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梅西203
這是一種非常不恰當的比喻。
兩種檯球運動之間,並沒有互為技術基礎的關係——你不能在沒有小學知識基礎的前提下直接去上大學,但你可以在不接觸美式檯球的前提下直接去學斯諾克。另外,從難度上來說,兩種檯球運動在技術上也沒有小學大學那麼嚴重的分別。下面從兩個角度來對比兩個項目,歡迎探討。
先對比技術難度
從初次接觸這兩個項目的體驗來看,美式檯球當然比斯諾克要容易“上手”得多。但這只是一個非常顯而易見的對比角度,兩種不同的“球杆運動”(cue sport)雖然在技術上有很多共通點(比如擊球落袋,這是所有落袋式檯球都需要的基本技術),但由於兩者在器材上的巨大差別,導致兩個項目又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技術要求。
很多人都會認為斯諾克因為球檯大、袋口小,所以進球難度高,因而它是更難的項目。其實縱觀兩者的技術層面,美式檯球卻因為球檯小、袋口大,反而給運動員提出了其他層面的要求。舉例來說,翻袋(對於斯諾克來說更有表演性質因為成功率相對較低,而美式檯球的翻袋甚至是長顆星翻袋則是頂尖選手必須精熟的技術)、極限薄球和庫邊球(斯諾克不被視為進攻機會的球形,很多在美式球檯上成為可能)、左右側旋(也就是加塞,這個在美式檯球裡面術語也稱為“english”所以很有諷刺意味,這項技術在美式檯球中的應用更為豐富多變)、跳球(斯諾克規則有禁止條文,但美式檯球則是重要技術)……所有種種,對於一名美式檯球的高手來說全面掌握並不容易。
不過,話又說回來。
雖然二者在技術上有著巨大的區別,但熟練掌握美式檯球的技術需要的工時很可能更少——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式檯球確實“簡單”一些。說大白話,天賦一樣的情況下成為斯諾克世界前16球員可能需要10,000小時,美式檯球可能是5,000小時。(當然一點都不精確,就是這麼個意思。)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職業斯諾克球員轉或者兼美式,比反過來要容易很多,歷史上也有不少成功的個例。
再說職業環境
既然問題是“難度”,那麼簡單說一下“從業難度”可能比單純探討“技術難度”要更有現實意義。現在職業斯諾克賽場是什麼環境很多球迷都很清楚(當然近些年的變化實在是又大又快,所以要噴斯諾克窮的各位自己去學習學習)。美式檯球的從業要艱難得多,所以如果你是學生的話可能會覺得小學課程好學,大學課程難學——但你有沒有覺得大學其實已經是相對輕鬆開放的一段時間了呢?……
兩名運動員,付出的精力一樣,那麼在斯諾克賽場一年賺10萬英鎊,和在美式檯球賽場一年賺13萬美金(兩者差不多等價,只算比賽獎金不算其他),非得要比較難度的話,我覺得美式檯球運動員要難一些。
剛剛過去的2017/18賽季,賺到99,000~101,00英鎊的球員是中國選手李行和英格蘭球員斯圖爾特·賓漢姆,他們的世界排名大概在第16~32這個層級——一年下來甚至不用拿冠軍。如果美式球員一年要拿13萬美金,那他可能需要在全球所有冠軍獎金超過20,000美金的賽事中做到全部參加且半數以上奪冠——想想怎麼著也得以遙遙領先的優勢排在世界第一吧。更何況美式檯球男子賽事的競爭簡直過分激烈了,9球世錦賽128人雙敗淘汰一半後恨不得60人都有可能拿冠軍,20多個國家的運動員都有奪冠實力,如此殘酷的賽場……當然也要歸功於第一點,畢竟美式檯球的“區分度”低,就像老師出了一套很簡單的題,全班都能考90多分,最有實力的學生未必就能脫穎而出。
所以,究竟哪個項目更難呢?附贈一個大家可能平時不會看到的名單。
1990年至今美式9球WPA世界冠軍
1990 厄爾·史翠蘭(美國)1991 厄爾·史翠蘭(美國)1992 約翰尼·阿徹(美國)1993 趙豐邦(中國臺北)1994 奧村健(日本)1995 奧利弗·奧特曼(德國)1996 拉爾夫·蘇奎(德國)1997 約翰尼·阿徹(美國)1998 高橋邦彥(日本)1999 艾弗倫·雷耶斯(菲律賓)、尼克·瓦納(美國)2000 趙豐邦(中國臺北)2001 米卡·伊莫寧(芬蘭)2002 厄爾·史翠蘭(美國)2003 索斯頓·霍曼(德國)2004 阿歷克斯·帕古拉揚(加拿大)2005 吳珈慶(中國臺北)2006 羅尼·阿爾卡諾(菲律賓)2007 達利·披治(英國)2010 弗朗西斯科·巴斯塔曼迪(菲律賓)2011 赤狩山幸男(日本)2012 達倫·艾珀爾頓(英國)2013 索斯頓·霍曼(德國)2014 尼爾斯·費恩(荷蘭)2015 柯秉逸(中國臺北)2016 阿爾賓·歐斯純(奧地利)2017 卡羅·比亞多(菲律賓)
小牛滿分
這種說法看似誇張,但我是認同的,花式九球和斯諾克的難度差別的確非常大,甚至有人說它們根本是兩項不同的運動。從打花式九球的基本上都是女選手,而斯諾克基本都是男選手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
花式九球和斯諾克雖然都是檯球,但它們的區別非常大,主要有以下幾點:
球的大小和數量不一樣
斯諾克用的球比花式九球用的球要小一圈,球小了自然就更難擊中。因此,單是在擊球這一方面,斯諾克的難度就要比花式九球高很多。
另外斯諾克的用球是22顆,九球只有10顆,因此一場斯諾克比賽用時比九球比賽要長的多。用時長就意味著對選手的體力耐力要求更高。
球桌大小不一樣
斯諾克使用的球桌長約3570毫米、寬約1780毫米。而花式九球使用的球桌長約2850毫米,寬約1580毫米。從這個對比就能看出來,斯諾克的球桌比花式九球的球桌要大得多,球桌更大,就意味著球有可能離球袋更遠。
另外,花式九球的球袋也要比斯諾克的球帶大,所以花式九球想要把球打進比斯諾克要容易得多。
球杆不一樣
花式九球所用的球杆前部較粗,衝擊力更大,更容易打出“大力出奇跡”的球。而斯諾克的球杆前部較細,重量也稍輕,不管是力度還是精準度都更難控制,對技術要求更高。
規則不一樣
這個當然就是斯諾克和花式九球最根本的區別了。具體規則三兩句說不清,簡單來說就是斯諾克需要依次擊打紅球和綵球,綵球進袋之後需要拿出來重新放到球桌上,直至紅球全部進袋。而花式九球只需按照球的號碼從小到大依次擊球,最後只需把9號球打進就贏了。
綜上所述,斯諾克的難度比花式九球要難得多。斯諾克選手丁俊暉曾經單手持杆不用手架打九球,結果輕鬆一杆清檯。而花式九球選手潘曉婷多次打斯諾克,得分從未上百,還是在對手有放水嫌疑的前提下。
綠茵如風
這個比喻確實很合適,九球與斯諾克之間除了大家都清楚的桌子的大小及用球數量不一樣之外 ,其他實還有很多其他區別的。
斯諾克講究除了個人技術之外,更多的就是防守戰術,由於桌子明顯比九球的要大,球的分佈就會出現更多的不穩定性,要選擇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防守就是更重要,所以斯諾克選手每打一球,要考慮後面的操作就更多,並且在破解對方的防守斯諾克這就必須要有清醒的頭腦。
而另外九球只存在1-9號球,只要按數字順序打就可以了,沒有了其他顏色的球在,相對難度不會太高,並且由於臺的大少不如斯諾克,對於真正技術的要求確實不高。
這種對比真的像小學生與高中生的對比,高中生的體能明顯比小學生要強得多,只有這樣的身體條件下才能更好地支配斯諾克,但如果要小學生支配斯諾克,首先他們的技術真的不能駕馭,同樣個人體能能否支撐這麼長的比賽時間,這個確實是一個問題。
只能說每個體育都會有他們存在的規則,有他們自己的適合人群,有些真的不能直接相比。
落葉無情心
這種說法誇大了,不認同。
如果單從進球的難度來說,由於九球球桌小、袋口大,因此九球要打進的話,比斯諾克容易得多,類似於小學與大學罷。
但由於規則的不同,頂尖的斯諾克選手要打贏頂尖的九球選手也並不容易,但從擊球準度、走位、解球等基本功來說,斯諾克選手比九球選手利害得多,基本不在一個檔次。
總結:最頂尖的九球選手也打不進斯諾克職業賽的正賽;普通的斯諾克職業球員就可參加九球的職業比賽,但即使是最頂尖的斯諾克球員,也很難拿到九球比賽的冠軍。
看過一個視頻,火箭裝成普通人到美國一個酒吧打美式檯球,本想給大家一個驚喜,但他遇到的對手恰好是美國的一個美式檯球的州季冠軍(多半是節目組安排好的),結果火箭輸了,對手認出了火箭,並開玩笑說:"你還是回去打你的斯諾克吧!。"
nkwgbgydksn
不可否認只論進球難度斯諾克遠大於九球,但九球也有其難度高的地方,頂尖九球選手可能連斯諾克職業賽都進不了,但普通職業斯諾克選手進入九球正賽卻不難,但即使是頂尖的斯諾克球員打九球也未必贏得了玩九球的,這也是為何當被問及於丁俊暉打九球誰會贏時潘曉婷很自信的回答是自己。斯諾克的進攻思路難在至少得算三到四顆接下來的球,九球難在叫9號,可以理解為一杆清的思路。不過話說回來,看球得看斯諾克,看球員還是得看九球哦
騎烏龜的仙人
九球和斯諾克不可同日而語,斯諾克腦力智力體力全部涉及到,而且時間賽制較長,洞口較小,球桌特大3.82*2.035,而九球洞口大,球桌小2.85*1.58,球也大,也沒有長局制,這些簡單的對比,難易程度一目瞭然。