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教」——《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34)

什麼叫做“教”——《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34)


《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青蓮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

淨空法師  1998年宣講於新加坡淨宗學會


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講經註疏,在未講經文之前一定先要將全經的大意,給聽眾做一個概略的介紹。這種介紹古人用的名詞很多,我們最常看到像天台家講的“五重玄義”,賢首所說的“十門開啟”,都是經前的介紹,這也有稱之為綸貫。我們在此看到的註解,是康熙年間青蓮法師,法名靈椉。諸位在這裡可以看到這個“椉”是古寫,現在不是這個寫法,就是大小乘的“乘”。他用的是綸貫,也是這個性質。我們仔細看綸貫的內容,它裡面包含了天台家的五重玄義,而比五重玄義的內容更為豐富。


“判教”。

我們先將文念一段:

【第五判無上醍醐為教相者。凡言教者,是通途之言。但有指撝分判辯說,皆名為教。四教義雲,通言教者,以詮理化物為義。說能詮理,化轉物心,故言教也。】

這段先說明什麼叫做教,要用現在的話來說,教是教學,就是辨別這部經、這門課程,應該在什麼時候學習;就像我們學校主管教務的人來排訂課程,把它排在哪一個學系,排在哪一年的學程。而世尊當年講經說法,確實沒有這個意思,判教是後來祖師大德們為了便利教學而做的。但是佛法是圓融的,所以決定不能夠執著古德這種說法,他的說法有好處,如果執著了,那作用就恰恰相反,不但不能得其利,反而受其害。此地跟我們說明凡是說教,教是個普通的名稱,教就是教學,它的意思有指撝、有分判、有辯說,都是叫教。指撝就是現在我們講的指導,分判、辨別諸位都很容易懂得,這都是叫教。你指導別人就是教人,你給別人分析判斷也是教人,你跟人辯論解說還是教人,都是屬於教。

在天台四教義裡面說:『通言教者,以詮理化物為義』,這個意思說得非常好。『說能詮理』,世尊當年在世完全用言說,沒有文字記載,文字是後來做的工作。佛滅度之後,弟子們感到佛的教誨,確實有利益於一切眾生,如果憑口傳,時間久了必定有錯誤,所謂以訛傳訛,這是在所不免,古今中外都有這種現象,難以令後世人生起信心,所以以文字記錄就變成很有必要,弟子們才做集結的工作。集結也是整理,把佛種種教誨用文字記錄下來,傳之於後世。集結的故事,大家也聽得很多,在此不必耽誤時間。“文以載道”,這是中國古人所崇尚,言語文字所說的道理,現在人講的真理,理就是現在人說的真理,真實的道理,真實的事相,所以“說能詮理”。

說教的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在『化轉物心』,這是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我們學佛,發心出家,做佛的弟子,我們的使命就是續佛慧命,傳佛的教化,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我們唯一的使命,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就做這樁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別的事情不是我們所做的。慈善救濟的事情很多,社會慈善事業是不是我們做的?不是的。我們要做大慈善事業,我們要做根本慈濟的事業,那是救度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世間所做的慈善事業是小事業,沒得吃拿點食物去救濟他,沒得穿拿件衣服去救濟他,這是小事。我們慈濟是濟大事,“轉化物心”,化是變化,轉是轉變,這裡沒有說人心,說物心,說人心是九法界只度一法界,說物心是九法界全包括了。物能包括人,人不能包括物,所以這個意思廣,也就是今天講的一切有情眾生,“物”字包括了一切有情眾生。我們要幫助他做一個大轉變,要幫助眾生將迷惑顛倒轉化為覺悟、正知正見,這個教學才有成績可言。轉迷為悟,化邪為正,轉染為淨,這是佛教給我們的總綱領。

我們要幫助別人做轉變,首先我們自己得做轉變,我們教別人就有信心。如果自己都沒轉變過來,我們教別人就沒有信心,言詞就不肯定,模稜兩可。為什麼?自己信心不具足。必須自己要做個轉變,自度而後才能度他,度就是轉變,就是此處的“化轉”兩個字。佛給我們說的真理,其總原則、總綱領,青蓮法師在綸貫第一句就說“一念自性”。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華嚴經》給我們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自己的心;誰的識?自己的識。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不是別人,沒有別人。你如果能夠承認,你能夠肯定,你就作佛了,佛跟凡夫差別就在此。佛承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凡夫不承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不承認。不承認就是凡夫知見,邪知邪見,若承認了,是佛知佛見,正知正見。

但是要凡夫承認,那可不是容易事情。為什麼?凡夫迷得太久了,無量劫一直迷到今天,你今天把它拆穿,說出事實真相,他不相信。他能夠相信,就兩種人:一種人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非常深厚,你跟他講他相信、他承認;另外一種人,是對經教薰習的時間長,所謂是深入經藏,深解義趣,這種人跟他講他相信,他能承認。不是這兩種人,就難了!雖然是難,佛絕不捨棄一個眾生,可以教導的眾生佛不捨棄,不可教導的眾生佛也不捨棄。你要問他為什麼?佛知道不肯接受教導的眾生、背叛的眾生,還是自己心現識變的,還是跟自己是一體,不是自己心性之外。法外無心,心外無法,所以才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這是真愛、大愛,迷的人沒有,覺的人才有。迷人總是圍繞著情,情是迷,我們要曉得,人迷情。覺是智,智是真的,真的是永恆不變。情會變,情是千變萬化,絕不穩定,而智是穩定的,永遠不會變的。凡夫跟佛菩薩差別也可以從這裡說,佛菩薩理智,凡夫感情。怎麼樣能夠轉情識為智慧?相宗標榜的“轉識成智”,識就是情,就是轉情識為智慧,都是做轉變。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