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爲天,看中日韓三國當今媒體如何詮釋「吃貨」

孔子老人家說過,“食色性也”。人八天不吃飯會死,吃絕對是人生中一件天大的事。所以反映吃貨的影視娛樂作品也應運而生,在群眾中有非常廣泛的接受群體。現在的人物質條件好了,美食節目的市場也很廣闊。大家都想看看別人怎麼吃,吃什麼,自己可不可以去吃、去做這樣的美食。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今年以來,提到吃,中日韓三國近些年都有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印象呢?

首先是中國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孔老夫子又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是告訴我們,吃的東西,絕對馬虎不得,也湊合不得。中餐內容豐富,烹飪技巧繁複,豐富但不刻板,營養豐富,葷素搭配,南北風味,各有特色。中餐的優秀,很大程度上在於它的種類繁多。

民以食為天,看中日韓三國當今媒體如何詮釋“吃貨”

有著這麼悠久的吃文化的中國,2012年推出了一部國民級別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的一二部制作精良,體現了中國天南海北大街小巷的特色美食,順帶普及了地方文化,還有人文情懷。講美食,有他獨到之處,從食物的顏色,烹飪的聲音,到最後的呈現,都讓人垂涎欲滴。講故事,其中有快要遺失的手藝,也有延續不絕的傳統,反映了目前中國的現實,真實可靠。(第三部疑似微商合集的不在此討論範圍之內),可以說一提到中國美食,想到的影視方面的作品就是這部紀錄片了。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不輸BBC、NHK等老牌紀錄片頻道的精心之作。

民以食為天,看中日韓三國當今媒體如何詮釋“吃貨”

其次是日本

日本也是一個對於食物非常講究的國家,從餐具到食材,從色到香,精細程度讓世界各地的美食都感覺自己過於奔放。日本人的飲食習俗實際上也還是有自己獨特的地方的,比如愛吃生雞蛋液,愛吃生魚片等,都和我們平時的生活習慣不太一樣,但是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民以食為天,看中日韓三國當今媒體如何詮釋“吃貨”

在世界美食之林獨樹一幟的日本,同樣在2012年推出了一部大火的日劇《孤獨的美食家》。這部影視作品的故事情節不多,主要講了主人公工作之餘,在日本各地吃飯的情景。而故事情節反而是次要的。這部電視劇的絕大部分篇幅描寫了主人公吃飯的心理和表情,但是看起來卻絲毫沒有無聊的感覺。實際上看這部日劇,也能看到日本各地的風土人情和飲食習慣。主人公五郎去的店,各式各樣,吃飯的氛圍也不一樣,也有外國人開設的餐廳。這部日劇帶我們看到了豐富多彩的食物,其實好吃不好吃,只要看五郎的眉頭就可以了!

民以食為天,看中日韓三國當今媒體如何詮釋“吃貨”

最後是韓國

韓國的飲食文化宣傳力度不是很大。我所知道的就是曾經為了跟中國區分而改名的泡菜,還有國家領導人引以為傲的柿餅。曾經吃過的韓餐,基本都是大醬湯之類的。可能是個人比較孤陋寡聞吧,雖然也知道自己在這方面確實瞭解不多,但是也真的沒有自然而然的去了解到過。

民以食為天,看中日韓三國當今媒體如何詮釋“吃貨”

最近在亞洲比較流行的吃播,實際上起源於2014年的韓國。看來在2012年中日美食節目大爆發之後,韓國也想後來居上了,可能是韓國沒有表意文字,所以做臺詞深刻的節目會比較吃力吧 。到現在經常打開網頁,都是那種一個人面前擺著10個人飯量的食物,然後這個播主叫什麼大胃王。我感覺這是一種不太正能量的文化。首先會造成食物的浪費,是對食物的不尊重,其次這些主播有的會催吐有的直接切除了小腸,對自己身體健康也不負責任。

民以食為天,看中日韓三國當今媒體如何詮釋“吃貨”

我喜歡看人做精緻的食物,然後又愜意的品味美食,人天性好美食,而美食亦不負卿,適度、適量,人與美食相得益彰,觀看的人也非常的享受。但是如果去看強行往胃裡賽食物的節目,請恕我無力欣賞,你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