為什麼和美國軍政界人士交往”;第二個,就是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正在謀取和我們在一定程度上的和解,以及要求蔣放棄金門、馬祖地區,這個時候處理與美國關係密切的孫立人,蔣介石也是向美國釋放信號,表示自己絕不屈服。
當然,為了避免過分刺激美國,蔣介石最終還是對孫立人採取了“軟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