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扶不扶”不再成为一种选择
徐家文
这些年来,老人倒地“扶不扶”一直成为一种令人焦虑的选择,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本是平常事,却拷问着国人的良知,不断挑战着道德底线,也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逆袭,背道而驰。春晚小品中一句“人心倒了,就再也扶不起来了”精准到位,获得了大众一致认同,但真正在现实中碰到此类事,仍然让不少人顾虑重重、犹豫不决。
究其原因,还是好心得恶报的发酵效应。“扶不扶”的选择源于好人遭讹诈。扶人者一旦遭到讹诈,防不胜防,又没有足够证据让真相大白
,不仅被迫付出高额赔偿,而且麻烦接踵而至,出乎意外的烦心事一个接一个,正常的平静生活被搅乱,疲于应付,无法恢复正常生活常态,甚至懊悔终生而不得解脱。象小品中去表演、回放,普通人遇得上纠纷,更多的却还不具备这种才能。
从另一方面看,倒地老人如果的确被撞倒,而肇事者逃脱,本已不幸,承担身体的痛苦,甚至成为身体每况愈下的诱因,还要损失钱财,也难以承受,叫苦不迭。
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关键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依法严惩讹诈者。这是造成问题和至今仍没有改变的根源,却恰恰仍在被忽视。讹诈者直至被揭穿后,还若无其事,悄悄离场,甚至一点负疚感、负罪感都没有,毫发无损,一走了之。目前,此类事件的执法还呈缺席状态。应有的是,绝不能让讹诈者没有顾忌,一旦真相大白,要依法让讹诈者付出惨痛代价,接受重重惩戒,该赔偿的要高额赔偿,该弥补精神损失的要承担一切后果,该受到谴责的毫不留情。要让讹诈者不想讹,不敢讹,不能讹。二是让肇事逃逸者担全责、重责。不能让肇事逃逸者一逃了之、逃出无责、逃出平安、逃出心安,要以完善的法律制约,让他们逃不掉。三是倾力帮助好人。所有人都与扶人者站在一起,还原真相,偿还清白,解除所有后顾之忧。以重典治理、纠错,以舆论谴责、引导,形成高压态势,营造不敢讹、不敢逃的大环境、好风气,在此基础上,让良知受尊敬,让好人有地位,也让好人的实惠。
扶老人不会产生纠纷,好人无后顾之忧,这是前提,是先决条
件。要通过法律手段,让道德问题回归原本的道德范畴。只有这样,才会使扶倒地老人成为一种常态,“扶不扶”不再是一种选择,更不是一种玩笑。它的答案只有一个:扶。扶倒地老人本属好人好事,是传统美德延续,如不再成为大众焦虑的焦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得以践行。否则,道德建设仍会停滞不前,甚至有再度滑坡的危险。
閱讀更多 一湖東平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